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改开系列专题:一、邓小平晚年之路

2013-12-15 00:43|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63| 评论: 0|原作者: 水陆洲|来自: 东方红网

摘要: 改开系列专题:一、邓小平晚年之路时间:2013-12-14 11:13来源:作者:水陆洲点击:275 次改开系列专题:一、邓小平晚年之路第一阶段:1982——1992年;邓小平当权时期一、邓小平在晚年走的是怎样一条路?(一)所谓邓小平的晚年,从什么时候算起,到什么时候为止呢?大概可以从一九七三年算起(一九七三年三月十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到一九九三年为止(这一年邓小平病 ...

改开系列专题:一、邓小平晚年之路

时间:2013-12-14 11:13来源: 作者:水陆洲 点击: 275 次
改开系列专题:一、邓小平晚年之路
 
第一阶段:1982——1992年;邓小平当权时期
 
    一、邓小平在晚年走的是怎样一条路?
 
    (一)所谓邓小平的晚年,从什么时候算起,到什么时候为止呢?
 
大概可以从一九七三年算起(一九七三年三月十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到一九九三年为止(这一年邓小平病重已不能处理政事)。共二十年的时间。
邓小平晚年走过的路,可以分为几个小段:
1,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四年,他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主要是观察形势,等待时机。
2,一九七五年,他担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实际主持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他打出“全面整顿”的旗帜,实际是要“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有错误”把文化大革命的案翻过来。
3,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七年七月,他被迫再次退出政治前台,在毛泽东逝世以后,他当“后台老板”,一举完成了“解决‘四人帮’”的任务。
4一九七七年七月至一九八九年七月,一九七七年七月二十一日,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一九七五年所担任的一切职务。此后,他通过:
批判“两个凡是”,撤销了华国锋的中共中央主席的职务;
作出《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批判了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实践;
处理大学生游行事件,撤销了胡耀邦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处理一九八九年的政治风波,撤销了赵紫阳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5,一九八九年七月至一九九一年,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路线,遭遇新的挑战。
6,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三年,邓小平被迫南巡,召开党的十四大,建立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确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确立邓小平在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二)邓小平的晚年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简单地说,可以归纳为下面三句话:
政治目标——要一部分人先好起来,发展一段资本主义
核心思想——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思想标志——“三个有利”
邓小平再次复出时,首先提出的口号是:“准确的完整的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主要的就是坚持毛泽东思想中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继承毛泽东的三大成果:一个共产党的领导,一个政权,一个军队。有了这三个东西就可以号令天下了。
邓小平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作过多次检讨,并保证“永不翻案”,但实际上,他在靠边站的时期,反复思考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总结三十年的经验教训,他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要一部分人先好起来,发展一段资本主义。”(据说见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起草的 三页讲话提纲,未公开发表)
怎样才能把人们的思想转到这个新的轨道上来呢?
邓小平在思想上作了大胆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命题:
1、剥削阶级消灭论
毛泽东说:资产阶级仍然存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阶级斗争仍然存在,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邓小平说: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了。中国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不会产生百万富翁阶层。我们不会容许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中国不会出现百万富翁。既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而且再也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那么,阶级矛盾就不再是主要矛盾,阶级斗争就不再是纲了。
2、需要和生产是主要矛盾论。
有人问:在当前阶段什么是主要矛盾呢?
邓小平在八大政治报告决议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基础上,提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需要同生产的矛盾呢?只有把需要同生产的矛盾说成是主要矛盾,才能说明,现在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而不是要去搞什么革命,抓什么阶级斗争。
3、中国特色社会论。
有人问:你说过去忽略了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不快,要怎样才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呢?
邓小平说:按照中国的国情,原来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特别落后,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就不能按照苏联模式搞社会主义,不能搞消灭私有制,不能搞一大二公,不能搞平均主义,不能搞大锅饭、铁饭碗。而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私有制。
为此,就要搞改革开放。改革什么?就是要改掉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旧模式的条条框框。向谁开放?就是要向资本主义开放,引进发达资本主义地区和国家的资本、技术、管理机制、人材等等。
第一次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对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现在进行的第二次革命就是改革开放,革命的对象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有人提出: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怎么能搞资本主义呢?
邓小平利用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一个是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我们现在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也可以说是初期阶段)的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因为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不完全的社会主义,有私有制存在并要有相当发展。
