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毛泽东大传 (第四卷 风流人物) 第131--135章

2013-10-29 22:2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047| 评论: 0|原作者: 东方直心|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毛泽东大传 (第四卷 风流人物) 第131--135章时间:2013-10-06 17:05来源:作者:东方直心点击:142 次“打上十年八年,没有不胜利的道理。”第131章“打上十年八年,没有不胜利的道理。”话说1938年3月11日晚,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办公厅主任,为准备第二天将要召开的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战阵亡将士大会,请郭化若去书写几副挽联。郭化若看了几位老领导写的挽联稿,觉得有的写的不妥,但他又不敢擅自修改,就派人将稿子送给毛 ...
第132章
“你们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话说1938年4月中旬,刚从中央党校毕业的江青,曾到陈正人为厅长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工作。为了加强对鲁艺的领导和教学工作,中央派出一批党员干部来到鲁艺。于是,江青又从教育厅来到鲁迅艺术学院教务处工作,兼任戏剧课的指导员和教师。在这里,江青又和张庚相遇了。现存的《鲁艺通告》上载有这样的内容:
“戏剧系张庚,助理员黄乃一,编剧王震之,指导员江青。”
江青再一次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在鲁艺的演出活动中,她先后饰演了崔嵬编导的话剧《被糟蹋了的人》中的女主角和京剧《打渔杀家》中的萧桂英。
毛泽东观看了话剧《被糟蹋了的人》和京剧《打渔杀家》后,上台与演员们亲切握手,祝贺他们演出成功。
毛泽东和江青的接触越来越多了,他已经了解了江青在上海有4年的亲身经历,所以,他和江青谈论的话题最多的是30年代的上海。毛泽东说他对左翼联盟的情况不甚了了,江青就尽自己的所知和体验,一一详细地作了介绍。在谈到鲁迅时,毛泽东插话说:
“我对鲁迅先生始终有个遗憾,就是没有见过面。这也好,君子相交未必谋面嘛。实际上,鲁迅也是反对李立三的‘左’倾路线的。有人告诉我,当年大概是1930年夏天,李立三亲自去找鲁迅,推行他的路线。鲁迅对他说:‘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而且注重实力。要在文化上有成就,则非韧不可。’你看,鲁迅说得多策略啊。”
江青又谈到了周扬、田汉等人,谈到了鲁迅和郭沫若之间的分歧。毛泽东说:
“这些文章你替我找来好好地看一看。鲁迅和郭沫若,都是当代奇才。一个重在革命的气节和勇往直前的理论,一个重在中国历史的研究和文学的造诣上,两个都是我尊敬的。但是,对于鲁迅,不仅是尊敬的问题,而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到老的楷模。我们要培养像鲁迅那样的文化干部,用鲁迅的精神教育人们,特别是文艺青年。” 
江青从领袖的谈话中,找到了知音。她把自己写的悼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拿给毛泽东看,毛泽东在她的文章上批道:
“这是一个无产阶级战士的声音,是向整个黑暗的社会宣战的火花。”
江青看着毛泽东的批示,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高兴得一夜没有睡好觉。后来,毛泽东又向江青问起1936年关于“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之争。江青的分析使两人的心贴近了。毛泽东联想到党内的一些领导人,不怎么赞成鲁迅,他们认为周扬等人和鲁迅的论战,是一场“个人之争”,甚至是“宗派之争”。
江青告辞时,毛泽东把刘少奇1936年化名莫文华,发表在《作家》第2卷第1号上的文章《我观这次文艺论战的意义》,找出来交给江青,让她带回去看看,考验一下她的分辨能力。江青连夜看了这篇文章,只见刘少奇写道:
“我以为现在我们的文学,无论‘国防文学’还是叫‘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都是以前几年文学的发展来做出发点的。这次论争延长很久,经历着很多的纠纷,也无非证明宗派主义或关门主义在文坛上非常根深蒂固的,有着历史性和现实性而已。其实,两个口号并不是矛盾的,并没有截然相反的意义,大可不必如此对立。还是团结到一起吧。”
江青不同意这种不分青红皂白各打50大板的说法,她仿照毛泽东批示的办法,提笔在这本杂志上写道:
“抹煞了两个口号的实质区别,是阶级的调和论观点,不足为凭。”
毛泽东看着江青的批语,禁不住笑了。江青的字写得很好,一笔一划显示出良好的楷书功底;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才气,展示出较深的文学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
毛泽东再看看眼前的江青,头发乌黑浓密,眉毛弯弯的,眼睛大而明亮,鹅蛋形的脸庞,不施脂粉依然清丽白皙,腰肢苗条,笑声动人;加上微翘的鼻子和稍厚的嘴唇,表情真是迷人。这样的文字出自这样的女子之手,这是毛泽东没有想到的。心中一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毛泽东说:
“中央准备变动一下你的工作,把你调到军委办公室当秘书,你愿意吗?”
