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戴旭:被敌对势力渗透,绝不仅是社科院

2014-6-16 21:48|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220| 评论: 0|原作者: 戴旭|来自: 红歌会网

摘要: 中纪委指出社科院被敌对势力渗透的问题,证明本文的预警并非空穴来风。其实,绝不仅是社科院,中国很多社科类研究机构、高校,都存在敌对势力渗透的问题,看看各高校一些学者猖狂反毛、反共、反华的言行就知道。这些人只不过是敌对势力培育的最嚣张的战略走狗,还有一些潜藏着,在以其他方式危害着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 ... ... ... ...

  五、配合美国全球扩张的“第五纵队”,在东欧、中亚颜色革命中大获全胜

  苏联被和平打败之后,美国把战略征服的主要对手锁定为伊斯兰世界、俄罗斯和中国等三大潜在对手。

  就在苏联行将就木的时刻,美国战略学者约瑟夫·奈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著作《美国注定领导世界》。他认为,传统的帝国太依赖硬实力,容易因扩张过度、树敌过多而瓦解。美国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软实力优势,通过灌输美式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控制世界。

  苏联解体后,美国按照摩根索的主张,一边嘲笑苏联模式的失败,同时大肆宣传美国梦、美国模式和美国代表的普世价值。利用美国掌控下的全球贸易体系,将麦当劳、转基因、好莱坞和华尔街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经济理念,“合法”输入目标国家,既洗劫赚钱又“洗脑赚人”。对于那些原苏联阵营的“孤儿”国家,美国则毫不客气,文武并用,果断、彻底地予以清除,南联盟就是这样被强行肢解的。

  早在科索沃战争爆发半年前的1998年10月,中情局就先行一步的进入了科索沃地区。当时,在欧安会的名目下组建了一个停火观察员小组前往科索沃,进行所谓的和平调查。实际上其中美国使团的很多成员是中情局成员,或与中情局关系密切的人员。他们利用了这次机会,成功的和科索沃的阿族非法武装建立了联系,并秘密向后者转交了有关南联盟军队和警察的战略情报。

  在单靠“第五纵队”无法颠覆该政权的情况下,美国于1999年的3月23日,在北约的框架下,以科索沃发生人道主义危机为理由发起了科索沃战争。而前述欧安会的停火观察员小组则直到战争爆发前一周才离开科索沃。中情局的相关人员临行前又将卫星电话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重要通讯设备给了阿族武装部队,为日后联军的空袭提供了地面引导。

  战争结束后,当各方以为事情已经告一段落而放松警惕的时候,好戏其实才刚刚开场。美国及西方情报机构花费巨额资金收买了大量的南联盟原军队人员、反对党和媒体,通过美国第二中情局——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在1999年和2000年两年时间里资助塞尔维亚反对派4100万美元,反对派趁机迅速发展壮大。南斯拉夫发生颜色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在2000年大选中,米洛舍维奇和反对派争执不下,都宣布自己获胜。西方主流媒体一边倒地指责米洛舍维奇选举舞弊。最后,在中情局的协调组织下,反对派于10月5日发动政变,他们占领了议会大楼和电视台,关键时刻米洛舍维奇的安全特种部队“红色贝雷帽”也倒戈。第二天,米氏被迫宣布辞职,由一群乌合之众组成的反对派中的各派系随之瓜分了国家政权里的各个要职。第二年的4月1日,米洛舍维奇被逮捕,随后移交给受美国操纵的海牙国际法庭。四年后,米洛舍维奇离奇死亡。

  “9.11”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美国又以打击基地组织为名,出兵并控制了阿富汗。和科索沃战争时一样,在美军的军事行动展开之前,中情局的人员即先行进驻,负责搜集情报,接洽反塔利班武装,收买线人,笼络地方部落首领。开战后又为美军的空袭指引目标,并为地面行动提供信息。阿富汗战争结束后,据CIA的初步统计,他们共计花费了7000万美元(内含建立战地医院的费用)。在一场现代化战争中,这个数字不过两架俄制三代战斗机的价格,尚不及一架美制四代战斗机价格的三分之一。所以连小布什也不无得意的赞扬:“这实在是太便宜了。我真的很奇怪,前苏联在对阿富汗的战争中花了那么多钱,为什么到最后还是一败涂地?看来在这点上,他们没有我们聪明。”

  与此同时,美国也意识到,中情局之类的机构不宜频频露面,所以开始更多的借助带有NGO头衔的非政府组织,更加巧妙、间接的达成美国的国家战略意图。成立于1983年末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此类机构。用该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艾伦·温斯坦的话说:“我们今天做的许多事情,就是25年前中情局偷偷摸摸做过的事情。”

