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美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彰显精神的力量

2013-8-7 22:40| 发布者: 水边| 查看: 671| 评论: 1|原作者: 田锋

摘要: 对于劳动者形象的塑造,我看过的美术作品基本普遍的显得过于的写实化,也许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社会历史现状,劳动者原本就是如此的艰辛,如此的麻木,如此的市侩,甚至是十分的卑贱。这样的作品中很难看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也看不到对劳动的尊崇。

第十三次川渝新左翼文艺讨论会-连载


田锋:美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彰显精神的力量

 

学生时代上过的几节美术课,早已经忘到九宵云外,尽管当年所画的黑板报和自己的读书札记中的插画虽然小有练习,但毕竟只是一个点缀,当不得真的就是美术作品。参加工作后的烦琐杂事更是连美术作品都难有接触,更不要说观赏,所以美术对于我是比较陌生的,也是比较缺少兴趣的,但是对于美术本身的感受,还是略有自己的认识。在此只能是作为一个美术的观赏者,来聊聊我所认识的美术作品价值。

 

以前我偶尔有过到画展观看当前的一些美术作品的时候,只不过一般也没怎么上心,碰上看不懂的也还是认为自己水平不够,或者是领悟能力比较差。经过断断续续的接触,凭着一些残留的印记,感觉现在的美术作品很难有能打动我的东西,大多数的作品本身是空洞而麻木的,尽管有些作品显得惊艳而技法高超,甚至比照片还像照片,但是我却对这种作品没有丝毫的感觉。就象如下的这幅《兄弟》,除了颜料、色块和线条的堆砌,我只看到了五个生活中随时会碰上的民工模样,他们没有希望和方向,只有默然和漠然,这样的作品和一张普通照片的功能和价值有什么两样呢?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兄弟局部)

对于劳动者形象的塑造,我看过的美术作品基本普遍的显得过于的写实化,也许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社会历史现状,劳动者原本就是如此的艰辛,如此的麻木,如此的市侩,甚至是十分的卑贱。这样的作品中很难看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也看不到对劳动的尊崇,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许是揭示了当下的社会现象和本质,但是却无法让人们树立对劳动的价值崇敬,也无法从艺术的角度正确的感受到劳动的价值,那么对这些底层的劳动者就更好似完全没有了感觉。就象下面的这副画《开采光明的人》,从这副画中,我看不到光明在哪里,画中的人的眼神和精神状态看上去就是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他们是一群无法让自己也生活在光明中的人。更让人叹息的就是,作品使观赏者丝毫不会有对他们的同情和尊敬,有的只是淡漠和坦然接受,这种穷困工人的潦倒和艰辛,与富裕市民的淡漠和安然处之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的社会主流状态。还是厉以宁说的“好”:“牺牲三千万国企老工人,8亿多农民和下岗工人是中国巨大的财富,没有他们的辛苦哪有少数人的享乐。”

(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开采光明的人)

这样的社会心理状态,我很难说是不是正常的,也暂时无法判断到底是不是一种扭曲的社会形态,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社会的慈善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这些作品中的群体当中的生活极端艰辛的部分人才有资格享受富人的慈善的阳光普照,彰显富人的“良心”。我也时常很矛盾的在想,到底是什么人让数千万原本生活有保障,充满希望,自发勤劳的国营厂矿工人落到如此凄惨的境地,这些决定成千上万人命运的人的“良心”到哪里去了呢?。

我们今天的社会现实已经无法让人理解了,许多官员和富裕阶层对于工农弱势群体都只能在口头上同情和关心,很难有实质的措施维护工农利益,甚至社会的上层力量反而会打击真正关心和维护工农利益的官员和群众,不能不说这种邪恶的社会力量才是现在真正主宰我们社会运动轨迹的黑手,将中国社会正引向无边的黑暗中。在目前美术作品中的反映,就是践踏劳动者,蔑视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者更是显得卑微。

 

