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一个中国老工人讲述的故事

2021-8-4 21:4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250| 评论: 0|原作者: 卢世源|来自: 昆仑策研究院

摘要: 中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是否相信毛泽东思想。

四、无产阶级经济学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根本对立:故事引起的思考

  当我忙于工作时,我没有时间思考国企改革与国企命运的关系问题。上世纪90年代,我被下岗了,反而有时间来进行新的学习了。我因本厂破产深受刺激,开始对研究国营企业的兴衰存亡产生了兴趣。这对我来说,也不亚于长征。虽然毛主席已经不在了,但这个长征仿佛是他带领似的。我虽然只是小学肄业,长期从未涉猎经济学著作,但与干经济学这门行当的专家学者们相比,在研究国企效率方面,却有着他们无一能够具备的两大特长。

  一是维护阶级利益的坚定立场。我是中国劳动阶级中的普通一员,坚定不移地认同这样一个真理:奉行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共产党,认为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国营企业乃是劳动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因为它能使我们有效地避免资产阶级的剥削,能够最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某些原来吃社会主义皇粮的学者则可能移情别恋,换个东家,因为新饭碗比旧饭碗于他们更有利可图。我则无此可能,不会叛变。所以,我决不会因国企一时低效而改换门庭。为了阶级的根本与长远利益,我绞尽脑汁,也要开拓一条新路。一些人看了我的这些心迹表露之后,也许会说我左,甚至左得很。但其实不是这样。他们说我左,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右了,说我左得很,是因为他们右得很了。我自信自己是个“中间人物”。我的心态,同中国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大多数劳动者的心态基本上是一样的。智商也一般。政治思想水平,谈不上先进,但也不落后,忽高忽低,时左时右,随着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永不变化的是利益,维护工人阶级,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利益的立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人们的行为动向。我只是认为,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照道理说,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共产党领导下政府制定的政策,应当维护咱们工人的利益,然后,咱们投桃报李,努力工作,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国家经济建设顺利地高效发展。老实说,我对中国那些所谓主流经济学家和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的良心是大大怀疑的。

  二是我经历过近40年的正反成败的企业实践。有了这些实践经验,我就知道,国企低效缘于其机制,而非体制。旧中国曾经有过所谓的“黄金十年”。这时期除了轻纺工业有所发展,没有搞出过一件值得一提的高科技产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私有制企业,只能成就国家身体虚胖(现在称作GDP增长),除供帝国主义宰割与侵吞,最多只能维持基本生存,别无其它结果。对比一下新中国建国十年,在经过几十年战乱的一穷二白的废墟上,在以美国为首的全世界帝国主义集团严密封锁下,许多能有效对抗西方强国欺凌,如喷气式战机等多种需要相关产业综合配套支持的高科技产业不断陆续涌现。那可都是不久前新建立的国营企业搞成功的。这就表明,国营企业一般而言,不可能是低效的。如果国营企业表现出低效率,除了由于国家计划执行环节必然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市场经济也必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且要严重得多)之外,根据我的经验和分析,在政治指导正确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原因是因事业前所未有缺乏经验而择错了术,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损害工人阶级利益的阶级异己分子部分地窃居了各级领导岗位,蓄意制定与执行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政策。

  上世纪50年代初中期,报刊上登载的许多政治经济学理论文章,都爱引用列宁的一句名言:“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列宁选集》第4卷第16页。)果然,在新中国“一五”(1953-1957)计划期间,这句名言得到了验证。当时,新中国在经历长时期连年战乱、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面对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成百万土匪、反动会道门和国民党残余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抗美援朝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可谓内忧外患极其严重。但是,仅仅两、三年后,即1952年,国民经济即已恢复到国民党政府所谓“黄金十年”的最后一年——1936年的水平。这是怎么做到的?一言概之,政治挂帅因素使然也。国民经济恢复之后,劳动群众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全社会各行各业经济效率比旧中国时普遍提高,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新建国营企业,无一不是高质量大大地提前竣工投产,捷报频传。然而,好景不长,1958年“大跃进”遭遇严重挫折失败后,似乎就很少有人再引用了。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低效论反而大行其道。革命导师的这一重要科学论断难道错了吗?

