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将被忘却的纪录片

2013-11-17 23:3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263| 评论: 1|原作者: 席亚洲|来自: 观察者网

摘要: 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将被忘却的纪录片来源:观察者网| 作者:席亚洲 | 点击:4485 | 时间:2013-11-17 21:06:21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放了纪录片《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讲述抗美援朝战史。   光是这个片名,就足以让人振奋。一位笔者很尊敬的长辈看后还兴奋地说,片中有一些珍贵的历史镜头,甚至有美军从散兵坑里拍摄的中美士兵肉搏的场景。  然而,当笔者看到这个场景时不禁哑然,肉搏战确实有,但镜头前晃过的那 ...

 在清川江之战中,美军第八集团军被打得仓皇逃窜,暂时丧失作战能力。相比之下,陆战一师在长津湖之战中,一直到从兴南港上船撤离,部队组织都未出现如第八集团军那样的混乱,实际上表现要好得多。

  朝鲜战争之初,美国两位前线指挥官,沃克和迪安的合影,迪安被朝鲜人民军俘虏,沃克死于车祸

  长津湖的血战虽然残酷,但从双方投入的兵力和战役对战争全局的影响来看,该战都处于从属地位。从交战结果来看,九兵团在长津湖的交换比也不如38军等西线主要部队。因此,长津湖之战长期以来在我军战史中地位较低,而美方也在战史中主要总结西线战役的教训。

  但在西方大众媒体上,则是另一番场景。尽管美军在东线损失也很大,但和西线痛快淋漓的“被歼灭战”相比,“向后进攻”的长津湖之战显然更让美国人觉得“脸上有光”。于是乎,对陆战一师的吹嘘充斥西方舆论和大众读物。

  当然,这里并非要否定志愿军九兵团在冰天雪地的朝鲜表现出来的英雄精神,那些几乎被冻僵仍坚持进攻,甚至被冻死在伏击阵地上的战士们当然同样浩气长存。我们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在构筑我们的价值认同时,主流媒体仍畏缩在当年敌人的话语中?

  当然,央视不是“厚东薄西”的始作俑者。1999年,《远东朝鲜战争》一书出版。作为一本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中引用大量美方史料,与我方公开史料相互对照印证,并引用了大量战争亲历者的个人故事,这些做法在国内当时不多见,一时间洛阳纸贵。

  可《远东朝鲜战争》本身并非权威史学著作,书中对若干重要事件的描绘有失严谨。其中对一些事件的煽情描绘多于客观陈述。它的副作用之一就是,从那之后,中国媒体不断引述“被遗忘的长津湖之战”,反而遗忘其他重要战役。

  央视没有值此良机匡正视听,是非常令人遗憾的。

  第二次战役对美国内政的巨大影响

  朝鲜战争对中国而言是一场精神层面的立国之战,对美国国内政治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点在国内媒体上也很少被提及。其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杜鲁门总统将麦克阿瑟解职一事。

  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前就已是美国的“远东王”。这个老将身上的光环难以胜数: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20年代镇压老兵运动的急先锋,二战中被日本人从菲律宾赶走、又一路杀回来的英雄。朝鲜战争中,在仁川登陆成功后,他更是被捧上神坛。而且,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公众形象,也善于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例如,为了拍摄那张著名的“重返菲律宾”照片,他就不辞辛劳地好几次从登陆艇上跳进海水里。

  麦克阿瑟最著名的照片“麦克阿瑟重返菲律宾”

  相比之下,杜鲁门在美国的“人望”差得很远。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孚众望的总统罗斯福突然去世后“继承大统”的。在他任上,美国“丢掉”了中国。即使到今天,美国人也往往把这位总统描绘成阴谋家,优柔寡断、没有容人之量……这也和他在朝鲜战争中与麦克阿瑟的一系列冲突有关。

  如前所述,麦克阿瑟的第八集团军在第二次战役中仓皇撤退,连号称巴顿将军精神继承者的“猛犬”沃克都在这场混乱的撤退中丧生。尽管美国报纸努力吹嘘长津湖陆战一师的“向后进攻”,美国政府甚至把一些志愿军俘虏拉到美国各地“巡回展示”,但都已无法掩盖麦克阿瑟“圣诞节回家”攻势的惨败。

  偏偏麦克阿瑟在第二次战役后继续大放厥词,要求动用原子弹,扩大朝鲜战争,甚至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声称只有杜鲁门可以做到这些,他才能保证打赢朝鲜战争。这些言论无疑是把失败的责任推给白宫,推给杜鲁门。

  相比之下,杜鲁门的公众形象似乎就要平面得多

  他的这番推脱居然奏效了!当时,美国“麦卡锡主义”已经横行,以麦卡锡、尼克松等参议员为核心,右翼劲吹反共风,连为美国贡献了原子弹的奥本海默都差点被打成“共谍”。在朝鲜问题上,美国国会和民众中也掀起了一股支持麦克阿瑟、反对总统的风潮,要求扩大朝鲜战争的呼声不断。

