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学习园地 查看内容

列宁经典要录(4)(《列宁全集》第16-20卷)

2013-3-13 23:5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6765| 评论: 0|原作者: 陈志昂|来自: 红旗网

摘要: 经典要录(《列宁全集》第16-20卷)陈志昂(2013.2)《列宁全集》第16卷反 对 抵 制是选择直接发展道路还是曲折发展道路的问题。直接推翻或者至少削弱旧政权,由人民直接建立新的政权机关,这无疑是一条最直接的道路,它对人民最有利,但是也需要为之付出极大的力量。在力量占压倒优势时,用直接的正面攻击也能取得胜利。在力量不足时,就可能需要走迂回的道路,需要等待时机、曲折行进、实行退却等等。(p.5)历史通常都是循着曲折 ...
走 上 大 路
就让自由派和惊慌失措的知识分子在争取自由的真正群众性的第一次战斗之后灰心丧气吧,让他们怯懦地反复说,挨过打的地方就不要再去,不要再走这条倒霉的道路吧。觉悟的无产阶级将回答他们说,历史上的伟大战争和革命的伟大任务都是这样进行的:先进阶级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冲击,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后去争取胜利。战败的军队会很好地学习。(p.335)
脱党也就等于清党,等于摆脱最不坚定的人,不可靠的朋友,摆脱“同路人”(Mitlaufer),这些人都是从小资产阶级或者从“没有固定阶级特性的”人们,即脱离某一阶级轨道的人们中间来的,他们始终是暂时投靠无产阶级的。(p.337)
首先“在每个工业企业”建立“纯粹党的、哪怕是人数不多的工人委员会”,把领导职能集中在工人出身的社会民主运动领导人的手里,——这就是当前的任务。显然,这些支部和委员会的任务应当是利用一切半合法组织,尽可能地利用合法组织,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在进行工作时注意使社会民主党对于群众的一切要求都有反应。每个支部和每个党的工人委员会,都应当成为“在群众中进行鼓动工作、宣传工作和实际组织工作的据点”,就是说,一定要到群众所去的地方,要处处努力促使群众的意识向社会主义方面发展,把每个局部的问题与无产阶级的总任务联系起来,把组织方面的每一个行动都变为加强阶级团结的行动,要靠自己的毅力、自己的思想影响(当然不是靠自己的头衔和官位)来争取在一切无产阶级的合法组织中起领导作用。(p.337-338)
工人阶级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合法地或半合法地、公开地或隐蔽地,总会找到某些团结的据点,——无论何时何地,觉悟的社会民主党人都将走在群众的前列,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将彼此团结起来,以党的精神去影响群众。(p.338)
关于《论迫切问题》一文
我们必须思想明确、坚定,尤其是在目前这个艰难的时期更应如此。(p.342)
既然内部的思想斗争是必要的,我们这个派别就不应当害怕这种斗争。它会在斗争中更加巩固。我们这个派别实际上开始逐渐地成为我们的整个的党,所以我们更应当弄清自己的分歧。我们号召布尔什维克同志们思想要明确,要清除一切流言蜚语,不管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在一些最重大、最基本的问题上,喜欢象孟什维克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以后那样用无谓的争吵来代替思想斗争的,现在还大有人在。在布尔什维克当中不应当有这种人立脚的地方。工人布尔什维克应当坚决抨击这种企图,并且要求做到一点:有明确的思想、明确的观点和原则性的路线。只有思想十分明确,全体布尔什维克才能在组织方面象我们这个派别从来所做的那样团结一致地行动。(p.343)
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斗争目标
完成的和定形的东西是来源于未完成的和未定形的东西。(p.356)
不能把战斗协议同政治联盟对立起来,因为后一个概念也包括了前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现政治联盟的方式也不一样.(p.357)
我们党坚持这种看法,即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是领袖的作用,为了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无产阶级必须和农民共同行动,革命阶级不夺取政权就不可能取得胜利。(p.363)
面目全非的布尔什维主义
流氓无产阶级的特点,有时候是尖锐冲突,有时候是异常不坚定和毫无斗争能力。(p.368)
只是死记硬背口号是不够的,应当善于考虑什么时候提出这些口号合适。在“高潮”还没有到来,在最狭窄和最直接的意义上的“革命”还没有成为现实以前(而召回派谈的是将来的革命:“将会通过革命的形式”),只提出一种斗争手段的口号,那就使自己成了面目全非的革命社会民主党人。(p.369)   
既然历史迫使我们非经过这个阶段不可,那么,只靠感叹,只靠唱高调来逃避这个不愉快的现实,就是一种幼稚可笑的行为。(p.373)
遇到困难和犯了错误就垂头丧气,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是用知识分子的“高调”来代替无产阶级的耐心的、坚定的和顽强的工作的表现。(p.374)
实际上,无政府主义者的空谈使他们成了机会主义的最可靠的帮凶,成了变相的机会主义。(p.375-376)
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
