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81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斯大林时代与赫鲁晓夫及以后的计划经济存在本质区别吗?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14 07:14:51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与∃ 于 2024-4-14 08:18 编辑

一、前言:

今天,一位与我有联系的青年同志,给我发来了B站网友对苏联历史上的计划经济的评论,他或许对此感到了一些疑惑吧。青年同志是高中学生,没什么时间上红中网,于是对理论掌握不彻底,就经常找我讨论。可惜的是,我也逐渐步入无产化了,要想办法养活自己,也没什么时间到红中网查找文章做反驳了。发表这个贴子的主要原因,是时间与精力不足而导致的理论匮乏,有这个立场也有这个印象,但知识不足又日渐繁忙。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同时也有一些疑问,所以,这次只能“顺水推舟”并“抛砖引玉”一下,直接放到红中网与各位同志讨论了。

二、以下是哔站网友对此话题的讨论原文,为讨论方便没有全部收录,仅更改分段未更改文字:
(出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jz421C7Js/

【(0.发起讨论的主楼)A网友:

斯大林时代的计划经济与赫鲁晓夫时代的计划经济是有本质区别的,斯大林时代并不是纯粹的全面计划经济,而是中央计划+合作社市场模式,合作社是苏联当年独有的集体企业,由群众组成,选举产生企业领导。苏联政府并不管控合作社企业的生产,只管控国企,而合作社企业之间进行市场竞争,采取市场调节,政府只控制价格的上限与下限。

苏联国家计委1953年的统计,合作社企业生产3万3千种商品,而国企只生产9000种,最初,1930年代的苏联政府采取这种合作社市场只是将其视为暂时的退却,但后来也不得不承认,采用合作社经济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带来更大的发展。

苏联政府积极讨论了经济模式,最后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展商品经济是必须的,于是逐步给合作社松绑,例如规定政府不得干预企业选举,在1936年左右取消政府强派订单等。

苏联的合作社不仅不土鳖,一些企业甚至达到了国家顶尖公司的水平,采用了极其科学的管理模式。

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渐清算了合作社企业,最后在1960年彻底将全部企业变为国有,这也是苏联经济走向彻底僵化的开始。自赫鲁晓夫赢得政治斗争上台开始,苏联基本就没救了,ogas即使成功也改变不了苏联灭亡的命运,当然苏联也不可能搞成。苏联冷战时期的计划经济具有极其严重的漏洞,教员在看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材后,基本就认定苏联的计划经济是绝对的垃圾,我国也开始计划经济改革,并在最后产生了名为“统一计划经济”的新式计划经济模式。

(1.询问A网友)B网友:

我想请问一下这是从哪本书上看到的呢,可以推荐下吗?

(2.回复B网友)A网友:

《苏联的合作社》和《苏联合作事业》,但这两本都是建国初期的书,繁体竖版,十分抽象,不利于现代读者阅读。另外,也可以看看列宁写的《论合作社》,这也是指导这些政策的理论基础。我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个up翻译的俄文资料,做的有关这部分的内容,可以去了解一下。如果想了解中国的计划经济,可以看《CR与工业组织》(CR是缩写)。

(3.对A网友提出异议)C网友:

你这话也太抽象了吧,苏联后期将企业全部转化为国有企业不是公有制是什么?

难不成你认为合作社比国企更具有公有制性质。。。。。。

(4.回复C网友)A网友:

不是这样的。

国企是公有,但算不上公有制,比如现代西方,他们也有国企,但他们是在发展公有制吗?他们的企业是社会主义企业吗?这显然不是。国企必须体现出集体所有的性质,也就是说,在国企中,工人必须是能够说上话的,也就是说工人有权力。

而苏联后期的国企中,掌控企业的不是工人,而是官僚,这也是ogas必然不可能成功的原因,因为ogas要统计生产端的数据,这必然会触碰到官员的利益。

在合作社时代,工人是企业的主人,而清算之后,工人没有控制企业的权力,只能听从企业领导和政府的。

(5.回复C网友)D网友:

说白了,就是斯大林也看出来了市场竞争和商品经济至少在当时无法被取代,

因为它们能保持经济活力,结果赫鲁晓夫就让这份活力没有了。

(6.回复A网友)E网友:

