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25省出台国企改革方案,多地欲探索员工持股

2016-3-23 05:3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556| 评论: 0|原作者: 观察者网|来自: 观察者网

摘要: 据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福建、甘肃等25个省份出台了国企改革方案,多数地区的方案提出将探索开展员工持股试点。
行动者
不当家不知贵。但都想当家。
1小时前回复顶(0)踩(0)举报分享
海阔天空
海阔天空1楼5小时前
很多人都是键盘党,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妄加评论,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先入为主、天然地排斥。本人就职于某东部省、原省属国企、现属央企公司,本公司股权激励政策已施行近二十年,本人作为技术人员持股六年。我不是来卖弄的,也没有资本炫耀,我只能就自己的经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股权激励方面的信息,供大家参考。
1、职工持股作为一种薪酬分配机制,是用来激励员工积极性的,而不是私分国有资产。换句话说,你在公司,你可以持有股权,离职了或退休都是要退出股权。简单地说,持有股权,并非代表拥有了公司的资产,它只是薪酬分配的一种方式。
2、职工持股范围和比例,限于一个范围。以全资央企而言,原则上职工总持股比例不得高于40%。
3、员工所持股无法自由交易、转让、抵押以及其它形式的私自操作简单地说,个人所持部分的本金和分红收益,只存在于公司和个人的关系,与其它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关。
4、职工持股有个相对严格的准入,也是动态的比例,与个人能力和绩效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已持有的不是就端上了铁饭碗,未持有的没有机会持有。
5、所有股份都需要一比一地出资购买,而非干股或赠送。每个人的股权都需要真金白银地付出,才能持有。换句话说,对个人而已,持股更像对公司的一种投资或理财,只是投资对象是与自己工作紧密相连、直接影响收入的雇佣了自己的公司。
暂时就想到这些,也是便于大家理解职工股权的基本模式。不要像洪水猛兽一样地看待。
回复顶(9)踩(8)举报分享
Mac老郎2楼4小时前
你没明白批评者的关切,你说的这个类似华为模式,公司全员持股也好,或者按二八原则,20%公司管理、技术精英持股也罢(后者管理层玩MBO猫腻可能更方便),都是一种公司内部分肥的机制,前者可能公司内部气都顺了,利益均占,只是谁多谁少罢了,后者则企业内部就会有分不到的异议,职工里一定有人作有人闹。但是从全社会的观感看,现在对国企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国企对吸纳和解决就业的贡献越来越低,以前有大面积招工进城之类的措施,现在非985、211都靠边,但内部又充斥着石油系统、造币厂那样的父子顶岗传统和很多关系户,这也是人家为什么不说自己没本事进华为却骂国企难进的原因。
2、国企尤其是央企,分股权的时候,只在企业内部系统的小圈子,但是一亏损就让全民买单,比如石油系统。当然,我想你会说,大家也可以炒A板国企啊,我不炒股,华为也不是上市企业,我不太清楚你们这个内部股最后如果IPO对外是怎么对接转换。
3、楼下有人提到全民瓜分国企的方式,有点像国民党有人喊党产分给全体党员,全民瓜分国企,虽然解决了企业内部人吃独食小圈子分肥的问题,但是我要提醒诸位,蒙古民主化时这么干过,貌似下场不好,因为说白了普罗大众对价值的意识的确不如精英层,蒙古平民当时就很廉价的把股权卖了换酒喝,资本大鳄完成股权集中只是多花了一点时间罢了,程序上麻烦了点罢了,我相信以他们在股市的本事,还有传销、非法集资的下三路手段,想把国人散户尤其是那些分给农民的股权低成本搞到手很容易。
当然我也不是什么专家,对此也无解,没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是告诉大家全民瓜分也不是你们想的那么唯美。
回复顶(5)踩(1)举报分享查看热门回复
咩咩~~~~~沐2小时前
你的这种收购员工股权的方式,还是相对文明的方式。很多这种形式的改制,最终形成,改制~~员工分股(企业大佬必然持股量大)~~上市~~拆分股息~~稀释股份~~剔除员工(稀释到几乎不值一文)。最后彻底完成私有化!
