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学习园地 查看内容

学习革命导师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

2013-9-1 22:4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501| 评论: 0|原作者: 苦竹|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苦竹:学习革命导师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时间:2013-09-01 18:48来源:来稿选登作者:苦竹点击:60 次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课题。认真学习和领会革命导师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搞清楚“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内涵,对于坚持和捍卫社会主义道路,批判修正主义,澄清政治欺骗和理论谬误,校正左派幼稚病,具 ...
    4、尽管采取了尽可能的防范,列宁仍然如履薄冰的警示全党,实行新经济政策中,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货币关系可能引发政治风险: 列宁在十一大报告中担忧的说:“国家掌握在我们手中,但是这一年在新经济政策方面,它是否按照我们的意志行动了呢? 没有。……它是怎样行动的呢? 就像一辆不听使唤的汽车,似乎有人坐在里面驾驶,可是汽车不是开往它要去的地方,而是开往别人要它去的地方”。 (《列宁全集》(第43卷) 85页  人民出版社,1986版) 列宁始终警觉着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中,“谁战胜谁”的问题。他说:“必须清醒地看待这些事情,谁战胜谁? ”① ;“目前这场战争要解决的问题是,谁将取得胜利,……是资本家呢,还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② (《列宁全集》 第42卷  ①186页、②185页 人民出版社,1986版) 他说:“你们不会看不出,我们苏维埃政权和共产党实行了多么急剧的转变,采取了一种被叫作‘新的’经济政策,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 (《列宁全集》 第42卷. 181页) 1921年10月,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就是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转而恢复资本主义……农民在全国人口和整个经济中占极大的比重,因此在这种自由贸易的土壤上不可能不滋长资本主义。” (《列宁全集》(第42卷) 184页 人民出版社,1986版) 他说:“既然有交换,那么,小经济的发展就是小资产阶级的发展,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无可争论的真理,这是政治经济学上最初步的真理。” (列宁《论粮食税》) 列宁在1921年3月党的十大上说:“我们所有的人,哪怕是只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起码常识的,都知道这种流转和贸易自由不可避免地要使商品生产者分化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分化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这就是说,重新恢复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这种制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在全世界都正是从商品农业经济中生长起来的。” (《列宁全集》(第41卷) 54页  人民出版社,1986版) 他说:“马克思的全部学说表明,既然小业主是生产资料和土地的所有者,从他们的交换中就必然会产生出资本,劳资间的矛盾也就随之而来。资本和无产阶级间的斗争——这是必不可免的,这是全世界都已显示出来的规律,谁要是不愿意欺骗自己,谁就不能不看到这一点。”  (《列宁全集》  第41卷. 127页) 他说:“所谓资本主义,就是把劳动力变成商品的商品生产……决定资本主义的是商品生产和雇佣劳动。”(《也是劳动团分子》《列宁全集》第19卷   第430——431页) 他说:“这里只须肯定一下这样的事实,即在商品生产占优势以及雇佣劳动不是偶然地而是经常地使用的地方,那里就具备了资本主义的全部特征。”(《皮尔姆省手工业调查》《列宁全集》第2卷   第315页) 他说:“资本主义的恢复、资产阶级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关系在商业领域的发展等等,这些就是我们目前的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危险,就是我们目前逐步解决远比过去困难的任务时所遇到的危险。在这一点上切不可有丝毫的糊涂。” (《列宁全集》  第42卷. 232页) 5、列宁告诫全党,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是必要的“退却”。退却的目的是为了进攻。俄共(布)要伺机停止退却,转而向资本主义反攻。 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开始作战略退却,‘趁我们还没有被彻底打垮,让我们实行退却,一切都重新安排……’。” (《列宁全集》(第42卷) 183页 人民出版社,1986版) 他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阶级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①“正在实行特殊的过渡办法,在许多方面采取和以前不同的方式,用所谓‘新的迂回方法’来夺取一些阵地,实行退却,以便更有准备地再转入对资本主义的进攻”。② (《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①、② 列宁选集582页) 他说:“这次必要的退却进行得愈自觉,愈协调,成见愈少,那么,我们就会愈快停止退却,而随后的胜利进击就会愈有把握,愈迅速,愈波澜壮阔。” (《列宁全集》 第42卷. 252页) 他说:“这种退却是在为进攻作准备。” (《列宁全集》  第42卷. 64页) 1921年11月,列宁指出:“我们的退却是有限度的。”“退到一定限度,我们就能及时停止退却,并重新转入进攻。” (列宁《论黄金在目前和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 列宁在1922年3月党(俄共布)的十一大上说:“我们已经退却了一年。我们现在应该代表党宣告:够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时期就要结束或已经结束。现在提出的另一个目标,就是重新部署力量。” 《列宁全集》(第43卷) 85页  人民出版社,1986版 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上宣布:“现在,我们做出决议,指出退却已经结束。……准备向敌人进攻。”(引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过渡时期内”,在国家掌控经济和金融命脉,并遵循国家宏观计划目标的前提下,正确利用和限制国家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市场的作用,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服务的课题。
