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毛泽东大传 (第四卷 风流人物) 第103--106章

2013-9-12 00:24|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003| 评论: 0|原作者: 东方直心|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毛泽东大传 (第四卷 风流人物) 第103--106章时间:2013-09-11 16:57来源:来稿选登作者:东方直心点击:30 次“我们要和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团结一致,要做团结的模 范,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第103章“我们要和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团结一致,要做团结的模范,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话说1935年11月2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陕甘晋省委和苏维埃的驻地甘泉县下寺湾。毛泽东同 ...

毛泽东大传 (第四卷 风流人物) 第103--106章

时间:2013-09-11 16:57来源:来稿选登 作者:东方直心 点击: 30 次
“我们要和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团结一致,要做团结的模 范,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
第103章
“我们要和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团结一致,要做团结的模
范,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
话说1935年11月2日,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陕甘晋省委和苏维埃的驻地甘泉县下寺湾。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彭雪枫、李富春、叶剑英并转杨尚昆,说:
“沿途群众热烈欢迎,须准备回答的口号,并注意与红15军团见面时应说的话;要打草鞋,洗衣,洗澡,补充粮食,力求部队清洁、整齐,有礼貌。”
此时,红15军团政委程子华和中共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从稻左堡赶回下寺湾,迎接中央和中央红军。他们先碰见了贾拓夫,后来又见到了李维汉。
程子华闻讯毛泽东准备在下午到红15军团部会见徐海东和他,就立刻派人到前线张村驿,要军团长徐海东马上返回甘泉道佐铺的军团部。
徐海东自从读了毛泽东的来信后,心情一直不能平静,他迫切希望马上见到毛泽东和中央领导。为了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红15军团决定打个胜仗,庆祝两军大会师。此时,战斗刚刚打响,徐海东立即命令停止进攻。他骑上马向军团部急驰,由于心急,把警卫员和通讯员远远地甩在后面。
从张村驿到军团部驻地道佐铺有65公里,徐海东只用了3个多小时就赶到了。当他跳下马时,大白马如从水中捞出来一样,他自己的衣衫也湿透了。他走进窑洞,刚洗过脸,毛泽东就到了。
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彪、聂荣臻一行人,是从下寺湾越梢山来到道佐铺红15军团部的,和毛泽东等人同来的还有贾拓夫、李一氓。毛泽东会见了徐海东、程子华、郭述申等人。
毛泽东不等别人介绍,就紧紧握住徐海东的手,亲切地问道:
“你是海东同志吗?”
徐海东激动地说:
“报告毛主席,我是徐海东。”
毛泽东说:
“海东同志,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不辞劳苦地来接我们。”
徐海东连声说:
“还是毛主席你们辛苦啊!”
这是毛泽东和徐海东的第一次会见,毛泽东很喜欢徐海东朴实、爽朗的性格。毛泽东一直面带微笑地看着徐海东,赞扬红25军在陕南的活动,还赞扬红15军团在劳山和榆林桥的战斗打得好。徐海东感到心里暖烘烘的。
毛泽东主持召开红1军团和红15军团军事会议。徐海东首先向毛泽东汇报陕北的敌情,毛泽东要看地图,张池明马上送来一张军用地图。
张池明,学名张家相,后改名张赤民,抗战后期才更名为张池明;1917年8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新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他第一次见到毛泽东,非常激动。