这种花样在这种改制中,屡试不爽,绝不落空!
回复顶(3)踩(0)举报分享
古都网隐1小时前
我想你说的第三条全民瓜分国企,应该是针对我的意见来的。
首先声明,我反对瓜分国企,但要求进行全民分红。国企的原名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人都是国企股东,一个企业,在特定时间段(如发展初期)不分红是可以理解的,但永远不分红就是无耻。国企成立60多年了,是到了反补社会的时候了。
青少年参与分红,这体现的是社会的起点公平;老年人参与分红,这体现的是终点公平。
很长时间内,国企的税费都比外企和私企高很多,现在的私有化专家是不承认国企当年的贡献的,国企的高税费养大了私企,90年代反而说国企没私企有效率。正因为没有全民分红,大家对国企是自己的无感,所以才造成90年代少数骗子轻易的瓜分了大部分国企。
现在中国人的产权意识确实有待提高。国企被瓜分,国企的主人全民无力维权,上市公司被高管当成提款机,中小股东无力维权。如果我们不能有效保护国企产权(人人有份),最终我们其他权利也会被不断侵蚀。
回复顶(2)踩(0)举报分享
海阔天空1小时前
首先,我乐于跟您这样的人交流意见。其次,我自己不是管理层和决策层,很难了解到更深层次的信息和资料,也许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被人当炮灰或者当枪使了也未可知。第三,我说的仅仅是从自己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立场去看待这个职工持股,有时看到的可能正面偏多;其实,我自己又何尝没有在这个“体制内”抱怨过,但自己始终不相信抱怨比努力更容易获得机会,所以更愿意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维护它、也批评它。第四,您开头的所谓“批评者的关切”的说法,我不能赞同,至少你看看前两位置顶的回复,我也只能用一个略带恶意的词去称呼他们,污蔑者。
我想再谈谈有关我自己接触到职工持股的方面的问题,针对您提出的几点问题,做一些说明。
1、我们公司是基本处于完全市场竞争地位的行业,但因为是国企,所以难免有一些关系户。但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大多数所谓的关系户和普通人一样,凭了关系进来,却处于和普通员工一样的竞争岗位之中。从现实状况来看是否持股和是否是关系户的联系不大,相反,对于普通员工、尤其是新员工来说,有持股这样的一个“晋升通道”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激励。
至于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就不是职工持股该解决的——它解决的企业效率问题;而公司对于何人可以持股,是有一系列硬性的条文的,也不应该会仅仅因为这种制度的存在而产生更大的不公。
2、我们公持股员工覆盖公司大约40~45%,与华为比例接近,不清楚是否学习了华为,公司从98年国企改革之后就施行了这种职工持股。持股者包括了技术、业务和其它管理人员中的骨干,与华为模式无异。
我不懂炒股,也懒得去百度IPO的概念,但巧的是,公司今年在推行上市,但即使上市也保存了职工持股——公司以国有比例那部分参与上市,职工股部分未参与。我想公司管理层一定认识到了,公司的核心资源应该是人,而职工持股保证了人的积极性最大化,从而也保证了包括上市部分在内的所有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3、关于资产被瓜分的事情,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股权激励模式的情况,不复述。对此,我只想举个不算贴切的例子。你有一个价值100块的资产,每年收益1块、甚至没有收益、或亏损。但现在有人愿意出资80与你合伙做生意,可以盈利10块/年,愿与你按出资比例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你是否愿?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只有一面、百分之百的保证好,所有事情只有不断往前努力,才可能有进步,而不是一开始就一味地排斥和抵触。职工持股中有一点,所以的持股者、包括自然人持股,都不构成对国有资产的实际占有,只是一种薪资分配模式,而是国有股实际控股。
