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工 农 查看内容

房比人多,人比房老

2013-12-21 23:0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263| 评论: 0|原作者: 湘鄂西农村观察|来自: 红歌会网

摘要: 人、各种优势资源和矛盾都已集中在城市,衰退和濒临死亡留在了辽阔的乡村。单向度的工业文明造成的城镇化无限扩张,是各发达国家必然衰退的根本原因 (当然,其终极原因是私有制和资本)。

 二,水。

 

  水,生命之源。毛主席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所以,乡村观察,不能不特别注重对于水的观察。我把它摆在人之后的重要位置。

 

  35年前,这一带农村的饮用水和农田灌溉,主要源于自1958年来陆续修建的大大小小水库和各家各户门前的堰塘所蓄的水。那时,各家各户门前堰塘每到冬季都挖淤筑堤,蓄水量是非常广大的。大大小小的水库和繁星点点般的千千万万的堰塘,对于防旱排涝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现在,各家各户门前的堰塘,三十多年没有挖淤筑堤,堰塘内积满了淤泥,长满了水草,堤坝有的垮塌,有些堰塘已经由原来的“大海碗”形状变成了现在的“菜碟子”形状,已经不能蓄水,稍加改造就可成为稻田;有些堰塘水草腐烂发臭,人畜根本无法饮用。这些年,下两天雨就涝,10天不下雨就旱,20多天不下雨,大旱。新闻里常常说的“百年不遇”,就是指的这类旱灾和涝灾。35年前,在农村吃水用水的人比现在多数十倍,而且种双季稻,即便一两个月不下雨,这些地方也都不会称之为大旱。

 

  所以,近几年,政府已经开始重视水利问题。从去年开始,这些地方的农民陆续开始用自来水;无法饮用自来水的,建设了饮用水水源保护点,竖立了警示牌;有的打了井。在鄂西南,主要以洈水水库水源为保障。

 

  1958年到1976年建设的大大小小水库,当前已成为农村饮用、灌溉、厂矿和商业用水唯一稳定可靠的水源。因此,这些水库现在都受到了保护。近年都拨款先后进行了和正在维修加固(虽然计划的资金大体只能一半到位),但这总是好的现象。

 

  观察期间,特别注意向一些老人了解了各个地方大大小小水库和水渠的建设时间。我其实很希望能够在这几个县(市)的这些乡村,发现有的水库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修建的。结果令我大失所望,竟没有一座水库和一条灌溉水渠是1976年后修建的。

 

  一位在公路边摆着两筐柑橘在卖的70岁的老农说:“我们这附近的这座水库,是1959年动工,61年开始蓄水的。水利建设的功劳,要记在毛主席的头上。那时候喊要‘引河水上山’。分田到户后到现在,这些水库和水渠就修不起了。没得这些水库和水渠,一旦分田到户,不知要死好多人。一个,为争水斗殴;一个,水根本就不够用。哪里能够种粮食保丰收?”

 

  三,米。

 

  有两个现象引起我的注意。

 

  一个是,一次下车后碰到两个60岁左右的妇女,推着老式的独轮车(只是木轮子换成了钢圈轮胎的轮子)在路上走。我问她们干什么去,她们说到镇上买米去。一个是看到装有大米的大货车从鄂西南往湘北运输。鄂西南和湘北都是鱼米之乡。为什么农民自己还买米吃,而还要“北米南运”?

