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中国历史的三次“大变局”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2013-6-20 22:08|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41| 评论: 0|原作者: 张亦民|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凡事物都是矛盾的集合体,有矛盾就会有形形色色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在今天的国际环境里,国家民族依然存在分裂可能的条件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弘扬优良传统,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的三次“大变局”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而作

                                                            张亦民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这首42字的《中国历史朝代歌》,一目也然地显示了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唐尧禹舜开始,并有纪年可证的夏商周以降上下五千年,前后20个朝代的文明历史。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唯一不曾被中断 而绵延不绝的独特文明史,但也是在分分合合的艰难曲折复杂发展的斗争史。凡事物都是矛盾的集合体,有矛盾就会有形形色色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在今天的国际环境里,国家民族依然存在分裂可能的条件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弘扬优良传统,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一、什么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三次“大变局”?

 

地球在宇宙间只是一粒沙子或尘土,但中国在地球上却是一块巨石。据科学家称:45亿年前形成地球,15亿年以后才出现原生的单细胞的生物。生物由微生物到原始植物,再到脊椎动物,最后到哺乳类动物,从低级到高级,在地球生物界居统治 地位约六千万年。在中国境内,约距今200万年开始有人类祖先的活动,约五十万年前的原始人已能制造简单的劳动工具,使用天然火,过着原始人群居生活。一万八千年后,按血统关系组成集团,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六七千前会驯养动物,使用瓷器,过着定居生活。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氏族种植的水稻是当今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总之,从洪荒野蛮到文明发展,自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中国历史尽管经历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变革,但都离不开三次大变局:

 

第一次大变局:从夏禹商汤西周开始,经过春秋战国到赢政统一前(公元前2700年公元前221年)即“家国天下”时期。

中国历史是按照《史记》记载的传说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和夏、商、周开始的。夏禹时,正是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当时,大大小小部落联盟散处各地,《史记》中有“天下万国”之称,到商代末,周武王伐纣时,还有1800“诸侯”。西周王朝建立后,虽然还有“大小邦国”一百五十,而周“天子”却以“下天共主”身分君临各邦国了。此后,经过春秋、战国549年的争雄,形成了秦、韩、魏、楚、赵、燕、齐七国称羁局面,最后由秦皇赢政翦灭了其它六国,实现了“大一统”。

所谓“家国天下” ,指黄帝建立的一种“划野分彊” 的体制:八家为井?三井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在经济上即井田制,将土地划成“井” 字,中间一块为“公亩” ,归政府所有,其余八块为“私田” ,由八家合种,收获归政府。家,指大家族,国,指大家族组成的城邦;所谓天下,指成邦组成的同盟,是一种宗族奴隶制。家主、国主是世袭制,周后为分封制。

文化是社会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集中反映,又是社会矛盾斗争发展为社会的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产生了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等一大批思想家、改革家,他们面对诸侯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为治国安民提出各自方法,形成了各种学派,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乱而有治,政治上的诸侯争雄,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就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大变局:从“大一统”开始,经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发展与崛起到大清帝国后期的衰败(公元前221年到1840年)。是中央集权制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在人类历史上率先跨入崭新的封建社会的大门,奠定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强国地位。从秦汉统一到近代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过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但统一总趋势不变,特别是唐王朝的建立,更揭开了中国古代辉煌夺目的篇章,被称为世界上最文明最安乐的国家,唐都长安宾客如云,成为亚洲文化交流中心,影响世界。到了元代,意大利游人马可·波罗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繁华、最有钱的城市”。明代前期,航海家郑和七次率领厐大船队下西洋,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至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民族心理归一和文化结构趋于定型,终于结成以汉、满、蒙 、回、藏五大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中华民族还以聪明智慧与创造力,不断为世界文明宝库増添物质和精神财富,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创造约300多项,其中中国占175项为57%。英国李约瑟说:“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越过同时期的欧洲。但时至清代,虽然一度迎来了“康乾盛世”时期,但到嘉庆道光年间,它已成为驱壳中的巨人,进入了“日之将夕”“大乱将起“(龚自珍语)的衰败状态;政治上吏治黑暗,贪污成风;经济上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 军事上军力衰竭,武备不整;思想文化上处于“万马齐”的局面。如此封建专制主义的桎梏和“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民族心理,严重地扼杀着民族的生机,并在国际环境的驱使下被迫发生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变局。