但是十分好笑的一点是,大量崇拜斯大林的网络←壬同时是很喜欢对着市场竞争开炮的,

殊不知斯大林时期轻工业全部交给外企和合作社搞市场竞争去处理。

(7.回复E网友,以及另一段讨论斯时代“市场”作用的言论)A网友:

计划经济重要的实际上不是什么市场成分多还是计划成分多,最主要的是完成无产阶级的联合。

甚至斯大林时代,你和你的小伙伴要是创业办合作社,甚至还有银行贷款,以及合作社之间自己设立的基金会给的补助,在我们如今的时代来看,可以说相当的“市场”了。

(8.对E网友提出异议)F网友:

在一些低技术方面(市场竞争)确实适合,但稍微有点技术就不行了。

比如中国电动汽车没有政策,是不可能有现今的。如果市场经济可行,就不会有什么经济危机了。

(9.回复F网友)G网友:

市场经济会产生定期危机不等于市场经济不可行。反过来计划经济也是同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社会架构来说,一定规模以下的市场经济仍然是必须的,计划可以调配重点资源和产业政策,但具体把每一件商品(物资)分配到每一个人手里的工作仍然只能通过市场来高效完成。这两者是完全可以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高低互补的。

(10.对A网友与E网友的讨论产生疑问)H网友:

那能问一下市场竞争对无产者是有害还是有利吗?

按照这个说法,无产者的联合又是啥含义啊。

(11.对上述讨论的感叹)I网友:

感觉苏联为何解体和清朝为何错过近代化一样,都是不讨论研究个几十上百年,不写十好几本书理不清楚的。广为人知的“僵化的计划经济”、“贪腐的苏共高层”、“失败的地缘政策”或者“闭关锁国”、“封建卫道士顽固守旧”都只是不同的侧面或者带有不同宣传目的的叙事,都不能直接解释清楚。

结束。】

三、我个人先简明扼要地总结一下,问题大致上有两个。

1.苏联在斯大林时代与在赫鲁晓夫时代的计划经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有所谓“本质区别”吗?

2.简单交流与复杂理论的两种情况下,如何将苏联失败的原因从“计划僵化”等神话回归到现实?

对于接受红色中国网理论的马列主义积极分子来说,一眼便知第一个问题存在着一定的错误,也不会被区区“官僚”、“僵化”等神话所束缚,但积极分子之间亦有强弱之分,就我个人而言,是可以看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眉目、影子的,而如果要我总结出反驳的文章出来,就不得不费脑筋了。以下是远航同志的文章:

毫无疑问,在当时的苏联,存在着一个官僚特权集团,这个官僚特权集团脱离劳动人民并凌驾于劳动人民之上,在苏联社会占着统治地位。但是,这样的官僚特权集团,存在于二十世纪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在社会主义中国也存在(不仅在文革前存在,在文革期间也存在)。在这方面,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文革中的社会主义中国)与社会主义苏联没有本质区别。此外,苏联的官僚特权集团也不是到了赫鲁晓夫时代才产生的,而是早在斯大林的时代就产生并且巩固了。

在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官僚特权集团独占对社会剩余产品的控制,广大劳动群众生产剩余产品却不占有剩余产品。在这个意义上,官僚特权集团与广大劳动群众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也就是阶级关系。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阶级社会(关于红色中国网对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社会的定义,请参考:“关于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争论”)。

但是,说一个社会是阶级社会,并不等于说,这个社会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只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特殊形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不是别的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

在一切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都剥削劳动者;在大多数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攫取剩余产品的主要方式是“超经济强制”(即通过暴力直接占有)。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是通过雇佣劳动的方式来剥削劳动者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通过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来获得购买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工资。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力是商品,可以自由买卖。

劳动力商品化的前提是商品货币关系在经济中占统治的地位。就是说,绝大多数劳动产品都是商品,由独立的消费者、生产者(无论它们在法律上是私有的、“集体的“还是国有的)自由买卖;商品交易的数量和价格也完全由市场供求来决定。

由于商品货币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产品就表现为剩余价值(即可以作为商品与货币交换的剩余产品),对于具体的资本家来说,就表现为利润。所以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要获取剩余价值(利润),并将剩余价值(利润)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资本积累,其余则用于资本家的挥霍浪费。

