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统计与政治(五)

2014-2-15 12:06|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3642| 评论: 2|原作者: 《开放时代》2013年论坛

摘要: 我国国内以王维志、金辉、丁抒、曹树基、杨继绳等先生为代表的一些研究,把这2644万人全部或者绝大多数都计入到三年困难时期的我国非正常死亡人数之中,这是错误的。换句话说,他们算出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中至少有2644万是虚假的。
曹树基:谁是谣言的制造者

  我先评论刘民权老师的发言。首先,我在研究中所用基础材料是1953年、1964年和1982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因为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再利用历年人口数据可以算出灾前和灾后的人口增长率,从而求得灾前(1958年)和灾后(1961年)这两个控制点的人口,然后用1958年人口减去1961年人口,所得净减少人口就是非正常死亡人口的一部分。我没有用到1‰人口生育率调查的数据,尽管这个大数据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再来评论孙经先先生的论文。我的数据真的不是根据孙先生你说的五个数据做的。我的大数据是通过分县、分府、分省累加的方法做出来的,完全不是你这个讲法。我很痛恨人家先歪曲我,再痛批我。但我没办法,你一口咬定我就是那样做的。孙先生,你真的还是要读读我在香港出版的那本著作。

  孙先生提出的公式就是个回归公式。你不要随便说其他人完全不懂数学,杨继绳先生毕竟还是清华大学的本科生。你用的这些数学方法我们都能够理解,我们自己也在用这一套做数理分析。你虽然提出了一个没有发表过的公式,但我还是只就你发表的论文做点评论。孙先生的这个问题实在太大了。你讲到的漏报和重报的问题,是你自己的想象。你引用的山东省数据在你的论文里没有出现,在你报纸上发表的文章中出现了。资料来源在哪里,你完全都没有交代。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如何评论你的东西?你自己要公布你的资料来源,不要等我们呼吁你。

  关于统计数据,杨继绳对孙先生有批评。杨先生说:“孙先生承认统计局公布人口统计数据不准确,却用这不可靠的数据推出‘高度吻合’的结论。”你利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画出的曲线有一个问题:你的曲线有两个原点,你竟然把这条曲线的数据平衡做到了1974年。你以为有一个最基本的假定,说户口登记制度是怎么一回事?你在文章里说:“让我们先看一个典型的例子。假定 1960 年年底我国某城市一个工厂关闭,其来自农村的职工1万人被精简返回农村。他们都在当年12 月下旬办理了城市户口迁出手续,又都在 1961 年1 月初在农村原籍办理了户口迁入手续。”你说,这 1 万人在 1960 年年底是没有户籍的,什么都不是,任何统计都不会有。你就用你事先假定的典型数据去进行推论,那我就要讲了,你把公安局那批搞户籍统计的人当做傻瓜在对待啊。我们知道,公安局年底的户口会有一个冻结的制度,是不会出现你说的这个问题的。即便真的出现户口迁入,那还有一个户口迁出做平衡。这个问题涉及方法论的问题,孙老师你真的不是在做历史学,而是在做数学的假定和推导,你这样的推导没有任何意义。

  关于精简人员,孙先生说:“1964年,虽然我国户籍人口大迁移基本结束,却留下了1510万漏报户籍的人口,他们虽然从市镇迁移到农村,却没有在农村办理户籍迁入手续。”杨继绳反复地讲,这些人没有户口,就没有饭吃。现在的问题是,你这个东西没有事实做支撑!我来告诉你一个事实。1961年6月的《中共中央关于精简职工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告诉我们:“职工本人及其随行的供养亲属回乡的时候,原工作单位和当地管理户口的部门、粮食部门,应该帮助他们办好转移户口和粮食关系的证明,并且按照以下标准发给他们回乡后一个月的口粮……对重灾区、缺粮区和回乡职工过多的社、队,各地可酌情多发给一部分口粮。”具体讲,浙江发了多少口粮?浙江是发给他们从离城之日起到早稻登场的口粮。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在保证精简人员在转换过程中不缺口粮,不会让2600多万人因漏登农村户口变成一群漂浮的野鬼。你应当参考浙江大学朱珏的博士论文。

