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河口岸边,毛岸英最后回望祖国

2013-7-19 23:0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12| 评论: 0|原作者: 包闻军|来自: 扬州晚报

摘要: 河口岸边,毛岸英最后回望祖国作者:包闻军发布时间:2013-07-18来源:扬州晚报字体:大|中|小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是毛岸英生前在祖国最后停留的地方。当年,他就是在这里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最后唯一一个以毛岸英名字命名的学校——毛岸英学校,就在河口村的鸭绿江边。  ■特派记者 包闻军 发自宽甸河口  学校门前的毛岸英雕像  跨过鸭绿江前夕的毛岸英——1950年10月在丹东留影  岳德荣  【阅读提 ...

河口岸边,毛岸英最后回望祖国

作者:包闻军 发布时间:2013-07-18 来源:扬州晚报 字体:   |    |  
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是毛岸英生前在祖国最后停留的地方。当年,他就是在这里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最后唯一一个以毛岸英名字命名的学校——毛岸英学校,就在河口村的鸭绿江边。

  ■特派记者 包闻军 发自宽甸河口

  学校门前的毛岸英雕像

  跨过鸭绿江前夕的毛岸英——1950年10月在丹东留影

  岳德荣

  【阅读提示】昨天是毛岸英赴朝参战60周年纪念日;而电视剧《毛岸英》正在央视热播。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是毛岸英生前在祖国最后停留的地方。当年,他就是在这里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昨天,本报记者来到河口村毛岸英学校,寻访毛岸英鲜为人知的故事。

  10月23日,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河口村。记者特意挑选了这样的一个特殊的日子,来到这个特别的地方。因为60年前的这一天,毛岸英就是在这里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的。河口,成了毛岸英生前在祖国最后驻足停留的地方。最后唯一一个以毛岸英名字命名的学校——毛岸英学校,就在河口村的鸭绿江边。

  1

  刘思齐两次来到河口毛岸英学校,她在河口断桥上远眺对面的朝鲜,久久不愿离去

  记者驱车来到毛岸英学校时,校长岳德荣正在接待一批参观者。自从毛岸英学校2003年建立以来,每年来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今年适逢抗美援朝60周年,每个月更是达到了1万多人。对于鸭绿江边的一个村办学校来说,有点不可思议。

  “这一切都缘于毛岸英!”岳德荣对记者说。他今年56岁,满族人,毛岸英学校就是他一手创立起来的。

  河口村上游是著名的太平湾水电站。大坝建造前,原处有上河口、河口和下河口3个村。大坝蓄水,3个村就近迁移,学校也随之合并搬迁。在离志愿军过江的河口断桥不远处,重新建设新学校。

  岳德荣就是在这个时候,受命担任新学校的校长。但是关于新学校的校名,他考虑了好长时间,最后设想定名为“毛岸英学校”。

  据资料记载,毛岸英赴朝鲜作战,就是在河口渡江的,那一天是1950年10月23日。河口是毛岸英离开中国时,生前在祖国最后停留的地方。毛岸英牺牲后,这样的故事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他们对毛岸英心生一种特别的感情。

  宽甸县将学校定名为“毛岸英学校”的想法,向丹东市和辽宁省等有关部门汇报时,得到了一致的同意,开始规划定为九年义务制学校。

  学校建设完工前,岳德荣来到北京,就正式定名“毛岸英学校”事宜,征询毛岸英生前妻刘思齐的意见。在北京,岳德荣见到了刘思齐。刘思齐当场没有答复,对岳德荣说:“河口这个地方,我不是太熟悉,我想去那里看看。”

  2000年10月19日,志愿军过江50周年的纪念日当天,刘思齐来到了河口村。她走上河口断桥,看着对面的朝鲜,心绪难平,久久不愿离去。她说:“湖南是岸英出生的地方,朝鲜是岸英牺牲的地方,这里是岸英生前在祖国最后停留的地方。建一个毛岸英学校,很有意义。我完全同意。”

  2001年,又是一个特殊的10月,刘思齐再次来到河口,参加毛岸英学校的奠基仪式。2003年,毛岸英学校建设完毕。占地30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

  对于校名的题写,岳德荣也费了点周折。志愿军的最高领导彭德怀已经不在,他想到了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但是当他到北京时,才知道洪学智病重住院,无法完成题字。后来,突然有一天,与毛岸英同在朝鲜战场上作为作战参谋的赵南起上将,来到了学校。他是毛岸英生前的战友,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岳德荣提出请他题字的想法。赵南起很爽快地答应了。不久,赵南起的题字寄到了河口。于是,学校的校门口有了“毛岸英学校”5个刚劲有力的大字。