    1924年,列宁英年早逝,“社会主义制度中”的商品经济理论和实践问题,历史的落在了斯大林和毛泽东肩上。 这里要提示的是,为了倒退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出于政治需要、杜撰理论借口,我国很有人故意肢解、歪曲、篡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历史背景、主观目的、系列论述、精神实质。 他们在“新经济政策”上大做文章:
   (1)故意把针对“过渡时期”的“新经济政策”,说成是针对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存心混淆“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时期”的区别;
    (2)故意把利用和适度发展苏维埃控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说成是“大力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存心混淆国家和私人资本主义的区别;
    (3)故意把运用无产阶级革命策略,说成是列宁在主观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重大转变”,存心混淆“手段和目标”的区别;
   (4)故意把“过渡措施”的权宜之计说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方针;
   (5)故意把在限制前提下利用的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说成是“自由”发展;
    (6)故意把“退却”说成是“进步”;
    (7)故意抹煞列宁是为了“前进”而“退却”的目的,把新经济政策的“退却”说成是为了“退却”而“退却”。 然而,这些滑稽的表演,一改变不了历史,二改变不了列宁主义。   
    斯大林对马、恩、列的“商品经济思想”有所继承、发展和变化。 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商品、商品生产的具体论述中,都将“私有性”作为商品定义的首要内涵,都原则上否认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生产。 
    1、斯大林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部分产品视为“商品”。他创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但他对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从主体、范围、性质、作用上都作了严格界定,以严肃区别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他在商品经济的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没有给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混入社会主义留下可乘之机。 
    2、斯大林对恩格斯的“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那么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这一论断作出科学的解释。 斯大林分析了恩格斯的这个公式,指出:“恩格斯的这个公式不能认为是十分明确的,因为其中没有指出,究竟是社会占有一切生产资料,还是只占有一部分生产资料,即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还是仅仅一部分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 (《斯大林全集》下卷,第546页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斯大林仔细研究了《反杜林论》,发现恩格斯曾讲到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这说明,恩格斯公式的本意指的是把一切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而不是仅把一部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但是,苏联的情况不是一切生产资料都收归国有,而只是一部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因此,斯大林指出:主张取消商品生产的这些同志“是大错特错了”。(《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46页  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斯大林在,在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问题。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交换具有必然性,其基本原因是两种所有制的存在。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指出:“现今在我国,存在着社会主义生产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国家的即全民的形式,一种是不能叫做全民形式的集体农庄形式……国家所能支配的只是国家企业的产品,至于集体农庄的产品,只有集体农庄才能把它当作自己的财产来支配。然而,集体农庄只愿把自己的产品当作商品让出去,愿意以这种商品换得它们所需要的商品。现时,除了经过商品的联系,除了通过买卖的交换以外,与城市的其他经济联系,都是集体农庄所不接受的。因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转,目前在我国,也像大约30来年以前当列宁宣布必须以全力扩展商品流转时一样,仍是必要的东西。”(《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0页) 他又说:“当然,将来在两种基本生产成分即国营成分和集体农庄成分由一个包罗一切而有权支配全国一切消费品的生产成分来代替的时候,商品流通及其‘货币经济’就会作为国民经济的不必要的因素而趋于消失。但是,只要这个条件还不具备,只要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生产成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便应当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必要的和极其有用的因素而仍然保存着。” (《斯大林下卷》下卷,第550页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4、斯大林认为,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中,只有消费品才是商品,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是由国家在企业间进行分配的,它只保留商品的外壳,实质上已经不是商品了。