  新的运作程序一般是先由美国战略决策层圈定与美国的国家安全与利益密切相关的国家与地区,然后对这些国家与地区的威胁度和重要性进行排序。随后针对性的锁定具体目标,利用当地的反政府势力,以民主化为旗帜,以人权斗争为手段展开颠覆现政权的政治活动。中情局的工作是在幕后进行秘密策划与指导,并安排人力与资金的流向。关联性民间机构则在半前台地带,扶助当地的亲美派反政府势力。其手段包括了境外的电台、网络宣传,进入当地创办纸质期刊,以宗教组织、文化社团和论坛的形式延展其力量触角,组建培训性机构训练运动骨干,同时广泛发行所谓的“民主”指导手册,引导当地民众组织街头政治和反政府行动。其手册内容从一般性的组织结构、运作方式,到统一服装的设计制作,再到活动地点、时机的选择,如何对国家暴力机器进行怀柔式渗透(如事先数年即开始向警察与驻军寄送精心准备的礼物包裹与宣传信件),事无巨细,全部包罗在内。

  继塞尔维亚之后第二个遭到颜色革命的国家是格鲁吉亚。该国的重要性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波斯湾资源圈占据了世界石油已知储量的65%,里海资源圈则是全球第二或第三的潜在资源产出区。一个脱离了俄国势力范围的格鲁吉亚使美国可以经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绕开俄罗斯直接将里海资源外输。这将进一步削弱俄罗斯的全球地位,并使美国与欧盟能够更便捷、更安全的获得里海资源,也将有效遏制俄罗斯对里海——波斯湾地区的影响。

  在这个战略指导下,中情局将塞尔维亚颜色革命中的领导层成员(尤其是学生运动代表)组织起来,与来自美国的专业讲师一起,对格鲁吉亚的同类反政府势力骨干进行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并向后者提供资金支持。后者最终在2003年的11月(即美军全面控制伊拉克的七个月后),在格鲁吉亚掀起了被称为“玫瑰革命”的新一轮颜色革命浪潮,颠覆了原亲俄政权,成立了亲美派主导的新政府。

  第三个被颠覆的是乌克兰政权。乌克兰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农产品、煤铁资源,还在于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特殊文化渊源。如果乌克兰保持独立地位并奉行亲美的外交路线,则俄罗斯更难以得到其他前苏联加盟国的认同与支持。同时,乌克兰倒向西方还可以切断俄罗斯经由克里米亚出海的战略通道,具有掐断俄罗斯血管的地缘意义。

  2004年是乌克兰的大选年。这一年的12月,乌克兰发生了因抗议选举舞弊而引发的“橙色革命”。这一行动同样以亲俄势力瓦解、亲美政权组建而告终。这次运动之所以得名于橙色,首先在于橙色是亲美派政治家尤先科的选举颜色。其次,运动参与者广泛领取并使用了大量橙色物品(如雨衣、围巾、帐篷、食品袋),以形成雪球效应、向心凝聚力与视觉冲击力。中情局及相关基金会不仅构成了这个创意的来源,而且落实了所需的大部分资金。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04年一年,美国就在乌克兰投入了6000万美元的资助金。如果让小布什来评价,这无疑又是一个划算到近乎廉价的数字。

  2005年3月,通过复制输出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与乌克兰的“成功”经验,在吉尔吉斯斯坦又发生了相同效应的“郁金香革命”。此外,2007年缅甸那场未果的袈裟革命,和2008年3月的西藏事件、2009年新疆的7·5事件的背后,中情局主导下的基金会元素和美国控制下的“第五纵队”无不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关于美国如何操纵世界各地的颜色革命,可参照法国情报研究中心推出的实地调查《阿拉伯革命——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法国记者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先后前往塞尔维亚、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美国和俄罗斯等国,采访了“颜色革命”中的当事人及一些“幕后推手”,推出的电视记录片《革命.com——美国:征服东方》,更向人们形象地展示了美国如何2000年以来如何在幕后策划者东欧和中亚国家发生的四场“颜色革命。美国政府出钱、出人,一方面成立专门政府机构,向世界“推广民主”;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各种基金会在国际上具体实施。而一些国家的反对派则极力投靠、里应外合。法国电视片称,美国有一个征服东方的战略,而且势头难以阻挡。

  毫不夸张的讲,美军、美元、美媒、美“狗”(即美国在世界的铁杆盟军),业已成为美军进攻世界的四大军团。很快,美国又找到了第五大军团——美网。

  六、网络时代的心战争与第五纵队的大战场:中东茉莉花革命是美国全球文化战略的最新进展

  伴随着技术巨变,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美国也同步实现了军事体系和军事思想的升级换代。

