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毛泽东大传》(第七卷 九天揽月)第273章

2014-5-31 23:0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383| 评论: 0|原作者: 东方直心|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毛泽东大传》(第七卷 九天揽月)第273章作者:东方直心发布时间:2014-05-16来源:乌有之乡  第273章  “今年9月以前,要酝酿一下我不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问  题。先在各级干部中间,然后在工厂和合作社中间,组织一次  鸣放辩论,征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取得多数人的同意。这是  去掉共和国主席这个职务,专做党中央主席,可以节省许多时  间做一些党所要求我做的事情。”  话说1958年1月23日,毛泽东乘飞机 ...

  2月5日上午10时,毛泽东利用人大会议的间隙,乘专列到了济南。他在住地召集山东省委书记、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莱阳和聊城的地委书记、泰安县委书记、历城县的一个农业合作社社长、寿张县的一个农业合作社的驻社干部座谈农业问题。

  2月6日上午,毛泽东在住地同省委、莱阳地委和济南市委的负责人谈话。

  是日下午,毛泽东返回北京。

  2月10日上午,毛泽东给刘少奇写了一封信。

  原来毛泽东在和刘少奇等人的谈话中,刘少奇说:他在南方巡视中,遇到了职工夫妇分居两地的问题,于是,他就在一次讲话中引用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此说明唐朝像贺知章这样当大官的人,进京做官都不带家属,因此断定古代官吏禁带家属。自古以来就是那样,我们把家属接进城里不容易马上办到。

  毛泽东听了刘少奇的说法,总觉得不甚妥当,但一时又没有论据可以说服对方。他一回到家里,就查找了资料,而后写信帮助刘少奇纠正这一说法。他在信中写道:

  少奇同志:

  前读笔记小说或别的诗话,有说贺知章事者。今日偶翻《全唐诗话》,说贺事较详,可供一阅。他从长安辞归会稽(绍兴),年已86岁,可能妻已早死。其子被命为会稽司马,也可能六七十岁了。“儿童相见不相识”,此儿童我认为不是他自己的儿女,而是他的孙儿女或曾孙儿女,或第4代儿女,也当有别户人家的小孩子。贺知章在长安做了数十年太子宾客等官,同明皇有君臣而兼友好之遇。他曾推荐李白于明皇,可见彼此惬洽。在长安几十年,不会没有眷属。这是我的看法。他的夫人中年逝世,他就变成独处,也未可知。他是信道教的,也有可能摒弃眷属。但一个90多岁像齐白石这样高年的人,没有亲属共处,是不可想象的。他是诗人,又是书家(他的草书《孝经》,至今犹存)。他是一个胸襟洒脱的人,不是一个清教徒式的人物。唐朝未闻官吏禁带家眷事,整个历史也未闻此事。所以,不可以“少小离家”一诗,便作为断定古代官吏禁带家眷的充分证明。复寻《唐书.文苑.贺知章传》(《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页24),亦无不带家属之记载。近年文学选本注家,有说‘儿童’是贺之儿女者,纯属臆测,毫无确据。自从听了那次你谈到此事以后,总觉不甚妥当。请你再考一考,可能你是对的,我的想法不对。睡不着觉,偶触及此事,故写了这些,以供参考。

  毛泽东

  1958年2月10日上午10时

  正是:改造中国为子任,事关主义细考论。民生从来无小事,谁个先辈不是民?

  1958年2月10日,黄敬因精神病复发,病逝于广州,年仅46岁。

  2月11日,一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闭幕。

  这一天,毛泽东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任命陈毅以副总理兼任外交部长。

  此前,陈毅对毛泽东说:

  “我这个人干外交恐怕不行。”“我这个陈毅,有时候说话很有破坏性,有时好感情用事,感情一上来说话就冲口而出,不管轻重的。在我们内部,对同志有什么伤害,可以对同志解释,在外交上这么一来可就砸锅了。”

  毛泽东鼓励他说:

  “你临事而惧正是优点。”

  再说2月11日晚,毛泽东在给杨开智的回信中写道:

  子珍同志:

  几次来信,均已收到。听说贵体有些毛病,望好好养息。两位老太太高寿健康,甚为高兴,敬致问候之意。

  并问尊夫人好!

