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统计与政治(五)

2014-2-15 12:06|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3640| 评论: 2|原作者: 《开放时代》2013年论坛

摘要: 我国国内以王维志、金辉、丁抒、曹树基、杨继绳等先生为代表的一些研究,把这2644万人全部或者绝大多数都计入到三年困难时期的我国非正常死亡人数之中,这是错误的。换句话说,他们算出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中至少有2644万是虚假的。
刘民权: 平心和气来讨论这个大问题

  首先大家不要激动。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大家一定要平下心来和气地讨论。即使对方的观点跟我的完全相反,也要好好地听一听,看看为什么他是这么说的。你可能认为他说的没道理,但他肯定认为是完全有道理的。大家争论比较多的是生育率调查。我对人口学来说是门外汉,但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大约20年前,我对这个问题做了些研究,后来,就搁在那儿,没去动了。说实话,今天我到这儿是来学习的。可能你们都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我就是想了解你们的研究。我也从杨松林先生的那本书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关于生育率调查,我赞同王绍光老师的意见。要回顾这么长的时间,还要回顾生了几胎,死了几个,是哪年,一个母亲记得住吗?还需要区别阴历、阳历。那个时候的母亲好多是文盲,我们现在是大学水平了。你们的出生日期是阴历还是阳历,你们知道吗?我是按阳历过生日,而我母亲记的是阴历日期。我完全赞成杨松林的一个说法:这个生育率调查需要回顾这么长时间,可靠性究竟有多大?!它虽然是统计,但是是回顾性的。大家要知道,当时的文盲率有多高啊!那40年中的生育状况,她们能完全记得清楚吗?当然,生育和死亡是大事,人家可能是记得的。但是,具体是在哪一年生的,哪一年死的,还有生了马上就死了的,要完全区别这些我觉得是很难的。

  还有,如我刚才说过的,中国的事情因区域不同而很不一样。上海的户籍制度我相信是最好的,但是,到了其他地方,比如武汉,到了农村,情况可能就完全变了。上海户籍制度的情况就能够完全覆盖全国吗?我就不太相信,要打个问号。上海是这一做法,但不说明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当然,其他地方我也不清楚,有待大家去研究。

  还有一个,我觉得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要说“你去看我的著作”。可能因为人家和你不是同一个学科的,没看过或没细看过你的著作,但他还是有一个正常的思维能力在那儿,也能从某一个角度向你提出一些问题。你就有义务向他解释,说自己的研究是怎么做的。

  我觉得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林春老师要我对杨松林先生的书提出建议。我想我的反馈会是,杨松林的这本书应该翻译成英文出版,也许不用这么长的篇幅,也许可以删减一下。曹树基老师认为饿死了3000万,我觉得也成一家之言,也可以翻译成英文。


  王绍光:关于生育率调查的可信度

  我就说一点,是关于生育率调查的可信度。我1986年研究武汉“文革”。我设计的研究方案是非常科学的,是一个随机挑选访谈对象的方案。然后,我去访问。我一到武汉访问,就懵了,因为绝大多数人连“文革”、“文革”前、“文革”后都分不清楚。那时,“文革”刚结束10年,清理“文革”“三种人”的运动还在继续。像我们这样的人会想,怎么有人会连“文革”都记不清楚呢?知识分子、干部们似乎记得很清楚,但绝大多数普通工人、职员、市民确实记不清楚,因为“文革”跟他们确实没有多大关系。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记忆是非常不可靠的。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理解认定,人们应该记得住“文革”这样的大事件。想当然是不行的。我当时马上就放弃了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用别的方法去进行研究。当时,这给我一个巨大的震撼:怎么“文革”这件事情绝大多数普通人竟然都不记得?后来我慢慢地才理解。我只是提醒各位,刚才刘民权老师提出这个问题:40年的生育状况是不是能记住?大家说,怎么可能记不住?我的看法是,真有可能记不住。(待续)



  (录音整理:严九发、周后唐、张慧鹏)

