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统计与政治(五)

2014-2-15 12:06|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3643| 评论: 2|原作者: 《开放时代》2013年论坛

摘要: 我国国内以王维志、金辉、丁抒、曹树基、杨继绳等先生为代表的一些研究,把这2644万人全部或者绝大多数都计入到三年困难时期的我国非正常死亡人数之中,这是错误的。换句话说,他们算出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中至少有2644万是虚假的。
冯筱才:临时户口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

  孙经先老师讲到,当时到城市里可以随意上户口。因为我正在研究上海,上海的情况我非常了解。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大节就是谈论临时户口的管理问题。临时户口是一个非常麻烦的问题。1958年“大跃进”到上海的那些临时工和家属工是不可能有上海户口的,他们当时只能算是临时人口。到了1960年11月的时候,上海市对临时人口(或临时户口)进行了全方位的清理。从清理的过程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上海在1~6月份大概清理了2万多临时户口。因为当时的上海市公安局对户口的管理非常严密,你没有合法的手续,是不可能让你挂上户口的。即使后来为了引进高端人才,即所谓的专家,市府对他们的户口也是一个个讨论了很久才决定让他们上户口的。所以,事实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子,什么人到了上海都可以随便办个户口。这个是有档案可查考分析的。


  老田:不能假定户籍管理制度是完美执行的

  我不是数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但我很关注这个时期人口问题,我自己也有一个非专业的估计数字,孙经先老师的数字比我的估计数极度偏小,曹树基老师则反过来偏大好几倍。大家其实都没有能力搞一次人口普查,都依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字进行推算。我使用统计局的数字和公式,验算过1953~1964年的人口数字,结果发现,从1954年开始,历年统计局公布的数字都大于验算数字,其中1959年的验算数字要比公布的数据少1260万。如果不看孙老师的研究,就很容易得出统计局事后更改数字掺假的结论。这个验算数字与公布数字的不一致,我个人认为是统计局数字中间最大的疑点,只有孙老师的研究很好地回应了这个最大的疑点。我是在看了孙先生的研究之后,才开始愿意相信统计局没有篡改数字造假的。

  曹老师反驳孙老师的批评文章中间,列举了几个户籍管理制度,以此说明户籍管理是严格的、严密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必须严格假定这个制度是完美执行的,这本身是不可靠的。可以进一步推论,如果曹老师列举的制度都得到完美执行的话,显然,统计局的数字就不可能出现那么大的漏洞和问题。我自己是在农村长大的,一个人有没有口粮,是由生产队决定的。对生产队来说,是不是我们队的人很重要,至于你有没有户口,那是不重要的,当时公社掌握着户口。经过困难时期之后,户籍制度就比较严格了,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倾向于认为这个时期已经接近于曹老师的完美执行假定了。当你从一个地方迁出到另外一个地方落户,这个就非常严格了。我上大学时,自己亲自办过一回。但在50年代的时候,说户籍制度在公布一开始就是完美执行的,就要打个问号。

  另外,孙老师刚才讲公式系数是0.5496,这个系数是怎么来的?你最好是用普通人都能听得懂的(语言)说一下系数是怎么来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数学专家。


  李公明:口粮难得

  刚才老田说到他的生活经验,说在农村只要生产队认可,他就能获得口粮。以我的个人经验而论,这绝对是没有的事,因为我是从城里插队到农村当知青。如果按照那个说法,我们去到农村,自然有生产队来决定我们可以获得口粮之类的,可以分配口粮。当时根据户口分配口粮的制度控制得非常严格。这是70年代的事,我就想用我70年代的经验来回应老田。


  冯筱才:户口与口粮

  我这里是想补充一个证据。老田和李公明两位讲的都是个人经历,我一直强调,个人经历有时不是很可靠。我给你们讲一个例子。1959年,上海市清理这些农村户口,这些人就回到农村,但并没有办法拿到口粮证明。其中有个人成分不好,回到当地没饭吃,她丈夫是工人,就写信反映农村口粮问题,说他的老婆、孩子都快饿死了。公安局把他的信转给当地的人民公社。当地干部说:“这个我不管。你不是到上海去了?”可见当时的户口与口粮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


  李若建:最好的数据是1982年1‰的生育率调查

  对刚才刘民权老师说的一个观点做点补充。就是说,实际上最好的数据是1982年1‰的生育率调查。科尔他们的研究当时就是利用这一数据做的。这个数据包括每个育龄妇女从40年代开始的全部生育率调查以及什么时候死的一个回顾性调查。因为1982年距离1960年才22年,所以这些人的记忆大体上可靠。而且它给出了抽样误差,而很多调查拿不出抽样误差来。我不信很多抽样调查,你不给出抽样误差,我怎么会信你?

  中国到目前为止,在国际上只公布了1982年跟1990年人口普查1%的去掉个人信息后的个体数据,但是也没有人利用这种个体数据去回溯。1964年的个体数据是没有的,你们做档案研究的不知道有没有看到。我很希望得到1964年人口普查的原始数据的登记表。我说1982年回溯性的生育率数据好,是从资料这方面说的。有很多资料有待挖掘,没有挖掘就很难谈论深度。

  孙经先先生的观点我完全不同意。但是,我要讲一句公道话,孙先生讲的山东省那个例子,不是编出来的。我没猜错的话,它应该来自《山东省志·人口志》。但回头我就要讲我的观点。其实这个人口统计误差不只1959年才有,山东其他年份都有,其他年份也有差个几十万。我感到很奇怪的是,为什么孙先生单挑出对你的观点有用的1959年的数据,而不说明还有不利于你结论的其他年份资料。比如说1960年的多报人口,是否是人已经死亡而没有注销户口?其实,就是1959年的资料也未必支持孙先生的观点。山东在1959年已经发生严重饥荒,这从已经公开的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给中央的报告就可以知道,那么山东1959年多报的人口中是否又包含瞒报的已经死亡人口?其实我们引资料,最好是对自己有利和不利的都要说明。


  单世联:营养性死亡问题

  我有一个小问题,要请教孙经先老师。什么是营养性死亡?我自己在上海的生活也是很清苦,经常吃青菜面条,有些人就好心地对我说“你要增加一点营养,光吃青菜、面条,营养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按照常识来说,“营养”不是青菜、面条,而是些其他的食物。只有青菜、面条,不会饿死人,但却没有营养,营养是比青菜、面条更好些的东西。那么大饥荒时代那些饿死的人缺什么呢?显然不是常识意义上的营养,而是青菜、面条之类的基本食物。您用的是“营养性死亡”,我也看到较多用“非正常死亡”、“减少”、“饿死”。我想问孙老师,您不用通常的名词而用“营养性死亡”,有什么特别的考虑?(王绍光插话:孙先生用的词有个对应的英文词组,叫做“death due to the nourishment”。孙先生用这个词,可能是因为“非正常死亡”这个词是公安部门登记用的术语,定义非常宽泛,甚至包括自杀,而营养性死亡就是指完全饿死。)王绍光老师不要急于代孙老师回答,我这里说的是中国的用法,不是说英国。等我哪一天关注英国时,再来向王老师请教。我还是想要孙老师本人来做回应,为什么不用大家习用的语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4-2-14 20:44
好家伙,唇枪舌剑,现场必然是火药味十足,孙经先准备充分,说的很好。
引用 远航一号 2014-2-14 18:25
这一部分的辩论很精彩。最后一页有一至五部分的注解。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01:01 , Processed in 0.05130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