  毛泽东

  毛泽东信中所说的两位老太太,是指杨老太太和她的姐姐。

  2月12日下午5时,辽宁省省委的黄欧东、沈阳市委的焦若愚等领导人,冒着天上飘落的雪花,在沈阳机场等候毛泽东的到来。

  专机出现在机场上空,滑向跑道。黄欧东一行人急忙迎上前去。毛泽东身穿大衣,精神饱满地走下飞机,与黄欧东等人一一握手。他吩咐说:

  “先到黎明机械厂去看看。”

  按照预先的安排,毛泽东一行是先到宾馆去休息。黄欧东说:

  “主席旅途疲劳,还是休息吧,再说工厂事先又没做安排。”

  毛泽东说:

  “先去工厂,没安排也可以看嘛!”

  焦若愚也过来劝道:

  “天黑了,都下班了。”

  毛泽东不高兴了,反问道:

  “工人不是三班倒吗?”

  黄欧东、焦若愚眼见毛泽东执意要去,只好陪同他直接从机场乘车到了东塔黎明机械厂。

  黎明机械厂是解放后才兴建起来的飞机发动机制造厂,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先进的大型工厂了。这个厂在兴建前,工厂的筹建者们曾经将沙盘模型送到了中南海,让毛泽东亲自过目并给予指导。

  毛泽东对陪同在侧的黎明机械厂总工程师程华明说:

  “总工程师管很多的事情哟,像总理一样,什么都得管。”

  毛泽东在总装车间的光荣榜前,看了一会儿。程华明说:

  “这光荣榜上的下放人员,有些是到农村定期锻炼,有些则轮流到一线当工人。”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说:

  “要把干部参加劳动作为一件大事,坚持下去才好。”

  车间里贴着不少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大字报。毛泽东指着大字报问:

  “你们这里也有浪费现象吗?”

  程华明说:

  “有时也出废品的。”

  “有停工现象吗?”

  “有的时候由于原材料、零件供不上,出现局部的停工。厂里还有一部分剩余生产能力。”

  “我看你们最大的浪费就是开工不足,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吗?”

  “我们打算生产一些供农村做动力用的机械。”

  毛泽东高兴地说:

  “这样很好,生产农业机械是个方向,像你们这样的大厂,不支援农业是没有道理的。”

  这一天晚上,毛泽东在宾馆里和黄欧东、焦若愚及鞍山市委书记等人谈了话,尔后,他一直工作到午夜1点多还没有休息。负责安全工作的辽宁省公安厅副厅长张铁军,看看手表,轻轻地走进毛泽东的房间,催他休息。毛泽东说:

  “我有些事情还没办完,你们辛苦了,先休息吧。”

  2月13日清晨4点多,毛泽东还在看书,张铁军再一次催他休息,他却说:

  “天快亮了,安排今天的活动吧。”

  毛泽东这一天的日程是视察松陵机械厂和抚顺,然后去长春。

  天气放晴了。毛泽东简单用过早点,于7点半到达松陵机械厂。厂长牛荫冠资历比较老,毛泽东在抗战时就听说过他的名字,于是握着他的手,端详片刻,说:

  “噢,你就是牛荫冠,是山西人吧?今年多大年纪了?”

  牛荫冠说:

  “47岁。”

  毛泽东笑着说:

  “还是青年团员嘛。”

  毛泽东在总装车间看到黑板报上的时事专栏,就伸出一个指头,点点说:

  “应该注意时事。”

  他又指着板报上一个“关于7003号废品卡片”的标题问:

  “这写的是什么?”

  车间干部说:

  “是批评官僚主义的。”

  毛泽东说:

  “官僚主义应该批判。群众没贴你们的大字报?要充分相信工人群众,依靠工人群众,才能管好企业。”

  他又问车间主任:

  “你出国学习过没有?”

  车间主任说:

  “没有,是在厂里学习的。”

  “那么,有没有工程师帮助你呢?”

  “有一个助理工程师,是车间副主任。”

  牛荫冠说:

  “我们的办法是让一个工人固定一门技术,这样学得快,但有一个缺点,就是占用的人多。”

  毛泽东问:

  “那你们下一步怎么办呢?”