  杜鲁门为解除麦克阿瑟职务一事犹豫再三,担心他在美国国民和议员心中的形象过于高大。据说,杜鲁门总统特地查阅林肯和波尔克总统的事迹——这两人分别在南北战争和美墨战争中顶住国内政治压力,将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将领解职。

  麦克阿瑟最终被解职,但回国后获得了英雄凯旋般的待遇。纽约欢迎麦克阿瑟的游行者达700万,用去的彩带、纸屑、飘带数以吨计。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全国有69%的人支持麦克阿瑟,只有29%的人支持总统的行动。

  从1951年5月开始,美国国会开始就麦克阿瑟在朝鲜战争中的责任问题举行听证会。人们渐渐认清,他对“亚洲人”的傲慢和偏见如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他的巡回演讲也风光不再。达拉斯的一次集会只有2.7万名听众,有人嘲笑说还不如一场中学生橄榄球赛有吸引力。

  与深孚众望的罗斯福相比,杜鲁门在二战各国领袖人物中显得有些“弱气”

  相比之下麦克阿瑟的形象就高大得多,当时他如参加竞选,获胜的希望很大

  此时朝鲜战争仍在进行,李奇微顶住了志愿军的进攻,将战争拖入阵地战、消耗战阶段。大部分人已经不再赞同麦克阿瑟关于自己战败的托辞。至此,他终于无奈地说出了他那句酸溜溜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慢慢消失……”

  有人说,抗美援朝打掉了美国两个总统,一方面是呼声很高的潜在候选人麦克阿瑟黯然去职,一方面杜鲁门的声望大幅降低。1952年,杜鲁门和麦克阿瑟鹬蚌相争这出好戏背后的渔夫出场了,他就是美国的另一个二战英雄艾森豪威尔。

  作为反共老手,尼克松是麦卡锡主义的推手之一

  1952年美国竞选徽章,上书“艾克(艾森豪威尔的昵称)与尼克松”

  艾森豪威尔任内美国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副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见证了这一刻:新生的中国已瞬间崛起为一个可以改变冷战平衡的重要砝码。考虑到他本人是“麦卡锡主义”的重要推手、反共老手,或许正是朝鲜战争在他的内心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20年后他自己的总统任期内,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催发下,终于生根发芽开花,促成了“跨过大洋的握手”?

  结语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朝鲜战争是牵动了中美苏三个大国神经的重要事件,对于世界局势有着全局性的影响。

  抗美援朝胜利为中国赢得了几十年和平红利,美国此后在亚洲地区的战略均以不与中国发生新的全面战争为底线。美军在越战中也未敢对北方发动地面进攻。甚至可以说,中美关系恢复的基础也是朝鲜、越南等一系列战争“打”出来的。没有这个巨大的和平红利,建国后的所有建设成果就很难想象。

  抗美援朝的胜利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地位与作用,也影响了中苏关系。可以发现,斯大林对于那些用刺刀扶植起来的东欧国家的态度,与朝鲜战争后对中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因此,不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抗美援朝都是极为必要和战略受益极大的决策。

  上述政治利益的获取正来源于军事上的成功。而从军事上看,第二次战役无疑是抗美援朝最重要的战役之一,清川江之战更是重中之重。

  然而,非但清川江之战被很多媒体“遗忘”,就是朝鲜战争本身,也在国内屡屡遭人妄议。上世纪80年代以来,抗美援朝“得不偿失”、“耽误了解放台湾”、“破坏中美关系”等误读国际政治和美国国内政治的说法甚嚣尘上,网上甚至出现“养了一个白眼狼”、“志愿军流血牺牲,就为了他金家王朝”等谬论。

  近几年,受到“朝鲜战争质疑论”的影响,国产影视作品视朝鲜战争题材为畏途。自200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高投资电视剧《抗美援朝》杀青至今已经13年,这部作品仍被锁在片库中,令人颇为遗憾。

  对朝鲜战争的讨论和记忆本身是一件有益的事情,这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儿来,也更能看清,我们要到哪儿去。客观地说,《不能忘却的伟大胜利》对于扫除那些杂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该片只能算差强人意,不仅制作远非精良,而且未能跳脱西方媒体“拟定”的叙事路线。从某种程度上讲,该片说的是精神立国的大事件,可制作人员本身的精神还没有完完全全地立起来。

  我们的文艺界,虽然已经“补”了些钙,但仅仅敢拍、敢播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自己的大脑和眼睛。“钙”,不能停。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御姐脚上袜 2013-11-18 13:39
“钙”,不能停。哈哈!

查看全部评论(1)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7 11:27 , Processed in 0.03361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