社会民主党的整个世界观是以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多次声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它完全继承了法国18世纪和德国19世纪上半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历史传统,即绝对无神论的、坚决反对一切宗教的唯物主义的历史传统。我们要指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马克思看过该书的手稿),通篇都是揭露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杜林没有坚持唯物主义,给宗教和宗教哲学留下了后路。必须指出,恩格斯在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的著作中责备费尔巴哈,说他反对宗教不是为了消灭宗教而是为了革新宗教,为了创造出一种新的、“高尚的”宗教等等。宗教是人民的鸦片①,——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现代所有的宗教和教会、各式各样的宗教团体,都是资产阶级反动派用来捍卫剥削制度、麻醉工人阶级的机构。(p.388-389)
①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53页。
1874年,恩格斯谈到当时侨居伦敦的公社布朗基派流亡者发表的著名宣言时,认为他们大声疾呼向宗教宣战是一种愚蠢的举动,指出这样宣战是提高人们对宗教的兴趣、妨碍宗教真正消亡的最好手段。恩格斯斥责布朗基派不了解只有工人群众的阶级斗争从各方面吸引了最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众参加自觉的革命的社会实践,才能真正把被压迫的群众从宗教的压迫下解放出来,因此宣布工人政党的政治任务是同宗教作战,不过是无政府主义的空谈而已。①....恩格斯要求工人政党耐心地去组织和教育无产阶级,使宗教渐渐消亡,而不要冒险地在政治上对宗教作战。②(p.389)
①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第579—587页。
②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41—343页。
恩格斯有意地着重声明,社会民主党认为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但是对于社会民主党本身、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工人政党来说决不是私人的事情。(p.390)①
①参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23页。
马克思主义对待宗教的策略是十分严谨的,是经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周密考虑的;在迂腐或无知的人看来是动摇的表现,其实都是从辩证唯物主义中得出来的直接的和必然的结论。(p.391)
我们应当同宗教作斗争。这是整个唯物主义的起码原则,因而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码原则。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停留在起码原则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更前进了一步。它认为必须善于同宗教作斗争,为此应当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说明群众中的信仰和宗教的根源。同宗教作斗争不应该局限于抽象的思想宣传,不能把它归结为这样的宣传;而应该把这一斗争同目的在于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的阶级运动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p.391)
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的捉摸不定的力量的恐惧,而这种力量确实是捉摸不定的。(p.392)
凡是不愿一直留在预备班的唯物主义者,都应当首先而且特别注意这种根源。只要受资本主义苦役制度压迫、受资本主义的捉摸不定的破坏势力摆布的群众自己还没有学会团结一致地、有组织地、有计划地、自觉地反对宗教的这种根源,反对任何形式的资本统治,那么无论什么启蒙书籍都不能使这些群众不信仰宗教。(p.392)
谁认为在理论上宣传无神论,即破除某些无产阶级群众的宗教信仰,同这些群众阶级斗争的成效、进程和条件之间有一种绝对的、不可逾越的界限,那他就不是辩证地看问题,就是把可以移动的、相对的界限看作绝对的界限,就是硬把活的现实中的不可分割的东西加以分割。(p.393)
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是唯物主义者,即宗教的敌人,但是他们应当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就是说,他们不应当抽象地对待反宗教斗争问题,他们进行这一斗争不应当立足于抽象的、纯粹理论的、始终不变的宣传,而应当具体地、立足于当前实际上所进行的、对广大群众教育最大最有效的阶级斗争。(p.394)
我们不仅应当容许,而且应当特别注意吸收所有信仰上帝的工人加入社会民主党,我们当然反对任何侮辱他们宗教信念的行为,但是我们吸收他们是要用我们党纲的精神来教育他们,而不是要他们来积极反对党纲。我们容许党内自由发表意见,但是以自由结合原则所容许的一定范围为限,因为我们没有义务同积极宣传被党内多数人屏弃的观点的人携手并进。(p.395)
“社会主义是宗教”这一论点,对某些人来说,是从宗教转到社会主义的一
种方式,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离开社会主义而转到宗教的一种方式。(p.396)
无政府主义者,正如马克思主义者早已屡次说明的,虽然非常“猛烈地”攻击资产阶级,但是他们还是站在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立场上。(p.397)
无产阶级政党应当成为反对一切中世纪制度的斗争的思想领袖,这一斗争还包括反对陈腐的、官方的宗教,反对任何革新宗教、重新建立或用另一种方式建立宗教的尝试等等。(p.397-398)