     5、斯大林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特种商品生产”。 他说:“我国的商品生产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商品生产,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生产,它所涉及的基本上都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者(国家、集体农庄、合作社)所生产的商品。它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显然,它决不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而且它注定了要和它的“货币经济”一起共同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的事业服务。”(《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51页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有本质的区别。而且这种“特种商品生产”在“决定性的经济条件”下,不会产生资本主义。 他指出:“如果这些使商品生产转化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已不存在”,“如果生产资料已经不是私有财产而是社会主义财产”,“如果雇佣劳动制度已经不存在,而劳动力已经不再是商品”,“如果剥削制度早已消灭”①;“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生产”②。 (《斯大林选集》下卷,①第549页 ; ②第551页  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他说:“所以,有一些同志的意见是完全不对的,他们宣称,既然社会主义社会不消灭商品生产形式,那么在我国似乎就应当恢复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一切经济范畴: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剩余价值、资本、资本利润、平均利润率等等。这些同志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认为既然有商品生产,就应该有资本主义生产。他们不了解,我国的商品生产是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根本不同的。”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11至12页  1961年人民出版社第4版) 
    7、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不起决定性的调节作用。他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整体的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起主导和调节作用。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即“价值规律”,只在商品流通的一定范围内起调节作用。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理论观点是对马列主义的发展,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贡献。但是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流通问题上,只讲经济不讲政治,只讲积极面不讲消极面,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流通绝不会产生(诱发、转化)资本主义的论断是主观武断、形而上学的。   
    毛主席继承了马、恩关于商品、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观点;科学的吸纳了并创造性的发展了列宁关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商品、商品经济思想;合理的汲取了、准确的校正了、科学的突破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商品、商品经济的思想,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科学理论框架。 在完成土改和剥夺官僚资本的基础上,毛主席于1953年6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他带领中国人民从1953年底至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改造了小生产,团结了劳动者;一方面改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团结了民族资产者。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按照“和平赎买”的方式,实行对私有企业的经济改造与对资本家的思想教育、思想改造结合起来的原则,很科学、很精彩、很顺畅的完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初步构建。 同是过渡时期的“过渡”,新中国的“一化三改”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对比: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筹划上、过程上、效应上都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毛主席非常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问题。他在1958年11月9日给全党各级领导发出(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关于读书的建议》,要求先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再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在1958至1960年期间,毛主席几度集中精力带着问题读书学习、深入思考。他认真研究了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些见解凝聚在他1958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批注和谈话; 1959至1960年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和批注之中。这些内容丰富、认识精辟的批注和谈话,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运发展的宝贵思想财富。 
    1、毛主席坚持了革命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的统一,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范畴也是历史的范畴,社会主义社会保留的历史经济成分要依据社会主义不同社会阶段的发展而相应消亡。 他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面的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这些经济范畴,难道是永生不灭吗?难道它们只有生长、发展而没有变化、死亡吗?难道不是像其他历史范畴一样,都是历史范畴吗?”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第258页  国史研究会,1998年版) 他说:“社会主义社会里面的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等,现在是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但是,发展下去,总有一天要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总有一天要被生产力的发展所突破,总有一天它们要完结自己的命运。”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2、毛主席指出,不同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他说:(斯大林)“这段里关于商品存在的条件,阐述得不完整。两种所有制存在,是商品生产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是过渡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第58页  国史研究会,1998年版) 他说:“只有国家把一切生产资料都占有了,社会的产品十分丰富了,才有可能废除商业”。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第40页  国史研究会,1998年版) 他说:“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可能废除。”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第56页  国史研究会,1998年版) 