  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似乎活力论比较盛行。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增强企业活力。它是由黄克诚、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提出的。从初衷来说,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但以我的理解看,这种说法至少被一些人利用了。因为说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增强企业活力,就为私企有活力的说辞铺垫了道路。私企有活力吗?我相信,上海天一印染厂的老板唐永昌先生不会认可这种说法。个别私企有活力,但旧中国的绝大多数私企不可能有多少活力,否则,不就会如天一印染厂那样创造出许多奇迹吗?那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私企有活力吗?答案也差不多。说私企有活力,那不就意味着活力来自于它的资本私有制体制吗?那不就根本否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存在的合理性了吗?有人可能说,你这是意识形态分析。这种说法当然是错的。意识形态对企业活力当然具有重大影响。这在前面已经有叙述。这里,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企业活力。

  企业活力有两种,即技术活力与管理活力。技术活力性质上又根据技术来源分为内在活力和外在活力两种。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新产生的私企,其技术活力来自于外源性的补充力,而非其内生性的增强力。这一点刚好与发达资本主义的高新私有企业相反。发达资本主义的高新私有企业的技术活力必须主要产自其内生性的增强力。原因:一是如果侵犯与窃取外厂的技术知识产权,便是犯法,常常要吃官司的;二是依靠窃取技术也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发达资本主义教育和科技的发达为其企业基于内生性的增强力的技术活力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则不同。中国长期以来,教育和科技还处于不发达的状态,因此,总体而言,单凭私企个体的力量,无法产生足以支撑其持续发展的内生技术活力。在这种情况下,私企发展所依赖的技术不得不依赖于外源性的补充力。改革开放后,国企中的生产骨干、操作能手络绎不断地跳槽,更有退休的技术精英去私企“发挥余热”。他们掌握的技术,以前都是从国企的技术传承机制中培养出来的,而今连人带技术补充给私企利用了。当然,国外也是私企技术的一种可能的来源。据说,华为就聘请了许多外国人。而今天中国的电子商务所依赖的技术和模式也主要来自国外。有些国外技术和模式是很好学到的。当然,国外输出一种技术和模式时,必然也带着它的意图的。

  在比较优势已经充分发挥,低端产业的产能饱和,甚至越来越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今后经济发展则需要技术的持续进步支撑。也就是说,技术进步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关联,两者基本上将成正比。既然,私企技术方面的进步速度因外源性的补充力由于国企减小而变慢,在多年前,它的活力由强转弱的拐点即已出现,且相应地逐年严重。概而言之,这就是以私企唱主角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下行压力近些年来不断加剧的原因。因此,中国为了克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剧的困难,采取的对策是“腾笼换鸟”,即淘汰过剩的低端产业,企图代之以高端产业。但是,高端产业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中国私企自从国企技术“断供”之后,一般地说,其技术实力早已跟不上客观现实中的高端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数以亿计的廉价农民工在发挥比较优势期间,可以大展身手,但要他们去适应高技术产业发展,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少有用武之地了。这样来看,私企的技术活力论可以休矣!只要睁眼看看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败的历史,这点就不用再争论了。邓小平所提出的不争论应该用到这里。

  私企有管理活力吗?我看,除了华为、福耀玻璃等少数企业,一般私企的活力也高不到哪里去。为什么这样说呢?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一般私企里怎么可能做到上下同心呢?在国有企业里,当工人看到企业领导层多拿多占后,都不可能卖力地工作,企业领导层也常常不给工人以合理的报酬,在私人企业里,老板们的道德水准能够达到多高呢?今天中国的私企老板们有多少有唐永昌先生那样的境界呢?如果私企天然就有管理活力,那么,美国的管理学家们也就不用出那么多的各种管理学著作了。反过来,华为、福耀玻璃等少数企业的活力,实际上正是吸收了国有企业管理的精华才产生的。

