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工 农 查看内容

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前言、第一至四章)

2013-4-13 02:45| 发布者: 刘杰| 查看: 10016| 评论: 0|原作者: 吕途

摘要: 中国经济的崛起造就了一个新的群体,这就是新工人群体,我们通常称之为打工群体。本书强调,迷失是崛起的前奏,中国新工人的主体意识正在觉醒。中国新工人的未来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

王永贵(男)是河北人,31岁,妻子也在北京,他做装修,妻子做家政工。他13岁就不上学了,开始打工。开始在饭店里,后来修理摩托车,后来做装修。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8岁,小儿子6岁。他这样描述他的生活:“大孩子在老家上学,小孩子现在在这边。我大儿子学习成绩挺好的,前两天打电话给我说考了第一名。他还说回家让我给他买烤鸭呢。我小儿子从上幼儿园都没人管过。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所以对自己的孩子不是很了解。我一天回家几个小时,回到家家人都睡觉了,我在和不在没有什么区别。我回到家一般都是晚上九点了,早上孩子不醒我就起床了,我怎么去沟通!孩子在我身边不假,但是我没有跟他在一块共处的时间,我的职责就是想办法挣钱养他就行了,这是我的职责,就这么简单。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还有别的来钱的方法吗?我也想给我们两三天时间带他去玩儿,谁挣钱?谁养?难道今天有吃的明天就不吃了?”

 

夫妻上对班轮流照顾孩子-和陈满贤的交流

 

陈满贤(女),重庆奉节县吐祥镇齐岭村人,1976年出生,小学毕业,199620岁的时候开始出来打工了。她告诉我:“到江苏打工,也到北京制衣厂上过班。1997年底回家结婚,结婚后又出来打工一年左右,然后回家生小孩,小孩一岁多时又来到广东的一家餐馆打工。后来小孩三岁的时候就把小孩接到广东自己带,主要因为丈夫的哥嫂离婚了,他们的小孩由老人带着,所以自己担心老人带不了这么多。小孩在这里上幼儿园也没有人接过,因为大人都要上班,小孩就自己回家。幼儿园有接送车,一般送到楼下。小孩比较听话,除了父母和舅舅之外,任何人都没办法带走他。那时我们夫妻俩在一间厂上班,两个人安排成对班,每天上班12小时,早上730和晚上730上下班,一个人上晚班,另一个就上白班,这样就可以轮流照顾小孩。

 

“现在一个星期加班三个晚上,每天加班3小时,周末加一天班,这样一个月下来大约一千多元。小孩一学期学费1700元,不包括其他的杂费(比如书本费、校服费等),如果都加起来一年可能一共需要6000元左右。学校是私立的,现在外来打工的不能上公立学校。现在丈夫没有在厂里做事了,在外面做装修之类的。两个人一个月加起来一共有30004000元。反正两个人工资要节约点,可以存一个人的工资。

 

“对于小孩未来的打算,就只能靠他自己了,只要他愿意读,我都会送他读书。他现在回来做作业,我根本辅导不了他,有时就是他爸爸辅导一下。打算初中的时候送他回家去读,因为地方不同,考学的时候题目不一样。到时他要回家读书的话,可能要自己照顾自己,因为老人根本管不了。

 

“如果有条件的话,我想现在就回去。但是没办法,我姑姑四十多岁了还在外面打工,因为不知道回去以后干什么。家里那边做小生意的太多了,不好做。”

 

孩子的适应能力很强-和郝先生的交流

 

郝先生是河北人,初中毕业后就来了北京,在这里打工有十几年了。他的经历是这样的:“20032007年做家具安装,2007年到现在一直做空调安装。最多的时候一年换了5次工作,搬家也搬了5个地方,哪里工资高就去哪里,在北京要生活,主要是收入问题。现在做空调安装工作,整天要跑来跑去,北京的大部分路线都熟悉了。虽然在北京的时间很长,但来皮村还是几个月之前的事情。几个月前,经朋友介绍,来到现在工作的这家空调安装公司。平时有活的时候就出去跑,没事就出来放松放松,跟同事来工友之家的社区活动中心打打球。我有一个儿子,来北京3年了,今年6岁,现在在皮村同心实验学校读小学一年级。孩子跟着我,孩子妈妈在老家。

 

“我觉得我儿子的适应能力还是挺强的,来皮村才10天左右,但对这边已经挺熟悉的,好几次都是儿子带我来工友之家的电影院看电影,来新工人剧场看话剧。孩子一点都不怕生,跟我很不一样。记得我以前读书的时候不敢在众人面前说话,回答问题也怕。我孩子的这种性格挺好的,现在的社会,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必须要跟别人交流,跟社会交流,不然就孤陋寡闻。

 

