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毛泽东大传 (第一卷 横空出世)上

2013-7-14 22:2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945| 评论: 0|原作者: 东方直心|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毛泽东大传 (第一卷 横空出世)上时间:2013-07-14 12:48来源:来搞选登作者:东方直心点击:150 次毛泽东大传 (扉页1)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 青年时期日记引子词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 ...

毛泽东大传 (第一卷 横空出世)上

时间:2013-07-14 12:48来源:来搞选登 作者:东方直心 点击: 150 次
毛泽东大传 (扉页1)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毛泽东 青年时期日记
引子
词曰: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一首世人公认的著名词章《沁园春.长沙》,出自世界上一位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手。词作者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填写这首词时,还是一个年轻的职业革命者。那时的他,独自站在橘子洲的一端,眼望着滔滔的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面对着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并不能使他忘怀他所面对的严峻的革命形势。
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他们的反革命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反扑。忧国忧民的年轻革命者,自然是思绪激荡,心潮澎湃,禁不住发出了一个惊天之语: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个问题,当然无需他人作答,在年轻人的心目中,早已有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呼唤:
我们!只有我们!才是未来的主宰者!
此时的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那些年轻的革命伙伴们。曾几何时,大家在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如今,革命更需要大家携手前进,勇往直前,到中流去击水,冲破遏舟之浪!                                
这位年轻人在他的一生中果然成就了一番亘古未有的大事业。
此前,他早已走出学校大门,步入社会,积极地投身到了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之中,和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共商国事;接着又在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的位置上,与那些新老右派们唇枪舌战了一番。
后来他戎马22年,打破了蒋介石的多次军事围剿,驱逐了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倾覆了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统一了华夏大地。
再后来他治国27年,继列宁、斯大林之后,在中华大地上开天劈地第一遭废除了几千年的私有制,建立起一座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公有制的理想的政治大厦;并且巧妙地成功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他一生料事如神。在他的青年时代直至暮年,凡数十年间,作为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为大事者曾经预言多多,结果也是言中者多多,几乎无一出乎意料之外,岂不是神乎其神。
他一生反对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所以,我们无须把他看作是英雄。可是他凭什么能够做出这么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呢?说白了,除了他个人具有良好的素质和崇高的理想之外,还有一个法宝,那就是他一生广交学友、朋友、同志,发动和依靠人民战争。
尽管在他的身后,对于他一生的功过是非,数十年来人们褒贬不一,但他一生的行事为人,应该说是无愧于中华民族的伟大赤子这一光荣的称号。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读一读他的故事,无论是对于我们现在,还是将来;也无论是对于我们个人,还是国家,无疑都是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读者诸公休嫌在下话语絮烦,不是笔者饶舌,您若心存疑虑,请稍安勿躁,耐心读完此书,自然就会心领神会,决非是笔者妄言了。
敬呈剥曹雪芹诗一首,赠读者诸公:
满纸真人事,一把心酸泪。莫道东方痴,请解其中味。
 
 
 
 
第1章
既然我坐着背书你也听得清楚,那为什么非要我站起来背书呢?