  这样看来,国营企业,无论是体制和机制,都没有什么大错了。那么,为什么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国企会效率效益低下呢?原因是,这时人们思想被搞乱了,国企管理也就处于失控状态了,而国企效率效益当然也就下降了。对此,所采取的改革政策只要校正企业的管理机制就可以了。当时,面对这全国国企普遍发生的不正之风逐渐进化为腐败的紧迫时刻,中国得宠的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们在干什么呢?急惊风遇着慢郎中。他们在一本正经地论证:“回扣是保持市场经济快速运转的润滑剂”,为腐败大开方便之门;他们制造了“八分钱邮票事件”,痛斥向上级部门揭发本单位领导贪腐的人是文革余孽;他们研究制定了全盘复制西方那一套的国企改革目标。在文革结束时,国企因文革影响而出现了管理混乱。本来,这只要加以整顿就可以解决。而在他们的忽悠之下,国企改革终于形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退民进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新中国经济前30年,占统治地位的说法是,资本主义是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搞计划经济。如此性质分类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邓小平否定,他认为市场和计划都是手段,无关乎经济制度的性质。一锤定音,算是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认识。但另一个认识,则实际上尚未统一,即市场经济制度有没有性质之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时,有一位经济学界权威人士说,“市场经济没有‘性别’之分”。但官方并未认同他的这一观点,因为至今,在市场经济头上,仍然冠以“社会主义”,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区别于外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问题是,这种主观上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客观上到底是什么呢?它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是什么呢?国企低效的问题出在某种机制身上,中国经济界私化派学者都把这笔账张冠李戴,算在了它的资产公有制的根本制度头上。中国经济界私化派学者是否只是简单地揣着明白装糊涂呢?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世纪之交的一天,偶然在书店看到一本书,叫做《国有企业,你的路在何方》,便买下拜读了。这是一本集当时所谓最著名、顶尖级与超一流经济学家50位每人一篇文章编撰而成的权威著作。这些论文中的一个热门词语是“政企分离”,而对群众路线则不屑一顾,无人提及。书名提问的答案就在该书封面的画图上:在一座山峰旁,有一轮浑红色的落日。不言而喻,这帮能左右中国国营企业改革方向的权威经济学家们是在隐示,国企像落日一样,日薄西山,必将消失于黑暗中。用现在的话说,这就丧失信仰了,忘记初心了。从道理上看,他们李代桃僵地把国企机制上的问题,偏要用在其产权制度上,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消灭国企的办法解决。为什么说他们是李代桃僵呢?因为国企制度机制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资产所有制,二是资产赖以运营的各种机制。他们是把某些机制身上的病甩锅于产权制度头上。如果按我的观点,他们主张用私企来发展经济的观点就是缘木求鱼了,他们的目的一定无法达到。中国资本主义私化派精英学者之集大成理论,现代版张良蒙混计,却被我这个楚地大老粗识破,可谓今日政治经济学一大奇闻。该书在20世纪末出版,估计是这些人对其过去理论的一个总结,又是对当时正在实施的国退民进改革的理由正当化。可是,他们数典忘祖地忘记了毛泽东的理论,又不识当时中国的真面目。中国革命延安时期,毛主席在同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的“窑洞对”中,讨论了历史周期率。这个周期率应当是多方面的,既有朝代周期率,也有企业周期率。主席认为,解决这个周期率问题的关键在于实行民主。建国初期之所以能顺利地取得巨大成绩,是因为党实行的是主席指导下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与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那一套,人民群众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当家作主的感觉。后来这种感觉逐渐淡薄,甚至逆反了,国企经营才出现了问题。国企效率哪里是有先天不足呢?国企效率的不足哪里能用私有化来解决呢?可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们连“事后诸葛亮”的水平都没有,绝无一人认为,这个恶果是因择术失误而造成,全都老调重弹,将肇祸的缘由归咎于企业资产所有制的公有属性上。