回复顶(0)踩(1)举报分享首先,我乐于跟您这样的人交流意见。其次,我自己不是管理层和决策层,很难了解到更深层次的信息和资料,也许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被人当炮灰或者当枪使了也未可知。第三,我说的仅仅是从自己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立场去看待这个职工持股,有时看到的可能正面偏多;其实,我自己又何尝没有在这个“体制内”抱怨过,但自己始终不相信抱怨比努力更容易获得机会,所以更愿意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维护它、也批评它。第四,您开头的所谓“批评者的关切”的说法,我不能赞同,至少你看看前两位置顶的回复,我也只能用一个略带恶意的词去称呼他们,污蔑者。
我想再谈谈有关我自己接触到职工持股的方面的问题,针对您提出的几点问题,做一些说明。
1、我们公司是基本处于完全市场竞争地位的行业,但因为是国企,所以难免有一些关系户。但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大多数所谓的关系户和普通人一样,凭了关系进来,却处于和普通员工一样的竞争岗位之中。从现实状况来看是否持股和是否是关系户的联系不大,相反,对于普通员工、尤其是新员工来说,有持股这样的一个“晋升通道”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激励。
至于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就不是职工持股该解决的——它解决的企业效率问题;而公司对于何人可以持股,是有一系列硬性的条文的,也不应该会仅仅因为这种制度的存在而产生更大的不公。
2、我们公持股员工覆盖公司大约40~45%,与华为比例接近,不清楚是否学习了华为,公司从98年国企改革之后就施行了这种职工持股。持股者包括了技术、业务和其它管理人员中的骨干,与华为模式无异。
我不懂炒股,也懒得去百度IPO的概念,但巧的是,公司今年在推行上市,但即使上市也保存了职工持股——公司以国有比例那部分参与上市,职工股部分未参与。我想公司管理层一定认识到了,公司的核心资源应该是人,而职工持股保证了人的积极性最大化,从而也保证了包括上市部分在内的所有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3、关于资产被瓜分的事情,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股权激励模式的情况,不复述。对此,我只想举个不算贴切的例子。你有一个价值100块的资产,每年收益1块、甚至没有收益、或亏损。但现在有人愿意出资80与你合伙做生意,可以盈利10块/年,愿与你按出资比例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你是否愿?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只有一面、百分之百的保证好,所有事情只有不断往前努力,才可能有进步,而不是一开始就一味地排斥和抵触。职工持股中有一点,所以的持股者、包括自然人持股,都不构成对国有资产的实际占有,只是一种薪资分配模式,而是国有股实际控股。
1小时前回复顶(0)踩(1)举报分享查看热门回复
Mac老郎刚刚
从你说的情况看,你能在目前的这家央企真得满幸运的,98年你所在央企就能做到目前的职工持股比例(90年代可是借改制瓜分国企的高潮,你们能逃过一劫,从省属变央企很走运),尤其是最后上市是拿国有股部分而不是职工股,算是很有良心了,否则你们职工将面临楼下有人说的稀释股权问题,上市后比如增发股票,职工股权比例被稀释,而你们又拿不出那么多真金白银去维持增发后的原股权比例,因为境外资本更加财大气粗,然后你们的职工代表就会失去对企业决策、甚至自身权益的投票否决能力。