  2

  24名志愿军老兵在学校睡了一晚,他们说:这里离岸英长眠的地方很近,睡在这里,就是想多陪陪他

  自从“毛岸英学校”建成后,社会上对学校的关注度远远超出了岳德荣的预料。一批批的志愿军老战士不顾年迈体弱,从全国各地来到河口,看毛岸英学校。

  岳德荣想到,学校里应该建一个毛岸英纪念馆,陈列有关毛岸英的生平史料,供人们参观凭吊。于是他决定,在学校一楼专门辟出两间教室,陈列毛岸英生平史料及物证。经过多年努力和寻找,这间不足百平方米的地方,已经成了全国史料最全的关于毛岸英的陈列馆,其中有不少都是来自河口当地老百姓的家中。

  一位名叫宁殿云的沈阳志愿军老兵,已是80多岁高龄,每年都要来一次学校。从沈阳到河口,要经过多次转车。但是老人却从不提前告知,一个人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他只想来看看毛岸英,只想来看看学校里的孩子。去年4月,清明节前夕,宁殿云又来到了学校。这一次,他带来了30多张有关朝鲜战争的手绘画。画上的内容,都是他慢慢回忆的战争场景,是他花了几个月时间完成的。30多张手绘画挂满了教室,一批批的人来观看,那种场景十分感人。

  岳德荣还讲了前几天发生的一件事。24名来自郑州的志愿军老战士来到学校,他们仔细看过毛岸英纪念馆的一物一证后,心情十分激动,有的热泪盈眶。由于天色已晚,当时是周末,寄宿的学生都放假回家了。老战士一致要求,今晚就睡在学校的学生宿舍里,不去县里的宾馆了。这可是一批80多岁的老人啊,其中许多都是离休老干部。但是他们一看到毛岸英,一下子就将自己拉回到了60年前所经历的朝鲜战争。他们说:河口离对面毛岸英长眠的地方很近,睡在这里,他们就是想多陪陪他。次日一早,离开这里时,老人们站在岸边,长久地凝视对岸,依依不舍地离去。

  3

  为了给中央机关进入北平扫清障碍,毛岸英手拿扫雷器,站在卡车前头,清扫地雷

  记者来的这一天,正好学校停电。岳德荣找来一把手电,领着记者走进了毛岸英纪念馆。借着手电微弱的灯光,记者仔细看完了纪念馆的每一张图片,每一件物证,每一封信件。一个令所有人都能动容的毛岸英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出来。

  毛岸英经历了命运多舛的童年和少年后,从莫斯科回到了父亲毛泽东的身边。有着父亲严厉的要求,年轻的岸英不仅能吃苦,而且非常谦虚好学,还有过人的胆量、不怕牺牲的无所畏惧的精神。

  毛岸英生前在朝鲜战场上的战友杨大群,在他写的《毛岸英的故事》一文中,批露了这样一件事。

  在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机关准备入城。为了给中央机关入城扫清障碍,上级要求进行排雷,确保中央首长安全进入北平。毛岸英因为在苏德战争期间扫过地雷,听到这个消息后,已经担任李克农秘书的毛岸英主动去报到,申请加入到扫雷的队伍当中去。而当时却并没有人知道这个毛遂自荐的小伙子,是毛泽东的儿子。

  在中央首长进入北平的前一天,毛岸英与工兵们,带着扫雷器,来到颐和园,因为首长们第二天要在颐和园宴请民主党派人士。他们一步步地走过了颐和园的每条道路,用手摸遍了每一个石桌、石椅。这项工作做完了,只剩下颐和园的前后马路和停车场了。由于时间紧急,毛岸英对大家说:“同志们,时间很紧,我想把扫雷器固定在卡车的前面。由我擎着它,咱们开着车将停车场走一遍,等于就用手和脚扫过一遍了。”战士们都知道那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但是毛岸英站在车头,手拿扫雷器一动不动,硬是排完了整个停车场。对于停车场上剩下的死角,毛岸英与大家商定,用人墙组成一排排队伍,分纵路和横路用脚步走着排雷。在排雷队伍的行进中,毛岸英带着大家,一起高声唱歌。那是一种何等的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

  4

  对毛岸英给一位舅舅写的信,江泽民这样评价:都像毛岸英那样,做人民的忠实儿女,我们就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在纪念馆内,存放着毛岸英的一封信。这封著名的信,江泽民同志曾经专门作过极高的评价。并以此教育党的干部,要以毛岸英为学习的榜样。

  毛岸英有一次去中南海看父亲,他发现父亲紧皱着眉头,似乎有什么心事。一问才知道,原来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些老家的亲戚伸手来要官。毛岸英看出了父亲的心事,忙说道,他已经替父亲回信了,其中给一个要官的舅舅的信,回得很长。

  在这封信中,毛岸英这样写道:“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自己的劳动和才能吃饭的时代已经来临了……反动派常骂共产党没有人情,不讲人情。如果他们所指的是这种帮助亲戚朋友、同乡同事做官发财的人情的话,那么我们共产党正是没有这种人情,不讲这种人情。共产党有的是另一种人情,那便是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

