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学习园地 查看内容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第四章)

2014-6-7 13:25|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5185| 评论: 2|原作者: 李民骐

摘要: 劳动人民不经过严重的斗争,决不会放弃他们在革命中争得的社会主义权利,听任资本主义压迫秩序的摆布,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过程中最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障碍。

(六)国家和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我们已经看到,按照私人资本主义的逻辑,中国是不能够发展本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只有国家才有可能超越私人资本的狭隘眼界,推行反映民族发展长远利益的经济战略和政策。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通常并不在资本积累中起主导的作用。只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在私人资本相对于国家十分弱小的情况下,国家才在一段时间内,在资本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改革”初期,中国的统治阶级曾经从毛泽东时期继承下来一个庞大的国有经济部门。但是,一方面,资本主义“改革”在国有企业中遭到了工人阶级的顽强抵抗,使得国有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资本主义积累;另一方面,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组成的资本主义经济部门却靠剥削新无产阶级而迅速发展起来。到九十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部门已经占中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

       资本主义经济部门的崛起一方面使统治阶级能够顺利地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集团之间的力量对比。由于资本主义经济部门的兴起,社会积累主要不再是由国家,而是由私人资本来进行了。社会资源的分配因而也按照统治阶级内部新的力量对比关系而发生了变化。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31.2%下降到1993年的16.3。在同一时期,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份额从60%下降到34%。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不仅国家直接投资的比重已很小,而且可有效控制的部分也不大,社会总投资中绝大多数已经转变为中央不能直接调控或难以调控的自筹投资。”(郭克莎,173174)表4.5说明,到九十年代初,中国的国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按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说,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低于很多欠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4.5  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年份          百分比

中国*       1992            17.27

美国          1990          19.63

日本          1990          14.38

德国          1991          30.80

英国          1991          37.05

法国          1992          40.63

加拿大      1989            20.12

澳大利亚    1991            27.11

印度          1991          14.74

印度尼西亚  1991            18.16

泰国          1990          20.41

马来西亚    1991            28.53

新加坡      1991            32.80

缅甸          1990          10.70

韩国          1992          18.45

埃及          1990          18.58

墨西哥      1990            14.05

巴西          1991          25.92

阿根廷      1989            9.85

*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

资料来源:PRC 1994.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只能在社会积累中起次要的作用,私人资本的逻辑就不可避免地要占主导地位。表4.6显示,中国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无论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都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低于一些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这说明,私人资本,为了追求最大的私人利润,不愿意投资于研究开发活动和无利可图、风险大、需要巨额投资的高技术产业。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国家由于没有足够的财政资源,无力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4.6  中国和若干其它国家的研究开发支出

         年份  研究开发支出(亿美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中国     1993            34                   0.6

美国     1988          1400                   2.9

日本     1986           417                   2.8

联邦德国 1987           228                   2.8

英国     1986           157                   2.4

法国     1987           164                   2.4

印度     1988                               0.9

新加坡   1987                               0.9

土耳其   1985                               0.7

韩国     1988                               1.9

资料来源:PRC 1994;Economic Report of President 1990,113.

  

 

 

 

(七)跨国公司和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尽管私人资本不愿意投资于高技术产业,而国家又无力在财政上提供帮助,中国政府最近还是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要从1993年的10%增加到15%,占全部工业附加值的比重要增加到2025%,占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要从1994年的6.3%增加到15%。我们不知道所谓“高新技术产业”是怎样定义的。不过,据说,如果中国能够实现上述计划,那么到下个世纪初,中国就可以达到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九十年代初同样的发展水平。(《人民日报》1995810日)所以,即使上述计划能够实现,中国仍然还落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大约10年,就更不必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了。

       为了实现上述计划,中国政府把绝大部分希望寄托在跨国公司的投资上。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和陕西等地建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给予外资种种优惠,希望跨国公司能够投资于中国的高技术产业。