  当年美国为什么能够在冷战中击败苏联?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全球90%以上的新闻由美国及其盟国垄断,美国实际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发展中国家的非本地新闻有75%来自西方国家的新闻机构。这就赋予了美国巨大的新闻塑造能力和传播能力。再加上美国的一整套冷战思想,颜色革命、和平演变策略,苏联不解体,反而奇怪了。

  进入网络时代后,传统传媒受到巨大冲击。现在,全球有约20亿网络用户在网上处理日常事务,以后还会更多。早在1991年底,当时还只是总统候选人的克林顿就已经意识到,“信息时代来临,观念传播不可阻挡,美国面临着推动全球自由民主进程的历史机遇。”

  十年之后,美国国防部委托兰德公司写了一份美国全球软实力的战略报告,明确提出五项建议:

  1、在世界各地扩张网络连接,特别是要连接到那些不喜欢美国思想观念的国家;

  2、把在世界范围推行信息自由传播作为美国的权力;

  3、开发多层次信息分享系统,不仅是确保信息安全,更重要的是制造全球性的信息分享空间,以便公开讨论某些问题;

  4、创建一个“特种媒体部队”,可以随时派遣到发生冲突的地区,搜集与传播信息;

  5、在国家与非国家组织,特别是与非政府建立一个更紧密的协调行动机制。

  其实,在这十年间,美国已经开始将控制的重点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平台。作为互联网的发明者,美国占尽了先机。美国一边通过世界银行和其他貌似经济研究机构对中国进行战略误导,诱使中国大力发展房地产、组装西方工业产品等低技术道路,使中国相对技术倒退;同时却集中自身的全部力量在高边疆战略的基础上,实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完成从电子革命到信息革命的转型,从而领先世界一个时代。当中国还没有完全超越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高楼大厦的时候,美国已经有了高耸入云的新时代的“技术高山”:目前,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Google)、最大的门户网站(Yahoo)、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ube)、最大的短信平台(Twitter)和最大的社交空间(Facebook)全部为美国所有。

  当今全球80%以上的网上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器信息由美国提供。超过2∕3的全球互联网信息流量来自美国,另有7%来自日本,5%来自德国。这后两个国家都是美国盟友,这就等于美国牢牢控制了全世界互联网信息流量的将近百分之八十。相比之下,中国在整个互联网的输出流量则少到只有0.05%。

  此外,美国国防部还拥有46个Youtube频道,91个Twitter种子,46个博客,106个Facebook页面。有专业人士进行维护,有不断更新的精彩内容吸引粉丝。同时,美军深知,你自己不把声音传播出去,反面的、扭曲的声音就会淹没你自己,所以,美军不仅不用防范洪水猛兽的方法隔绝官兵和网络的关系,而是引导、训练、鼓励官兵个人主动利用网络媒介“讲述自己的故事”,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海军甚至认为,“每一个使用日志、微博和Facebook的海军官兵,都是其所在部队和海军的形象大使。”

  有了这种强大的软实力基础,美国组建“第五纵队”的规模和效率也大大加强。“阿拉伯之春”就是在其2003年成立的全球舆论办公室直接指挥下,美国家安全局和网络司令部联合运作的信息思想战的第一次全面实践。

  在这次大范围的中东、北非政治地震中,美国通过推特、脸谱等网络平台,实时、高效地指挥了现实世界中的街头政治和颜色革命。先是“维基解密”网站在2010年12月公布了一封密码电报,内容是前美国驻突尼斯大使罗伯特·戈德兹披露了本·阿里总统家庭成员贪污腐化的事实。并警告:“对于遭遇日渐增长赤字和失业现象的突尼斯人来说,展示总统家庭财富和时常听到总统家人叛国的传闻无异于火上浇油”。该文件在网络上出现后,突尼斯国内开始了街头罢工和示威。在此过程中,所有的反政府宣传和集会号召都是通过推特(Twiner)、脸谱(Facebook)和优图(Youtube)进行的。

  2011年1月25日,埃及数百万人上街抗议,要求穆巴拉克总统辞职。示威游行声势浩大、组织严密,迫使穆巴拉克解散内阁,任命前任情报部长奥玛·苏莱曼担任新副总统。这次暴动的主要组织团体“4月6日运动”就是以脸谱为平台组成的一个网络组织。“4月6日运动”的负责人马希尔在华盛顿接受卡耐基基金会采访时说:“这是埃及青年人第一次利用像脸谱和推特这样的网络通讯工具进行革命,我们的目标是推行政治民主,鼓励民众参与政治进程。”