 

第三次大变局:从鸦片战争的屈辱中奋进到新中国成立的重新崛起。实际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开始,到国民党蒋介石时代形成的官僚资本义政治,向新中国的人民民主转变时期。

中国落后挨打的远因,应该从16世纪开始。当时欧州,从古罗马帝国解体之后 ,经历了“近千年黑暗时期”,借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科技成果,发展了航海事业,出于对东方文明的羡慕,决意航海 到东方取宝,却意外地发现美洲这块新大陆,从此开启了海洋时代。谁占有海洋,谁就占有世界。并随海洋时代同时跨越式地推进了资本 主义的发展。马克思说:“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早在中世纪就在西方传闻遍地是黄金的中国,自然成了特具吸引力的掠夺目标。于是,在鸦片战争前的300多年间,葡、西、荷、英、法、美等一批批来自大洋彼岸的“红毛夷人”来中国掏金。发展到1840年,英国侵略军直接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接着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 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一次又一次的失地赔款,使中华民族元气丧尽,“天朝上国”成了“洋人朝延”,救亡图存成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中国的封建士大夫中涌现出一批主张“外抗强敌”, “内求变革”的有识之士,林则徐  、魏源、龚自珍等就是 这批人的杰出的代表。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出现,康梁戊戌变法,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等等,面对帝国主义侵略,在屈辱中奋起抗争。洋务运动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后,中国失去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条件下,变相产生的中国特色官僚资本主义。直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经过28年的国内阶级斗争和抗日民族战争,终于打倒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赶走了一切帝国主义势力,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重新站立起来。

总之,“三大变局”告诉我们:一:“三大变局”的过程,是从“分散的中国 “统一的中国再向“世界的中国之发展过程;:第二次大变局是由帝王将相之中国人民之中国的历史转变,是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回归;三:中国三次大变局,特别是第三次大变局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爱憎分明,道德水准最高的文明,它既是中国重新崛起的思想来源,也是能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文明与民族。  

 

二、中华文明为什么在世界上一枝独秀

 

众所周知,为世人公认的世界文明发源地,除了中国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外,还有东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徳文明即古巴比仑文明、南亚印度河流的古印度文明,南欧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迈钖尼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中南美洲墨西哥和秘鲁的玛雅文明等五、六处,但这些文明都在中国统一前二、三百年甚至在千年前先后消失了,唯独中华文明一直沿着自己的轨道延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上天将这个“唯独”赋予中国而不是其它地区?

 

首先,中华文明的区域优势。人类文明发祥地像一匹红飘带,系结在地球北纬30度线的上下两侧和东西半球,唯中华文明境内的地域独具特色。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中下流,是以中原大地向四周扩展形成的。它的东南濒临大海,西南是高耸入云的喜玛拉雅山脉(几亿年前是大海,有人说最古人类是帕来尔高原繁衍起来,再向各大洲扩散的),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接西伯利亚,整个西北横亘着茫茫沙漠,东北有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  岛。中国四周的海洋、沙漠、高山和江湖河流,既使境内有广阔的囬旋 余地,又避免了外来侵略势力的威胁,是独立发展文明体系的最好屏障;对于世界,中国在秦汉的几个世纪里,与地中海沿岸崛起的古罗马帝国,是共同支配着东西方世界格局的主要两大帝国,也是后来世界史学家最感兴趣和关注的两大中心。而罗马帝国,还有南亚的安息帝国,中亚的贵霜帝国,一旦分裂解体就再也统一不起来了,其地理环境就是一个重要原因。诚然,由于对外部世界交流的困难不便,在漫长的演进和走向辉煌的过程中,无不同时衍生与积淀下负面的制约因素,滋生着“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民族心态,最终到“大淸帝国”的“康乾盛世”后期走向衰败。失去了“大陆文明”的老大地位。

