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评朱民的《新兴经济体必须走内需主导的道路》

2012-1-31 12:09|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855| 评论: 0|原作者: 迎春

摘要: 今年达沃斯论坛聚集了2600多“精英”,探讨“塑造新模式”的问题。我国的“精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当然出席会议。新华社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他说:“新兴经济体必须走内需主导的道路”等,实际这些话主要是针对中国经济讲的,对此有必要进行一些分析。
评朱民的《新兴经济体必须走内需主导的道路》

——纵论2012年《达沃斯论坛》年会之一

迎              春

  今年达沃斯论坛聚集了2600多“精英”,探讨“塑造新模式”的问题。我国的“精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当然出席会议。新华社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他说:“新兴经济体必须走内需主导的道路”等,实际这些话主要是针对中国经济讲的,对此有必要进行一些分析。

  朱民说:“过去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主要靠出口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已不适应新兴经济体目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他们把这种“主要靠出口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叫做“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或者是“出口导向型”经济。

  “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或者“出口导向型”经济之类的概念,都不是科学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掩盖了经济的性质。从国家之间的关系看,这种经济是具有殖民地性质的经济;而就企业本身的性质是资本主义经济。

  说这种经济的性质具有殖民地性质,是因为这种经济的主体是我国“招商引资”引进的外国资本以及由此产生的私营经济;这种经济的特点是利用我国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廉价商品;为资本家提供高额利润;而我国政府的任务则是维护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因此,说这种经济具有殖民地性质是符合实际的。

  这种经济与我国原有的公有制经济是根本对立的。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不可能自由买卖,因此,外资、私资企业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发展壮大,因为没有劳动力的自由买卖、劳动力不能成为商品,根本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经济。

  朱民不仅不涉及“出口为主导”经济的性质,也不讲我国经济变成“出口为主导”的过程。在毛泽东时期,我国经济是以自力更生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占据了统治地位,打着发展经济的招牌,大搞“招商引资”,把我国引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我国的经济才逐渐转变为“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实际上,这样的转变过程,就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把我国经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演变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过程。所以,说“过去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主要靠出口来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已不适应新兴经济体目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等语,不过是为了掩盖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的事实。

   朱民说:“所谓内需主导就是要减少对外部的依赖,这一点已经变得越来越明确”,“新兴经济体一定要发展以内需为主导的平衡经济模式。”要以“内需为主导”的话,早几年官方就已经反复讲过,而且说成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我曾于2010年2月写过《评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文,斥之为“空话”、“官话”、“套话”。事实正是这样,自政府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来,我国的“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逐年下降:最终消费支出、其中居民消费支出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07年分别为49.5%、36%;2008年为48.4%、35.1%;2009年为48.2%、35%;2010年为47.4%、33.8%。(《中国统计摘要》2011年  第36页)可见,说什么“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确实是“空话”、“官话”和“套话”,根本不可能实现。现在,作为我国最具权威性的经济学家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的朱民又旧话重提,我也把《评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文转发于后,供大家参考。



评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迎               春

  最近各种报刊、杂志和网络,发表了大量有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文章、报道,一时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又成为了时髦的话题。其实,这不过是一些空话、官话、套话,不可能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解决现存的经济问题,热闹一阵子就会烟消云散。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来是一个经济理论问题,为了阅读方便,这里就不以经济理论的形式讨论。

  一,历史的教训

  回忆二十几年前,“建立经济体制”也曾是热门话题,什么“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充分发挥八千万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等,报刊杂志铺天盖地发表这类文章,官员、学者纷纷论述这种转变的科学性、伟大意义等等。现在回过头来看,所谓的“建立经济体制”确实是一场“骗局”,也是一场“闹剧”,至今成为人们的笑柄:现在这些大、中型企业不仅没有了“活力”,而且绝大多数“企业”都不存在了,或者是“转变”成私营企业了;几千万职工不仅没有发挥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且大多数成了下岗工人,拿着“讨饭碗”讨饭;至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倒是建立了,但不是“社会主义”的,而是“资本主义”的,是外国资本的,建立的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这就是不久以前的历史事实。现在人们大肆宣传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个历史事实。