我个人并不反对职工持股,私企给管理层期权也不是没有,全民所有制企业中,直接创造财富的内部职工比其他理论上拥有全民所有制企业产权的人民有一点优先权我可以理解,也是激励的必要,当然这实际上隐含了类似“人人平等但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平等”的悖论,所以人人都想挤进去,倒是楼下“古都网隐”说的全民分红,是解决这种赢了企业内部分肥、亏了全民买单的问题,不过实践层面似乎更复杂,一个是企业竞争需要再投入,拿多少出来分红,二来我印象中中央已经勒令央企上缴部分利润(比例似乎不高),但是这个钱没有像澳洲、加拿大、新加坡那样无条件分给国民,即使中央拿去搞了基建,但因为国民没有直接感受,而且去向不透明,所以吃亏被骂也是自然。
我也不反对你这样的既得利益者,正因为国企需要实际做事的人,而且需要作为国家的企业公民代表国家与外资竞争,必然要拔高进人标准,比如985、211,在企业经营所迫的微观层面,我甚至也不反对什么关系户,公允的说,外资、私企也有不少关系户,甚至是高管级别的,比如外资投行雇佣的那些围猎国企上市行销权的那些权力掮客,比如我以前的私企老板雇佣国土局长儿子这种以高工资合法变相行贿的手段,当然这比民生银行的官太太俱乐部算小case了。
至于你在第3点举得例子,理论上是对的,合作双赢,但正如我一开始说的,你可能在既得利益的局中待得太久,不知道下层的担忧,这么说吧,你举得例子,在90年代改制瓜分潮中,不少经济学家吹鼓手就说过了,甚至更加形象,比如臭名昭著的张维迎的冰棍论,国有资产不赚钱或亏损,就像快化了的冰棍,是包袱,应该甩给更有活力的个人接盘,但这里面巨大的陷阱就是,不去追究亏损的原因,不像海尔那些成功脱困的国企那样做出改变和挣扎,以至于某些管理层合起伙来故意把企业搞垮,就算垮了的国企,就是一堆破烂废铁,以80年代人均几十元工资,九十年代就算上千元工资,光是厂房地皮有几个人出得起钱收购。于是又让银行给厂长经理贷款买下,这就是所谓的空手套白狼,然后老旧的国企就突然焕发新生了,甚至被进一步作为证据强化宣传为:看吧,我就说国企不行,还是私企有活力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富人怕清算要移民而总是拿空气、教育、安全感说事的原因,这就是中国式资本原始积累的原罪啊。最后这包袱甩掉了吗?没有,下岗工人对微观的企业来说,可以被裁员被抛向社会,对宏观的国家的来说,你能开除国籍吗?反倒透支了公信力,这甚至比广场更严重。
此外,你说的这种投资合作,在风投领域也有战略投资、财务投资的身份之别,就看他介不介入你的实际管理,不介入的也会有苛刻的对赌协议,你做不到业绩投资方就可能取而代之,把创始人扫地出门,可见老外和私人资本对自己的投资看得多严,你想用他们的钱而不付出什么代价是不可能的。
最重要的是从我们目前已有的中外合资案例来看,我不认为有多么成功,很多外方最初只是因为行业准入限制、产品政府采购等因素寻求合资,可以说只要没这些限制,但凡合资公司的外方都有一颗单飞的心,因为那时的中国一没现代管理、二没先进技术,也就提供个土地和廉价劳动力,或者国内知名的品牌吧,而合资后的教训也不少,诸如国内品牌被雪藏,或者一汽这样市场交出去,却安逸数钱醉生梦死,汽车工业毫无实质独立自主,经济账上外资高价专利授权、高级材料的国外进口这些方式都把相当部分的利润转回国外母公司。一句话,中外合资都搞成这个德行,混合所有制,无论是中+外、国+私、国+外+私,我想矛盾只会更多,真的缺乏信心。而且最容易担心的,国企管理层被拉拢腐蚀,和这些外方、私人资本合谋整出什么新的幺蛾子。这就是为什么你看精华评论区有人一边倒反对,他们也许智商玩不过管理层和投行那帮幕僚,但是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还是有的。他们怕的是就算职工持股是好的,但一旦全国铺开,必然会被念歪经,招投标变围标陪标走过场,熔断学艺不精闹笑话,都是前车之鉴。
回复顶(1)踩(0)举报分享
Mac老郎刚刚
需要补充的是,对这场混合所有制改革,我最大的不解是目的何在?果真是新一轮的瓜分潮吗?
