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学习毛泽东》第五章

2013-12-11 23:3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728| 评论: 0|原作者: 水陆洲|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学习毛泽东》第五章时间:2013-12-11 11:41来源:作者:水陆洲点击:46 次《学习毛泽东》第五章毛泽东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指出:“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将领导全 ...

《学习毛泽东》第五章

时间:2013-12-11 11:41来源: 作者:水陆洲 点击: 46 次
《学习毛泽东》第五章  
毛泽东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指出:“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能在胜利以后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将领导全国人民克服一切困难,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扫除旧中国所留下来的贫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什么?这是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论述 
 
一九五七年二至六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他指出:“专政的目的是为了保卫全体人民进行和平劳动,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时候------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从一九五六年以来,情况就根本改变了”,“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卫和发展生产力。”
一九五七年三月,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又指出:“要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要把我们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上述观点,在以后的不同场合,他反复地重申,并作了具体论述。但是,我们经常还是看到一些“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人,指责毛泽东不重视发展生产力,不关心提高人民的生活,不正视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害怕国家和人民富裕,想搞“贫穷的社会主义”等等。事实证明,这些指责是多么荒谬。 
 
毛泽东不仅在“八大”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而且通过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当前阶段基本矛盾的特点,论证了确定当前阶段根本任务的客观依据。
 
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基本相适应,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上相适应,这就必然要求同时也有现实可能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在修改《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他指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有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把在我国绝大部分社会经济中,使用简单的落后的工具农具去工作的情况,改变为使用各类机器直至最先进的机器去工作的情况,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  
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再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一九五七年二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还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的这样一种情况。”
一九六零年春,在一个读书会上的谈话中,他进一步总结世界历史经验,说明在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之后,生产力大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大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经常存在,只有通过社会基本矛盾才能实现和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在修改《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他指出:“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同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九五七年二月,他还指出:“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同时,生产不断扩大,又会促使需要不断增加,因此,“在客观上将会长期存在的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人们时常经过国家计划去调节。”
一九六零年春,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生产要服从于需要。”
 
这里的问题不仅在于要正确理解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而且还要正确理解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需要是人们对外界对象、客体,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需要不是主观的产物,更不是任意的想象。人们的需要是由人的生理机能发生、受自然环境影响,并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人们的需要按需要客体的差别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社会需要是同满足需要的手段一同发展的。因此,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既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社会需要满足的过程是同一定的社会再生产过程相联系的。从需要为生产提供观念的对象这个角度看问题,需要的满足过程是先行过程;从生产为需要提供实在的对象这个角度看问题,生产过程是先行过程。因此,两者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从矛盾的产生来说,首先是社会需要决定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必须与社会需要相一致,否则社会生产就会衰退和灭亡。从矛盾的解决来说,社会生产又决定社会需要,一定的社会生产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又促使新的社会需要产生。需要总是不断发展的,并且往往超过社会实际掌握的满足需要的手段。因此,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是经常存在的,只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其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是整个人类社会及其各个历史阶段的初始矛盾。因为,没有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人类社会就不可能产生、存在和发展。人们必需生活资料,这是由人类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但是,只有通过生产来满足的需要,才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类需要。生产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但是,人类社会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生产是为了满足需要,并且创造出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成为新的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满足需要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人类的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生产,不断满足需要,从而不断推动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规定、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其他社会矛盾。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运动表现为双重关系:一种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其标志是生产力;一种是人与人的关系,其标志是生产关系。可以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的表现,没有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也就不会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有的人认为,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表现,这是把两者的关系弄颠倒了。)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还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影响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集团和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反过来,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总是受到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影响、制约和支配。以社会需要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为例,生产为需要提供对象,首先就引入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按一定的经济关系把需要的对象加以分配;交换依照个人的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这种再分配也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受价值规律的制约;消费直接满足主体的需要,其社会经济方面如各种消费关系的矛盾、消费的构成、水平、和发展趋势以及社会消费的合理组织等,也同社会的生产关系有密切联系。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进行生产。但是,他们的需要之所以不能得到适当的满足,首先是在于当时生产水平的限制。但主要的还在于少数剥削者占有了生产资料,从而占有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并运用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来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对抗性矛盾,直接表现为阶级矛盾,其本身则较为隐蔽。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必须进行生产。他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首先也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但同时也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关系。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低级社会形态中,因为人们在公有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方面仍有差别,在劳动的性质、质量、数量方面仍有差别,在市场交换中所处的地位仍有差别,在分配的方式、数量方面仍有差别,从而他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也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别。而且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低级社会形态中,还仍然存在大小不同的部分生产资料私有制。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除了部分表现为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外,还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非对抗性矛盾,直接表现为劳动人民不同的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
 
