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中国农村惊现战时凄凉景象

2014-1-7 22:5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81| 评论: 1|原作者: 中国必胜|来自: 红歌会网

摘要: 无法相信:中国农村惊现战时凄凉景象时间:2014-01-07 19:34来源:红歌会网作者:中国必胜点击:248 次【东方红网编者按】偌大的中国是由两大组成部分组成的,一是城市,一是农村。城市的雾霾是不必说了,大凡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都感受到了,而且越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感受越深刻。农村的情况如何呢?此文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与一些媒体着力宣传的是不同的,孰是孰非请广大网友评判。 农村战时景象:由于青壮年男女都被征兵参战,或 ...

无法相信:中国农村惊现战时凄凉景象

时间:2014-01-07 19:34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中国必胜 点击: 248 次
东方红网编者按】偌大的中国是由两大组成部分组成的,一是城市,一是农村。城市的雾霾是不必说了,大凡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都感受到了,而且越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感受越深刻。农村的情况如何呢?此文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与一些媒体着力宣传的是不同的,孰是孰非请广大网友评判。


       农村战时景象:由于青壮年男女都被征兵参战,或者征召支前,因而只有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儿童留守在农村;空旷的田野里,畜少人稀,土地荒芜;村庄之内,十室九空,清冷凄凉……
  中国农村惊现战时凄凉景象
    不管你信不信,在我们中国广大农村,起码在部分地区的农村,目前已经出现一种非常特别的景象——战时景象(或称战争状态)。我本人亲眼看到并体验过这种景象,世界知名经济学家也在中国农村看到了这种景象并为之震惊。
   一个国家的国土上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尤其发生较为持久的战争,这个国家的农村就必然出现或者硝烟弥漫、或者没有硝烟的“战时景象”。许多介绍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卫国战争以及我国当年的抗日战争、国内战争的书籍和文章,都或多或少地描写过农村战时景象:由于青壮年男女都被征兵参战,或者征召支前,因而只有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儿童留守在农村;空旷的田野里,畜少人稀,土地荒芜;村庄之内,十室九空,清冷凄凉……
   史无前例且世界独一无二的特例是,正在进行和平建设的中国,许多农村却出现了这种战时景象、战争状态!
   几年前我曾回到湖北家乡,所见所闻,与上述战时景象真乃一般不二。走在路上,行人稀少不说,极难碰到青壮年。各村各户,基本见不到50岁以下的男人和青年女性。在田地里劳作的,是青一色的老人。有的老人在耕田种地的时候,田埂地头还放着一两个幼小的孩子。入夜之后,村落里一片沉寂,只有偶尔传出的狗叫。
   原有的河、塘、渠、堰等水利灌溉设施大都毁坏,水土流失造成了大量旱地和稻田的废弃。老家所在的村(过去的生产大队)的250余口水塘,曾是蓄水、养鱼、浇园、保稻田的主要命脉,现在竟然全部被淤积垮坝而无人修复。有位亲戚告诉我,别说修塘了,现在谁家死了人都很难找人抬出去。
  今年8月,国际经济研究局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学院院长杰夫瑞.萨克斯教授一行开始中国扶贫之旅,来到宁夏农村调研。令他吃惊的是,这里的农民仍然十分贫穷,村子里也没有文化卫生服务设施。他特别感到震憾的是,在一些农村,出现了只在战争年代才会发生的情景:村里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贫穷落后,外出打工的男人大都和家里失去了联系。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先生的扶贫顾问,他在宁夏与安南进行了通话,并提到了他的惊人发现。
   寒鸦飞数点,污水绕孤村;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其实,不仅仅是本文笔者赖某人,也不仅仅是上面这位世界知名经济学家,只要到过我们一些农村并留意观察过农村和农民的其他朋友,你肯定都能发现这种不正常的战时景象、战争状态。
   你因为它是和平时期没有战争的战时景象,所以它才最具有可悲的“中国特色”!
   为什么和平时期会出现战时景象?这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现象,决不是缘于中国的农民喜欢外出流浪,更不是起源于所谓的“农村劳力过剩”,而是缘于人类两大灾难(战争与贫穷)中的贫穷。对于农村的贫困、农民的贫穷,活生生的现实就摆在那里,我们不必刻意掩饰(我们的官方宣传和媒体报道常常刻意掩饰)。只是为了摆脱困境,甚至只是为了求得生存,或者是因为种不起田地,亿万农民才背井离乡,远赴外地打工谋生。
   “不外出打工就没有出路,不外出打工就没有生路”。正是由所谓“劳力过剩”变成了“劳力贫乏”,农村便出现了异常的战时景象。据不久前举行的中国人口问题研讨会透露: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外务工,由此产生了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在家耕种田地和带养留守儿童的,基本都是爷爷、奶奶等老年人。
   我国非战争年代下的农村战争景象,决不是一个正常现象。表面上看,这是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形成的现象,实际上则是“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另一种显象。其实,我国农民自古具有安土观念,倘若在农村就能衣食无忧,他们一般都不愿背井离乡去做事。按照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所说,我国农民收入存在三大特点:绝对额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农民收入在地区之间很不平衡。
   农村战时景象的背后,是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达65.17%。由于隔代监护,造成家庭教育父母之爱的缺位,这些儿童的心理容易出现危机,导致性格冷漠、自卑、孤独和自我封闭,甚至出现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留守的中老年妇女则面临劳动强度高、精神负担重、安全感缺乏等三重压力;留守老人中,82%以上的老人必须坚持干农活,90%的老人要照看孙辈,89%的老人没有任何积蓄,他们生病后大多无人照料。