  谁都知道,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企业为经济基础;许多人也都知道,在毛泽东的时代,集体主义和按劳分配是中国的主导价值观。但似乎少有人认识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高效率有赖于集体主义和按劳分配的相配套。换句话说,如果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及其企业的高效率是目的,集体主义和按劳分配就是为实现目的所必须依靠的手段。中国经济学界的主流学者们没有人会认同我的这一观点。他们将国企的低效全都归咎于其资产公有制的制度属性上。此论的主要论调内容,形象地说,就是认为国企在娘肚子里已然患上了不治之症,不应该让其出生。既然生出来了,必然百病缠身,而且无药可救,不要枉费心机,徒劳无功了,趁早改公为私吧。而我认为,中国改革派老祖宗,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北宋王安石认为,“治国之道,择术为始”。这用于研究中国国企改革发展再恰当不过了。国营企业之所以低效,是因为执政者忽视了王安石的告诫,择错了术。机制与制度,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在最好情况下,他们对表现为低效的“国企病”搞错了病源,因而开出了私有化改革的错误药方。他们偷梁换柱,至今将机制与制度混为一谈,分辨不清。制度主要是指其资产所有权制度;机制则是指领导选拔机制、经营管理机制、优劣奖惩机制、技术传承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劳动组织机制等。企业低效与其产权制度毫无关系。改革机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企业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产权制度则必然搞资本主义私有化。国企有些机制的运作方法和策略存在严重问题,属于择术失误,必须改革,创立新法取而代之,以利于企业提高效率。但私有化的产权制度改革,与列宁的科学论断相悖,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企业制度效率低下的认识基础上。因而,中国国企改革过程中,上了某些别有用心者的大当,其后果严重影响未来中国之国运。从根本上说,国企低效与其资产所有权制度没有关系,而且是完全无关。国企的低效,都是其后天失调造成的,绝非先天所固有。犹如一个健康的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需要精心呵护。处于社会环境中,难免身染污垢,清洗即可。孰料浴盆内用的是污水,洗得面目全非。正确的对策,就是换用新水。为什么认为不可救药,要将婴儿连同污水一起泼掉,即没有问题的国企产权制度要陪葬于其有问题的机制?这样干仅仅只是认识错误吗?劳动阶级实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制度,历史较短,经验缺乏,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难免因择术失误而使企业效率相对较低,影响其生存与发展。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问题在于,理应为劳动阶级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们不争气,未能找出低效的原因,更没有方法提高效率。这就给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们以可乘之机,趁势提出了为根除威胁资产阶级利益的后患,忽悠众生的“国企低效论”。因此,我不能不把它看成是资产阶级与劳动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这种客观存在起作用的结果。双方彼此斗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将利益从对方手中争取过来。资产阶级需要实行私有制经济制度,劳动阶级则必须依靠公有制经济制度,才可能各自为本阶级争取到最大利益。这场斗争是种零和游戏,我之得就是你之失,你之失则为我之得。虽然,双方为了某种需要和考虑,可能相互妥协,缓解利益矛盾冲突于一时,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现“互利共赢”,但是,改变不了这场斗争的零和游戏根本性质。至于这种对抗是否在上面存在,那就不得而知了。这样一来,主观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能够落实,就成为一个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流行的“国企低效论”源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这种论调的炮制者出于维护西方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通过中国西化派学者这个二传手,将国企低效的根源指向它的产权制度,釜底抽薪,以消除国企对资本的侵蚀与挤兑。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存在,可以避免剥削,因而根本性地有利于劳动阶级,同时也已经创造出了资本主义所无法创造出来的效率。但是,因为没有坚持自己阶级正确理论的指导,而使一些企业实践效率降低了,然后再被某些人夸大,说成是国企效率效益低下了。我厂那种能促使国企资产制度高效运营的机制命运,同当年毛委员的土战法相似。中国经济战线上的“左”倾机会主义领导者,也对那两种机制非常反感。中国企业管理学家们耻于下问,更不愿深入基层劳动者中作典型事例调查研究。许多人除了人云亦云哀叹国企低效,连低效的原因,究竟出在企业体制,还是源于机制,却都混淆不清。因而张冠李戴,将机制之病,甩锅于制度。

