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学习园地 查看内容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3-8-19 21:2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274| 评论: 1|原作者: 常海思|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间:2013-08-19 17:10来源:来稿选登作者:常海思点击:185 次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就不会使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锋队的作用。所以,一切真正的共产党员和有志于革命的人们,都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文就专门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谈谈马克 ...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时间:2013-08-19 17:10来源:来稿选登 作者:常海思 点击: 185 次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没有革命理论的指导,就不会使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锋队的作用。所以,一切真正的共产党员和有志于革命的人们,都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有三个组成部分,就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文就专门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息样产生的,它的主要内容有那些,列宁是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是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十九世纪初期,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生产在西欧各国很快发展起来。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先后发生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等,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新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了当时的工人运动,总结了当时革命斗争的经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正如毛泽东说的:“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工业无产阶级成为历史发展的最伟大的动力,因此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十九世纪人类三大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中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优秀成果,并加以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个全面地叙述了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但是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最杰出的唯物主义者,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和不彻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吸取了他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黑格尔认为世界上过去和现在、未来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绝对观念”自己在运动。而这个“绝对观念”不过是他脑子里编造出来的一个谁也不清楚地抽象概念。这个绝对观念,把自己展现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亦即正——反——合。马克思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论,吸取了他们辩证法的合理部分。
接着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1845年,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接着又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后来,恩格斯又专门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费尔巴哈用他的“人本主义”的哲学和“人本主义”的政治思想来反对中世纪的宗教和神学,来反对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神本主义的经院哲学。他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或外化的形式,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上帝是人造的,因而上帝是不存在的。他不但以“人本主义”的思想批判和否定了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反动思想,同时主张人人生而平等,都享有平等地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但他同时又看到,人们的这个生来就应当拥有的追求个人幸福的平等权利,在个体之间又往往是相冲突的,是会引起矛盾和斗争的。他面对着他那个社会上到处都存在着的人们在争取其平等的幸福权利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实在也想不出什么救世的良方,因而便提出他那个解决这一问题的很著名的多少带有点说教性质的主张,这就是“博爱”。他认为,只要每一个人都能爱所有的人,就可以化解和消除矛盾和斗争。很显然,在阶级社会,那种人人都能合理地节制、克制自己,都能对人以爱,都能爱所有的人的社会景观,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的致命之处,就在于他并不懂得人的社会性,他完全是从人的自然本质出发来认识人的,完全是从抽象的超阶级的人,从抽象的超阶级的人的本质和人类理性出发,来提出问题与认识问题的,这就不能不使他在社会领域里又回到了唯心主义的泥坑中去了。费尔巴哈自己就把他的哲学概括为“自然主义哲学”,因而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就必然地进入社会领域时止了步。
     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评价费尔巴哈哲学时,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在当时所起到的巨大的革命性的解放作用,另一方面又坚决地批判了他在历史观与道德观领域里的唯心主义的谬论。指出:“他作为一个哲学家,也停留在半路上,他下半载是唯物主义者,上半截是唯心主义者;……”他们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经过这样的改造,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它彻底地贯彻到历史领域,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除了德国古典哲学之外,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也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和马克思和恩格斯及时的总结运用了当时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有关。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到十九世纪初和十九世纪中叶,自然科学已经由搜集材料的阶段发展为整理材料的阶段,一些以研究物质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学科纷纷建立起来,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之间、高等动物和低等动物之间的联系和它们发育、生长的共同规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表明,自然界的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度量关系互相转化,在转化中总的能量是守恒的。它证明物质的运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生物进化论表明,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少数原始单细胞胚胎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强有力的自然科学的论证。恩格斯说:“由于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关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副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41—242页)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分为宇宙观、历史观和思维观(即认识论)三个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即辨证唯物主义,是关于宇宙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些内容本来是在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都有详细论述的。但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多年来已被大大削弱甚至干脆取消了,许多人对它并不了解,还由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还甚嚣尘上,容易混淆视听,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扼要的做一些介绍。