  在该组织的背后,还有更多的潜势力,无不与美国主导的网络力量联系密切。如埃及反对党领导人之一的戈尼姆,就是一名"谷歌"公司的工作人员,他在自白中说到,他是一月份埃及抗议活动的组织者之一,这些抗议活动都是通过在互联网的社会网站上开展宣传,向年轻人们告知活动举行的地点和时间而组织起来的。推特(Twiner)、脸谱(Facebook)、黑莓信使(Blackberry Messenger)等网站电子资源的积极活动对埃及民众的心理产生了影响。在埃及使用社会网站组织抗议行动成效最高,因为每三个埃及人中就有一个使用互联网。在街头暴乱开始后,埃及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切断了国内的互联网。但各网站仍然向世界通报埃及局势的信息来源。在"谷歌"公司的帮助下,技术人员建立了Speak-2Tweet服务,埃及人可以通过该服务打电话,并留下音频信息,这些信息随后被传送到"推特"网上。专家们认为,脸谱(Facebook)在埃及地区的普及率之所以提升,主要因为它能够表达对当局行动的不同意见及组织反政府示威。有鉴于此,部分西方大众传媒将发生在突尼斯和埃及的事件称为“脸谱及推特革命”。

  又如动员埃及反对政府势力进行示威游行的核心力量Kefaya(正式名称是“埃及变革运动”),也是一个虚拟组织。它成立于2004年,是“4月6日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早期充分利用新兴社会媒体和数字科技工具,作为动员埃及民众的主要方式,他们尤其是将政治博客、发布未经审核的优图短片、图片等手段应用得得心应手,极为专业。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利比亚。在利比亚发生内战的初期,示威者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传输介质,争取支持,呼吁为民主而战并与外界沟通。利比亚的反政府“网络活动家”利用美国全球社交网站推特和脸谱来组织反政府活动,呼吁将2011年2月17日星期四定为“愤怒日”。仅在2月16日这一天,网上报名的追随者就超过了4000人。到2月17日,拥护者更超过了9600人,并造成局势动荡,给利比亚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利比亚反对派领导人奥马尔·马哈穆德称,为了使人们走向街头,利用了交友网站“马瓦达”,该网站不在警察的关注范围内。正是由于利用了该网站,他成功地联合了17万名卡扎菲的反对者。

  在冲突加剧的时候,利比亚政府关闭了互联网,北约立即为起义者提供了网络支援,使得利比亚国内和境外的起义人员能实时相互沟通,找到了可以把信息提供给外界的方法,并成为其重要通信联络方法。从2月23日开始,一名美籍电信公司高管和他的朋友领导的工程师团队,帮助反政府力量劫持了卡扎菲的蜂窝无线网络,建立了自己的通信系统,让反政府组织领导人更容易与外界交流或请求国际援助。他们在埃及、阿联酋和卡塔尔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一个不受的黎波里控制的独立数据系统,并破解了卡扎菲政府的手机网络,获取了电话号码数据库。利用这些信息,他们建立了被称为“自由利比亚”的新通信系统。4月2日,新通信系统开始测试并运行。随后,他们创建了由谷歌地图组成的战争进展战况图,以此追踪报道相关事件,该图在12天的时间里被用户浏览31.4万次,这些信息至少被20多家新闻媒体转载,足见其影响之大。

  美国文化战略的最终目的在于瓦解敌对势力政权,而实现目的又无外乎两大模式:一为苏联模式,通过思想渗透,扶植体系内的代理人,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肢解敌手。二为阿拉伯之春模式,通过社会性动员推动现实政变,自下而上、自外而内地消灭现政权。

  今日美国进攻世界,就是靠着美军、美元、美媒、美“狗”、美网等五大战略进攻体系,其中,网络“第五纵队”是主力。

  顺着布热津斯基为美国全球战略制定的三条战线,美国以军事力量为“正兵”,以经济和文化力量为“奇兵”,同时对伊斯兰世界、俄罗斯和中国,以网络为主要通道,发起全面的“文化大革命”,其中中俄又是重点。2013年底爆发的乌克兰危机,是美国和西方最新“民主”攻势之一幕,而同时,与中国关系最好的委内瑞拉和泰国,也都处在“民主革命”的煎熬之中。更有甚者,对于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这样已经完全西化了的“民主”区域,由于总体政治形势稳定,不符合美国和西方扰乱中国的意图,于是,也骤然掀起了“港独”游行、冲撞驻军以及学生占领“立法院”和“行政院”等事件。可以说,“新战争”已经兵临中国城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16 16:58 , Processed in 0.01182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