《列宁全集》  第18卷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这是典型的哲学上的修正主义,因为只有修正主义者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而又不敢或者是没有能力公开、直率、坚决、明确地“清算”被他们抛弃的观点,才获得了这种不好的名声。(p.8)
请看百科全书派的首领狄德罗对贝克莱的批评:“那些只承认自身的存在和自身中交替出现的感觉的存在,而不承认其他任何东西的哲学家,叫作唯心主义者。这种怪诞的体系,在我看来,只有瞎子才会创造出来!这种体系虽然荒谬之至,可是最难驳倒,说起来真是人类智慧的耻辱、哲学的耻辱。(p.27-28)
狄德罗这样叙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假定钢琴有感觉能力和记忆,请你告诉我,难道它自己不会把你在它的键盘上弹出的曲调重弹一下吗?我们就是赋
有感觉能力和记忆的乐器。我们的感官就是键盘,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弹它,它自己也常常弹自己。依我看来,这就是和你我具有同样结构的钢琴中所发生的一切。....有过一个发疯的时刻,有感觉的钢琴以为它是世界上仅有的一架钢琴,宇宙的全部和谐都发生在它身上。”(p.28-30)
如果物体象马赫所说的是“感觉的复合”,或者象贝克莱所说的是“感觉的组合”,那么由此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整个世界只不过是我的表象而已。从这个前提出发,除了自己以外,就不能承认别人的存在,这是最纯粹的唯我论。(p.35)
实际上,赤裸裸的正是恩斯特·马赫,因为,他既然不承认客观的、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实在是“感性内容”,那么在他那里就只剩下一个“赤裸裸的抽象的”自我,一个必须大写并加上着重标记的自,也就是“一架发了疯的、以为世界上只有自己才存在的钢琴”。(p.36)
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思维、感觉是第二性的东西,因为以明显形式表现出来的感觉只和物质的高级形式(有机物质)有联系,而“在物质大厦本身的基础中”只能假定有一种和感觉相似的能力。(p.39)
我们从狄德罗的例子中就已经看到唯物主义者的真正观点了。这种观点不在于从物质的运动中引出感觉或者把感觉归结为物质的运动,而在于承认感觉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一种特性。恩格斯在这个问题上坚持狄德罗的观点。(p.41)
任何一个没有被教授哲学弄糊涂的自然科学家,也和任何一个唯物主义者一样,都认为感觉的确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p.45)
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感觉。感觉依赖于大脑、神经、视网膜等等,也就是说,依赖于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物质。物质的存在不依赖于感觉。物质是第一性的。感觉、思想、意识是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这就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p.49)
应该抛弃“要素”这个空洞的、混乱的饰词,而干脆说颜色是物理对象作用于视网膜的结果,也就是说,感觉是物质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的结果。(p.51)
任何没有进过疯人院或向唯心主义哲学家领教过的正常人的“素朴实在论”,都承认物、环境、世界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我们的自我和任何人而存在着.(p.64)
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但是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人类的“素朴的”信念作为自己的认识论的基础。(p.65)
物质是第一性的,思想、意识、感觉是高度发展的产物。这就是自然科学自发地主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p.70-71)
现在我们这里却有一些人希望别人承认他们是马克思主义者,但自己却又把那种与信仰主义十分接近的哲学传播到群众中去。(p.72)
正确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人们可以去想象和“设想”各种各样的地狱、各种各样的鬼怪,卢那察尔斯基甚至“设想出了”……(说得和缓些)宗教的概念。但是认识论的任务就在于指出这一类设想的非实在性、幻想性、反动性。(p.74)
巴扎罗夫恰好在很重要的(我们马上会看到)一句话前面不继续引证普列汉诺夫的话了,这句话就是:“唯心主义说: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地球的历史表明:客体在主体出现以前老早就存在了,也就是说,在具有明显的意识的有机体出现以前老早就存在了…… 发展史揭示出唯物主义的真理。”(p.78)
无知并不是论据。
如果巴扎罗夫真的不知道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那么我们真的看到一个极端无知的突出例子了。(p.79-80)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说道:“思维和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德文第5版第22页)①这个思想在这部著作里重复了许多次。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里,我们可以看到下述的费尔巴哈的观点和恩格斯的观点:“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stofflich)、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Erzeugnis)。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德文第4版第18页)。(p.84)