毛泽东和众人认真研究了直罗镇一带的地形:直罗镇位于葫芦河中段,两边是高山,中间是隘道,东距鄜县、西离合水各约50公里,形同锁钥。如果张学良的东北军占据该地,就可以以此为据点,东西互相沟通,完成其构筑葫芦河封锁线的计划,因此这一带是其必争之地。但是,直罗镇距东北军后方比较远,它如果深入此地,又势必疲劳孤立,补给增援也会发生困难。据此,红军可乘其立足未稳,有把握将其歼灭。所以,直罗镇也是有利于红军围歼东北军的一个好战场。
毛泽东拟定了一个大的歼灭计划,决定在直罗镇布下口袋阵,歼灭东北军。其作战原则是:将东北军先头部队诱入直罗镇,乘其立足未稳,集中红军主力,采取包围侧击战术,歼灭之,得手后,继续围歼其后续部队。同时,派出兵力牵制东北军,阻击其西援,以保证直罗镇战役的胜利。毛泽东说:
“为了粉碎敌人对陕甘的第3次围剿,现在要消灭直罗镇方面的敌人。在直罗镇战役前,必须先拿下张村驿一带的反动据点,创造战场,打开我军向西出击的通道。”
他又引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话说: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军队打到哪里,根据地就发展到哪里。现在到了陕北,根据地就建立在陕北。”
徐海东表示,一定要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的第3次“围剿”。
毛泽东临别时,送给徐海东一部电台。他对徐海东说:
“先照你们的部署,把张村驿打下来,我们再考虑下一步的行动。”
1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甘泉县的下寺湾,听取了程子华和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关于陕北苏区政治、军事情况的汇报。程子华汇报了军事情况,郭洪涛汇报了陕北苏区肃反运动的情况。
原来,中共北方局特派员朱理治和陕北特委组织部长郭洪涛,在苏区推行王明“左”倾路线,以“肃反”为名进行夺权。1935年10月6日,西北军委保卫局副局长戴季英将刘志丹秘密逮捕,宣布他的罪名是:同国民党部队有秘密勾结,是右派是反革命。郭洪涛对这种过火的做法,也表示反对。当时朱理治征求郭洪涛的意见,郭洪涛说:“杀了我的头,我也不相信刘志丹、高岗、张秀山是反革命。”
早在10月25日榆林桥战斗以后,“左”倾主义者把红26军从前线调到安塞县的高桥,将红27军调到鄜县的阳泉。他们在甘泉县下寺湾召开会议布置肃反,把高岗、刘景范、习仲勋、马文瑞、杨森、张仲良等一大批干部扣押起来。红26军营以上干部、陕甘边县上的主要领导,几乎无一幸免。他们大搞逼供信,杀了200多个干部。
毛泽东听了汇报,当即指示说:
“刀下留人,停止捕人。杀头不能像割韭菜那样,韭菜割了还可以长起来,人头落地就长不拢了。如果我们杀错了人,杀了革命的同志,那就是犯罪的行为,大家要切记这一点。要慎重处理。我们刚刚到陕北,仅了解一些情况,但我看到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很高,懂得许多革命道理,陕北红军的战斗力很强,苏维埃政权能巩固地坚持下来,我相信创立这块根据地的同志们是党的好干部,请大家放心,中央会处理好这个问题。”
毛泽东马上派王首道、刘向三、贾拓夫代表中共中央,去陕北工农民主政府所在地瓦窑堡,接管陕北苏区保卫局,首先把事态控制下来,避免进一步恶化。他嘱咐王首道:
“要慎重,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不能马虎从事。”
后来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刘志丹等出狱了,消息传出后,陕北根据地军民奔走相告:“陕北得救了!”这是后话,容后再叙。
汇报会结束后,政治局4位常委召开会议。周恩来鉴于西北“左”倾主义乱抓乱杀的严重局面,提议召开一次大型会议,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把遵义会议未解决的总的方针问题详细讨论一下。毛泽东说: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3次“围剿”尚未被粉碎,最迫切的事情是采取新的军事行动。我们马上就要上前线去,中央机关也要向瓦窑堡转移。政治问题以后再说。”
周恩来的提议被搁置下来。会议接着讨论了中央对外名义和组织分工问题。毛泽东说:
“对外用中共西北中央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的名义比较适当,公开使用中共中央和中央政府名义可在打破围剿之后再定。作战方针,应在这个月解决第3次围剿问题。同红15军团会合后,红15军团编制应保存,红26、27军因历史关系也不要合并。陕甘支队可编成1军团,成立红1方面军。”
众人表示同意毛泽东的建议。组织分工是:“军委方面毛泽东,组织局周恩来,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少共凯丰,组织部李维汉,工会刘少奇”。