1、资金:现在的中国并不是改革开放初,说资金缺乏,可我们的国企甚至走出去并购,还一再被国安名义拒绝,甚至钱多到跨业收购国外酒店或军工集团国内炒地皮,现有的海外资金投资效率也不高,屡屡传出巨亏,可见我们不差钱啊。
2、管理:说引进管理吧,看看现在书店的经管书籍,网络上满嘴的时髦理念和词汇,更有不说从财务咨询到HR咨询各种各样的中外管理咨询公司的智库资源,非要引资来管理吗?外资水土不服,私企没做过托拉斯级别的国企操盘,至少在互联网领域外资在中国的管理失败比比皆是。
3、技术:别逗了,中外合资你学到最新最先进的技术了吗?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差钱,但想要的技术人家不肯卖。
4、建立市场机制:这里的潜台词是要破了国企垄断,或者引入外部鲶鱼,才能真正建立市场机制。其实从外部看,中国国内的市场机制有没有效,你的市场地位我承不承认,一直都是西方政治决定的,你再改善人家没占到便宜就不认可,没用!从内部看,市场机制的阻力是政治性的,而不是搞几个国企吧。国企垄断,有的资源性行业是天然性的(比如石油、矿业、水资源),甚至我们在煤矿、稀土的破除垄断、开闸放水,导致市场被私企蚕食,私挖滥采、矿难不断、丢失定价权、低价倾销,最后却又吃回头草,搞什么赎买私企合并。现在除了烟草、盐业我觉得行政垄断的影子已经在国民感受层面很少了,有些电信、交通、电力之类的垄断恶评,主要是舆论场的失控和企业作风、服务态度的问题,我根本不信国企拱手相让后,私企会做得更好,互联网私企的表面成功和活力,无法改变他们在IT硬件上的致命弱点,不过是沙丘上的高楼,马云在淘宝对中小商家过河拆桥也不是没有,我不相信国民在舆论操控下帮抬轿子,帮助私企瓜分国企资产后,我们的处境会更好,反正自由竞争后都会形成垄断,我不想将来房子买王家的、银行存马家的、电力是李家的,电信是江家的……不管现在他们如何实际控制,至少名分上不敢吞,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声讨国企涨价,逼迫银行收回前一晚的通告停收查询手续费,却对私企的任何市场涨价无能为力。而且,我相信一旦私企接掌了国企现在的市场,一旦出问题,我们还是要像美国救通用、AIG那样,撇开市场不相信眼泪,成王败寇顺理成章的原则,去花纳税人的钱救这些市场规模大到不能倒的私企,所以马云才说支付宝出问题他要坐牢吧,与其如此,何不养个亲儿子。
回复顶(0)踩(0)举报分享
丘凤麟
人要勤奋1楼7小时前
还是要理清行政,市场和意识形态的边界非常重要,目标还是国用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一定要能竞争过非公企业,没有国用企业的强大,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强大。国用企业发展不起来,在社会中甚至沦落到靠财政救济,社会主义的实现可能性就非常渺茫。
回复顶(28)踩(3)举报分享
metalgear82楼4小时前
同意,不过要搞好国营经济行政、市场和意识形态就要统一整体的考虑,只有在强为公集权一碗水端平的人民体制力量监护下政企不分共同进退才能真正搞好国营企业形式使之发挥出最大威力。
回复顶(3)踩(0)举报分享
我说说我的看法:企业的管理人员官僚化,然后勾结资本,通过舆论造势、企业破产和资本介入,把国企变私企。
从企业本身来讲,企业内部从官僚式腐败变成为私企式剥削,把有制度保障的工人彻底踢出去企业后,在市场上招募权益更无法保障的雇工替换工作岗位。于是工人应得的权益化为乌有。
如果企业小,这种国企变私企的把戏只是少数工人的损失;但是如果把这套把戏放到东北重工业企业身上,那就是一个城市的危机,它不仅仅会表现出经济危机,还会带来社会危机、与政治危机。直观体现就是,政府信用大幅度透支,党组织瓦解,人口流失,城市衰败,资金外逃,通货紧缩,犯罪率上升,机械损坏、物料废弃……
 
国企的一切问题,就是工人被排除在企业的监督和运营之外。企业中的官僚在国企中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他们一方面用工人做筹码向国家提出各种要挟,另一方就把控上层分配的资源和企业本身的利润来满足自身的私欲,最后再手缝里漏出来一点点分给工人让他们半死不活的吊在企业体系内。