话说湘中丘陵地带有一座山,名叫韶山。韶山的顶峰就是著名的韶峰,又称仙女峰,它是南岳衡山72峰之中的第71峰,也是韶山八景之一。韶峰海拔500多米,山高陡峭,气势雄伟。站在韶峰之上,给人的感觉是:“绝顶才宽三五尺,此身如在九重天。”有诗赞曰:
绕岫岚光凝欲滴,长风轻袅云烟侧。山涵五月六月寒,地拥千山万山碧。
从来仙境称韶峰,笔削三山插天空。天下名山三百六,此是湘南第一龙。
就在这韶峰下,群山环抱着一块不大的谷地,走向是由南向北,长5公里,宽3.5公里。地形明显分为东西两部,西部山峦环绕,东部丘岗起伏,大致构成“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这个山谷就叫“韶山冲”。
小小的韶山冲,隶属湖南省湘潭县管辖,在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处。它东北距湖南省城长沙90公里,东南离湘潭县城35公里,是个偏僻的小地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这里既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更没有通航的河道。
韶山冲里居住着毛、李、钟、周、邹、彭、庞几姓人家,他们都是忠厚、朴实、勤劳、善良的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家家都遭受着深重的灾难,过着贫困的生活。在韶山冲的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其一:韶山冲,长又长,砍柴做工度时光。鸡鸣未晓车声叫,隔夜难存半合粮。
其二:韶山冲,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
其三: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
农民眼前路三条,逃荒、讨米、坐监牢。
韶山冲里潺潺地流淌着一条小溪,终年不断。在小溪上游的南岸,有一栋依山傍水的半瓦半茅的房屋,叫上屋场。这是一栋湖南农村常见的“凹”字形住宅,当地人称作“一担柴”式的房子。这栋房子从堂屋正中分界,两边各住着一户人家,东边瓦房里的这一户人家是毛氏家族。
说起韶山冲毛氏家族的历史,可以往上追溯到14世纪中叶。当时元朝末年红巾军起义如火如荼,天下大乱。在这王朝更迭的年代,家住江西省吉州府龙城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吉水县,有一个名叫毛太华的青年农民,不甘老死蓬蒿,寂寞一生,毅然弃农从戎,投奔到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中。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毛太华做了一个百夫长之类的下级军官,并随从明朝大将傅友德和蓝玉,远征云南。在云南归入大明的版图后,毛太华被留了下来,成为一名戍滇军官。
云南边陲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当时很少有汉族居住。在云南澜沧,毛太华同许多戍滇军人一样,娶了一位当地少数民族姑娘为妻,生育了4个儿子,依次取名为:毛清一、毛清二、毛清三、毛清四。
毛太华渐渐地衰老了,他念念不忘内地的故乡,于是就告老还乡。因为他立有边功,就被准许迁回内地。明朝洪武13年,毛太华偕妻子王氏及长子毛清一、四子毛清四回到了湖南,居住在湘乡县城北门外的绯紫桥,地方政府就分给他田产几十亩。
数年后,毛清一、毛清四迁移到了湘潭县七都七甲韶山定居,自此,毛氏家族便在这山青水秀的韶山东茅塘一带繁衍生息,毛太华便成为韶山毛氏家族的第1代祖先。
毛太华随着儿子毛清一、毛清四在韶山冲生活若干年后就去世了。毛氏家族从毛太华这第1代以至到后来的第6代,都没有固定的谱系。到了清朝乾隆二年,毛氏家族从第7代才开始修族谱,他们定下的谱系是:
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
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在毛氏族谱中,记载着颇为严格的家训: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志芸窗、勤劳本业。
族谱中规定的家戒是:“戒游荡”、“戒赌博”。
清朝光绪七年,毛氏族谱再一次修订,又续订的谱系为:
孝友传家本,忠良报国光;
启元敦圣学,风雅列明章。
毛氏家族第17代传人叫毛祖人,又名毛四端。毛祖人出生于1823年,他是一个沉默寡言、勤劳忠厚的农民,没有读过书,主要靠种田、出卖劳动力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毛祖人生育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毛德臣,次子叫毛翼臣。