  恕我直言,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家们,不论左右派,甚至对某种事物在国企管理中发挥什么作用,正能量提高效率的作用,还是负能量损害效率的作用,都不了解,更没有分清。例如,中国国企经营管理中特有的两种事物“铁饭碗”与“大锅饭”,右派一概否定。其实,“两饭”的作用,一正一负,截然相反。“铁饭碗”对国企技术传承机制中发挥的提高效率的正能量作用,很大程度上被“大锅饭”的负能量作用抵消了。他们的所谓理论,最好情况下只是想当然地臆想,也不排除是基于资本主义利益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颠覆阴谋,靓女先嫁说就是代表。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批在西方接受经济学博士教育的人回国了。他们因缘际会地拿到了西方经济学的博士学位,自觉在经济学的见识上高人一等,他们许多人也抱着回国效力的理想,试图推进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他们确实比当时在国内培养的经济学硕士、博士更多地见识了西方经济学的学术,按照西方流行的标准,他们的经济学水平似乎确实可以。然而,他们所撰写的经济学论文,所出版的经济学专著,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吗?答案是不能。这就更不用说其中一些人可能已经被西方收买或控制了。

  在市场经济的话语笼罩下,在私企大跃进的背景下,外资也开始大举进入中国了。为什么?因为各级政府都把招商引资作为自己发展经济的一项重大举措了。为此,一些层级的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专门负责招商引资的政府部门,而各级政府领导也都极为重视招商引资。确实,在社会主义国家,引进少数的外资没有多大的坏处。但引进多了,以至于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相当比例了,又会怎样呢?它的积极作用是否会越来越小,而挤压中国民族产业发展和扼制中国同类新技术产生的效果是否越来越大呢?我想,对此,中央现在已经非常清楚了。中国被忽悠后自废武功,进行中的许多高精尖攻关项目下马,中途而废,因而大大地延缓了前30年开创的高科技发展势头,使中国产业仍然以中低端为主,这是再惨痛不过的教训了。

  尽管中国国企绝大多数已被忽悠掉了,但它现在仍然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主力军,而中国学界、政界、企业界的正气不断上升。不幸中之大幸,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现已重新成为人们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逻辑颠倒过来!中国在芯片和操作系统等领域的一些管理者正在从最根层构造中国的产业生态。当美国发现,文化、理论的入侵的软实力无法忽悠中国了,美国也就图穷匕现了。2018年,美国对中国中兴半导体公司实施高端零部件断供,一剑封喉,欲置中国经济于死地,国人方才惊醒过来:原来中国改革开放了几十年,产业仍然以中低端为主,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据说,2019年中美贸易谈判,美方对中方施压,主要要求有两个:第一,要中国废止高科技产业2025年计划。美国人看得很清楚,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在于技术赶不上趟,乃因过去长时期热衷于发挥比较优势、市场换技术、招商引资的结果。所以,现在软硬兼施,无所不用其极地压制与破坏中国的技术进步,目的就是为了遏止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二,要中国继续大幅度减小国企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如果说前一个要求是目的,后一个要求就是手段了。美国人也看得很清楚,只有国企才能承担起高科技发展和产业化的重任。“比较优势论”失效之后,削弱国企就是美国遏制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唯一方法了。

  这就暴露了一个逆反事实。按照“国企低效论”的说法,中国国企效率低下乃因其公有制性质而无法提高。但是,首先美国人不相信这一点。对于美国人来说,没有提效可能的低效中国国企有什么可怕的,多多益善才是。为什么还要诱导和施压中国搞私有化,难道是在帮助中国提高经济效率、加速强大起来?