而官僚本身和资本一样,都有自身膨胀的欲望。它们作为企业的直接管理者所拥有的授权只有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于是,它们自然而然的膨胀自身,去夺取企业所有权。工人没有组织,是一盘散沙,可以被它们随心所欲的操纵;党组织如今已经虚化,只要蒙蔽了党组织的耳目,那党纪就只能随它们为所欲为。而资本则会对它们提供支持---如果它们窃取了企业所有权后,它们本身就是资本体系的一员,所以资本对它们的投入就会有巨大的回报。
出路何在?工人如果无法组织起来,切实有效的参与企业运行、监督和改进,工人就是个顶着工人牌子的雇工而已。就是像苏联那样用所谓的分配股权给他们,他们仍然还是一盘散沙,随时都可能为眼前的面包把股权丢给官僚或者资本家,帮助它们完成国企变私企最找人诟病的一步。
而工人如果能切实有效的组织起来,并参与到企业运行、监督和管理,那工人自然会改进生产环节,爱惜工厂设备,参与技术研究。研究华为内部的组织方式,将有很大的意义。
而党组织,将重新回归自己的定位-----群众才是它的力量之源。
最后,当农村发展出现困难,不得不以股权方式重新建立公社的时候,我们的重工业国有企业却还在苦苦挣扎。这一步能走对,不但东北能重现辉煌,我们国家实现战略目标路上最大的障碍也将被跨越。
1小时前回复顶(2)踩(0)举报分享
咩咩~~~~~沐
海阔天空1楼5小时前
很多人都是键盘党,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妄加评论,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先入为主、天然地排斥。本人就职于某东部省、原省属国企、现属央企公司,本公司股权激励政策已施行近二十年,本人作为技术人员持股六年。我不是来卖弄的,也没有资本炫耀,我只能就自己的经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股权激励方面的信息,供大家参考。
1、职工持股作为一种薪酬分配机制,是用来激励员工积极性的,而不是私分国有资产。换句话说,你在公司,你可以持有股权,离职了或退休都是要退出股权。简单地说,持有股权,并非代表拥有了公司的资产,它只是薪酬分配的一种方式。
2、职工持股范围和比例,限于一个范围。以全资央企而言,原则上职工总持股比例不得高于40%。
3、员工所持股无法自由交易、转让、抵押以及其它形式的私自操作简单地说,个人所持部分的本金和分红收益,只存在于公司和个人的关系,与其它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关。
4、职工持股有个相对严格的准入,也是动态的比例,与个人能力和绩效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已持有的不是就端上了铁饭碗,未持有的没有机会持有。
5、所有股份都需要一比一地出资购买,而非干股或赠送。每个人的股权都需要真金白银地付出,才能持有。换句话说,对个人而已,持股更像对公司的一种投资或理财,只是投资对象是与自己工作紧密相连、直接影响收入的雇佣了自己的公司。
暂时就想到这些,也是便于大家理解职工股权的基本模式。不要像洪水猛兽一样地看待。
回复顶(9)踩(8)举报分享
还有 2 条评论星辰渊海2楼4小时前
我觉得这个办法不错
回复顶(0)踩(0)举报分享
咩咩~~~~~沐3楼3小时前
对付这种改制的办法,及其简单,上市!引入外来资本,稀释员工持股比例,最后剔除员工对于这家“私企”的影响力!
简单的只要多雇几个财会造假人,就能完成!
回复顶(1)踩(0)举报分享
星辰渊海4楼3小时前
可以规定,外来资本没有决策权。
回复顶(0)踩(0)举报分享谁规定?你都不是国企了,国家都没资格规定,到时候大头股权人,通过简单的董事会,简简单单的就能改变决策走向,所谓的员工持有人连问一下的资格都没有!