  199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来到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参观时,也看到了这封信。在这封信前,他驻足很久,一字一句地看完了,随后,交代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把这封信抄下来,或复制好。他在现场说:“如果我们每个党员、每个干部,都像毛岸英同志信中所说的那样,做人民的忠实儿女,我们就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几天后,当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向他汇报工作时,江泽民同志从皮包里又拿出了毛岸英的这封信。他说:“我看了这封信后,感慨系之。假如我们所有的干部对子弟都能像毛主席对待毛岸英一样,我们的党一定兴旺,我们的党一定为群众所拥护。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干部都像毛岸英那样,像雷锋、焦裕禄那样,做人民的忠实儿女,我看我们这个执政的党就经得起执政的考验。”

  5

  为了能让毛岸英赴朝参战,毛泽东设家宴请彭德怀。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将儿子的皮箱一直保存在身边,直到逝世。

  纪念馆内的一些记载,还原了当年毛岸英赴朝鲜战场的真实故事。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岸英主动找到父亲,要求到朝鲜参战,想叫父亲跟彭老总讲。毛泽东问他:“为啥?”

  他说:“因为我是毛泽东的儿子,您不跟他说,他是不会带我去的。”毛泽东听后说:“你是我的好儿子,这个头是要带的。”那一晚,毛泽东兴致很高,父子俩一直谈到天快亮。

  几天后,毛泽东设家宴叫来了彭德怀。有两层意思,一是为彭德怀饯行,二是为岸英上前线的事。这顿饭,毛泽东专门拿出了一坛好酒。很少喝酒的毛泽东与彭德怀干完一杯酒后说:“岸英不想在工厂干了,他想跟你去打仗。要我批准,我可没有这个权利。你是志愿军司令员,志愿军讲志愿。你看要不要收我家的这个娃,去当志愿兵?”彭德怀一开始不肯答应,知道此事非同儿戏。后来看到主席赞同儿子去的意志很坚决,有些为难了。后来主席又说:“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是要带这个头的。由我替岸英向你求个情吧。”就这样,毛岸英作为一名参谋的身份,随彭德怀去了朝鲜战场。

  岳德荣说,1950年10月23日,毛岸英从河口的桥上跨江而过到朝鲜战场。11月25日,32天后,即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年仅28岁。岳德荣讲这些事时,心情显得很沉重。

  纪念馆的墙上,有两张特别的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一张照片中,是两件毛岸英的旧衬衣,还有一截衬衣的袖子。原来,毛岸英的生活特别简朴,他的一件衬衣,一年四季都穿在身上。夏天时把袖子剪掉当短袖穿,冬天再把袖子缝起来当长袖穿。

  另一张照片中,是毛岸英的一只皮箱,那是他牺牲后留下的个人遗物。毛岸英的个人遗物很少,只有这一只皮箱和几件换洗的衣服。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将所有的悲痛掩藏在内心。他将岸英埋藏在了异国的土地上,而将这只皮箱一直带在身边,以寄托对爱子的深深的思念,直到逝世。

  1979年,刘思齐将毛岸英的这只皮箱及遗物送到了韶山毛泽东纪念馆。

  6

  鉴于参观毛岸英学校的人剧增,学校想扩建毛岸英纪念馆,使之成为有接待能力的教育实践基地。

  毛岸英学校从诞生起到今年已经有7年,正好一届学生送走了。

  这是一所处在山区和江边的边境学校,学生家分散得很远,有的家离学校有100多里,不少学生是寄宿在学校。宽甸满族自治县,经济基础薄弱,学校条件不太好。但是,由于这是毛岸英学校,孩子们在这里拥有着一片精神富足的家园。

  今年上半年,6年级的学生要毕业了,集体给校长岳德荣写了一封信,就是在离开这个学校之前,想去朝鲜埋葬毛岸英的地方进行凭吊。孩子们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县领导的批准。今年6月11日,岳德荣带着6名学生代表,坐专列赴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那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他们站在毛岸英烈士墓前,将从祖国带来的一束鲜花敬献,然后又将一瓶鸭绿江水洒在墓地的周围,以寄托对毛岸英的无限哀思。

  回到河口,岳德荣有了一个更大的目标。鉴于来这里参观毛岸英学校的人剧增,他想扩建毛岸英纪念馆,使之成为一个有接待能力的教育实践基地。目前的设想方案已经有了,但是建设资金还在申请和筹集当中。

  眼下正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毛岸英》,主演于晓光正是丹东人。这是一片与英雄结缘的土地。河口是著名燕红桃的产地,每年春天,桃花漫山遍野。30年前,著名的军旅作家邬大为先生到河口采风时,正是被那漫山遍野的桃花深深吸引,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后经蒋大为演唱,流传至今。

  毛岸英学校的大门,离鸭绿江边不过20米。岳德荣陪着记者走到江边,回望整个学校,山坡上即是数万亩桃林。“毛岸英学校”5个金色的大字,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岳德荣说,扩建毛岸英纪念馆,虽然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对于56岁的他来讲,很想在退休前完成。作为毛岸英学校的校长,他认为,这是他的责任,也是告慰毛岸英之灵的最好方式。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6 06:55 , Processed in 0.10472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