 

其次,封建集权制度的保障。中国自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起,虽然也曾经历了统一、分裂、再统一的交替发展过程,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统一时期,也在某种程度上仍保留着封建割据的状态,而封建皇帝 一直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就是在分裂时期,各个割据势力也大都以“正统”或以“中央”自居,总是以建立全国统一的政权相号召,如三国时代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请侯”,以中央自居;刘备则自称刘姓王室后裔,以“正统自居;孙权也在一心筹划“帝王之世”。南北朝时代,北人称南朝为“岛夷”,南人称北朝为“索虏”,互相指称对方为外族,而都以华夏正统自居,都在企图建立自己的中央集权统治地位。可见,即使在分裂时期,仍然存在着强大的统一趋势。

 

第三,得益于广大臣民有“大一统”的思想根基。“大一统”由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阐释演变而来,它萌生于春秋时代,当时代表天命的周王朝权力衰落,一些诸侯国崛起争霸,政治上的剧变动摇了人们对“天”的信仰,诸子百家都提出处理人际关系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主张,如儒家的礼治说,法家的法治说,墨家的兼爱、非攻说,道家的无为而治说,阴阳家的五徳 终始说,各家的名实相符说,纵横家的合纵连横说等等,都是围绕安邦治国的思想,既相互批驳与诘难、吸收与综合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思想,又在共同反对战乱中促进了“大一统”思想观念形成。以后经过秦汉政治上的统一,思想上主张“独尊儒术”,随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法家等各种学说融合成所谓“霸王道杂之”的封建统治思想。它以礼治为基础,主张大一统,追求忠孝仁义,视忠君爱国为最高道徳 ,维护国家社稷的长治之安。在这种思想熏陶下,强调文化精神价值的可贵,在臣民中建立起以国家统一为荣,赤诚爱国为荣,江山分裂为忧的观念,改朝换代并非不可,分裂江山绝对不容,所以,每当国家面临安危存亡关头或在抵抗外来入侵时,总会涌现出一批爱国烈士和民族英雄,并激励着人们为维护国家而奋斗不息。

 

第四,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统观念。上古时代的中国人逐水而居,传说中的黄河中下游,东西西头,南北两侧,居住着“蚩尤”、“炎帝”和“黄帝”三大族群,黄帝“一日百战” ,先后战胜蚩尤、炎帝, 蚩尤败退南方与苗,蛮相结合共同发展,黄河流域成了炎黄两大部族的发展地,黄帝作歹为最犬大部族和“家国天下的形成,被后人称为、“人文始祖” 和中华民族(华夏族)的共同祖先。其实,汉族本身就是多种氏族融合而成。只是两汉后统称为“汉”而成大族。此后,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虽有纠纷和战争,但民族间的纠纷始终是支流,而在文化方面的相互吸收和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民族融合,一直是主流。如秦代,中原地区华夏族与东南沿海越族之间的融合;汉唐时代与西北各少数民族的融合;魏晋时代,北方内迁中原各族同华夏族的融合,以及元明清的更大融合等。尽管各族之间发生了错 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甚至使国家发生战乱和出现暂时分裂,但随着中国边缘各族人民的大量内迁与汉族人民的混居杂处,反而推进了中华各族人民的融合进程,最终形成了汉族为主干的56多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五,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文明开始就讲求和平,正义,信用的民族,也是善于从大局出发,趋利避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完善自己优良传统的民族。毛泽东说,我们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道出了第三次大变局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正确认识对待的三次大变局的历史经验,不仅是强国之道,也是引导人类走向世界和平之路。   

