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历史和比较视角看“大饥荒”

2014-2-7 13:38|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006| 评论: 1|原作者: 王绍光|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最早研究分析大饥荒问题的美国学者Judith Banister也注意到这一点, 她说“在降低死亡率方面,中国是个超级成功者””。留美人口学家王丰最近也在一篇文章中说,“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人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是个超常成功者”。如果1949年以后,中国在死亡率下降方面一直都是“超常”的,我们应该拿什么作为“正常”平均死亡率呢? ... ... ... ... ... ... ... ...

回到冯克的问题,为了计算“大饥荒”产生的“超额”死亡人数,先得有一个“合理”的平均死亡率。那么,如何得出这个“合理”的平均死亡率呢?无非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进行历史比较,根据饥荒前各年的死亡率来计算平均死亡率。这样做的话,需要确定包括饥荒前几年?我看到,有些人直接用1957年的死亡率,把它当作“合理”的平均值;还有人拿195719621963年的数据进行平均。这里的关键是,用哪些年份进行平均,这本身就是政治性的选择。因为选哪些年进行平均,关系到分子和分母。

第二种方式是进行跨国比较,根据一组参照国家的死亡率计算平均死亡率。如果这么做,关键在于包括哪些国家?哪些国家才算得上可比国家?


平均粗死亡率的变化:芬兰


数据来源:Palgrave Macmillan Ltd., InternationalHistorical Statistics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April 2013)

计算平均死亡率听起来很简单,其实未必如此。如果把芬兰从1751年到现在的死亡率变化情况放在一张图上,我们会看到芬兰在1866-1868年饥荒时期死亡率达到千分之八十,这个死亡率是非常之高的,中国灾荒的死亡率一般没有那么高,只达到千分之四、五十左右,但是芬兰达到了千分之八十。计算芬兰这次饥荒前的平均死亡率比较容易,因为灾荒前的各年的平均死亡率呈上下波动状,没有明显的趋势。

平均粗死亡率的变化:德国


 

数据来源:Palgrave Macmillan Ltd., InternationalHistorical Statistics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April 2013)

但是,换一个国家德国,情况就不同了。德国在1916-1918年也出现一次饥荒,死了不少人,死亡率攀升至千分之二十五。但德国在1877年以后,死亡率长期持续大幅下降。1916-18年间千分之二十五的死亡率虽然比前几年高出很多,但低于下降趋势出现前的正常死亡率。这样,如要计算德国以前的平均死亡率就不容易了,取决于选多少年平均。

平均粗死亡率的变化:希腊


数据来源:Palgrave Macmillan Ltd., InternationalHistorical Statistics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April 2013)

再看希腊的例子。希腊1941-44年经历饥荒,死亡率超过千分之二十五。不过在饥荒前那些年,希腊的死亡率只是在短期内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计算平均死亡率呢?

平均粗死亡率的变化:美国


数据来源:Palgrave Macmillan Ltd., InternationalHistorical Statistics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April 2013)

1918年大流感发生时,美国黑人的死亡率是千分之二十五,白人的死亡率是千分之十八。但什么是“正常”的平均死亡率呢?是用黑人此前各年的死亡率计算“正常”?还是用白人同期的死亡率作为参照“正常”?还是用白人此前各年的死亡率计算“正常”?如何用后两个指标,黑人的超额死亡简直太高了。事实上,美国黑人与白人在死亡率上的差别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末。人们完全有理由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六十年代民权运动以前,黑人在美国一直是大规模超额死亡,也就是非正常死亡太多。

平均粗死亡率的变化:南非


 

数据来源:Palgrave Macmillan Ltd., InternationalHistorical Statistics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 April 2013)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南非,1935年以后,南非白人死亡率几乎维持在千分之十左右,但黑人死亡率最初高达千分之二十五,以后虽逐步下降,但仍然大大高于白人,差距到八、九十年代才变得比较小。如果白人的死亡率是“正常”死亡率的话,黑人长期大规模“非正常”死亡。

上述各国的例子说明,计算“合理”的平均死亡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平均粗死亡率的变化:中国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

中国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解放后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从1949年的千分之二十,猛降至1957年的千分之十一,但在1960年又猛升至千分之二十五。饥荒过后不久,死亡率就跌至千分之十以下了。短期内,变化如此剧烈,应该怎么计算“正常”的平均死亡率呢?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上面提到计算“正常”平均值的思路。从历史比较的视角看,应与过去比,如与大跃进之前相比,这是大多数研究者的作法。但也可以和解放前相比,因为事实上冯克无心但潜意识地暗示了1946年的情况和大饥荒的情况差不多。,从跨国比较的视角看,应与其他国家比。跟哪些国家相比呢?印度恐怕最可比的国家,也可以与其他最不发达的国家比。因为中国1960年前后的发展水平属于最不发达国家,比印度还差一点。

跟大跃进以前比较的话,必须记住阿玛蒂亚·森在《饥饿与公共行为》中的告诫: “然而,必须记住,因为中国的死亡率早在饥荒前就已显著下降,因此基于饥荒前死亡率的额外死亡估计,是与一个低于世界上大多数穷国的饥荒前死亡率相比而得到的。”这句话是放在一个注脚里面,而不是正文里面。研究大饥荒的人都喜欢引用阿玛蒂亚·森,但似乎很少人注意这段话,但是这段话警示我们,计算额外死亡率所需的“合理”的平均死亡率不易确定。

中国的粗死亡率1949年是20‰,1957年降至11,只用了八年。那么,一般而言,粗死亡率从20‰降为11‰需多少年呢?请看下面这张图表。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4-2-7 04:29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04:33 , Processed in 0.02081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