   另外,由于农村缺少中青年劳力,农民要赖以生存和生活的水利、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经久失修,损毁严重;一些田地无人耕种,或者抛荒,或者土壤退化,必将埋下粮食安全的祸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无法推广,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难以普及;落后的经济基础和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习惯难以改变。这样,农村的落后,会因此继续落后下去;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农村,将会因此继续死气沉沉、没有生机。
   这种战时景象,无疑给中央和各级政府敲响了警钟,不能不引起各级领导同志的思考。问题是,领导者能否正视它,执政者如何改变它。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其实并不复杂,我们的祖先早就讲过极为浅显的道理:“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安民之术,在于丰财”。
   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但综上所述,本人认为,要建设新农村,农村必须留人(留下充足的青壮年),要尽快改变目前那种不正常的“战时景象”
  院空屋空心更空
  甘肃农民报记者 金鑫
   “感觉很孤寂。”与记者闲聊中,62岁的“留守老人”王玉兰道出了所谓的生活上的“困难”。
  距离静宁县城25公里的细巷乡细巷村,连日的小雨,使得整个村庄显得格外宁静。村路不远处一缕青烟徐徐升起,河道旁的大榆树下,几头毛驴正不知疲倦地啃着青草。王玉兰拉着小孙女张喜梅刚从村头的小卖部回来。
   在王玉兰的家中,南北两面可以居住的土房门上,挂着她用碎布片拼接而成的门帘,门口零星摆放着沾满泥巴的农具。小学放学,大孙子张昊昊背着书包跑进了屋里。
  王玉兰的儿子和儿媳妇都在新疆打工,由于忙于生计,一年很难回一次家,有时候甚至几年没回过一次家,一连几个月不与王玉兰通一次电话,这让王玉兰感到非常孤寂。家里的8亩地,也是她和63岁的老伴耕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田地—房屋“两点一线”的生活,心中的苍凉难以言说。
   今年10岁的张昊昊,在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上,他的数学92分,全班第二名。但是他没有给远在新疆的爸妈报告这一“喜讯”。从去年3月份开始到现在,张昊昊就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他们,电话也是隔很长的时间打一次,每次除了说让他听奶奶的话再别无其他。
   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留在他们身后的“空心农村”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中,留守老人,由于子女外出打工经济收入不稳定,生活上缺乏应有的保障,并承担着家里繁重的劳动,常常力不从心;留守妇女,面临生产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常常感到焦虑、无助;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少倾诉对象,缺乏安全感,心理抑郁,性格内向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连日来,记者在我省部分地区采访发现,大部分留守人员由于长期背负压力、无人交心、缺乏关爱,心理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精神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对于村上到来的陌生人,表现出明显的逃避感,害怕和陌生人说话。
  记者所到之处,上百户的村庄安安静静、冷冷清清,偌大的院落只有隐隐约约电视节目发出的声响。
   五月初,庄浪县南部山区大山深处的大庄乡,昔日的炊烟缭绕、童声喧闹俨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老者小者困守村庄的孤独。大庄乡,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巢村”。
  杨局村,距离大庄乡政府5里路,是大庄乡较大的一个村。顺着村子里的主干道往上走,除了肩扛农具的老人,就是小孩子,大部分村民家的大门上挂着铁锁,很少能看到年轻人。一个有着360户、1760人的村庄,显得无比的安静。而它周边的王山村、南湾村、刘沟村、杜家村等,也因年轻人的外出打工而变得极为萧索。
  大庄乡乡长杨甲锁说,年一过完,当地的大部分年轻人便去往兰州、银川、新疆等地开始打工生活,“平均一户就有一个”,直至年底部分年轻人才回来,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耕地都是留守老人和妇女耕作。据了解,当地部分“留守老人”生病在家时,只能由老伴照顾,老伴年纪又大,熬药、喂药等都很费力,帮患者翻身、擦洗等就更困难了。而独身“空巢老人”生病后,则几乎无人照料。今年50岁的杨局村村民杨满代告诉记者,钱是永远挣不够的,希望儿子和女儿尽快回来,“安慰安慰我老汉的心”。
  调查显示,在我省农村“留守老人”中,常感到孤独的达39.63%,感到无依无靠的占24.44%。在定西地区,80%的外出打工者靠电话来维系与孩子的联系,一周内能与孩子联系一次的父母不到1/3,15.7%的留守儿童对父母陌生,认为与父母联系不联系无所谓。
  “空巢村庄”的不断出现,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影响着地方经济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空巢村”问题,已迫在眉睫。
   就此,记者采访了省心理咨询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莫兴邦。莫兴邦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看似是家庭问题,但事实上超越了家庭的范畴。莫兴邦表示,农村留守人员的问题关系到城乡稳定和社会协调发展,是一项社会工作,希望各方面能相互合作,共同为此努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反毛者乃畜生 2014-1-8 04:46
资改派罪恶滔天!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 15:11 , Processed in 0.01966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