2小时前回复顶(0)踩(0)举报分享
咩咩~~~~~沐
海阔天空1楼5小时前
很多人都是键盘党,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妄加评论,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先入为主、天然地排斥。本人就职于某东部省、原省属国企、现属央企公司,本公司股权激励政策已施行近二十年,本人作为技术人员持股六年。我不是来卖弄的,也没有资本炫耀,我只能就自己的经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股权激励方面的信息,供大家参考。
1、职工持股作为一种薪酬分配机制,是用来激励员工积极性的,而不是私分国有资产。换句话说,你在公司,你可以持有股权,离职了或退休都是要退出股权。简单地说,持有股权,并非代表拥有了公司的资产,它只是薪酬分配的一种方式。
2、职工持股范围和比例,限于一个范围。以全资央企而言,原则上职工总持股比例不得高于40%。
3、员工所持股无法自由交易、转让、抵押以及其它形式的私自操作简单地说,个人所持部分的本金和分红收益,只存在于公司和个人的关系,与其它任何机构和个人都无关。
4、职工持股有个相对严格的准入,也是动态的比例,与个人能力和绩效息息相关。换句话说,已持有的不是就端上了铁饭碗,未持有的没有机会持有。
5、所有股份都需要一比一地出资购买,而非干股或赠送。每个人的股权都需要真金白银地付出,才能持有。换句话说,对个人而已,持股更像对公司的一种投资或理财,只是投资对象是与自己工作紧密相连、直接影响收入的雇佣了自己的公司。
暂时就想到这些,也是便于大家理解职工股权的基本模式。不要像洪水猛兽一样地看待。
回复顶(9)踩(8)举报分享
Mac老郎2楼4小时前
你没明白批评者的关切,你说的这个类似华为模式,公司全员持股也好,或者按二八原则,20%公司管理、技术精英持股也罢(后者管理层玩MBO猫腻可能更方便),都是一种公司内部分肥的机制,前者可能公司内部气都顺了,利益均占,只是谁多谁少罢了,后者则企业内部就会有分不到的异议,职工里一定有人作有人闹。但是从全社会的观感看,现在对国企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国企对吸纳和解决就业的贡献越来越低,以前有大面积招工进城之类的措施,现在非985、211都靠边,但内部又充斥着石油系统、造币厂那样的父子顶岗传统和很多关系户,这也是人家为什么不说自己没本事进华为却骂国企难进的原因。
2、国企尤其是央企,分股权的时候,只在企业内部系统的小圈子,但是一亏损就让全民买单,比如石油系统。当然,我想你会说,大家也可以炒A板国企啊,我不炒股,华为也不是上市企业,我不太清楚你们这个内部股最后如果IPO对外是怎么对接转换。
3、楼下有人提到全民瓜分国企的方式,有点像国民党有人喊党产分给全体党员,全民瓜分国企,虽然解决了企业内部人吃独食小圈子分肥的问题,但是我要提醒诸位,蒙古民主化时这么干过,貌似下场不好,因为说白了普罗大众对价值的意识的确不如精英层,蒙古平民当时就很廉价的把股权卖了换酒喝,资本大鳄完成股权集中只是多花了一点时间罢了,程序上麻烦了点罢了,我相信以他们在股市的本事,还有传销、非法集资的下三路手段,想把国人散户尤其是那些分给农民的股权低成本搞到手很容易。
当然我也不是什么专家,对此也无解,没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是告诉大家全民瓜分也不是你们想的那么唯美。
回复顶(5)踩(1)举报分享查看热门回复
咩咩~~~~~沐2小时前
你的这种收购员工股权的方式,还是相对文明的方式。很多这种形式的改制,最终形成,改制~~员工分股(企业大佬必然持股量大)~~上市~~拆分股息~~稀释股份~~剔除员工(稀释到几乎不值一文)。最后彻底完成私有化!
这种花样在这种改制中,屡试不爽,绝不落空!