“我工作的变动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在一个地方刚刚熟悉了,有了自己的伙伴,又要搬家,去陌生的地方,这对孩子来说,有时不仅仅是一个地方的变动,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到内心的不稳定、不安全,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哪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家。前几天,我带着儿子去了大兴,去看看原来住的地方,当房东告诉我们说,以前的邻居都搬走了,小伙伴都不在了,我儿子哭了,我心里也酸酸的。”

 

留守了又流动,流动了又留守-和王福兰的交流

 

王福兰(女)是重庆人,37岁,初中毕业,丈夫39岁,初中毕业,有两个小孩,大儿子14岁了,小女儿才2岁。20101115日我拜访了她的快餐店,聊天中她告诉我:“最开始的时候儿子在家由爷爷奶奶带,后来奶奶生病去世了,爷爷一个人带不了,没办法把他接到这里来上学。儿子在这里读书我们没有时间照顾,学校不负责任而且教学质量太差,在这里读了初中后回家读六年级成绩还跟不上。这里考试由老师随便写分数的,考60分可能会给你写成8090分。这里的费用很高,学费需要两千多元,还有校车接送费和生活费,一学期下来一共至少需要四千元。他以前在这里上学我们花了好几万元钱。现在已经送回家里去读书了,我妈帮我看着,在家里的学校寄宿,每周回我妈那里一趟,主要将衣服拿回家洗一洗,或者拿钱零用。是公立的中学,学费很少。

 

“小女儿是超生的,要交罚款,正在办户口。我在东莞这里生的我女儿,在医院生的,花了两千多元的费用。那时我想到自己带个小孩不好找厂,正好丈夫学过炒菜,所以坐完月子之后就开了现在这家快餐店。不过那时小孩好可怜的,几个月的时候就睡在沙发上,后来长大一点忙起来就将她拴在桌子上。所以以前女儿在这里身体很不好,不是感冒就是拉肚子,因为刚端碗给她喂饭,有人来吃东西,就没办法喂她吃了。最后只好把她送回家让我爸爸妈妈照顾。现在回到家里小孩就好多了。不过,我爸妈他们的农活也多,也很难。明年打算把她接过来上幼儿园,到时看我爸爸妈妈他们来一个人帮忙带小孩。

 

“生意还可以,但是现在物价太高,所以赚得也不多,一个月除掉开销之后,两个人一共也就四五千元左右。但是很辛苦,早上七点钟要起床,晚上一两点钟才睡,所以睡觉很少。早上需要去超市买菜和肉,有一些东西可以打电话让人家送过来。开店比起在厂里打工要自由很多,而且感觉会好些,反正是自己的。不过打算做到明年天气热的时候就不做了,因为夏天没什么人吃酸辣粉,我老公早就不想做了,他觉得太累了,但是我还是想继续开。的确太累,自己从开店以来瘦了二十多斤,不过如果我老公不想做我一个人也没办法做起来。老公说不开店再慢慢看做点其他的。在老家做生意也不好做,以前在老家的镇上也卖过衣服,但是没有什么钱赚,做同样生意的人太多了。”

 

四、孩子的心声

 

这里选一个孩子的故事和一篇孩子的文章来反映在北京生活的打工子女的心声。孩子的故事是根据北京东三旗社区的一个孩子的访谈整理出来的,访谈是2010年由北京木兰社区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做的。

 

孩子写的文章来自一本专门为在城市生活的打工子女出版的月刊《流动的心声》。月刊是由北京工友之家儿童项目组编辑出版的,20085月出版了第一期,现在每期印刷5000册,免费发送到北京50多所打工子女学校。

 

小越的故事

 

我叫小越,今天十岁了,我老家是河南的。我很喜欢读书,成绩也不错,一直都在班上考前十名。我最喜欢语文了。

 

我一直在老家长大,跟姥姥生活在一起。在我五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到北京收废品了。那个时候,我大姐已经出来打工了,她帮别人卖衣服。二姐正上初中,弟弟才四岁。爸爸妈妈把二姐和弟弟带着一起去了北京,把我一个人留在姥姥家。

 

妈妈每年回家一次,都是在过春节的时候,会给我买很漂亮的新衣服。我可开心了,但是每次只会在家里待三四天。每当妈妈要走的时候,她都没有告诉过我,总是在我睡觉的时候,悄悄地就走了。然后姥姥才给我讲,妈妈已经走了!我会特别难过,会一个人躲到房间里哭,会特别想妈妈,那个时候多希望妈妈永远不再离开我啊!妈妈走的那一天会特别难受,等过了那段时候,会慢慢好起来,重新和小朋友一起说说笑笑,玩游戏。有时候,放学的时候,看到别的小朋友的妈妈去接她们,我却每次自己回去,心里就特别难受,会回到家里自己哭。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6-2 20:46 , Processed in 0.01994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