江青高兴而平静地说:
“安排什么工作我都愿意,现在,我已经感到十分幸福了。”  
4月14日,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提交了他写的《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书面报告大纲。任弼时在报告中说:毛泽东最善于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只有毛泽东才是中国革命的领袖。
共产国际执委会在讨论任弼时提交的报告时,任弼时还作了口头说明与补充。王稼祥也补充说:
“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第二次统一战线。它与第一次统一战线的不同点,就是这个统一战线是与国民党第一次破裂后的第二次合作,而且国共两党都有武装。现在的中国共产党不会重复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陈独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因为在中共中央有毛泽东坚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听了任弼时的报告和王稼祥的补充说明,经过充分讨论,通过了《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中共代表报告的决议案》和《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的决定》,充分肯定和完全同意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明确支持和声援中国人民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此后,任弼时又和王稼祥分别到各国代表团介绍中国的情况。他们向各国共产党人宣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详细介绍了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八路军发展壮大的情况。许多其它党的代表听了以后说:
“毛泽东真伟大,中国革命有希望,我们要向中国同志学习。”
4月17日天一亮,第2战区前敌总指挥的车队,从黄河西岸的延水关经延川县直奔延安而来。走在车队最前面的是两辆黑色的小汽车,第一辆车中坐的是卫立煌和参谋长兼第9军军长郭寄峤及副参谋长文朝藉,与司机并排坐在前排的是戴着金丝眼镜、白手套,佩带着左轮手枪的交际副官罗香山。第二辆车中坐的是一位参谋和第9军军部参谋长杜凤翥,还有卫立煌的秘书赵荣声和随从副官张学诚,与司机并排坐的是一个佩带盒子枪的卫士排长。紧随其后的十几辆大卡车,满载着总指挥部里几个大处的工作人员以及一个特务营和一个新成立的战地工作团,
卫立煌,字俊如,1897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卫杨村一个贫农家庭。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孙中山卫士。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4师师长。1932年任国民党第14军军长,积极追随蒋介石“剿共”,曾经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蒋介石为奖励卫立煌的功勋,在安徽省金家寨设立一个新的县治,以卫立煌的名字命名为“立煌县”。在1931年7月,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第3次“围剿”时,卫立煌率1个师作为中路军,向苏区进攻,遭到毛泽东、朱德指挥的红军的沉重打击,仓皇败退,领教了毛泽东和红军的厉害。抗日战争爆发后,卫立煌先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率部在山西忻口战役中,重创日军。他在太原,数次会晤过周恩来、朱德,对共产党人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他一不是蒋介石的同乡,二不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天子门生”,蒋介石在需要人为他卖命时,想起了他;在提拔封赏时,他就不如黄埔系吃香。卫立煌对此常常耿耿于怀。