①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38页。
自然科学坚决主张:思想是头脑的机能;感觉即外部世界的映象是存在于我们之内的,是由物对我们感官的作用所引起的。对“精神肉体二元论”的唯物主义的排除(这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就是主张精神不是离开肉体而存在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p.87)
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前提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是我们的感觉,这就是它的基本前提,这个前提虽然被“要素”这个字眼以及“独立系列”、“同格”、“嵌入”的理论掩盖着,但并不因此有丝毫改变。这种哲学的荒谬就在于:它导致唯我论,认为只有一个高谈哲理的个人才是存在的。(p.91)
几乎所有的哲学专家都赞同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因为唯心主义在他们心目中决不象在我们马克思主义者的眼里那样,是一种谴责。(p.92)
在折中主义者看来,一切都是“可以相容的”!(p.92)
可以得出三个重要的认识论的结论:
(1)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以,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
(2)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
(3)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p.100-101)
千百万个类似在煤焦油中发现茜素那样简单的例子,千 百万次从科学技术史中以及从所有人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得来的观察,都在向人表明“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都在表明,当我们的感官受到来自外部的某些对象的刺激时,“现象”就产生,当某种障碍物使得我们所明明知道是存在着的对象不可能对我们的感官发生作用时,“现象”就消失。由此可以得出唯一的和不可避免的结论:对象、物、物体是在我们之外、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着的,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个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己认识论的基础。(p.101)
如果你不知道一切唯物主义者都承认自在之物的可知性,这就是无知。(p.102)
一条路线是:感觉给我们提供物的正确反映,我们知道这些物本身,外部世界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这就是不可知论者所不同意的唯物主义。而不可知论者路线的本质是什么呢?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的”东西。关于这些物本身(即自在之物,如果用贝克莱所反驳的那些唯物主义者的话来说,就是“自在客体”),我们是根本不能确实知道的,这就是不可知论者的十分肯定的论述。这就是说,在恩格斯所谈到的那个争论中,唯物主义者肯定自在之物是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而不可知论者连关于自在之物的思想本身都不容许,宣称我们根本不能确实知道自在之物。(p.106)
物存在于我们之外。我们的知觉和表象是物的映象。实践检验这些映象,区分它们的正确和错误。(p.108)
唯心主义只是在哲学家说物是我们感觉的时候才开始的;而康德主义则是在哲学家说自在之物存在着然而是不可认识的时候才开始的。(p.109)
对于唯物主义者说来,“实际感知的”是外部世界,而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对于唯心主义者说来,“实际感知的”是感觉,而外部世界被宣称为“感觉的复合”。对于不可知论者说来,“直接感知的”也是感觉,但不可知论者既没有进一步唯物地承认外部世界的实在性,也没有进一步唯心地承认世界是我们的感觉。(p.110)
对于唯物主义者说来,实在的存在是在人的“感性知觉”、印象和表象的界限之外的;对于不可知论者说来,超出这些知觉的界限是不可能的。(p.111)
恩格斯直截了当地、明确地说:他和不可知论者的区分不仅在于不可知论者怀疑模写的正确性,而且还在于不可知论者怀疑能否谈论物本身,能否“确实地”知道物的存在。(p.112)
唯物主义(以及唯物主义者恩格斯)所说的基本问题,即关于作用于我们感官而引起感觉的物在我们意识之外的存在问题。不肯定地解答这个问题,就不能当一个唯物主义者,但在感觉给我们提供的那些模写的正确性的标准问题上,尽管看法各有不同,却仍然可以当一个唯物主义者。(p.112)
感性表象不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而只是这个现实的映象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6 16:24 , Processed in 0.073678 second(s), 12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