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二十世纪的革命与道路之辩——答秦晖

2012-1-6 06:15|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7415| 评论: 0|原作者: 吕新雨|来自: 大军智库

摘要: 本文希望补充的正是秦晖先生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和宗法农民两大问题的理论来源,它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是否如其所说,秦先生究竟有没有隐瞒列宁的观点,这特别体现在“美国式道路”所体现出的“国有化道路”的争议上。其实,秦先生之所以要讨论列宁的观点,目的正是为了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这一点正是新自由主义世界话语体系的核心,而且,此次发表的系列文章中也昭显无遗,既毫无顾忌,又何须掩盖? ...

东方封建专制主义与中、俄(苏)二十世纪的革命与道路之辩

——答秦晖先生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吕新雨

 

《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栏目从去年十一月开始,一直到今年一月底,连续六期连载秦晖先生批评杨震先生与我的文章,其中对我的批判尤甚。这里,我愿意响应秦文中的号召:从事实和逻辑出发,对其批评做必要的回应和辩驳。并不仅仅是因为秦先生批评我个人的调子很高,态度很严厉,更是因为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对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理解,以及如何对待学术的态度,我们之间其实有着深刻而尖锐的分歧,这些都值得公开讨论。

 

, “关中模式与列宁的美国式道路

秦晖先生在第一篇《有趣的左右夹击 中首先指控我对于其著作《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主要内容:既不涉及关中模式也不涉及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却指责其隐瞒了列宁土地国有化言论,是深文周纳的动机分析 这不符合基本的事实。

本人发表于《读书》20044期的书评《农民、乡村社会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其副标题正是评《田园诗与狂想曲——关中模式与前近代社会的再认识》,也就是说是专门讨论秦先生此本书的。但奇怪的是,先生六篇连载的批判文章,却只字不提此文。而2010年《田园诗与狂想曲》的再版序言中(该序言涉及批判我的内容基本重复第六篇文稿),对我的批判也(同样)只是涉及《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这篇长文,好像上述书评并不存在。

《农业资本主义与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并不直接涉及秦先生的关中模式,是因为另有话题,却是以上述书评的批评为基础的。如果要说把列宁的美国式道路与中国农民问题绑架在一起,始作俑者正是秦先生自己。秦文夸张地说该书提及列宁的文字不过数百,就值得吕先生做了七万字的大文章来驳斥,笔者受宠若惊自不待言,但凡读过此书的人都会知道:列宁的美国式道路普鲁士道路本身就是《田园诗与狂想曲》的重要理论框架,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中都有大量篇幅涉及列宁的论述,单是最后一章中第二节:五月花精神美国式道路——专门谈美国式道路的;第四节:严重的教训,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新经济政策;第五节:世界后现代化时代的农民改造问题与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两种前途,——两种前途正是美国式道路普鲁士道路。直接论述的就岂止万言。还有大量散见在各个章节的部分,因为该书是随时用它来对比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套用秦文中的话,如果对您的引用有误,大可驳斥,但说我隐而不论,这就叫人叹为观止了。

说起对秦晖先生著作的兴趣,缘起于九十年代中后期。因为一直关注大众传媒与民工潮问题,开始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大众传媒的报道框架并不是来自于大众传媒的内部,而是整个社会思潮的博弈式体现。首先需要清理的应该是这些报道框架与知识界话语的关系,从中找到自己看待问题的思路。研究者对问题的独立理解是关键,也是前提,否则很可能失于表象,丧失与现实的真实联系,因为大众传媒本身既受制于知识界的主流认知,也会因为自身的权力场域放大或压抑特定的声音。这就是为什么我最早发表与三农问题相关的文章是《民工潮的问题意识》(《读书》200310期),以此作为自己重新思考问题的视角。这个过程中,秦先生作为媒体公共知识分子和农民学研究专家的双重身份,受到关注,势所必然。

当时读完《田园诗与狂想曲》很惊讶,也很沉重。因为这本书的整个逻辑是论证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无理性(比俄国农奴还不如),最反动(与现代化的历史进步对立),也最需要改造。如果以这样的观点来理解当时中国正风起云涌的民工潮,我觉得问题很大。所以对秦先生的理解,正是从对这本书的书评开始的。

先回到这篇书评,这样,后面的问题才可以看得清楚。在书评里,我对它的基本评述如下:

它把中国所谓大共同体与西方国家模式作静态的结构主义式比较,却没有具体的历时态的考察与开展,这种方法论本身的问题构成局限,因此该书关注的只是前近代社会,没有把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外来因素放进国家分析的框架里,没有把现代化和民族国家建立的全球历史视野放在其理论建构里,从而导致在中国传统社会内部寻找个人化的农民和摆脱宗法共同体的自由私有制成为其理论的目的和归属。全书整个论述都在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封建社会二元对立的逻辑基础上展开。

八年前的看法,今天并没有改变,秦先生此次六篇大作的方法论依然如故。秦先生认为该书不是研究列宁思想,只是提到某些观点,列宁的美国式道路普鲁士道路的说法并不是什么秦晖新自由主义农民学的核心”——这种否认很奇怪。因为事实恰恰相反,这两条道路正是秦先生该书的核心,不仅如此,也是其所有理论的核心。为了辨清这一点,本文希望补充的正是秦晖先生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和宗法农民两大问题的理论来源,它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是否如其所说,秦先生究竟有没有隐瞒列宁的观点,这特别体现在美国式道路所体现出的国有化道路的争议上。其实,秦先生之所以要讨论列宁的观点,目的正是为了否定列宁和十月革命,这一点正是新自由主义世界话语体系的核心,而且,此次发表的系列文章中也昭显无遗,既毫无顾忌,又何须掩盖?

来看全书的两个主要内容,即一是中国的封建社会,一是中国的宗法农民

封建社会本身是一个聚讼严重的概念。有意味的是,从上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史大论战以来,一直到八十年代,每次围绕封建社会的大讨论都与具体的中国社会政治的道路与变革密切相关。最近的一次应该是围绕冯天瑜教授出版的《封建考论》而展开的,——它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史学的主轴。 秦先生的封建观讨论也不例外,其实是八十年代启蒙思潮的产物。

概括说来,就是秦先生用自己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封建观否定列宁主义的封建观,马克思所理解的封建社会,就是自然经济下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共同体,强调的是人对共同体的依附关系,——秦先生认为这样的封建观被我国理论界歪曲为地主封建观,即从土地私有制的角度去反封建反地主,是反错了。而我国理论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来源其实是列宁主义,是列宁在俄国革命之后出于政治家的谋略,为了从民粹派手中抢夺农民的支持,突然转换了自己的封建观,站到了落后农民的一边反土地私有制,在这一过程中,列宁主义者的封建社会观已经与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有了惊人的差异: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最高纲领完全胜利既然以村社农民的目标——消灭地主,废除土地私有制为标志,封建主义自然就被理解为地主制、土地私有制与租佃关系等等,而超经济强制与人身依附关系有时被提起也忘不了强调它们是以封建私有制为基础的。而这一点又被斯大林的五阶段论继承下来,封建制就成了地主制。而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不过是对斯大林的拿来主义,郭沫若的自由封建主义学说建立在中国商品货币经济和土地私有化基础上,不过是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延伸。这就构成了严重的历史教训,从苏联的集体化农业到中国反封建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根源于此,这导致文革成为中国传统封建主义的回潮,——这就是秦先生最基本的历史叙事的逻辑。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20:30 , Processed in 0.02534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