那么,赫鲁晓夫时代和勃烈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是不是发生了资本主义“全面复辟”呢?我们可以来看一下,历史上苏联的生产关系是怎样的。1936年的苏联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已经基本确立。从那时起,直至1985年(即戈尔巴乔夫上台时),除了战争期间以外,苏联国内的生产关系没有大的、根本的变化。

苏联始终坚持了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个体经济除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显著存在以外,在国民经济的其他各部门中基本消失。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国家掌握了全部的工业生产资料,决定绝大部分能源、原材料在生产企业间的分配,对企业所生产的品种和产量提出要求,决定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并决定国民收入在消费和积累之间分配的重大比例关系。这就是说,几乎全部的生产资料不再是商品,绝大多数消费品的价格也不再由供求关系决定;可见,商品货币关系在苏联经济中不占统治地位。

苏联的劳动者享有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广泛的社会权利。苏联的企业不能任意开除工人,苏联劳动者的劳动力不是商品。

在苏联经济中,工业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企业不能自由销售。所以,苏联的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为“使用价值”而生产,而不是为利润而生产。苏联的企业虽然也使用成本、利润等核算指标,但是这些指标背后的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条件下完全不同,苏联的企业也不能自由支配它们所生产的全部“利润”。

以上这些苏联生产关系的基本特点,不仅存在于斯大林时代后期,而且贯穿着整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前半期。

http://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51804

四、赫鲁晓夫时代的国有化政策、措施(实践)是存在太过急躁的问题,但真的与斯大林时代的计划经济有本质区别吗?实践失误是否等于路线甚至理论错误?由于没有时间和精力编写文章,只能随便谈谈我的想法了,还望见谅,也请各位同志发表意见,如果每位同志能够(理论水平)从上到下的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好了。对我来说,这几位B站网友的讨论之中,较为“新奇”的观点就是“斯大林保留了一部分市场竞争”,好像就得出公有制计划经济下不能“过于”缺少商品经济、市场成分不足(资产阶级法权是不能一下子消灭,但还是那句话,难道这样斯大林时代与赫鲁晓夫时代的经济就有“本质区别”了吗?),好像斯时代与赫时代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好像就明白了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失败的“祸根”。

我对1.的想法是,从斯到赫,苏联的经济虽然有一些改革(如利别尔曼改革),但不至于就量变到“本质区别”(质变)了,虽然A网友的说法并没有表示“赫鲁晓夫之后的苏联就是资本主义”,但他这个“赫鲁晓夫赢得政治斗争上台开始,苏联基本就没救了”的观点,以及他认为毛时代中国在经济上的官僚成分比赫鲁晓夫及以后的苏联在经济上中的官僚成分更低,于是两者存在本质区别——是错误的。我对2.的想法是,“斯大林模式”或苏联中后期的经济,真的有所谓“僵化”问题吗?如果有,足以“量变引发质变”吗?引发了,当时与苏联同等级的资本主义国家又如何呢?简单地说,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失败,其根本原因是脑体分工,内部原因是中苏分裂,外部原因是世界体系——这口黑锅不能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来背,而将黑锅拐到“修正主义就是最坏的资本主义”或“斯大林保留了一部分市场竞争”等观点上,也是错误的。

五、最后,请容我稍微“阴谋论”一下。唉,这种时候就是容易想得太多,以下内容不代表我的最终意见。

A网友的说法,容易让人产生“合作社好,全民所有制取代集体所有制坏”的感觉,这显然不对,赫鲁晓夫在推进国有化的实践上出了错误,难道就等于是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整个路线(全民所有制取代集体所有制,逐步限制、消灭商品经济、资产阶级法权等等......)的错误?至于其他网友“市场竞争带来经济活力”等言论,也容易被“误解”为“没有市场的经济就是不行,市场竞争得来的经济活力(内卷)就是好事”——这是经典话题了。归根结底,要明确的是“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不是在经济增长方面,而是在于能够满足所有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能够让所有人都过上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然后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不要给社会主义背上经济增长的“包袱”。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被治,望破旧秩序,非革命不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18#
发表于 2024-4-15 11:17:45 |只看该作者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4-4-15 07:46
中国1949年至1984年国民收入指数(来源:1985年中国统计年鉴)

排除二五和恢复调整,四五确实是最慢的。

然后和苏联的国际比较的问题是,到了70年代苏联本身城市化都快结束了,这时候增长率本来就会慢。可是中国那时候连城市人口比例都没多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24-4-15 08:44:33 |只看该作者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4-4-15 08:33
如上面两个图所示,从经济总量来说,从1950年至1976年,苏联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在大约相当于中国两倍的水平 ...