 

最后,各侵略国家之间的矛盾,使中国维护着表面形式上的统一。鸦片战争开始,特别是八国联军之后,国门大开,山河破碎,中国的势力范围几乎被瓜分殆尽(英美在长江流域,法在西南、沙俄在东北与西北,日本在东北与闽浙、德国在山东,英在西藏等等)。形成“权中有权”、“国中有国”,只因各国侵华目的、手段不同,矛盾多多,犹如蛇要蚕象,狗要吃天,中国太大,不知从何下手。各帝国都在寻找培植他们的代理人,操纵着中国内部的派系斗争。表面上还是一个主权国家,实际上只是维系着外表独立的躯壳。近代史上沙俄占领我国领土最多,受美英的文化侵略影响(精神麻痹)最深。 受日本的伤害最大,他还曾想独吞中国,至今不承认日本被中国打败的史实,还在妄想围堵中国。

 

总之,上述六点是因当时环境条件而存在的,须知,优势与劣势是受主客观的因素而变化的。随着近代主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优势与劣势正在变化之中,的结果。总结历史经验,就在于强化主观因素去适应对付客观环境,以随时处于主动掌控局势,立于不败之地。

 

三、“三次大变局”中的三个代表人物

 

时势造英雄,变革出人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三大变局”中,人才挤挤,英雄辈出,伟人伟事都是时代的产物,社会大变革的产儿。在三大变局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孔子、政、毛泽东。

 

孔子名丘(公元前551—479年)春秋末期人,春秋战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井田制开始破坏。势力逐步强大的君主要征城掠地,称雄为霸,战乱不止。孔子对此极为不满,称为“礼崩乐坏” ,并为此提出一个纲领性的口号:“克已复礼,天下归仁”。“克已”即按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三纲五常”这套要求克制自己,做到安分守已;“复礼”就是恢复宗法社会秩序,把周朝制定的“礼”看成最高理想的社会秩序和个人际关系上的基本准则。“礼”是表现形式,实质是仁,“仁”是建立儒家学说思想核心,并通过“复礼” 与“归仁”,达到“天下为公”的“大同” 世界。

其实,孔子的这种思想只是一种理想主义,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事实上,孔子的儒学也只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并在他生前死后的战国时期都不曾是主导地位,大多是以老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为卫国争霸的武器。孔子只著有《春秋》一书,主要是学生将其生前一些重要言论汇集成《论语》之后,才引起土大夫们注意逐渐成为一大主要学术流派。因为儒学与官制相制约,有利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才被定为专制统治的“指导思想”,成了官僚政治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分子的“万世师表”。显然,这一措施是与当时维系国家土地所有制及地主,小农经济的农业文明时代相符的,所以,孔子倡导的儒学,一旦被统治者 钦定,就成了中华文明的代表,成为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210)战国末期赢政是第一个反对孔子只讲“和”而不讲“斗”,只讲“仁政”不讲“暴力”的皇帝,并经十几年的征战,第一次将封建割据的六国实现了统一,建立了人类历史的第一个以集权官僚制度统治的封建国家。诚然,秦皇赢政是政治家,孔子是思想家,赢政虽然反孔,但在一定意义上又是这位“反孔”的皇帝,将孔子的思想付诸实践,并建立了大一统的“礼制”,进行了“废分封、设郡县”的行政改革,制订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制度,成为封建社会时间最长,制度最为完备的封建大帝国,自称始皇,名符其实。 实,无人取代。尽管在秦汉后有唐宗宋祖“一代天骄”等风流人物,但都离不开秦皇设计的制度框架,也越不过秦皇对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只是事业未尽身先亡,公元前210年,秦皇第五次出巡返回咸阳途中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年仅49岁。

司马迁对秦始皇评价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9 08:55 , Processed in 0.016733 second(s), 13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