  中国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重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了。经济即使不以计划和市场为标准区别其社会制度属性,但经济学是有阶级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学服务于资产阶级利益,社会主义经济学服务于劳动阶级利益。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学漏洞百出,但社会主义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在一些人的忽悠下,把资本主义经济学作为自己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当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后,真正信仰社会主义的经济学家就少了,而一些打着信仰社会主义招牌的经济学家,在坚持、发展或者创新经济学时,也就可能充其量只是空泛其言,成为没有为劳动阶级利益服务之实质内容的空头社会主义经济学者了。今天的中国,有意识地提出过维护劳动阶级利益的具体的理论主张和实践方法的经济学家太少了,而仅有的一些人往往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在1978-2012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经济学界的逆淘汰太严重了。中国经济学界一度被相信西方经济学的学者把持了,而且,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有人可能说,无论什么性质的经济学理论,只要能用来指导搞好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运营,就可以同时为劳动阶级利益服务。问题在于,服务于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经济学,真的能够用于搞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吗?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产生,缘于资产阶级追求其最大利益的需要。其属下分支企业管理学,主要就是研究如何提高私有制企业的经营效率。资本主义经济经过几百年发展,这门管理学已经相当成熟,资产阶级因此而获益良多。它的理论会指导你怎样去搞提倡集体主义和实行按劳分配那一套实践吗?驴唇不对马嘴,当然要出问题。如果为了提高企业效率,就大搞私有化改革,公有制经济制度随之相应遭到削弱与破坏。社会主义前途何在?中国一百多年的近现代史早已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离开了以公有制企业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能实现吗?

  有人可能说,我不在乎那些大道理,也不怕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只要像现在这样不愁衣食,小富即安就满足了。对不起,你这“美好的愿望”恐怕难以保持得住。当年,生活在“黄金十年”中的大多数老百姓的心态,大概同你一样。他们后来的悲惨遭遇,你是否准备也经历与体验?

  私有化改革已经使得中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贫富差距到了一定程度,等于是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只等经济发生危机时爆发。现在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引发社会动乱,请问私化派经济学家们,你们有何高论和妙招防止此类情况发生,而使中国成为例外?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纵观世界,在经济自由主义私有化忽悠下,有的国家,如非洲的突尼斯,南美的智利,尽管一段时期曾经经济增长喜人,GDP人均超过一万美元,但因贫富差距也因之无可避免地急剧扩大,引发民众不满,一遇经济停滞,便即社会动乱。据说,中国现今亿万富翁数量增势格外强劲,名列世界前茅,可是却有6亿人月收入仅1千元。难道私有化的祸根还不思铲除,反要继续培植?

  事实已经表明,无论是社会平等公平正义,还是经济发展,只能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得到实现。为追求短期效益而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根本性与长期性利益为特点的假改革、假发展,必将遭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唾弃和抛弃。

五、对中国国企发展的沉思

  正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言:“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第一,在产业基础技术领域,必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众所周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主席为我们制定的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它与当年一些人提出和信奉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正好对立。“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曾被批得体无完肤,谁知,后来还是有人故态复萌,变了个“市场换技术”的说法,又将它从垃圾堆里捡回来。改革开放后,毛主席不在了,西方经济学界的谋士们又趸来了西方的“比较优势”理论为这种“市场换技术”的说法背书。所谓“发挥比较优势”,换名不换实,就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借尸还魂。开始一段时期,果然捡了便宜。实行省心节力“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比较优势”,比劳神费力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更有利于GDP增长,因而沾沾自喜,自鸣得意。但谁也没料到,官方统计说,近几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反而在不断地加剧。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私化派学者在“私企活力论”不能自圆其说的情况下,又有了新创学说。他们解释,因为基数大了,增长速度自然要降下来。如果我们认同这一“基数制约论”论调,中国之后的前途就将日益黯淡了。道理很简单,若是基数的原因,它不会变小,只会更大,那么,经济下行的压力今后不但不可能扭转向上,还要继续加剧,直到像今日世界上许多国家那样,由于经济增长乏力,阶级矛盾特别是私有化带来的贫富差距扩大矛盾尖锐化,从而引发社会动乱,原执政党被推翻,国家改旗易帜。这不是与“私企活力论”异曲同工吗?而华为和福耀玻璃的实践正好否定这个。这就说明,无论国企还是私企,都应该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

  第二,要坚持党的领导,实行真正的政治挂帅。毛主席倡导的“鞍钢宪法”就是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高效运营的基本方略。其中首要一条便是“坚持政治挂帅”。我的理解,“坚持政治挂帅”目的在于通过政治作用下的人文管理,充分发挥劳动群众的主观能动创新精神,实现企业高效。遗憾的是,在他老人家生前,一些官僚阳奉阴违,除个别试点企业外,并未推广开来。然而,坚持政治挂帅,必须坚持真正的政治挂帅。