卫立煌这一次是自山西永和县指挥部去洛阳参加军事会议,借机到延安参观,拜访慕名已久的毛泽东。
延安军民在离延安城二三十里处,就贴出了红绿纸标语,上面写着:“加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欢迎卫副司令长官!”在延安城外,欢迎的队伍排列在道路两边。许多机关都来了人,各学校差不多都来了。卫立煌的车队一到,欢迎人群中立刻响起了震天的锣鼓声,欢迎的口号此起彼伏,充分表达了延安人士盼望国共合作的热忱和对于同八路军并肩作战的友军的热情。礼遇之隆可能是延安城中空前未有的,卫立煌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样热烈欢迎的场面。
车队在离城门不远处停了下来,卫立煌等人走下车,前来迎接他们的滕代远参谋长、18集团军陕北留守处主任萧劲光、交际处处长金城等人迎上前去。
滕代远等人陪同卫立煌一行走进贴满标语的城门,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来到城中一个接待处。这时,毛泽东已跨出客厅房门,和每个客人亲切握手寒暄,表示欢迎。毛泽东陪同卫立煌进入客厅,分宾主落座。卫立煌说:
“贵军对日作战,机智勇猛,深表钦佩。卫某此次到延安,有机会与润之主席见面聆教,荣幸荣幸。”
毛泽东说:
“卫长官抗日坚决,与我军相处友好,我们深表感谢。我们要沿这样的道一直走下去。”
毛泽东分析了国内政治、军事形势,谈到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他认为目前国际国内均有投降主义的活动,这是一种很大的危险,他说:
“卫将军,我们决心抗日的人都忽视不得的哟。我们必须把片面抗战转变为全面抗战,在政治上有许多地方需要改造,也有改造的可能。”
毛泽东对日军的动向作了全面的分析。他认为目前在山西的抗战非常重要。毛泽东说:
“如果我们不在山西拖住日军的尾巴,日军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夺取潼关,掐断陇海线,就能截断中国和苏联的国际路线,就可进一步压迫国民政府。据我们判断,日军从山西打不到陇海线,华东日军可能很快就要进攻徐州的。”
卫立煌是行伍出身,听了毛泽东的分析,连连说:
“有理,有理。”
毛泽东又告诉卫立煌说:
“卫将军,我们八路军深入敌后,困难很多,弹药消耗就极大,没有子弹怎么打敌人?我们的卫生医药器材缺乏,战士负伤无法及时医治,希望卫总司令帮助向主管部门催促一下。还有,现在已经要到5月,快夏天了,夏装还没有着落。这些问题,只好麻烦卫副司令长官了。”
卫立煌当即表示一定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中午,毛泽东设宴招待卫立煌。参加宴席的还有两个参谋长和一个参谋及秘书赵荣声。作陪的有滕代远、萧劲光。
卫立煌的秘书赵荣声是共产党地下党员,他已经是三到延安了。1937年4月,他第一次到延安。半个月前,他在西安受林伯渠嘱咐,随第2战区前敌总指挥部战地工作团到延安时,要见一见滕代远。10天前他来到延安,停留了3天,秘密地向滕代远汇报了自己怎么进入卫立煌司令部,以及在那里的所见所闻。滕代远又带着赵荣声向中央军委统战部的刘向三作了汇报。
且说毛泽东的午宴非常丰盛。延安向来有一个好客的风俗,平时自奉虽然极其清苦,可是一旦来了客人,主人便将最美好的食品都拿出来飨客。这卫立煌、郭寄峤前些日子在山西受日寇追击,给养补充不上,有什么吃什么,体重都减轻了,现在他们对每一道菜都感到很满意。毛泽东酒量不大,却谈笑风生,宴会历时甚长。
宴会结束后,毛泽东就与卫立煌合影留念,并和所有参加宴会的人员合影留念。
赵荣声借机在客厅外面的过道上偷偷地把预先写好的一个新情报交给了滕代远,并且告诉滕代远说,卫立煌已经背熟了到抗大演讲的稿子。滕代远就临时更改了接待卫立煌的日程。
下午,毛泽东安排卫立煌到抗日军政大学讲演,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罗瑞卿向卫立煌介绍了抗大的历史和现状,又领着他们参观了学员们住的窑洞,看了学员们的课堂。卫立煌称赞道:
“中国各地都像你们这样搞起来,还愁日本鬼子打不走吗?”
罗瑞卿请卫立煌去大操场演讲,卫立煌登上讲台,学员们立即高呼:
“国人两党紧密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投降妥协!”“和卫副司令长官一起打到鸭绿江!”