中苏分裂是一个教训。未来的社会主义阵营必须团结一致,切不可再分裂!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6#
发表于 2024-4-15 08:33:50 |只看该作者
如上面两个图所示,从经济总量来说,从1950年至1976年,苏联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在大约相当于中国两倍的水平,直到七十年代后半期,差距才有所缩小。但七十年代后半期中国的政治情况并不是一件值得马列毛主义者夸耀的事情。

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快速发展大致相当于苏联斯大林二五计划时期的快速发展。

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说,1933年至1937年,苏联计划经济取得巨大成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原来大致相当于中国的两倍半暴涨至四倍。

五十年代,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始终处于不到苏联五分之一的水平。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前半期,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在不到苏联15%的水平徘徊,七十年代末才增加到苏联16%的水平。

所以,比较中苏两国计划经济,要说“垃圾”,大家都“垃圾”,要说有优越性,大家都有优越性。

用中苏论战期间彭真的话说,把苏联搞臭了,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24-4-15 08:24:34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与苏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数据来源:麦迪逊《世界历史统计》)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24-4-15 08:23:38 |只看该作者
中国与苏联国内生产总值比较(数据来源:麦迪逊《世界历史统计》)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3#
发表于 2024-4-15 07:46:07 |只看该作者
中国1949年至1984年国民收入指数(来源:1985年中国统计年鉴)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点评

远航一号  点击放大后可清晰观看  发表于 2024-4-15 07:48:26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24-4-15 07:35: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4-4-15 07:48 编辑
980135117 发表于 2024-4-15 03:44
我觉得只有一五计划是发展的比较好的。四五计划时期根据《建国三十年统计纲要》,增长率比三年文革的时候 ...

备战备荒是一个因素

1966年至1968年国民经济连续三年下降,1969年、1970年恢复性高速增长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11#
发表于 2024-4-15 03:44: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980135117 于 2024-4-15 04:05 编辑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4-4-14 09:34
这种网上的讨论,经常会出现个人根据有限的资料、长期形成的偏见信口胡说,而如果要一一驳斥,势必需要投入 ...

我觉得只有一五计划是发展的比较好的。四五计划时期根据《建国三十年统计纲要》,增长率比三年文革的时候还慢。这个在当前很少有人提到,官方的记载也寥寥无几。根据这些零星的资料只能得出这是备战备荒拖了后腿,算是中苏决裂的一个少为人知但是却称得上惨重的一个后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24-4-14 11:20:1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in 于 2024-4-14 11:22 编辑

所谓“发展生产力”到底真能惠利于民,还是资产阶级拿来扩大对底层人民的高效压榨,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墙内毛派老是拿苏联拿出来摔鞭子,复读“修正主义是最坏资本主义”,却从来没有系统性列出过苏联还存在的时期,她的经济构成与资本主义到底有什么相似性,符不符合“最坏资本主义”这个定性。

去暗示中资是“修正主义”的人也从来没有真把现今的中国经济结构和那时的苏联经济结构拿出来比较过。

那为什么就是不去比较研究呢?因为从以往历史来看,“修正主义”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大规模使用的时期,就从来没有经历系统性考证或者严肃科学分析,而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特别是毛主席为了辱骂苏联是“非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而想出来的情绪化指代,使用者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一听到长期被指代者的名字,就会在脑内构建出“最坏资本主义”的印象来。


就和古代王朝使用的“官军”与“贼”一样。

在资本主义正常统治时期时期,这种印象几乎不可能被驳倒,因为中资的政权法理性也有一部分来自这种印象中,即所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它们必然会尽可能加固这种印象,只能等中国资本主义动荡期再试试了。

点评

∀与∃  感谢回复!  发表于 2024-4-14 19:48:55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7 14:51 , Processed in 0.025676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