5、社会主义本质论。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主义是冲突的,不能并存。
邓小平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提出了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第一,要搞社会主义,首先就要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只能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第二,要消灭剥削,必须在现阶段允许剥削,要消灭两极分化,现在必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第三,达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目标,但不是现在,也不是不久的将来,而是“最终”。大概是社会主义社会完结、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时吧。
6、市场经济论。
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是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搞计划经济;因此,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回答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个方法。社会主义利用这个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
7、所有制改革论。
有人认为,搞市场经济会加速私有经济的发展和公有经济的变质。
邓小平回答说: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并不要求纯而又纯,绝对平均。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8、三个有利论。
说来说去,一些人总是纠缠在姓“社”姓“资”的问题上,摆脱不了。
邓小平认为,必须上升到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即上升到社会历史哲学的高度上,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说: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里所谓“三个有利”,最根本的就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所谓“综合国力”最根本的生产力、经济力,其他政治力、军事力、文化力都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所谓“人民生活水平”就是人们的衣食住行,它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这里所谓“三个有利”的原则,是作为判断一个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根本标准提出来的。这就告诉人们,在中国的条件下,只要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制度、体制、机制,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管它黑猫白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点,朱镕基体会最深刻,说得也最透彻,他说:在中国,只要是“共产党”搞的,就是“社会主义”!
这个观点确实是大大突破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最主要的东西是经济基础(即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所以有人说,这种新社会主义理论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首先强调的是生产力,而不是生产关系;是经济,而不是政治。有了这个新理论,人们的思想就可以大大解放了,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只要有利于发展经济,只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谋取利润,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大胆的干,大胆的闯。
按照邓小平的这些观点:
在政治上,批判“两个凡是”,让华国锋下台;通过《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改变了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思想、组织、政治路线;
在经济上,解散人民公社,变农村集体所有制为个体的包产到户;发展工商个体经济;在国营企业中实行“双轨制”、“利改税”、“承包经营”“厂长负责制”;市场机制一步步加强,初步改变了社会主义的“一大二公”,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在文化上: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共产党一党执政;提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断言“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提倡教育要面向世界,向资本主义学习;改变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方向,强调多样化。
这样,就清除了毛泽东“晚年错误”的阻力,以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建构起来的“一大二公”的、“平均主义”的、“民粹主义”的、“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初步建构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雏形。
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九二年,在短短的十三年中,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邓小平采取的两个重要的策略。
一个是“摸着石头过河”。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并不是在邓小平的脑子里,对怎样改革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一个设计图。而是对干部、党员、群众不要一下子把这个目标和设计都拿出来,让他们慢慢地摸着石头“过河”。采取这个策略,就是不搞“休克疗法”,而是搞“渐进式的演变”。有一个经济学家对这个策略作了非常形象的解释:目标是从北京到天津,但不说去天津,只说去丰台;到了丰台,只说再去廊坊;------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最后就顺顺当当地到了天津。
另一个是“不争论”。所谓“不争论”,并不是说社会上、党内没有不同意见,没有争论,对一些重大的理论口号和改革措施,如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包产到户,企业承包、市场经济等等在社会上、在党内、在高层领导中都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如果允许争论,就会造成更大的阻力,就会分散领导的精力,就会浪费很多时间。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争论,只做不说,先做后说,我说你不说。这样就赢得了时间,减少了阻力。
这样,不仅是得到了先富起来的那些人的拥护,就是眼前多少尝到一点甜头的人也跟着走过来了。
 
(三)邓小平遗留下的问题
 
1、 政治上不稳定,选的三个总书记,前两个垮台,第三个差点出问题。
2、 市场经济改革只提出了口号。由于陈云等人的挑战,先是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后来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后来提出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最后才公开提出搞“市场经济”。
3、 国有企业改革只打了外围战。没有涉及到所有制问题。
4、 农村经济停步不前,农民收入下降。
5、 权力腐败、社会腐烂,群众强烈不满。
6、 处理一九八九年的政治风波,留下历史包袱。
 
2004年2月1日初稿
2013年12月14日修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16 08:01 , Processed in 0.01797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