  你认为你在今天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但历史的事实真的不是你讲的那种情况。你不去查证基本事实,继续大胆地说:“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工业战线和市镇其他部门又需要补充大量的职工。1960—1964年期间精简到农村的1510万人口中的大多数也要求重返市镇。这样在1965—1979年(主要是1970—1979年)这一漫长的时间内,各级政府部门拿出很大的精力解决这一个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随着这一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这1510 万人口中的大多数都在1970—1979 年期间返回了市镇,在市镇办理了户籍迁入手续,其余的人也在农村办理了户籍手续。”

  我告诉你,你说的这桩事情不是真实的。你一点也不引用他人的研究。关于这件事情,中央有文件。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处理部分人员要求复职复工回城就业问题的通知》,第一条就讲:“对于有些被精简职工要求复工复职的问题,一般的不再收回。”浙江大学朱珏的博士论文讲,这批人都没有收回。你都是在用你的想象再加你的数据跟我们说这件事情。最近十几年,我们在乡下调查,碰到好多这批当年的“精简人员”,他们仍然居住在农村,仍然是农村户口,他们没有回城。你硬说他们的户口漏报,搞出一大堆神话给我们听。我很无语,你真的不可以这样做。你罔顾历史事实,却先设定、假定了很多事实,我们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我再举一个例子。你说:“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迁入(包括婚入):全户或者个人迁到新住地的时候,应……交出迁移证或者缴验其他证件……后,登入迁入登记册。’”你的引用确实没有引错,但你的评论真的是很奇怪。你说:“这一规定存在明显的漏洞,这就是:在办理户口迁入时,可以不缴验迁移证。这就表明在迁移时可以不在原居住地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就能在新居住地办理户籍迁入,只要能有‘其他证件’。”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你或许比我还年长,难道你不知道“其他证件”比户口迁移证还要难以得到?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对“其他证件”有个界定:“没有迁移证件的公民,凭下列证件到迁入地的户口登记机关申报迁入登记:一、复员、转业和退伍的军人,凭县、市兵役机关或者团以上军事机关发给的证件;二、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和留学生,凭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者入境证件;三、被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释放的人,凭释放机关发给的证件。”

  这些证件的任何一样都比迁移证更难获得。社会常识告诉我们,户口迁移证是最重要、最常见的证件,还有例外,例外的就是这些证件。这哪里说明当时的户口制度有很多漏洞可以利用,可以随意上户口?你也不要讲1955年的户口制度跟1958年的有差别。这个精神是一以贯之的,根本不存在你说的那种漏洞,比如我拿个学生证或我爸爸给我的证明就跑去上海落户了,那是不可能的。当时的社会控制是不会留下这样的一个漏洞的。

  孙先生,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看来,你说的这些都是假定,你明白吗?我今天要向你指出:你不可以用假定加上数学就做出这样的神话来!历史学是严肃的,我们要有基本的事实,这点不能违背。

  你刚刚又犯了一个错误,硬说我曹树基是根据那五个数据做的推断。研究是我自己做的,天地良心,我曹树基真的没有根据那五个数据做推断。我是一个省一个省地做出来的,最后差一个省的时候,我还没有做数据的加总。我当时非常期待,加上最后这个省,全国的人口非正常死亡数据是多少。加总的结果是3250万,我不再做调整了,就这样定了。讲老实话,我做分区研究的时候,是朝偏低的方向发展。至于你说的那个逃荒的会跑掉的情况,我们在无为做过一个关于迁移人口的调查。无为在1959年的人口已经少于1958年。它的迁移人口有迁到工厂的,政府都有详细的规定,我们专门把那个数字跟它县志的总数字来对照,全部吻合。县志里面并没有人口丢失不见的情况。你看,无为县并没有丢,我们今天照样把那个数字拿出来,它有一大堆表格供查考。这就是我的意见。

  你还有一件事情做得不地道。你讲话把我曹树基扯上去,却不针对我曹树基的任何论文或著作,你就在报纸上点我的名了,点了之后你就把我当做谣言的制造者。这件事情非常不好。你口口声声说我是谣言的制造者。我们本来是在讨论问题,不要用这样的暴力语言。你要知道,“谣言制造者”是一个法律用语,国家对这个做出司法解释。你怎么可以不针对我的任何文章或著作,就在报纸上给我一个污名?所以说,做学术要有基本的专业素质,乱讲是不可以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4-2-14 20:44
好家伙,唇枪舌剑,现场必然是火药味十足,孙经先准备充分,说的很好。
引用 远航一号 2014-2-14 18:25
这一部分的辩论很精彩。最后一页有一至五部分的注解。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23:57 , Processed in 0.01703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