     (一)马克思主义的宇宙发展观——辩证唯物论
     宇宙间一切事物尽管其形态无限众多,但都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观来证明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
     物质的固有属性是运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运动的形式虽然是多样的,但运动的主体都是物质。马克思说: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164页)
      恩格斯根据十九世纪科学发展所达到的水平,把物质运动形式按其发展的顺序和复杂的程度划分为五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运动形式。每一种基本形式中又包含着无限多样的具体的运动形式。如物理运动形式中包含有声、光、热、电、磁等运动形式。近百年来,科学又发现了许多新的运动形式,如基本粒子的运动和转化,在原子核内、恒星内、实物的超密状态内的各种过程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新的物质运动形式被揭示出来,人类对这些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也将会日益发展和深入。
     物质的运动式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从本质上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同时科学地说明了物质世界时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是按其固有规律运动和发展的无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永恒发展和普遍联系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60页)
     除了这两个基本特征之外,唯物辩证法还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和一系列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三个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是根本的规律。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它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社会、制定战略、策略的重要依据。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任何事物既是个统一体,又包括着两个互相对立的方面。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双方是互相联结、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正如恩格斯所说:
     “一极已经作为胚胎存在于另一极之中,一极到了一定点时就转化为另一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31页)
     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都是有条件的,所以都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双方的斗争开展是一个过程。由差异、冲突到矛盾的解决。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斗争的形式是不同的概念。矛盾斗争的形式即解决矛盾的方法,它是根据矛盾的性质和矛盾所处的条件来决定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斗争的形式是相对的、灵活的、可变动的。把矛盾的斗争性和斗争的形式混同起来,把矛盾的斗争归结为只有你死我活的对抗的斗争形式,是完全错误的。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因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转化,都是靠斗争来维系和实现的。例如:在抗日战争中,中日以敌对的双方互相依存着,如果日方投降不打了,中方也不打了。抗日战争也就不存在了。而这种由战争转化为和平,是靠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来实现的。
     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是寓于同一性之中的,矛盾双方只有在相互联系和统一之中才能显现其对立和斗争;而且矛盾斗争的形式、规模、程度等也必然要受到同一性的制约,不顾同一性的制约,片面地推进斗争,对事物的发展就会起消极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所有的两极对立,总是决定于相互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相互联系,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对立之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94页)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列宁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  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式绝对的一样”。(《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12页)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一切事物自己运动的动力的源泉。正是矛盾双方的又同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变化。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对立统一规律还揭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是由至今的人类全部实践所证明了的,并将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新的证明。
     矛盾的普遍性就是矛盾的绝对性。从宇宙来看,一切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矛盾性,矛盾无时不在,它构成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所以它是绝对的;从某一类事物的范围来看,决定这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的那种矛盾在这个范围内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因而在这个范围内是绝对的。
     矛盾普遍性原理揭示了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根据,但是具体事物的矛盾是各个特殊的,如果我们不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就无从认识各种事物的特殊本质和发展的特殊根据,我们对矛盾普遍性的认识也只能是空洞的。
     所谓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事物的特殊性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者叫做根据。所以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起点。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历来十分重视对矛盾特殊性的分析。马克思指出:“对现代国家制度的真正哲学的批判,不仅要揭露这种制度中实际存在的矛盾,而且要解释这些矛盾;……要理解这些矛盾的根源和必然性,从它们的特殊意义上来把握它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56页)
     恩格斯也指出:“要不研究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就根本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而由于认识个别的实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才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59页)
     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如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等,都有其特殊性,应当研究。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有其特殊性,需要研究。