会议决定成立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
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周恩来  彭德怀
成员有:王稼祥  聂鸿钧  林彪  徐海东  程子华  郭洪涛
会议确定:大的战略问题,军委向中央提出讨论;战斗指挥问题,由军委全权决定。
根据陕北根据地内外的政治、军事形势,会议决定中央分两路行动:一路由张闻天、博古、邓发、董必武、林伯渠、王稼祥、刘少奇、李维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去安定县瓦窑堡;另一路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领作战部队南下和红15军团会合,准备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3次围剿。
政治局常委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项英、张国焘的名义发布布告说:决定在陕甘晋苏区设立苏维埃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以博古为主席,由林伯渠、邓发、王观澜、崔田民、徐特立、蔡树藩、李振询分别担任财政、粮食、土地、国民经济、教育、司法内务、劳动部部长,由罗梓铭担任工农检查局局长。
毛泽东又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的名义发布通令:
“奉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命令,兹委任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王稼祥、聂鸿钧、林彪、徐海东、程子华、郭洪涛9同志为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以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彭德怀为副主席。”
毛泽东在下寺湾召集陕甘支队战斗部队和红15军团团以上干部会议,布置直罗镇战役。
毛泽东详细地分析了东北军的情况,讲解红1方面军的战斗部署,给各部下达了作战任务。他援引《水浒传》中林冲在柴进家中拳打洪教头的故事说:
“林冲对洪教头.不是先冲过去。而是先后退两步,这就是为了避其锋芒,攥紧拳头,发现弱点,一下子击中对方的要害。直罗镇战役的部署,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利用有利于我们的地形,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和消灭敌人的主力。”
毛泽东这番深入浅出的话,使大家充满胜利的信心。
11月4日,毛泽东率红1军团南下到达桥家庄,他和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彭雪枫、李富春并转周恩来,通报董英斌第57军向直罗镇前进的动向,要求各纵队为消灭该敌继续前进。
11月5日,毛泽东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周恩来、彭德怀的名义,发布第1号命令:宣布恢复红1方面军番号,任命彭德怀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叶剑英为参谋长,王稼祥为政治部主任,张云逸为副参谋长,杨尚昆为政治部副主任。
将陕甘支队第1、第2纵队合编为红1军团,共7200余人,由林彪为军团长,聂荣臻为政委,左权为参谋长,朱瑞为政治部主任。
红15军团归入红1方面军建制。下辖刘志丹的红26军近3000人,徐海东的红25军亦近3000人;以徐海东为军团长,程子华为政委,调中央红军的周士第为参谋长,郭述申为政治部主任。
任命萧劲光为陕甘军区司令员,李富春为政委。
还任命了各师、军分区、骑兵团、独立团负责干部共22人。
全军共5个师又4个团,约1万多人。
徐海东从红15军团每个连队抽出3挺机枪和一部分其它枪支弹药,又从经理部、卫生部抽出部分衣物、药品,支援红1军团;将在劳山、榆林桥战斗中入伍的解放战士,全部补充给红1军团。徐海东还强调说,红15军团要学习中央红军的好作风,要搞好团结,不要搞宗派、拉山头。
在11月5日这一天,毛泽东到达甘泉南边的象鼻子湾,他向随行部队发表讲话说:
“从江西瑞金算起,我们走了1年多时间。我们每人开动两只脚,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是从来未有过的真正的长征。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是少了一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今后,我们要和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团结一致,要做团结的模范,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