 

  原因是中部乡村有许多农民自己不愿种水稻,而且特别不愿种双季稻了。一是他们觉得经济上不划算;一是由于分田到户后,有些灌溉水渠已经毁坏,堰塘也不能蓄水,水源没有保证;一是大多都是小型机械化(丘陵地)耕种,成本比用耕牛高许多。实际上,还有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今年,湘北有些地方要求种双季稻,任务很难推行。

 

  所以,说粮食“连续十年增”,至少我走过的这些乡村,是值得质疑的。这里可是鱼米之乡啊!我近年来了解到和这次亲眼看到的,许多农民都已不种水稻。稍有点坡度的农田都改种经济作物。成片的良田大多只种一季稻。有些种棉花,有的种了一季比较耐旱的玉米就撂荒了,连油菜也没劳力多种。虽然,我看到乡镇政府院子内,张贴有种植“早、中、晚稻良种”、“种粮直补”、“双季稻”和“农资综合补贴”等四种补贴,也还是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农民自己不种粮食买米吃,表明家里没有储备,买一点吃一点。而现在的乡镇也不像35年前的人民公社有粮仓,根本没有粮食储备;县里、市里、省里有自己的粮食储备库?我的印象是没有,那就仅仅靠国家储备粮食。

 

  但,国库里粮食储备是不是很充足?2000年前后国务院突击检查过一次,国家粮食储备库造假的新闻我们还记忆犹新。我去年亲自到过国家某大型粮食中转库了解,老百姓反映,好几年前就空了,我看到其铁路专用线都生锈了。

 

  (记得今年中储粮5月31日的那把蹊跷的大火吧?没有“粮老虎”?5月27日,中央第一巡视组进驻中储粮,5月31日,中储粮林甸直属库失火,过火粮囤和货位80个,足够百万人吃一年、价值近亿元的约5万吨储粮,全部化为灰烬。是否彻底查处了,至今没有消息)

 

  这种状况同毛主席时代形成鲜明对比。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每个人民公社都有粮站,农村家家都有自己的储备(虽然有限),生产大队和生产小队都有小型粮仓储备粮食(一是农民个人口粮,一是种子)。这种汪洋大海似的储备方式,可以应付各种灾害,甚至地震、雪灾交通中断一段时间都不影响人民群众吃粮。现在倒好,连种子都是买的,更不用说有储备口粮了。

 

  毛主席曾经说过,手中有粮,心里不慌。11月下旬,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考察时,重温了毛主席的这句话。并且说,一旦发生饥荒,“有钱也没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这是很朴实管用的真理。

 

  农民对于转基因粮食,还没有概念。老实说,我在乡村看到推广水稻品种的广告,也分不清哪种是、哪种不是。因为广告都不注明。在湘北推广的主要是“深两优”和“梦稻两优”;鄂西南主要是推广“新两优”和“广两优”。这里发布出来,让科学家和广大网友鉴别。

 

  粮食,作为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人口大国的命脉,是不能由市场来决定,更不能由资本左右,而应该由政府直接来掌控的。

 

  四,“名言”。

 

  观察期间,很听到了几句“名言”。尽管这些“名言”还达不到“一夜回到解放前”那样的高度,但也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现在,到处都是有问题的人。”一位老人随口说(问题:指违法和犯罪)。

 

  ——“有些恶人,靠法律是治不了了,要靠天收了。”(形容有的恶贯满盈而又后台很硬,有小团体维护的人,可能只有靠老百姓来收拾他们了。表示了对党这些年领导不力的反感和极其憎恨他们这些对中国犯下滔天罪恶的人)

 

  ——“官不大,坏就坏。”(底层农民信息少,没有见过更大更坏的,但他们看到了身边的一些小官僚的犯罪行径,从心里极其憎恨他们,有个农民举了征地后的补偿每亩仅仅9000元的例子)

 

  ——“不搭帮毛大爹,我们这些人早就不在了。”一些老人们说(毛大爹,是湘北一代农民对毛主席的亲切称呼)。

 

  ——“走错路都是打牌的。”(城市里同样),我补充了一句:“走错路都是空房子”(包括城乡,到处的房子窗口都是黑洞洞的)

 

  ——“哪个搞过共产党的?蒋介石都没搞赢。”我补充说,那时因为有毛主席。他们连声说“那是的,那是的。”(他们主要是对现在有些官僚和司法公安干警的压迫不满,把这些官僚和违纪违法干警当成了共产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1 16:24 , Processed in 0.01316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