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毛泽东晚年是书起千年之落的书法艺术家 ...

2013-11-29 23:0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665| 评论: 0|原作者: 罗四夕|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毛泽东晚年的巨大成就 第十三章毛泽东晚年是书起千年之落的书法艺术家时间:2013-11-29 15:56来源:作者:罗四夕点击:61 次第十三章毛泽东晚年是书起千年之落的书法艺术家“毛泽东书起千年之落”是杨柄一篇文章的标题,他在文章中还说,毛泽东的书法是继王羲之、王献之和张旭、怀素之后的第三个高峰。郑英说,毛泽东是杰出的风格独特书法艺术家,震惊了中国书法界。王鹤滨说,六盘山·清平乐一词手书墨迹,与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狂草 ...

毛泽东晚年的巨大成就 第十三章毛泽东晚年是书起千年之落的书法艺术家

时间:2013-11-29 15:56来源: 作者:罗四夕 点击: 61 次

第十三章   毛泽东晚年是书起千年之落的书法艺术家

毛泽东书起千年之落是杨柄一篇文章的标题,他在文章中还说,毛泽东的书法是继王羲之、王献之和张旭、怀素之后的第三个高峰。郑英说,毛泽东是杰出的风格独特书法艺术家,震惊了中国书法界。王鹤滨说,六盘山·清平乐一词手书墨迹,与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狂草,可并称为中国书法的三绝。

毛泽东的草书是他晚年练习成的。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在黄炎培那里借了一本字帖来练习,说的是一个月后还。这本字帖很尊贵,黄炎培怕久了毛泽东忘记了不还,还没有到一个月就要。毛泽东说:‘到一个月不还,是我不讲信用,没有到一个月就要是你不讲信用’。一个月后,准时给黄炎培送去了。”

 

第一节  风格独特的书法艺术家

郑英:“毛泽东主席是中国近代史上人所共知的一代伟人,也是一代文采出众的诗人和杰出的风格独特的书法艺术家。他的书法艺术,特别是他的草书,震惊了中国书法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最光辉的杰作。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些名家评论的:“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史上光彩照人的珍品”。他的书法艺术“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广收博览,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在书法王国建立了一座丰碑”。“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毛体书法’。”

……

中国历代传统的书法:篆、隶、楷、行、草五种体裁具有书写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毛泽东后期是专攻草书的,毛体书法高峰期的精华也全在草书。……

……

现在,毛泽东这位伟人已经逝世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其中也包括毛体书法这份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我也经常在想,谁来继承和发展这份珍贵的遗产呢?我们这一辈人已经老了。中年一辈也快步入退休的行列了。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这就要靠我们热爱毛体书法的老中年同志携起手来,一起去培养青少年一代,为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作出应有的贡献!”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7年第三期第61-62)

第二节     毛泽东书起千年之落

杨柄在《关于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研究》一文中说:“研究毛泽东书法艺术的论著日益增多,依笔者浏览所及,有三种各具特色。

《毛泽东书法艺术》(李树庭著),这是一种资料丰富翔实的著作。首先肯定他是伟大的革命家,肯定他的一部革命史,也是他的一部书法实践史。《毛泽东的书论和书法》(韩玉涛著)一文将毛泽东书法艺术放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过程中来评价,进而肯定毛泽东书法艺术在整个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毛泽东词(西江月.井岗山)书法赏析》(曙光),是单对一件作品进行艺术分析的文章,具体而微,其深度不多见。

这三种论著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故此作契机,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思考过的陋见的要点简陈如次。

汉字的书写,经历了篆书和隶书的长期发展,到了楷书,可以说,书写规律就探索到了,书写方法就完全合理了。……书法艺术史的高峰决不应该排除楷书,又以行书和草书为重要标志。它的第一个高峰是书圣王羲之父子。第二个高峰是颜真卿、柳公权、怀素、张旭等一批唐代书法家(范文澜将它叫作高原)。唐人以后、毛泽东以前1000多年,书家层出,但成就再高都没有超出前人。超出前人的是毛泽东。毛泽东书起千年之落,为第三个高峰。

这个见解不一定对,欢迎指正。我的本意在于,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引起重视。因为照我们看来,研究毛泽东书法艺术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可以从一个方面认识这一代伟人,一是在相当大的意义上也是研究中国书法艺术史,为今天和今后的书法艺术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加强这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光明日报》19931216第五版)

杨柄在《毛泽东书起千年之落》一文中又说:“纵观中国书法艺术史,出现了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公元三、四世纪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第二个高峰,公元七、八世纪的张旭、怀素、颜真卿这一代书法家。张旭这一代以后,历代书法界名家没有一位是超过他们的。毛泽东书起千年之落,成为继前两个高峰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毛泽东书法精品集中于五十岁以后的行书和草书。这是他长期不懈地苦练基本功(楷书基本功,行、草书基本功)的结果,也是他善于博采众长的结果。他对前人长处的学习,羲、献的舒和旭、素的纵,这两点占有突出的地位。