毛德臣,谱名恩农;生育有3个儿子,长子毛菊生,次子毛梅生,三子毛献生。
毛翼臣,谱名恩普,字寅宾,生于1846年5月22日,死于1904年11月23日。毛翼臣娶妻刘氏,生有一子,取名毛贻昌;他还有两个女儿,成人后分别嫁到了张家和贺家。
1878年,毛翼臣与哥哥毛德臣分家,他从祖居地韶山东茅塘搬到了韶山冲南岸的上屋场。毛翼臣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一生清贫,为了生活,不得不将祖传的部分田产典当出去。
毛翼臣的儿子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生于1870年10月15日,在族兄弟中排行老大,他读过几年私塾,懂得一些算术。后来他终身务农经商,而且生财有道。
毛顺生10岁那年,由父母做主,与湘乡县四都唐家圫也就是被后人改称为棠佳阁的文芝仪之女、13岁的文七妹订了婚。
唐家圫文家是一个大家族,共有兄弟文芝兰、文芝仪、文芝祥3大房。
文芝仪和妻子贺氏,生育有3子3女。
文芝仪的长子文玉瑞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七,生有长子早夭;次子文涧泉,在族兄弟中排行十一;三子文梅清,在族兄弟中排行十七。
文芝仪的次子文玉钦在族兄弟中排行第八,有一个继室,两个姨太。他生有长子文泮香,排行第十;次子文运昌,排行十六;三子文南松,排行二十;女儿文静纯,就是文运昌的三姐。
文芝仪的三子毛玉材,幼年早夭,留一遗孀。
文芝仪的长女嫁给了钟姓人家。次女嫁给了王姓人家,就是后来将要说到的王季范的母亲;三女则许给了毛顺生,她就是1867年2月12日出生的文七妹。
文七妹同当时许多农村妇女一样,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由于她在文家同辈姊妹中排行第七,所以,家里人都叫她“七妹”,外姓人便称为“文七妹”。                   
文家也是以务农为业,家境小康。其家所在的唐家圫距韶山冲有10余公里。由于文七妹的曾祖父逝世后葬在韶山冲龙眼塘,所以后代每年都要到韶山扫墓,祭拜。为了扫墓时在韶山有个落脚的地方,文家才将文七妹许给了韶山冲的毛顺生。
毛顺生15岁那年和18岁的文七妹完了婚。此时的文七妹,生得是中等身材,清秀、端庄,宽前额,长圆脸庞,浓眉大眼,也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农村妇女。
文七妹初到毛家时,很不习惯,经常回娘家哭脸。因为文家是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她嫌在毛家太冷清。在家作女时,只做一些家务事,田间劳动都是由男人们去干。她嫁到韶山后,毛家男劳力少,里里外外的活都得干。后来慢慢也就习惯了。
毛顺生16岁时,为了偿还父亲欠下的债务,在湘军里当了几年兵,他把军队发的饷银积攒起来,终于在退伍回家后还清了债务。
毛顺生在17岁时开始当家理事。那时,他家只有六七亩地,家底微薄,一家人终年为温饱而操劳。但此时的毛顺生已经成长为一个魁梧高大、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的农民,他把自家省吃俭用节余下来的稻谷进行了加工,将白米挑到银田寺赶集出售,有时也零售给附近的穷苦樵夫和手工业者;而那些米糠则用来喂养猪仔出售。   
毛顺生治家严谨,是个好当家。他常说:“吃不穷、用不穷,人无计算一世穷。谁会盘算,谁就能过上好日子;不会盘算的人,你给他明晃晃的金山银山,也是空的。”再加上毛顺生有一个勤俭持家的贤内助文七妹,所以,这个贫困的家庭就逐渐富裕起来。渐渐地积攒了一笔钱,赎回了父亲典当出去的田产,算上原有的共有耕地15亩,年收60担谷。
公元1893年12月26日(清朝光绪十九年癸巳十一月十九日)卯时,太阳即将跃上山岗,就在此时,一个伟大的生命在上屋场东边这户姓毛的人家诞生了,他就是毛氏家族第20代传人、毛翼臣的孙子、毛顺生和文七妹的第3个儿子。毛顺生按照族谱中的“泽”字辈为儿子取名叫做毛泽东。
文七妹一生生育了7个孩子,长子、次子均在襁褓中夭亡,第三胎生下了毛泽东。后来又生下两男两女,四子毛泽民,又名毛泽铭,字咏莲、润莲,1896年4月3日出生。五子毛泽覃,又名毛泽淋,字咏菊、润菊,1905年9月25日出生。文七妹的两个女儿却都又先后早殁了。
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先后出生后,毛顺生的家里有父亲,有妻子文七妹和两个儿子,共5口人,每年除去口粮35担外,尚有25担左右的剩余粮食,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文七妹成为毛家最忙碌、最辛苦的人了,她既要抚育孩子,又要操持家务,还要养鸡喂猪、锄园种菜,样样活都得干,样样都要安排得有条不紊。