  为什么强调实行真正的政治挂帅呢?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使然,也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我见闻与经历过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政治挂帅。一种是毛主席倡导的能对企业产生巨大正能量的政治挂帅;另一种则是畸化了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帮倒忙的“政治挂帅”。这两种政治挂帅好比两个人,一个叫李逵,一个叫李鬼。上世纪60年代,全国曾经有过一次“突出政治应当落实到哪里”的讨论。有两派意见。一派以陈毅为代表,他认为应当落实在自己的业务上;另一派则说要落实在思想革命化上。结果后者占了上风。“思想革命化”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要表现出来。于是,某些领导者化繁为简,放松复杂而细致的联系生产的思想工作,也不再关心琐碎的群众利益,代之以开大会、表决心和喊口号,其特点是形式隆重,内容空虚。结果是成事不足,反而败事有余。这一套做法,是伪政治挂帅和伪群众路线,鱼目混珠,一般是不能用的,更不能当成政治挂帅的主要内容。有人错误地以伪当真,反对与厌弃这一套做法,也在情理之中,脱离了生产实际的思想革命化是有害的。学者们对两种政治挂帅真假莫辨,今天人们似乎普遍反对“政治挂帅”的提法,这是错把李鬼当作李逵了。中央所提的“讲政治”、“政治是第一位的”,不是政治挂帅的另一种表述吗?

  检验政治挂帅与群众路线的真伪,有一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劳动群众对开会的态度,他们对上级召集的会议是热衷爱好,还是讨嫌,甚至厌恶?也就是看劳动群众在会议上是主动方,还是被动方。例如,我在参加工作后的头两年间,发现当时的工人师傅对会议饶有兴趣,因为在会上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企业中存在的问题看法和意见,提出解决办法,认为领导人有不对的地方,也可展开批评。会议上的这种民主氛围,让人怀念。这就是真正的政治挂帅。后来就不一样了,企业领导人可能是嫌麻烦,不再征求群众意见了,自作主张地决定,像填鸭式传达下去,要求工人们拥护和支持,实际上不得有异议,哪怕人们不理解。以前大小会一般是每周一两次,后来“突出政治”,几乎每天都有会议,照本宣科,不厌其烦。

  在实践中,与真正的政治挂帅相对立的方面,就是“政企分离”和“政企分离”后的“一长制”。“政企分离”就是把经济视为纯粹的经济,视为脱离政治的经济。搞这种改革,就是国企在根本制度上的自废武功。而搞一长制,就是在国企运营机制上的自废武功。现在,中央已经在加强党委对国企的领导了。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这方面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

  第三,走群众路线。政治挂帅必然要求走群众路线,必然要求废除“一长制”。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屡试不爽的工作方法论。“一长制”也与它对立。大概是因为“一长制”是列宁提出的,又在苏联的马钢宪法中得到体现,在计划经济时期,有人不知利害,企图将“老大哥”的“先进管理经验”引进中国,被毛主席坚决否定,针锋相对,代之以“鞍钢宪法”,倡导群众路线的管理方法。虽然“一长制”的提出者是列宁,但列宁提出“一长制”是在特殊历史时期,而且是清楚地了解“一长制”的危害的。(吴恩远:《苏联企业一长制发展的历史教训》,《世界历史》,1988年第5期。)其实,“一长制”并非列宁的原创。它也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里引进来的,而西方国家的企业管理机制,又源自其资产阶级英雄史观的产物。毛主席则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老人家否定和反对英雄史观。所以,“马钢宪法”和“鞍钢宪法”,其实质是两种世界观,即资产阶级英雄史观和无产阶级人民史观在企业管理上的一种交锋和对决。真正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懂得了社会实践,两种“宪法”,谁是谁非,就根本无需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检验了。虽然苏联有马钢宪法,但在列宁之后的斯大林时代,有个“斯达汉诺夫运动”,提倡的是组织工人群众展开劳动竞赛。这个运动之所以能开展起来,前提条件是执政的经济领导人看重的是劳动群众的力量,主要依靠群众,并且在注意维护群众利益,包括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实现国家欲达到的建设目标。因而,苏联在短短的20多年内,便建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体系,当初一个扶木犁耕田的国家进入了核时代。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不知厉害,抛弃了“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精神,使得“一长制”再度盛行起来。苏联解体是多种负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负面因素,我认为应当是其公有制企业长期实行“一长制”而导致的效率低下,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改善速度缓慢。“一长制”必然产生特权阶层,从而引发民众不满。设想一下,假设不是“一长制”,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国退民进就不会发生了。