【注释】
①冯筱才:《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的命根子”:1959—1961年上海的粮食紧张及应对》,载王奇生(主编):《新史学(第七卷):20世纪中国革命的再阐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23~253页。
②杨继绳:《墓碑(一九五八——一九六二年中国大饥荒纪实)》,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250页。
③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公安部三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73页。涪陵专区的总人数中应扣除后来划归重庆市的长寿县的人数。
④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公安部三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第107页。
⑤同注②,第142页。
⑥同注④,第50~52页。
⑦同注④,第114~115、118页。
⑧郑异凡:《布哈林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页。
⑨[波]伊萨克·多伊彻:《被解除武装的先知 托洛茨基 (1921—1929)》,周任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37~41页。
⑩布哈林:《苏维埃经济的新发现或如何毁灭工农联盟(关于托洛茨基主义的经济论据问题)》,载《布哈林文选》上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11同上。
12[俄]罗伊·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上册,何宏江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198页。
13同上,第228~235页。
14[波]伊萨克·多伊彻:《流亡的先知 托洛茨基 (1929—1940)》,周任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版,第83页。
15同上,第83~84页。
16除了对农村的清洗,1929~1930年间,斯大林整批地改组工厂中的工会委员会,在莫斯科、列宁格勒、乌克兰和乌拉尔等主要的工业中心,工会委员被撤换的比例高达78%~85%之多,见[俄]罗伊·梅德韦杰夫:《让历史来审判——论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上册,第218页。
17同注⑨,第96~97页。
18布哈林:《列宁的政治遗嘱》,载《布哈林文选》中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338~360页。
19同注12,第210~211页。
20同上,第212页。
21同上,第268页。
22[俄]A. B. 舒宾:《俄罗斯学者对列宁、斯大林的评价和对苏联解体原因的新见解》,更详细的解释见A. B. 舒宾:《斯大林为什么“制造饥荒”?》,载李慎明(主编):《历史的风——俄罗斯学者论苏联解体和对苏联历史的评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8~114、238页。
23斯大林:《论粮食收购和农业发展的前途》,载《斯大林全集》第1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7页。
24斯大林:《大转变的一年》,载《斯大林全集》第12卷,第112~120页。
25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86~92页。
26同上,第348~350页。
27同上,第263~266页。
2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页。
29孙经先:《还历史以真相——关于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报告》,待出版。
30杨继绳:《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就大饥荒年代的人口问题与孙经先商榷》,纽约时报中文网,2012年9月17日。
31孙经先:《杨继绳是怎样走向“饿死3600万”重大谬误的?——对杨继绳〈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的答复》,未刊稿。
32孙经先:《关于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变动(1959—1961)》,载《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3年第4期;《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6期。
33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人口志》,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版,230~231页。
34同注29。
35孙经先:《还历史以真相——关于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报告》;《关于我国20世纪60年代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
36孙经先:《蒋正华先生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研究中的重大学术错误》、《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与蒋正华先生商榷》,两篇文章均于2011年发表于“乌有之乡”等网站。
37同注29。
38同上。
39常德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常德市志》上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常德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常德地区志 卫生志》,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版,第187~188页。
40同注29。
41路遇、翟振武(主编):《新中国人口六十年》,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9年版,第912~924页。
42同上。
43罗平汉:《大迁徙:1961~1963年的城镇人口精简》,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31、41~42页。
44同注30。
45孙经先:《关于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与曹树基先生商榷》,未刊稿;《还历史以真相——关于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变动问题的研究报告》。
左凤荣: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Zuo Fengrong,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hina)
冯筱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Feng Xiaocai, Department of Histor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王绍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Wang Shaoguang,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吕新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Lu Xinyu, Journalism School, Fudan University)
曹树基: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Cao Shuji, Department of History,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刘诗古: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Liu Shigu,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of Science,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
刘民权: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Liu Minquan, Center for Huma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孙经先:江苏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Sun Jingxian,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老田:自由学者( Lao Tian, Freelance Scholar)
单世联: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Shan Shilian, School of Media and Design,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刘骥:南开大学政治学系(Liu Ji,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ankai University)
林深靖:台湾立报社(Lin Shenjing, Lihpao Daily, Taipei)
李若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Li Ruojian, School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Sun Yat-Sen University)
李公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Li Gongming, Department of Art History,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责任编辑:郑英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4-2-14 20:44
好家伙,唇枪舌剑,现场必然是火药味十足,孙经先准备充分,说的很好。
引用 远航一号 2014-2-14 18:25
这一部分的辩论很精彩。最后一页有一至五部分的注解。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17:52 , Processed in 0.01772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