    3、毛主席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必要性。 他研究了“恩格斯的公式(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那么商品生产将被消除。)”,研究了“斯大林对恩格斯的公式的解释”,赞同斯大林的分析结论。 他说:“斯大林对恩格斯的这个公式的分析是对的。斯大林说:‘恩格斯在他的公式中所指的,不是把一部分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而是把一切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即不仅把工业中的生产资料,而且也把农业中的生产资料都转归全民所有。’‘恩格斯认为,在这样的国家中,在把一切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同时,还应该消除商品生产。’”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38页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他说:“现在我们的全民所有是一小部分,只占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产品的一小部分。只有把一切生产资料都占有了,才能废除商业。我们的经济学家似乎没有懂得这一点。”  (《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438页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他说:“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①;“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有用的。②” (《毛泽东选集》第7卷,①第436、②440页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他说:“人民公社应该按照满足社会需要的原则,有计划地从两方面发展生产,既要大大发展直接满足本公社需要的自给性生产,又要尽可能广泛地发展为国家、为其他公社所需要的商品生产。通过商品交换,既可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又可以换回等价物资,满足公社生产上和社员生活上日益增长的需要。”①;“社会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社员的需要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公社的生产不可太单调,不能只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在发展自给性生产的同时,要多搞商品生产,要尽可能多地生产能交换的东西,向全省、全国、全世界交换。②”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①第38页、  ②第39页  国史研究会,1998年版) 领悟毛主席的思想,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其必然性有哪些具体因素呢? 
    (1)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 新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任务,是既要充分和持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又要建设和保卫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完成这一使命,建立在旧中国百孔千疮、一穷二白的社会基础上的新中国公有制生产力,需要一个发展、提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内,面对林林总总的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需求,它只能按有限能力优先保障必须的、普遍的、重大的、主要的、急迫的需求。 
    (2)多种所有制同时并存的历史局面。 集体所有制之间的产品交换;个体所有制之间的交换;全民、集体、个体之间的产品交换;都必须采用商品形式。全民所有制内部的经济核算、产品交换也要计算价值并采用价格形式。 
    (3)由于社会分工。 社会劳动的专业化和生产、生活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必须通过相互交换自己的劳动才能解决。而除了全民所有制内部交换之外的其它社会交换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完成。 
    (4)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 “按劳分配”在很大程度上默认个人劳动能力和个人创造的社会劳动价值(作了必要扣除之后)的私有性。而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进行价值交换时必须运用商品形式。 
    (5)社会主义生活资料消费的私有性。 个人在社会中合法选择和获取生活消费品,必然要通过商品流通的渠道。 
    (6)经济计划能力的完善,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在我国前期社会主义中,国家计划体制运转的覆盖范围和科学水准,需要一个发展和提高的过程。 面对千头万绪的经济运行、发展的需求,国家的计划精力,要优先保障国计民生中具有根本意义、重要意义、急迫意义的经济项目的良性计划效应。 面对可有可无、细微复杂、零散琐碎、变化不定、个别偶尔的社会次要经济需求,国家指令性计划很难准确、迅速、完全的规范和包揽起来。 在国家指令性计划尚无力或不须统辖的微观经济领域,以运用计划指导、市场调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灵活应对的集体、个体商品生产和经营方式为宜。 领悟毛主席的思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积极作用,有哪些具体体现呢? 
    (1)有利于从经济和政治上巩固工农联盟。 
    (2)可以填补计划经济对社会总需求供给上的空白和不足。辅助计划经济充分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经济需求。 
    (3)从宏观总量上繁荣社会主义经济。 
    (4)可以在微观的具体经济项目上,灵活应对人民群众某些零散琐碎、经常变换的物质和服务需求。 
    (5)有利于计划经济集中能力充分应对和保障国计民生的急迫问题、重要问题。有利于计划经济主体地位的巩固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6)以自行开辟社会就业,减轻计划经济的负担。以税收、赚汇等形式为社会主义事业积累资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1 19:04 , Processed in 0.01844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