  废除“一长制”,不是说企业领导人不重要,而是防止企业领导人滥权。国企在建国后的不同时期,其总体效益差别很大,有时很高,有时又很低,其中关键影响因素,在于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与工作作风的优劣。据我观察,中国国企的领导选拔机制,不论计划经济时代,还是市场经济时代,选出出类拔萃的企业家,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选出平庸、甚至低劣者是大概率事件。在这种情况下,限制厂长权力,实现群策群力就非常重要了。一个聪明的企业领导人即使业务能力上有不足,只要善于发现和使用先进人物,敢于在分配上鼓励先进人物,也就可以大致不犯大的错误了。改革现行的领导选拔机制固然重要,但只要在企业中实行真正的民主(实行鞍钢宪法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原则),也就可以弥补领导选拔机制上的不足了。当然,企业领导人自身也必须不断上进。

  第四,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激励动员的经济手段。举一个具体的典型例子。我厂有一位被称为中国花布图样设计状元的花样设计师。论对厂的贡献,他显然比我大多了,但我工龄长,所以工资比他高。90年代初,本厂最后一次分福利房,也是以工龄长短论英雄,我分得一套两室一厅,他却是十几平米单间,厨厕还要同他人合用。过了一两年,他就被外地一家私企以高几倍的工资和一套住房挖走了。国企培养的人才,为私企做了嫁衣裳。这个结果是吃大锅饭造成的。有人会说,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锅饭即已遭到痛批,国企中的职工收入不是拉开了吗?是的,开始拉开了,而且差距越来越大,但比以前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时更糟糕。例如,实行企业自主权后,我厂那位花样设计状元调整工资时,没有比别人多增加一元钱。本厂印花布创银奖名牌,许多人是出了力的,可谓殚精竭虑,但他们都没有额外奖励。新厂长与之前创名牌完全无关,他来厂后,效益一年不如一年,他凭什么无功受禄,获取三万元在当时可谓之巨奖?领导者们一般都懂得王安石说的一个道理:治国之道,当“以择术为先”,但他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道理,“术”,即政策和策略要与时俱进。否则,过去成功的经验,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反而导致同一事物后来失败的结果,不乏其例。

  中国国企之低效尽管存在,也只是暂时性的问题。追根溯源,原因之一就在于没有实行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按劳分配政策。吃大锅饭时是以工龄长短论英雄,改革开放后,则是以职位高低论英雄,从“左”的压制变为右的扭曲。只有再变成以贡献大小为英雄,国企才能从低效变为高效。

六、结  论

  我已经80多岁了。积五六十年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考,我认为,中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是否相信毛泽东思想。有人说,主席是军事内行、经济外行,真是无知之极。然而,这种无知之极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近年来,看中国革命井冈山时期的电视连续剧,感慨良深。毛委员那一套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土战法,因为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特点,持续大胜。但是,当年位居中央的“左”倾机会主义领导者看不惯,认为与正规传统军事教条相悖,偏要废除,后果大家都知道了。他老人家是举世无双的经济学高手,生前高瞻远瞩,对未来几十年的社会发展趋势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如果对毛主席制定的方针偏要否定,对毛主席否定的东西偏要肯定,结果必然是陷于困境。构造坚固、可靠、强大的公有制企业基础,应该提到中国共产党的议事日程上来。怎么做呢?只有重回毛泽东的企业思想路线。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17 22:33 , Processed in 0.017412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