卫立煌立刻激动起来,丢开事先背熟的讲稿,发表了铿锵有力的讲演。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只有和八路军合作,才能战胜日本,表示今后要继续与八路军合作,向八路军学习,坚持华北抗战,反对妥协投降。他每讲一段,下面就呼口号,越呼口号,他讲得越起劲。
晚上,延安举行盛大欢迎晚会,当毛泽东陪同卫立煌步入会场时,全场热烈鼓掌达数分钟之久。李富春主持大会,毛泽东首先致欢迎词,他说:
“卫副司令长官是华北抗战的领导者。此次路过延安,希望对边区工作加以指导。现在,请卫总司令讲话。”
全场欢声雷动,卫立煌在不断地掌声中发表了讲话,他说:
“此次奉命赴西安,系指挥黄河南北两岸部队,继续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这次抗战中把我国的弱点、缺点完全暴露出来了。第一是不团结现象,而受到了局部失利,但由于抗战继续坚持,我们的弱点逐渐消灭了。第二没有组织,没有坚强的领导。今后要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筑成一道万里长城,来打击日本强盗的进攻。陕甘宁边区各地的人民组织,实为全国的模范,应该把边区好的例子更加发扬起来。”
卫立煌讲完后,毛泽东和他并排坐在一起,观看了延安鲁艺艺术剧院演出的文艺节目,两人一边看节目,一边交谈。
第二天,卫立煌一行离开延安赴洛阳。途中,卫立煌告诉随行人员说,他对这次延安之行感到满意,尤其是对毛泽东极为敬佩,他说:“要想战胜日本,救中国,恐怕只有学延安的方法。”
卫立煌在经过西安时,批了一个手谕:“即发第十八集团军步枪子弹100万发,手榴弹25万发。”他还吩咐发给第十八集团军180箱牛肉罐头。这批物资经八路军西安办事处及时取出,转送八路军各部。
后来在7月7日,卫立煌让赵荣声陪他细细研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他认为毛泽东的见解是正确的,改变了他的速胜论和唯武器论。7月,卫立煌收到了毛泽东的一封信和在延安时的照片,其中有他和毛泽东的合影及他在抗大讲演的照片,卫立煌把这些照片珍藏了起来。1938年冬,卫立煌突然问他的秘书赵荣声:
“我参加共产党好吗?怎么参加呢?”
赵荣声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他说:
“我只参加过民先,还没有参加共产党,怎么参加,我真说不上。朱德总司令常来,你跟朱总司令谈谈不好吗?”
卫立煌说:
“朱玉阶一时来不了,你到延安去问问吧。”
赵荣声说:
“也用不着到延安。我到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去问问林伯渠老先生吧。”
于是,赵荣声秘密到了西安,将卫立煌要求入党的事情,向林伯渠作了汇报。林伯渠思考了一会儿,说道:
“你回去告诉卫立煌,好好做一个革命的国民党员,做一个真心实意实行孙中山革命主张的国民党员,这样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比参加共产党更大一些。”
邓小平、杨尚昆在1939年初途经河南渑池,过黄河去太行山根据地,曾经与卫立煌见过面,卫立煌又向他们表示愿意参加共产党,因为邓小平和杨尚昆了解不多,不知虚实,只感到奇怪,就没有发表意见。
由于卫立煌同情共产党、八路军,蒋介石在1942年1月下令撤消了他第2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职务,调任军委会西安行营主任。西安行营只是一个转呈公文的空架子,卫立煌被剥夺了军权,赋闲在家。这是后话。
再说1938年4月17日,张国焘向周恩来提出了3个要求:1、到上海治病;2、回江西老家;3、在长江局工作。周恩来立即将张国焘的要求报告给毛泽东,在得到毛泽东和中央的指示后,他告诉张国焘说:
“中央不同意你的3点要求。但你可以从下面3条中选择1条:1、改正错误,回党工作,这是我们大家最欢迎的;2、向党请假,暂时休息一个时期,想通后,再回党工作;3、自动声明脱离党,党宣布开除你的党籍。这3点办法,你可以考虑一下,两天后答复我们。”
张国焘马上说:“好!”周恩来等人一走,张国焘慢慢掏出纸和笔,写出了自己的选择:“兄弟已决定采取第3条办法,已移寓别处,请不必派人找,至要。”
周恩来将这一情况电告毛泽东,毛泽东回电说:
“捆绑不成夫妻,由他去吧。”
李克农奉命放了张国焘。1小时后,张国焘提着他的一口皮箱步出了旅馆。他公开向蒋介石认错,彻底背叛革命事业,他说:“兄弟在外糊涂多时。”
4月18日,张国焘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全国解放后,张国焘逃往香港。1968年,他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市,1979年,在贫困潦倒中因病冻饿而亡,成了一个流落异邦的孤魂野鬼。这正是应了中国一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立刻就报。
4月20日下午,毛远志和表姐章淼洪一起来看望毛泽东。毛泽东问起毛远志在学校的情况,毛远志说:
“学校里有个民族先锋队组织,要我参加,我不愿参加。因为那不是共产党,我只想参加共产党。”
毛泽东笑着说:
“参加‘民先队’也不错嘛!你现在年龄还小,将来长大了才可以加入共产党。”
说罢,他问毛远志是哪一年生人?毛远志回答说:
“民国12年,农历三月二十日。”
毛泽东随手翻了一下日历,说:
“今天不正是你的是日?”