毛泽东致电徐海东,要求红15军团尽快消灭张村驿团匪,派游击队两个连进驻直罗镇,并对黑水寺方向游击,调查直罗镇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道路、地形、人家及葫芦河能否徒涉的情况。
11月6日,毛泽东率红1军团到达鄜县西北的老人仓、秋井子地区。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彭雪枫、李富春,要求部队次日各在原地休息一天,加紧教育战术及政治鼓动;还要林彪对直罗镇以北和以南地区的地形、道路详加调查。
当晚,毛泽东收到林彪关于调查的电报。
11月7日,徐海东指挥红15军团攻下了张村驿、东村等据点,并以一部兵力加强围攻甘泉,以调动东北军东进。徐海东用电台向毛泽东报告了胜利消息及军事行动。
11月7日,张闻天、博古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到达陕甘晋省委驻地瓦窑堡。
11月8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林彪、徐海东,要他们迅速肃清国民党坐探,并要红15军团在消灭张村驿团匪后,继续消灭久原、套通、金村一带团匪。
晚上,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徐海东,询问张村驿地域打土匪的情况。毛泽东在得到徐海东的答复后,同彭德怀复电徐海东、程子华,要他们注意发动群众,分配土地,建立政权,以利将来作战。
11月13日,毛泽东就举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问题,致电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并彭德怀、周恩来说:
“拟于18日在张村驿开军委会,请彭、周等候,并已函告朱理治来参加。军委会议拟总结并讨论下列问题:1、方面军及游击队的部署;2、军事政治教育;3、军区、军分区组织与工作;4、地方工作计划;5、筹粮计划;6、筹款计划。”
11月13日,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提出中国工农红军愿同“一切抗日反蒋的中国人民与武装队伍”联合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
11月16日,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大军与毛泽东率领的红1方面军的情况正相反,正遇到了前所未的困境。他们以15个团与川军十几个旅开始争夺百丈关。到22日,经过7昼夜血战,毙伤川军15000人,红军也伤亡了近万人。百丈关之战,成为南下红军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的转折点,他们在国民党军跟踪追击、重兵压迫、堡垒封锁下,南下或东进都已经不可能了。
11月18日,毛泽东在鄜县直罗镇以东的东村主持召开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周恩来  彭德怀  林彪  程子华  徐海东  李富春  聂荣臻  杨尚昆  张云逸  萧劲光  郭述申  朱理治  朱瑞  张纯清
毛泽东在工作报告中说:
“大量消灭敌人,猛烈扩大根据地,扩大红军,是三位一体的任务;战略方针是攻势防御,将红军集中于南线,出中部洛川,切断西安与延安的交通,相机夺取中部县城,争取夺取甘泉、延安。”
11月19日,毛泽东组织红1、红15军团团以上干部,在张村驿以西会合后,骑马前往约15公里的直罗镇查看地形,研究具体部署。
彭德怀、林彪、徐海东、聂荣臻、程子华、贺晋年、周士第带领众人,不到1个小时,就到了直罗镇西南面的一座山前,下马登上高山,俯瞰山脚下的直罗镇。
这直罗镇是一个不过百十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有一条从西而来的大道穿过镇子中央。镇子东头,有座古老的小寨子,里面的房屋虽然倒塌,用石头砌的寨墙却大部完好;在镇子的北半面,有一条小河流过。
指挥员们几十架望远镜对着山下,从左到右,从东往西,仔细地观察着道路、山头、镇子及河流,一个小山包、一条小沟,一家孤立房屋,都是他们观察研究的对象。他们一面观察,一面小声交谈:“这一带的地形,对我们太有利了!”“敌人进了直罗镇,就如同钻进了口袋一样。”
大家一致认为,为防止敌人利用镇东头倒塌的寨子做固守的据点,最好预先把它拆掉。
这天晚上,红15军团派出1个营,连夜去拆那个寨子。而后,留下1个排在直罗镇警戒。
红15军团主力集结在张村驿一带,积极投入战前准备工作。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打胜仗庆祝会师!”,“以战斗的胜利欢迎毛主席!”“在战斗中向中央红军学习!”