     矛盾诸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其特殊性,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那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都需要认真研究,区别对待。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如果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比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那么社会的性质就会不再是社会主义而成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了。
     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多种不同的区分,其中将矛盾的性质和斗争形式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大类,对于正确处理社会领域中的矛盾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及其斗争形式
     对抗性矛盾在社会领域中是指矛盾双方具有根本的利害冲突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双方,其发展的内在趋势是互不相容的,一方发展的最终要求是要克服、毁灭对方。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它的最终解决时要通过激烈的对抗,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外部冲突。例如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矛盾,反对社会主义的反革命分子与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矛盾,都是对抗性矛盾。
     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领域中是指矛盾双方没有根本利害冲突或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一般不表现为物质力量的外部冲突。例如人民内部的矛盾,不同学术观点之间、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矛盾等,一般都是非对抗性矛盾。
    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剥削阶级失去生产资料之后,在党的政策正确、力量强大和他们愿意接受改造的条件下,其中绝大多数有劳动能力的剥削阶级分子,可以经过长期劳动和教育,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时他们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矛盾就由对抗性的转化为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人民中的个别分子,也有可能蜕化为反革命分子、新的剥削分子。有时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由于制定或执行政策不当,也可能激化成为对抗。党内的思想矛盾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并不具有对抗性质,如果犯错误的人坚持不改,甚至公开站到敌人那边去,就会使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
     其次,同矛盾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相联系,斗争形式也可区分为对抗和非对抗这两种形式。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绝对的,矛盾斗争的形式则是相对的,它随着矛盾的性质及矛盾所处的具体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矛盾的性质和矛盾斗争的形式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矛盾的性质决定矛盾斗争的形式,矛盾斗争的形式又反过来对矛盾的性质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对抗性矛盾要用对抗的斗争形式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要用非对抗性的斗争形式来解决。例如只要存在着帝国主义和剥削制度,革命和革命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舍此不能完成社会发展的飞跃。而党内的矛盾,艺术上的不同形式、风格,科学上不同学派之间的矛盾,则应当通过“团结—批评—团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非对抗的斗争形式来解决。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些对抗性矛盾可以采取非对抗的斗争形式来处理。例如,在解放战争中,我们迫使一部分敌军接受和平改编变成了人民解放军的一部分。非对抗性矛盾,如果采取的斗争形式不当,也有可能激化为对抗性矛盾。例如人民内部由于某些实际利益而引起的械斗、凶杀,就是由于斗争形式不当,使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的一种情况。所以,灵活地恰当地运用斗争形式,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不恰当的或错误的斗争形式则将延缓或阻碍事物的正常发展。善于根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斗争形式,这也是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密切联系的一对哲学范畴是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但这两对范畴又不是等同的,敌我矛盾必定是对抗性矛盾,但并非一切对抗性矛盾都是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包含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和在某种特殊历史条件下,例如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劳动人民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前一种矛盾一般说来是非对抗性矛,盾,后一种矛盾既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又有对抗性的一面。
     列宁说:“在社会主义下,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第12页)
     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其他一系列范畴如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性和现实性等,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2)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基本规律。它指出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的发展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量变就是事物各种量的变化。它不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表现为连续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使事物呈现相对静止的状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联合、均势、静止、平衡等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
     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但基本的有两种:一种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数量上的增减。这种单纯数量的增减达到度的极限就会引起质变。例如化学元素的原子每增减一个核电荷就发生一次质变,成为一个新的元素。如碳元素的核电荷是6,每增加一个核电荷,就依次变为氮、氧、氟、氖、钠、……每减少一个核电荷就一次变为硼、铍、锂、氦、氢。我国古人有“聚沙成塔”,“积羽沉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量变的另一种形式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顺序和结构方式上的变化。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数量虽然未变,但是如果各个成分空间位置的排列、组织程度的高低、相互作用的强弱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同样数量的军队,如果阵法不同、上下级关系不同,其战斗力也会有质的变化。
     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事物发展的重要阶段。在量变阶段,事物使它的内在根据中包含的各种萌芽、趋势、可能性等得以充分展开,事物从它的幼小时期发展到成熟时期而后转向衰亡,展现出事物本身全部丰富和生动的内容,并为质变准备条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89页)所以任何忽视量变的倾向都是错误的。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在旧质基础上的渐进性发展过程的中断,是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相对于量变来说,质变表现为迅速的、激烈的变动,使事物呈现显著变动的状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统一、联合、均势、静止、平衡等状态的破坏,变到相反的状态,便是事物处在质变状态中所显现的面貌。