“是吗?我还不知道呢,这真是碰巧了。”
“好嘛,你们就在这里吃饭。”
毛泽东说罢,吩咐警卫员烧了两个猪蹄,还煮了挂面,和毛远志、章淼洪一起吃了饭。在返回学校的路上,章淼洪提醒毛远志说:
“你知道吗,伯伯今天给你过生日了!”
毛远志闻言,心头一热,心想,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人给我过生日呢,是伯伯第一次给我过了生日!
4月21日,毛泽东与张闻天向八路军发出关于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大力发展游击战争的指示,指示说:
“根据抗战以来的经验,在目前全国坚持抗战与正在深入的群众工作两个条件之下,在河北、山东平原广大地区,大力发展抗日游击战争是可能的,而且坚持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也是可能的。党与八路军部队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泛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抗日斗争。”
八路军各师根据这一指示,先后派出部队挺进平原地区,协同地方党和当地人民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和发展平原根据地。晋西北120师派出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开辟了绥南、绥西和绥中区。晋察冀边区派出宋时轮、邓华纵队,进入冀东,配合冀东人民大起义,开辟了冀东区。129师派出东进纵队、骑兵团和第769团等部,进入南宫,开辟了冀南区。115师一部与129师一部进入以宁津、乐陵为中心的冀鲁边地区。
4月的一天晚上,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开幕式晚会上,观看了业余剧团演唱的秦腔《升官图》、《二进宫》、《五典坡》等传统戏。他对工会负责人齐华说:
“你看老百姓来的这么多,老年人又穿着新衣服,女青年擦粉戴花的,男女老少把剧场拥挤得满满的,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就是内容太旧了。如果加进抗日内容,那就成了革命的戏了。”
齐华指着坐在后排的柯仲平说:
“文协的柯老在那儿呢。”
毛泽东转身对柯仲平说:
“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搞?”
“应该!应该!”
柯仲平连连表态。毛泽东说:
“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
柯仲平说:
“好!我们马上动手去办。”
柯仲平说干就干,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很快就开始了筹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的工作。
4月间,有些从大城市来到抗大的青年学员,因为校舍简陋,教材教员缺乏,更没有教具,衣食住行都很困难,劳动又多,他们受不了苦,就发牢骚说怪话,个别人甚至还说:“什么军政大学?干脆叫劳动大学吧。”
毛泽东了解到这些情况,为了做好政治思想工作,他就到抗大第3期学员毕业典礼上讲了话。毛泽东没有批评发牢骚讲怪话的学员,他首先从劳动创造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道理讲起,然后话锋一转,说到了陕甘宁边区的现实情况,他非常诚恳地说:
“抗大不断在扩大,学员数量成倍增加,而学校又要办好,缺乏经费,好的法宝只有一个,这就叫艰苦奋斗。抗大学生几千人,编了几十个队,每个队都已配了一些必要的勤务人员,不够用也不能再补充了。那么大家的吃、穿、用、烧,大量的服务性工作由谁承担呢?如果从前线调一些战斗部队回延安,来代替抗大的学生担任这些日常的劳动,这样做是增强了抗战力量,还是减少了抗战力量呢?我们办抗大是为了抗战,那么那种减少抗战力量的事情,我们是能办还是不能办呢?”
毛泽东要求学员们努力学习和掌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他用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人物作比喻,勉励学员们要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他说:
“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地去西天取经,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不移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很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就是艰苦,臭柿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猴子很机灵,很机动,但他最大的缺点是方向不坚定,三心二意。”
毛泽东还特别提到了《西游记》中的那匹白马,他说:
“你们别小看了那匹小白龙马,它不图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了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是值得我们取法的。”
1938年春,毛泽东去二十里铺开边区党代表大会,当他归来走到延河河滩上时,忽然停住脚步,指着一种长着圆圆叶子的小草,对警卫员说:
“你们看,这是一种能吃的野菜,你们给我搞一点回去炒炒吃,叫老周减少一个别的菜。”
毛泽东见警卫员有些迟疑,又说:
“这叫冬寒菜,很好吃,我过去吃过。”
警卫员们这才和毛泽东一起拔起野菜来。毛泽东回到住处,接连吃了好几次冬寒菜,他见警卫员们仍然不吃,就说:
“这菜很好吃,你们也可以拔一些来当菜吃,不是现在没有菜吃吗?”
警卫员这才明白过来,毛泽东是教育大家以野菜代替蔬菜,解决吃菜难的问题。 
欲知毛泽东此后的重要活动,请继续往下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17 16:41 , Processed in 0.01108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