就在11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的另一支大部队也开始了一个大的战略行动。这一天,贺龙、任弼时根据毛泽东的电令,与关向应、萧克、王震、甘泗淇、夏曦等人一起,率领红2、红6军团近2万人突围北上。
前边已经说过,红6军团是在任弼时、萧克、王震、夏曦等人的率领下,从中央苏区出发,历时78天,行程2500多公里,于1934年10月24日在黔东地区与贺龙的红2军团会师。后来,他们共同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
就在红2、红6军团这一次突围开始前后,有3个故事不得不说:一个是两位将军的美满姻缘;一个是历史上绝无仅有惊心动魄而又非常巧合的两位断臂将军的故事;最后是一位著名的儒将著述立传的故事。
在突围前的一天,贺龙将一个个子不高、留着短发的女干部叫到跟前谈话。这名女干部就是红2军团的组织部长李贞。贺龙对李贞说:
“中央红军长征已经走了很久了,我们也要开始长征了。长征很远很苦,我给你介绍个伴吧。他叫甘泗淇,是红18师的政委,是留苏的学生,文化高,人也很正直。”
李贞说:
“长征路上这么多人,还要找什么伴嘛?他文化那么高,我却大字识不了几个。再说,现在是行军打仗,子弹又不认得人,要是我死了,他就得担心,他死了,我也要担心。我看还是等长征以后再说吧!”
李贞,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她6岁时就当了童养媳,名字一直叫“旦娃子”,直到18岁参加革命,才有了自己真正的名字李贞。肃反扩大化时,她的丈夫张启龙被扣押审查,一封要求离婚的信交到了她手里,李贞哭得很伤心,不同意离婚。可是,组织上批准了他们离婚,李贞只得服从组织的决定。
贺龙见李贞不答应,就又找到甘泗淇,他说:
“红2军团有个女同志叫李贞,她作战勇敢,又会做饭,女同志不多,不能错过了这个机会呀!”
甘泗淇,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原名姜凤威,别名姜炳坤。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党组织派他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更名为甘泗淇。甘泗淇回国后,受党中央派遣到湘赣苏区,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师党代表。
贺龙为了撮合甘泗淇与李贞,不久便将李贞调到了红6军团,与甘泗淇在一起工作。他们接触的机会多了,相互了解也多了。甘泗淇几次主动找李贞长谈,谈工作,谈理想,一直谈到了爱情。甘泗淇还帮助李贞写了一篇总结工作情况的报道。李贞见知识渊博的甘泗淇平易近人,又关心她的工作,就特意做了一双布鞋送给他。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
在突围开始前,甘泗淇和李贞愉快地接受了贺龙的安排,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一个老百姓家的1间房子里,由贺龙主婚,甘泗淇与李贞结成了一对情深意笃的革命伴侣。1955年授衔,甘泗淇为上将,李贞为少将。李贞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1位女将军。
这可真是:月老热心牵线,将军夫妇千古彪炳;
战友情深结缘,革命史册佳话流芳。
在红2、红6军团突围开始后,红2军团红5师师长贺炳炎率部担任前卫。他率领第18团在翻越瓦屋塘的东山时,遭到国民党军的阻击,他本人第6次负伤。
贺炳炎过去负伤,包好绷带,照样冲锋杀敌,就像没事一样,而且伤口也好得快,战友们开玩笑说他是血性好。可是这一次就不一样了,他的右臂被炸成了肉泥,骨头全碎了,只有一点皮肉连着肩膀。医生说:
“师长的右臂完全断了,看来保不住。如果不立即截肢抢救,就有生命危险。”
此时,医疗器械已经驮运走在了前边,手术锯一时无法取回。医生无奈,就从老乡家里借来了一把锯木头的锯子来做手术。眼看就要动手了,医务人员将药箱子翻了遍,也没有找到麻醉药。有人提出用吗啡,贺炳炎对在他身边的贺龙笑着说:
“老总,你放心,那吗啡我是绝不吃。关云长还能刮骨疗毒,何况我是共产党员。”
医生找来4个力气大的战士,要他们按住贺炳炎。贺炳炎对医生说:
“不用他们,我挺得住。”
说着,他就把一条毛巾塞进了自己的嘴里。医生开始用木锯锯他的残肢,那只握木锯的手禁不住微微发抖。贺炳炎说:
“我自己都不怕,你怕什么?锯吧!”