     事物质变的形式取决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及其所处的外部条件,由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的多样性,所以,事物的质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一般说来,分为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爆发式飞跃,通常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这种飞跃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发展比较急促。例如,自然现象中的地震、火山爆发,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都是通过爆发式飞跃实现的。  
     非爆发式飞跃,通常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质变形式。这种飞跃不表现为剧烈的外部冲突。非爆发式飞跃,有些是比较急促的,新质要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占据统治地位,控制全体。例如,某种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某些同志的错误思想向正确思想的转变等。而有些非爆发式飞跃则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而实现的。例如生物界物种的变化,从猿到人的转变,语言的更新,科学技术的革命,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等,都是在一个长时间内新质要素逐渐取代旧质要素的过程。当然物种的变化也不是没有突变。
     事物的质变形式是随着事物的矛盾性质或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样性质的事物由于外部条件不同,质变的形式也可能不同。如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在我们党采取正确政策,资产阶级又接受这种政策的条件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中这种矛盾通过非对抗性的形式得到了解决。此外,在一个总的爆发式飞跃过程中,可能出现个别的局部的非爆发式的飞跃,如解放战争过程中部分地区的和平解放;一个总的非爆发式飞跃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个别的、部分的爆发式飞跃,如和平改造过程中对个别反动资本家的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质变形式时,必须对具体事物的矛盾性质和外部条件以及当时的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
      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没有质变,量变本身最终就会被限制在旧质所允许的范围而使发展陷于停滞。只有质变才能使量变的成果鲜明地体现出来,巩固起来,并在新质的基础上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例如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成果,通过夺取政权而得到巩固,并在新的社会中得到更大的发展。没有质变,就不会有具体物质种类的分化,就没有生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就没有日益丰富多采的世界。所以列宁说:“渐进性没有飞跃,是什么也说明不了的。”“辨证的转化和非辨证的转化的区别在哪里呢?在于飞跃。”(《列宁全集》第38卷,第127页、314页)
     在社会发展中,如果没有质变,就不可能由一种社会形态进到另一种社会形态。列宁说,“资本主义自己替自己造成了掘墓人,自己造成了新制度的因素,但是,如果没有‘飞跃’,这些单个的因素便丝毫不能改变事物的总的状况,不能触动资本的统治。”(《列宁选集》第二卷,第393页)
 
  
   
     量变和质变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它们的辩证关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首先,任何事物都有保持自己的质量的限度,这个度再小也是一个幅度,事物的量不增减到突破这个幅度,就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其次,事物的质变就其本质过程来说,是矛盾主次方面地位的转化。这个转化不单纯是双方各自的量的增减,更重要的是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个力量对比的变化必定要经过一个双方此消彼长的斗争的过程。所以质变不可能不经过量的的准备而随意发生。可以说,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85页)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在一定质的基础上的量变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因为一个事物的度都是一个限量,是一个有限的幅度。量变的过程再缓慢曲折,它总是向前发展的,因此它或迟或早终究要突破这个幅度;从事物的内部承盾运动来看,矛盾双方的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经过斗争,总会打破平衡向一个确定的方向发展,终将达到力量对比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拆点,达到矛盾主次方面的易位,从而使事物的质发生根本转变。
    第二,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二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事物矛盾运动的复杂性,事物的量变和质变不是以纯粹的形式出现,而是互相交错、互相渗透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在根本质变之前所发生的部分质的变化,它可以区分为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两种情形:
    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变而比较次要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这是因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并且,被根本矛盾所规定或影响的许多大小矛盾中,有些是激化了,有些事暂时地或局部地解决了,或者缓和了,又有些是发生了,因此,过程就显出阶段性来。例如,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是指事物的全局没有根本变化,但在局部范围内出现了质变。事物的全局和局部是辨证的统一。当着事物的根本矛盾在整体上、全局上还没有解决之前,却可能首先在某个部分、某个局部获得解决。这种解决对全局有一定的影响,但暂时并不改变全局的性质,因而属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若干农村革命根据地,那里的政权性质变了,社会性质也变了,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这无疑是质变。但就当时全国来说,还没有质变,仍然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因此,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在全国性的根本质变发生之前,还只是部分的质变。
     质量互变规律,为我们观察和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3)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表明,事物发展的肯定阶段就包含着否定自身的方面。事物由于其自身的矛盾引起的发展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趋势和曲折道路,表明了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第一、肯定中包含着否定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是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肯定的方面是决定事物的性质,保持其存在。维持其稳定的方面。否定的方面是和现存事物性质相反并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互相依存,互相斗争,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当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处于肯定阶段。当一事物处在成长阶段时,肯定方面是新兴力量。根据当时条件,它的存在是必然的、积极的,合理的。当这一事物处在衰亡阶段时,条件变化了,肯定方面则成为保守或腐朽的力量,阻碍新事物的发展,失去存在的必然性。