  “叫工人再学会第二套本领。”

  “对,每个工人学会两套本领就可以少用人嘛。”

  随行人员提醒毛泽东,时间已经不早了。于是,毛泽东就离开了松陵机械厂。他听说沈阳小型开关厂是在设备非常简陋的条件下,由几百个工人硬是靠牛头刨、皮带床、老虎钳子等工具,造出了供机床控制用的电器开关,就说:

  “我要去看看。”

  于是,他的视察活动,在计划外又到这个小工厂视察了一番。

  车队离开开关厂,朝抚顺方向奔去,到了高坎乡旧站村,毛泽东叫停车。他下了车,直奔村里,和生产队长赵文泉聊了起来。当他听说社员们在去年入冬后,破土动工打了高坎乡第一眼机电井时,立时来了兴趣,就拉着赵文泉的手说:

  “走,你领我们看看机井去。”

  一行人踏着积雪,来到了工地。毛泽东探身望着挖了9米多深的井筒,问道:

  “你们为什么要打机井?”

  赵文泉说:

  “因为机井坚固,用水泥灌的。井打得深,水量大。”

  “能浇多少亩地呀?”

  “能浇300多亩呢。”

  “电力从哪里来?”

  赵文泉指指远处高压线的大铁架子说:

  “就从那里引来,电柱子都开埋了。”

  毛泽东高兴地说:

  “这就叫集体化!机械化!”

  他又转对省委领导说:

  “辽宁的工业比重大,还要再把农业搞上去。”

  毛泽东离开旧站村,又风尘仆仆地去了抚顺。

  9点刚过,毛泽东一行来到了抚顺煤矿的西露天矿。抚顺市委书记处的负责人和煤矿负责人迎上前来,毛泽东一边和他们亲切握手,一边询问他们的名字,还向煤矿党委书记葛玄吾、矿长王齐芳了解生产情况。

  毛泽东上了观望台,俯视露天矿全景,瞭望抚顺市全景。他详细地询问露天矿的生产过程及资源情况,对举世闻名的180米厚的煤层,以及丰富的人造石油资源——油母页岩,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毛泽东走下观望台,来到招待所。他在谈话中说:

  “对于煤的综合利用问题,要好好地研究,这是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1点10分,毛泽东乘车来到电解铝厂,参观了第二车间,观看了工人们的操作和生产出来的产品。

  中午,毛泽东接见了抚顺市委负责人。

  下午,毛泽东返回沈阳,从沈阳乘飞机去长春。

  这一天,长春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下午1点30分,毛泽东乘坐的伊尔—14型4204号专机来到了长春,他走下飞机,没有休息,便驱车直奔汽车厂。

  此前,毛泽东亲自主持会议,研究长春汽车厂的建设工作,决心结束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他批示了力争1年建成长春汽车厂的文件,亲笔题写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11个大字。

  3点多钟,毛泽东来到汽车厂。他戴了一顶单帽,穿着灰色的呢大衣,脚上是黄皮鞋,红光满面,神采奕奕,向工人们频频招手。工人们簇拥着领袖,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

  毛泽东在省委书记、厂党委书记、厂长的陪同下,首先视察铸造车间。他在走廊里看到墙壁上贴满了墙报,有反浪费、反保守的内容,有对领导干部善意的批评,有对整改的合理化建议,有对新人新事的赞扬,还有诗歌、漫画、数字图表,便从头到尾看了几分钟,兴奋地说:

  “又有理论又有实物,这好!”

  青年工人万国忠见毛泽东来了,激动得不知说啥好,只是一步一步地跟着往前走,就想多看领袖几眼。在毛泽东停下脚步的一瞬间,摄影师按下了快门。万国忠怎么也想不到,他竟然能够和毛泽东在一起,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

  毛泽东视察了底盘车间齿轮工部,他在一台机床旁边停下来,微笑着观看操作工人李文学的操作,又用手摸摸李文学加工的齿轮,他鼓励工人们说:

  “好好干!”

  毛泽东又来到总装配车间,年轻的装配工人们纷纷向他问好:

  “毛主席,你好!”“毛主席,你好!”

  毛泽东也向大家挥手致意,亲切地说:

  “同志们好!”

  他转向厂领导问道:

  “这里的工人都是多大年龄?”

  厂领导说:

  “大多数是青年工人,20岁左右。”

  毛泽东说:

  “青年人很多,要好好教育。”

  他走到21岁的装配工萧荣刚身边,同萧荣刚握手。萧荣刚激动地说:

  “毛主席,您好!”

  毛泽东观看了一辆辆刚装配好的解放牌汽车,非常高兴。

  是日晚,毛泽东在住处与吉林省委书记等人谈了话。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 04:14 , Processed in 0.024474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