       1979年以来已有大量外资涌入中国。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香港、澳门和台湾,而不是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见表4.7)。为了应付他们本国、本地区日益上升的劳动成本和日益深化的经济危机,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家企图靠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剥削中国的廉价劳动力的办法渡过危机。这种外商直接投资当然对中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没有什么帮助。

 

4.7    按国家、地区区分的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

           1992      1993      1994

总计        113       278       338

其中:

港澳         79       180       202

台湾         11        31        33

日本          7        14        21

美国          5        21        25

新加坡        1         5        12

韩国          1         4         7

资料来源:PRC 1994.

 

       但是,1992年以来,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基地的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开始迅速增加。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投资有以下特点:第一,投资规模大。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平均规模是100200万美元,而来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平均规模大约为2000万美元。第二,它们主要是投资于高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使用的是最新一代的技术而不是过时技术。(《人民日报》19951018日;Shaw and Meier,1994

       跨国公司为什么要在中国投资,特别是投资于高技术产业呢?中国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水平落后,廉价劳动力在高技术产业中相对又不重要,所以,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不是因为中国是从事高技术产业的最有效率的地点,而主要是为了占领正在迅速扩大的中国国内市场。(Shaw and Meier,1994)这一类型的外国直接投资不同于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东南亚国家那种为了剥削廉价劳动力和追求出口导向型发展的外国直接投资,倒是很类似于拉丁美洲国家追求进口替代工业化时外国资本在拉丁美洲所做的直接投资。在后一种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看中的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拉丁美洲国家的国内市场。鲍恩歇尔和奇思-杜恩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在短期外资有助于加速经济增长,但是在长期妨碍了本地的资本主义发展,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导致国内市场萎缩和经济停滞。(Bornschier and Chase-Dunn,

1985)

       中国政府的策略是用国内市场来换取外国投资和技术。中国政府希望靠这种方式来发展中国的高技术产业。这个策略要成功,就必须在有关工业设置有效的贸易壁垒,从而使跨国公司不在中国投资就不能进入中国的市场。但是,虽然贸易壁垒对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有利,它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的总的利益是相违背的。由于中国越来越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结合在一起,并且日益在技术、资本和出口市场上依赖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不得不在贸易政策和体制方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做出越来越多的让步。最近,中国政府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又采取了一个重大步骤,将关税水平平均降低30%。但是这仍然没有能够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加入这个组织对于中国出口的进一步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至多只能在高技术产业“进口替代”方面取得有限的成功,并且仍然要严重依赖进口的技术设备。

       在短期,迅速扩大的中国市场仍然可以吸收大量的跨国公司的投资,这会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但是在长期,由于跨国公司有较高的生产率和技术水平,它们将在若干产业中成为中国市场上的主要生产者。在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确立了垄断地位以后,它们就可以通过设定垄断价格的办法来谋求垄断利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需求增加,它们只需采取提高价格的办法,而不必进一步增加投资。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由于无力与跨国公司竞争,则没有能力进行积累。不仅如此,由于跨国公司多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导致失业增长和社会不平等扩大,从而缩小了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导致国内市场萎缩,这就使资本家更加不愿意增加投资了。所以,正如鲍恩歇尔和奇思-杜恩所说,在长期,这一类型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大量吸收这类投资的国家造成投资不振、经济停滞。

 

 

 

 

119931119日,深圳市龙岗区葵涌镇港商致丽工艺玩具厂发生特大火灾,烧死82人,烧伤41人。事后调查发现,该厂为了防盗,竟然把4扇供人出入的大门锁闭了3扇,出事时根本无法逃生。工厂附近没有消防龙头,连水池都没有。(《工人日报》1993124日)

 

 

7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Qiaoyi 2014-6-7 14:15
九十年代初就认识到了。了不起!作者的很多预言今天都验证了。
引用 远航一号 2014-6-7 13:31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6 08:24 , Processed in 0.013876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