特别是毛泽东的出世,给毛家带来了喜庆。母亲文氏唯恐第3个儿子又遇不幸,便多方烧香拜佛,祈求神灵保佑,还开始吃起了“观音斋”。
毛泽东出世两个月后,就被母亲带回了唐家圫的外婆家,由外婆抚养。外婆让毛泽东拜七舅父文玉瑞、七舅母赵氏为干爹干娘,意在托福。因为七舅母子女众多,被认为是命中多子多福。
在唐家圫的后山,有个龙潭坳,坳内有一股清泉,四季流水不断。在龙潭坳旁边矗立着一块巨石,高2.8丈,宽2丈。传说这里曾出过妖怪,经常兴风作浪,后来有个能人为民除害,用巨石将妖怪降服了,所以人们就称这块巨石为“石观音”,并经常来此祷告。
外婆贺氏生怕小外孙“根基不稳”,为了让这个小外孙能长大成人,便要女儿文七妹抱着小外孙来到“石观音”前烧香叩头,拜这块巨石为“干娘”,寄名叫石头,取容易抚养之意。因毛泽东排行第三,所以又有了一个“石三伢子”的乳名。
自此以后,每逢从巨石前经过,大人们都要说一声:“石头,给干娘磕个头。”石三伢子就会乖巧地朝着“石观音”拜一拜。
毛泽东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圫的外婆家渡过的。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全家大小20余口人,生活也比较富裕。在一大群孙男孙女中,多了个“根基不稳”的小外孙,外婆自然是对他格外宠爱。毛泽东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群体生活,他同表兄弟表姐妹们一块儿嬉戏,一道去拔草、捡柴、拾豆子、放牛、打猪草。
毛泽东每次放牛,就把小伙伴们邀集在一起,做各种各样有趣的游戏。有时,他把小伙伴分成3组,一组看牛,一组割牛草,一组上山摘野果。临了,大家把牛栓到树上,每人分得1份牛草,然后坐在树下吃野果,讲故事,还要做游戏,最后尽兴而归。
在毛泽东8岁那一年的正月,他跟着母亲看耍狮子,心里一高兴,脱口念道:“狮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热气烧,肉放烂些煮。”逗得外婆家的人都笑了起来。
1902年,毛泽东9岁了,元宵节过后,父亲毛顺生便把他从唐家圫接了回来,送到离家不到200米的南岸私塾读书,接受启蒙教育。
毛泽东上学了,父亲就给他取字叫咏芝。后来,毛泽东学富五车,知识渊博,通晓姓名之学,他常常将他的字写作润之或者润芝。再后来,毛泽东在他的一生中,还在不同时期分别用过润、泳之、二十八画生、久滋、子任、润子任、杨子任、石山、学任等等名、字和号,还曾经用过与任、自任、事任、赵东、李德胜、李得生、得胜、国彬、杨先生等笔名和别名。
毛顺生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能继承祖业的人,他不但把儿子送进私塾读书,还亲自教儿子记帐,训练儿子双手打算盘,要儿子学会经商的本领。
毛泽东的第一个老师是塾师邹春培,50多岁。刚入私塾那天,邹春培身着长衫,把毛泽东引领到私塾东墙下摆放着的神龛前面,严肃地说道:
“这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夫子的神位,从今天起,你每天早晨进来,都要给孔夫子作揖。以后你就会文思发达,连中三元。”
毛泽东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邹先生见状,高兴地对毛顺生说:
“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
毛顺生则有自己的打算,连忙说:
“种田人家的子弟,不希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得几笔账,写得几句来往信札,就要得了。”
毛泽东的母亲和韶山的大多数人一样,只字不识;同时她也和许多人一样,是个信佛的人。毛泽东在上私塾以前和在私塾念书的时候,经常和母亲一起,到附近的凤凰山的寺庙里求神拜佛。
毛顺生从不信佛,这使毛泽东大伤脑筋。毛泽东9岁时,和母亲讨论过父亲的不信佛以及如何帮助父亲的问题。
后来毛泽东曾对斯诺说:
“我父亲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当时和以后,我们想过好多办法想让他信佛,可是没有成功。他只是咒骂我们,我们被他的攻击所压倒,只好退让,另想新的办法。但他总是不愿意信神。”
可是有一次,毛顺生外出要帐,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老虎。这只老虎受惊逃掉了,毛顺生死里逃生。从此,他比较地信佛了,还不时地烧烧香。
“人之初,性本善……”。毛泽东同旧时代所有私塾学生一样,先是从《三字经》读起,接着点读《论语》、《孟子》、《诗经》。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7 07:23 , Processed in 0.01273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