(二)毛泽东对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坚持 
 
关于生产建设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地位问题,毛泽东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中,就已经提出来了。以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情况下,又作了许多具体论述。
 
1、战争转变为和平,革命取得胜利,生产建设就成为一切任务的中心 
 
一九三三年八月,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毛泽东就提出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立即开展经济战线上的运动,进行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事业。为什么?现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首先是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战争的彻底胜利;为着争取物质上的条件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为着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由此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为着在经济战线上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并且教育他们,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为着从经济建设去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去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去加强无产阶级的领导。”
这一段话,可以说对经济建设在各个方面包括军事、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意义,作了高度地概括和说明。同时,他又指出:“在现在的阶段上,经济建设必须是环绕着革命战争这个中心任务的。”“只有在国内革命战争完结之后,才说得上也才应该说以经济建设为一切任务的中心。”
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在《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书中,他指出:“中心的和第一位的工作,就目前边区条件说来,就大多数同志说来,确确实实地就是经济工作和教育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两项工作而有其意义。”“两项工作中,教育(或学习)是不能孤立地去进行的,我们不是处在‘学也,禄在其中’的时代,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一九四九年三月,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他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务须避免盲目地乱抓乱碰,把中心任务忘记了。”“城市中其他的工作,例如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工作,社会的工作,其他各种民众团体的工作,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肃反工作,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服务的。” 他还指出:北方除少数新解放区以外,“已经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人民的统治,并且根本解决了土地问题。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
一九五三年三月,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个党内的指示中,他又强调指出:“农业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农村中的其他工作都是围绕着农业生产而为它服务的。”
一九五五年九月,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则按语中,他指出:“一切合作社,都要以是否增产和增产的程度,作为检验自己是否健全的主要标准。”
在这一段时期中毛泽东有关生产建设的思想,应该说争论是不大的。我们之所以不惜篇幅地详细引证,是为了搞清毛泽东的这个思想的来龙去脉。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经济建设的地位进一步突出
 
一九五七年三月,在对南京部队、江苏安徽两省党员干部的讲话中,他指出:“让我们跟全国人民一道,干它个几十年。长期不说,干它个五十年。这个世纪上半个世纪搞革命,下半个世纪搞建设。这个世纪还有四十多年,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建设。”
一九五八年四月,在中共中央汉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提出:“整风挂帅,生产是当前中心工作,带动其它工作。”
 
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毛泽东与中央领导集体一起,全力以赴地抓经济建设,这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说,这个时期抓经济建设方法不对头,出现重大失误,实际就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是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回事,抓经济建设的方法对不对是另外一回事。不能把两者加以混淆,用后者去代替前者。
一些人认为,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强调阶级斗争以后,逐步形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就放弃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从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过程来说,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实际。
一九六二年九月,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在提出阶级形势、矛盾等问题以后,又是强调指出:“不要因强调阶级斗争放松了经济工作,要把工作放在第一位。” 
又有人说,这是在刘少奇提醒以后才作的补充。研究一个领袖人物的思想,采取这种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方法,实在令人遗憾。可是,一九六三年五月,在毛泽东主持下制定的《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对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工作,强调要“在不误生产、密切结合生产的条件下,分期分批地有步骤地推行。”这又该怎么说呢?
从理论上来说,“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者是应该而且可以辩证统一的。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任务来说,包括许多项目,从大的方面来说,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等等,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因为,最根本上的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可是,要搞好各项建设,高速发展生产力,最根本的又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关键又在于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要正确处理人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阶段,最关键的就在于处理好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而处理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的方法,就是阶级斗争。因为阶级斗争处在最关键的地位,所以就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将另外讨论)“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是、不必、也不能代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过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是、不必、不可能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与毛泽东说的“整风持帅,生产是当前的中心工作”是同一个道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阶级斗争为纲”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在某个时期,既坚持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又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某个时期,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而忽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某个时期,又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3、在“文化大革命”中,坚持“抓革命,促生产”
 
一九六六年八月,在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中,提出要“抓革命,促生产”。由于始终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国民经济“三五”和“四五”计划完成的情况还是相当好的: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分别为9.6%和7.8%。从十年的总体看,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仍有7.1%的增长。经济曲线是:1967、1968年陡降,1969—1973上升,1974年下降,1975年上升,1976年停滞。这时期我国建立和发展了一些新兴工业部门,包括石油化学工业、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地方五小工业自1969年得以恢复和回升,1970年2月通过的“四五”计划采取一系列措施,五小工业开始进入迅速发展期。1976年进出口总额为134.33亿美元,比1966年的46.14亿美元增加1.9倍,平均每年增长11.25%。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12月,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4月发射成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9 06:18 , Processed in 0.01786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