毛泽东的胸中和笔下,舒就是洞察客观世界的发展;纵就是以改造世界的姿态出现,借用《庄子》的话说,就是以“至人”的姿态出现,“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级,神气不变。”

于此可见,毛泽东的舒和纵与前人的舒和纵是两种不同的性质,因为他的阶级性、历史地位、生活态度等等与羲、献、旭、素是截然不同的,与前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因此,毛泽东的舒与纵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他之所以能使二者交融,则是他的书法艺术以力之美为风骨,以力之美去驾驭舒之美和纵之美。他的舒不是闲云野鹤,他的纵不是脱缰野马。

书法艺术中的力之美有其技术的一面:臂力、腕力,乃至运笔的技巧等。而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力之美则更多地是以人民的动力作用作基础的。他将上述两种力溶于一身,这才创造出以力之美为风骨的伟大书法艺术。

毛泽东书法艺术的风格是统一的,又是多样化的。譬如,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浓墨饱蘸,方笔疾书,笔笔字字,千钧万钧,力之美的风骨充盈其间。这件作品体现着我们的领袖对雷锋式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大量涌现所抱的殷切期望和高度信心,我们读它的时候是响应号召,又是接受高超的艺术感染力,二者浑然一体。

又如,自书诗词《满江红》,可以认为是技法、技巧、草法的荟萃。提与按,粗与细,大与小(相差六、七倍),浓墨与干笔,方笔杀锋()等等,有如落英之缤纷。这些技法、技巧与章法又是和谐统一的。整个作品连题目带落款一共三十四行,除了少数是两字、五字成行。大部分是三字、四字成行。这样的成行不但与技法、技巧相交织,尤其与语汇的字数相关联。几声蚍蜉撼树从来翻腾震荡这些双音节的词都是二字并行连写,写得特大。西风落叶四字成行,西风二字大(并连写),落叶二字小。通篇作品都是由如众多的对立与统一构成的跃动着的绚丽画面。而跃动的主要章法还包括以跌宕引出高潮:从光阴迫只争朝夕这三行半构成趺宕,但紧接着它的即是高潮: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这十四个字非如此写法不足以反映云水风雷。在这里,这位书法家所特有的力之美与他从前人那里继承过来并加以发展的纵,得到了完美的交融。

《忆秦娥.娄山关》,特别是其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同样属于力与纵的交融。这篇作品的不同点是--瘦,略倾怀素,但拿它与怀素的作品譬如《自叙帖》稍一对照,即可看出它们是两种瘦,区别只在一点--力之美的有无。

在另一件作品中,毛泽东与张旭又区别开来了,这便是一九六五年六月十六日致张士钊书,特别是其中哂纳为盼一行。纳为盼三字是一笔写下来的,而又写得字字独立,如此劲拔飞扬,这是张旭所没有的。数字连写而字字独立尤为张旭所不善。在张旭那里此缠彼绕,瓜、葛难分,他主观上的颠是充分地挥洒出来了,似未考虑书法作品给欣赏者带来什么样的客观效果。毛泽东的这种写法证明了他的一贯主张:草书要写得人家认识。这是他的群众观点在书法中的体现。

以上数例,不过是相对地从力与纵相交融这个意义上讲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决不是说这些作品中就没有力与舒的交融。我们的目的在于说明,由于有了力之美这个风骨,毛泽东才有可能去学习、驾驭、发展前人的舒和纵,创造既统一又多样的艺术风格,从而证实了他主张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提供了如何学习前人长处的宝贵经验。

但我们以为有一件作品还有提请注意的必要,这便是《贺新郎.读史》原稿。毛笔笔法,铅笔书写,以气运笔,笔行气贯,莽莽苍苍,不尽历史滚滚来,不尽豪情滚滚来。这是毛泽东书法艺术进入成熟期以后成熟的作品之一,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第一件硬笔书法经典作品,是应该多予注意和学习的。”

(《光明日报》19931222《文艺论坛》版)

王鹤滨;“毛主席的书法艺术,其造诣之深在中国书法史上也称得上是罕见的大师。

他老人家精研体势,变古通今,真个把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运用自如了。笔墨任意挥洒,自成一体,创造出自家的风格,真是挥毫龙蛇起伏的大家。到五十年代的后期,如1957年首次发表的《清平乐.六盘山》一词的手书墨迹,已是达到了完美成熟的阶段。与王羲之的行书,张旭的狂草,可并称为中国书法史的三绝。毛主席的行草,既有张长史狂草的奔放遒劲,更具有王右军行书的雄健,妍媚。

在中国历史上,把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和书法家集于一身者,唯独毛泽东一人。由于他在政治上、军事上、哲学上的伟大成就,使得人们对他的诗文、书法就不特别注意了。”

             (《中外名人谈毛泽东》第678)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7 12:30 , Processed in 0.01868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