  二,必须面对经济关系

  现在宣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好,过去叫嚷“建立经济体制”也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回避发展什么社会性质的经济:是发展雇佣劳动的经济,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回避发展什么性质的经济,一直是资产阶级的官员、学者和资本家的共同点。现在我国的官员、学者也只讲“建立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不提是发展私有制经济?还是公有制经济?

  发展经济总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们要改造自然物,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这是生产的技术方面;但是,人的生产,总是社会的生产,因此,人与人必然会发生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在不同社会关系下发展经济,必然具有这种社会的特点,这种特点不是人们想怎么改变就能改变得了的。当前,官员、学者们所谓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容很多,就社会内容看,主要就是“扩大内需”。避开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关系,谈什么“扩大内需”,是地地道道的谎言。

  资产阶级发展雇佣劳动经济已经几百年了。资本家为了赚钱、赚更多的钱,拼命发展生产,“做大做强”;在“大鱼吃小鱼”的社会里,资本家也只能拼命发展生产;而另一方面资本家要赚钱、赚更多的钱,又尽量压低工人工资,致使广大劳动群众没有钱买那么多的商品,所以,“内需不足”就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先天”的“致命伤”。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可见,“内需不足”的问题,是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共同问题,不仅仅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我国才有。

  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不断地爆发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内需不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和必然结果。

  自从1825年爆发普遍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以来,资产阶级的政客、学者就千方百计地想“扩大内需”,“熨平”经济周期,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等。为此,什么“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等各种学派纷纷出台,但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仍然不断地以这种或那种形式爆发。这不,2008年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又一次爆发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证明不管是格林斯潘也好,伯南克也罢,怎么“调控”都不可能“转变”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式”,都不可能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只有根本改变雇佣劳动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才可能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的发展。

  三,技术发展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有的报道说:“需求结构上,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上,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要素结构上,长期依赖物质资源的高消耗、高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述评》新华网2010年2月22日)这种说法,是有意抹杀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与技术问题的区别。

  这里所谓的“需求结构”,是指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而“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等则属于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用所谓的“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等概念,平列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掩盖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和技术问题的性质区别,不能不说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创造。

  前面已经分析了所谓的“需求结构”,实际上是讲的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而“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则属于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问题。产业结构、要素结构是由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越低,技术水平越低,农业所占的比重就越大;物质资源的消耗就高;技术越发展,分工就越细,工业和其他行业就越发展,物质资源的消耗就少。产业结构和要素结构的问题,要靠发展技术解决;而所谓的“需求结构”问题,靠发展技术就解决不了。产业结构、要素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属于一类性质问题。解决发展经济的“需求结构”问题,如“内需不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持续、较快发展等问题,则必须根本改变经济的社会性质,把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无论怎么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仍然不可能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这不,美国的军火工业、信息产业技术水平够高罢,照样“内需不足”、照样爆发“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

  四,“以美为师”没有前途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于2008年10月最新增订出版了“心血凝结之作”《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增订版),在书中,他把美国、英国作为现代经济增长模式的代表,不仅赞扬这些“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进步,而且对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推崇备至,甚至于把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行业,如律师、广告、房地产和银行等行业也作为生产性服务行业,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原因(参看该书72页);当然,他还不好意思把“性服务”、“博彩业”等服务行业公开列入。也就在这本书出版的时候,美国爆发了“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而且爆发的导火索就是金融业,就是所谓的创新金融——衍生金融产品。但是,吴敬琏“面不改色”,仍然在《国际先驱导报》上发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乃治本之道》,真不知道吴敬琏还要把我国的经济转变为什么样的“发展方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7 08:27 , Processed in 0.01373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