有人说:‘历史总是在否定中前进’,不过我想说‘历史也会在否定中倒退’。历史不管是在否定中的倒退或者是前进,在美术作品中都有相应的展示。艺术其实是一个非常敏锐的领域,国家政治氛围的调整和政策的变迁很快就会在艺术的领域产生蝶变,羽化成各种艺术形式纷纷开始预示着未来的方向。尤其是艺术作品中的批判性和质疑性元素,就在预示社会形态即将出现重大变化。批判性和质疑性恰好是美术作品的价值内涵,也是美术作品的生命力表现形式,但是仅有批判和质疑是不完整的,应该还有激励和颂扬,这样才构成美术作品的一个完整的精神内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革的完全否定以及后来改革开放国策的调整,对随后艺术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美术创作方向对1978年以前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开始有了批判和质疑,其中有的作品的确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是这种批判和质疑是建立在国家对过去政治的一种极端的片面否定,而没有辩证的把其中值得肯定的政治元素继承下来,这样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发展失去牵制滑向另一个政治极端,艺术作品也就必然会有反映,也就会导致另一类极端的美术作品出现,完全脱离人们的生产生活,除了作者自己,其他人都无法理解的美术作品,而这种作品由于主观性很强,很容易被一些不怀好意的投资客所利用,达到恶意扰乱我国美术作品创作方向,误导国人审美观念的阴暗目的。

(2001年,叶永青的《鸟》,拍卖价25万,比尔·盖茨收藏)

叶永清对自己的这种创作有自己的理解:“艺术家运用专业的方法,甚至像老太太绣花一样地去创作,但画出来的作品却像是用两分钟就能完成,这种复杂与容易的反差,让作品体现一种荒唐感。”与其说这是一幅美术作品,不如说叶永清的一场行为艺术的副产品。这就是艺术家对自己的劳动的迷惑感,一方面认为自己的劳动很高贵,另一方面这种自认高贵的劳动却不一定有好的作品,个人意识的膨胀导致创作完全没有方向,作品没有什么值得彰显的精神内涵,体现出的就是荒唐。这样一个美术作品的创作结果是有历史根源的,主要起源于完全否定文革,包括文革的艺术成果。

对文革的全面批判,体现在美术作品中就出现用片面错误代替整体的错误,对后来整个民族对文革的认识都产生了片面的,肤浅的,甚至错误的理解。就像下面这一幅《1968年某月某日的雪》,批判文革中的许多美术作品都是集中于武斗,当然原因也是因为武斗让许多人记忆深刻,或者难忘怀的痛苦。但是,武斗并不是文革的全部,甚至根本就不是主流,只是一个插曲和失控的一个很短的时段。但这种片面的文革认识随着文艺作品的大量泛滥,已经成为当今的主流认识,同时也就附带着否定了过去30年的艰苦建设,也否定了过去值得肯定的艺术价值观。

(1980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油画:1968年某月某日的雪)

《油画:我爱油田》这幅作品就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作品,两个恋人之间出现了两种选择的矛盾,这其实就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和反思。过去强调为国家作贡献到最艰苦最困难的地方工作和生活,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地点。但是作品中的女青年明显质疑,这就是个人主义意识在社会意识中的慢慢建立,在美术作品中的反映。社会生活选择的多元化和生活化,去政治化,应该说是有必要的,的确是没有必要一刀切。但是不管是什么样的选择都不应该导致职业差别和地域差别产生极端的等级差别和贫富差别。否则对那些选择了为国家做贡献的人们就失去了公正和公平,让他们既流血也流泪,尤其是那些参与当年国家的大三线建设的劳动者,现在的伤心人比比皆是。每每看到那些下岗退休工人的境遇,都令人唏嘘不已。

(1980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我爱油田)

《油画:春》是个人主义意识的一个典型作品,一个完全生活化的农村少女,神态静谧,姿势轻松,有飞动的燕子和固定仙人球花作点缀。这幅作品是一幅很优秀的作品,画出了美术作品的张力,赞美了少女的素雅轻松平和的生活之美,也许这的确是代表了当时1980年代的艺术家普遍的心理共鸣——关注个人生活和尊重个人的选择。如果把这幅画和前面叶永清的《鸟》相比较,我们就可以看到现在的艺术家已经离开了人民有多么的远了!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看到,今天的《鸟》的起点就是当年的《春》,这是一个多么巨大而又可怕的变化。

(1980第五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油画:春)

没有一个时代是完全光明的,也没有一个时代是完全黑暗的,我们都要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光明中看到黑暗,艺术家的作品必须要能准确的表达出来,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艺术家。批判和颂扬是一体两面,不能厚此薄彼,这才是美术作品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2013-8-1 成都)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3-8-7 23:06
责编: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1)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6 21:27 , Processed in 0.036247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