贺炳炎忍着剧痛,嘴里紧紧地咬着毛巾,用左手死命地抠着床边。周围的人们咬着牙看着他,忍不住掉下泪来。
医生将贺炳炎的残臂锯下后,又用钢锉锉平了骨面,最后缝合了皮肉。手术终于做完了,贺炳炎的汗水像水浇的一样,湿透了全身。因为战况紧急,他躺在担架上就继续前进了。
贺炳炎后来又见到贺龙,他含着眼泪说:
“总指挥,我以后还能打仗吗?”
后来,贺炳炎伤口未愈,就坚持在担架上指挥部队行军作战。
无独有偶,贺炳炎是由第18团政委升任红5师师长的,接任他团政委一职的是1914年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的余秋里。贺炳炎在离开第18团3个月后,失去了右臂;而余秋里却是在贺炳炎断臂3个月后的1936年3月,失去了左臂。这可真是历史的巧合。
那还是在黔西北乌蒙山的战斗中,余秋里的左臂被一排子机枪子弹击中,喷涌而出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衣衫,伤势非常严重,他的左手腕关节、次骨、臂骨之间已经被击碎。可是他不顾伤痛,咬牙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战士们把他硬捆在担架上,才送下山去。
这天晚上宿营时,余秋里的左臂肿得明晃晃的,疼得他无法入睡,就叫勤务兵打来一桶冷水,将负伤的左臂放到冷水中镇痛。
余秋里因连续行军作战,得不到及时治疗,他的伤口开始溃烂化脓,竟生出了蛆。每一次换药,都疼得他咬紧牙关,大汗淋漓。祸不单行,在抢渡金沙江时,他又从担架上掉入水中,引起高烧不止。
余秋里的左臂日渐干枯发黑,神经已经坏死。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左臂已经彻底不行了。如同贺炳炎一样,医生在为余秋里做截肢手术时,也没有麻醉药和专用的截肢器械。于是,医生又一次使用了木工锯,剧烈的疼痛使余秋里几次昏了过去。他醒来之后,对守候在身边的贺龙说:
“老总,敌人打断我的左臂,我还有右臂。只要有一口气,我就革命到底!”
更巧的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贺炳炎和余秋里这两位大难不死的独臂将军,再次并肩战斗,他们在八路军独立第3支队分别担任司令员和政委。冀中大地的人们,对这两位独臂将军指挥的第3支队,亲切地称之为“一把手”的队伍。而日伪军只要一听说对手是“一把手”的队伍,往往是闻风丧胆。1955年授衔时,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余秋里被授予中将军衔。
这正是:一对难兄弟,两个铁将军。
人称一把手,麾下三军神。
再说萧克在井冈山时期就跟随毛泽东创建革命根据地,成为一名著名的年轻指挥员。他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于运筹帷幄浴血奋战的间隙中,还在酝酿着文艺创作的事。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像研究作战一样,研究巴尔扎克、福楼拜、托尔斯泰,研究鲁迅、郭沫若、沈从文,即使在沙场上也手不释卷。他后来从1937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浴血罗霄》。他的创作过程虽然断断续续写写停停,但他却矢志不渝。初稿写成后,先后4次删改。这一部浸透着萧克心血的书稿,在战火中两次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有一次,萧克的夫人在古北口一个团里,发现书稿不见了,急得满头大汗。大家纷纷去找,找了一整天零半夜,才将书稿找回。萧克的《浴血罗霄》出版时,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后的事了,这部整整创作了50年的著作,最终获得了第3届矛盾文学奖,这也算得上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欲知红2、红6军团突围结果如何,请看后边详述。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5 00:27 , Processed in 0.01563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