回复顶(3)踩(0)举报分享
古都网隐1小时前
我想你说的第三条全民瓜分国企,应该是针对我的意见来的。
首先声明,我反对瓜分国企,但要求进行全民分红。国企的原名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人都是国企股东,一个企业,在特定时间段(如发展初期)不分红是可以理解的,但永远不分红就是无耻。国企成立60多年了,是到了反补社会的时候了。
青少年参与分红,这体现的是社会的起点公平;老年人参与分红,这体现的是终点公平。
很长时间内,国企的税费都比外企和私企高很多,现在的私有化专家是不承认国企当年的贡献的,国企的高税费养大了私企,90年代反而说国企没私企有效率。正因为没有全民分红,大家对国企是自己的无感,所以才造成90年代少数骗子轻易的瓜分了大部分国企。
现在中国人的产权意识确实有待提高。国企被瓜分,国企的主人全民无力维权,上市公司被高管当成提款机,中小股东无力维权。如果我们不能有效保护国企产权(人人有份),最终我们其他权利也会被不断侵蚀。
回复顶(2)踩(0)举报分享
海阔天空1小时前
首先,我乐于跟您这样的人交流意见。其次,我自己不是管理层和决策层,很难了解到更深层次的信息和资料,也许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被人当炮灰或者当枪使了也未可知。第三,我说的仅仅是从自己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立场去看待这个职工持股,有时看到的可能正面偏多;其实,我自己又何尝没有在这个“体制内”抱怨过,但自己始终不相信抱怨比努力更容易获得机会,所以更愿意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维护它、也批评它。第四,您开头的所谓“批评者的关切”的说法,我不能赞同,至少你看看前两位置顶的回复,我也只能用一个略带恶意的词去称呼他们,污蔑者。
我想再谈谈有关我自己接触到职工持股的方面的问题,针对您提出的几点问题,做一些说明。
1、我们公司是基本处于完全市场竞争地位的行业,但因为是国企,所以难免有一些关系户。但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大多数所谓的关系户和普通人一样,凭了关系进来,却处于和普通员工一样的竞争岗位之中。从现实状况来看是否持股和是否是关系户的联系不大,相反,对于普通员工、尤其是新员工来说,有持股这样的一个“晋升通道”的存在,本身也是一种激励。
至于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就不是职工持股该解决的——它解决的企业效率问题;而公司对于何人可以持股,是有一系列硬性的条文的,也不应该会仅仅因为这种制度的存在而产生更大的不公。
2、我们公持股员工覆盖公司大约40~45%,与华为比例接近,不清楚是否学习了华为,公司从98年国企改革之后就施行了这种职工持股。持股者包括了技术、业务和其它管理人员中的骨干,与华为模式无异。
我不懂炒股,也懒得去百度IPO的概念,但巧的是,公司今年在推行上市,但即使上市也保存了职工持股——公司以国有比例那部分参与上市,职工股部分未参与。我想公司管理层一定认识到了,公司的核心资源应该是人,而职工持股保证了人的积极性最大化,从而也保证了包括上市部分在内的所有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3、关于资产被瓜分的事情,我前面已经说过了股权激励模式的情况,不复述。对此,我只想举个不算贴切的例子。你有一个价值100块的资产,每年收益1块、甚至没有收益、或亏损。但现在有人愿意出资80与你合伙做生意,可以盈利10块/年,愿与你按出资比例共同承担责任和分享成果,你是否愿?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只有一面、百分之百的保证好,所有事情只有不断往前努力,才可能有进步,而不是一开始就一味地排斥和抵触。职工持股中有一点,所以的持股者、包括自然人持股,都不构成对国有资产的实际占有,只是一种薪资分配模式,而是国有股实际控股。
回复顶(0)踩(1)举报分享你的这种收购员工股权的方式,还是相对文明的方式。很多这种形式的改制,最终形成,改制~~员工分股(企业大佬必然持股量大)~~上市~~拆分股息~~稀释股份~~剔除员工(稀释到几乎不值一文)。最后彻底完成私有化!
这种花样在这种改制中,屡试不爽,绝不落空!
2小时前回复顶(3)踩(0)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3_22_354610.shtml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 13:24 , Processed in 0.02773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