     事物的肯定阶段包含着否定自身的方面。正是由于肯定的东西在自身中就具有否定性,所以它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超出自身,一旦否定的方面在发展中取得支配的地位,就使事物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达到对事物自身的否定.这种事物的自我否定就是矛盾的转化或质变。当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之后,旧事物的否定方面就转化为新事物的肯定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它又会被自身的否定因素所否定。
     事物是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在事物发展的肯定阶段就包含着否定自身的因素,这就告诉我们,在考察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否定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218页)
     只有看到肯定的方面,我们才能确定事物的性质,才能把握住事物在质的相对稳定阶段的运动发展;只有看到事物的否定因素,我们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前途和趋势,才能在事物稳定的阶段看到它的必然转化、必然灭亡。只有正确认识了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我们才能正确分析在一个事物中,什么是保守的方面,什么是革新的方面;什么是向上发展着的东西,什么是腐朽衰亡的东西;什么是决定现存事物的性质的东西,什么是决定事物发展前途的东西。这样才便于我们确定行动的方针,正确推动事物前进。
     第二、否定中有肯定
     否定是辩证法“最重要的因素”,在辩证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否定来实现的,所以,建立辩证的否定观,批判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对于正确理解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列宁说:“辩证法的特征的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并不是怀疑的否定,动摇、疑惑(当然,辩证法自身包含着否定的因素,并且这是它的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这些,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即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折衷的否定。”(《列宁全集》第38卷,第244页)
     列宁这段论述,精辟地阐明了辩证否定观的基本思想。把发展环节、联系环节统一于一身的辩证否定,就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保留其中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改造它,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这种辩证的否定表明一切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当旧事物被新事物否定时,渐进过程中断了,这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旧事物是新事物产生的基础,新事物把旧事物的合理因素包含在自身之中,这是发展的连续性。正确地理解扬弃,才能把握辩证否定的实质。这种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创新和继承的统一。在对待民族遗产上,我们反对虚无主义,也反对复古主义,而主张分析的态度,排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建立和发展无产阶级的新文化。在对外来文化上,我们反对排外主义,也反对“全盘西化”,同样主张分析的态度,有批判地加以吸收,为我所用。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否定是事物内部固有的否定因素发展的产物。从根本上说,它不是由于外力而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又统一又斗争,使矛盾统一体中原来居于次要地位的否定方面向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取得了支配地位,就引起了事物的否定。任何事物一开始就孕育着否定自身的因素,准备了自身灭亡的条件。在植物正常发育中,种子总是要被植株所否定的,这种否定是种子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在社会领域中,一个社会形态为另一个社会形态所否定,也是前一个社会形态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否定是质变,是革命,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成长,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环节。
     第三,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规律。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经过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发展就表现为一个周期。它在外表上会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仿佛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是这只是形式上的重复,在实质内容上它是较之旧事物更高级的新事物。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自我运动的客观普遍规律。恩格斯曾经指出,否定之否定“是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历史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每日每时地都在发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81、176页)
     例如在自然界,种子——植株——种子,虫卵——成虫——虫卵;在社会领域,无阶级的原始社会——有阶级的社会——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原始统一——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更高基础上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一系列的否定。但是事物经过一系列的否定,不是自身的消灭,不是直线式地离出发点越来越远,而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一个周期高于一个周期地运动,每一个周期都向原来的出发点回复,每一个周期都使事物自身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不是漫无方向地或直线式地发展的,而是螺旋式地上升,或者说是波浪式地前进。这就是说,事物的运动发展有两个基本的特征,一个是前进性,一个是曲折性。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对革命实践有重大意义。它是革命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这一重大策略原则的理论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是进步的向上发展的事业,它的前途是光明的。所以,一个革命者就应当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具有坚定的信心,不为复杂的现象所迷惑,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始终认清方向,奋勇向前。由于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所以,每一个革命者对革命进程的复杂情况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把坚定的革命信心和高昂的革命精神,与灵活的斗争艺术结合起来。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发展是旧事物不断死亡,新事物不断出现的过程。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以不怕困难著名的.我们在战术上必须重视困难。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困难,我们都要采取认真对待的态度,创造必要的条件,讲究对付的方法,一个一个地,一批一批地将它们克服下去。但是在战略方面,在总的方面,我们可以藐视困难,因为我们是新生力量,真理是在我们方面,不论在自然界和社会上,一切新生力量,就其性质来说,从来就是不可战胜的。而一切旧势力,不管它们的数量如何庞大,总是要被消灭的。因此,我们可以藐视而且必须藐视人世遭逢的任何巨大困难,把它们放在“不在话下”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的乐观主义。这种乐观主义是有科学根据的。(参阅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42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前朝遗民+ 2013-8-20 17:14
现在人的文章在这里就不应该登,多数应该都是修正主义的东西。

中国洋奴哲学爬行猪头团的成员 啊!,失敬,失敬。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4 02:48 , Processed in 0.01697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