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真的读点马克思

2014-4-11 22:5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78| 评论: 4|原作者: 王东杰|来自: 《南方周末》

摘要: 4月10日的《南方周末》在评论版罕见刊登了四川大学王东杰教授的文章《真的读点马克思》,作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如今学校的政治课程体系重心偏向“当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源头的了解势必不足”,号召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典作品。

《南方周末》最新一期罕见刊文:号召读马克思

2014-04-11 11:46:32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王东杰

  今天(4月10日)的《南方周末》在评论版罕见刊登了四川大学王东杰教授的文章《真的读点马克思》,作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如今学校的政治课程体系重心偏向“当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源头的了解势必不足”,号召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典作品,“真的读点马克思,也读点真的马克思”。

  王东杰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攻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师从朱维铮、罗志田,著有《国家与学术的地方互动:四川大学国立化进程(1925—1939)》。

  文章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常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起,在大学里被设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课程,被学生们简称为“马哲毛邓三,科学发展观”。但用古人的话说,这是旗帜鲜明地“法后圣”。

  “‘法后圣’,更应‘法先圣’”,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虽未把真理说尽,“今人面对时代所需,自应日新又新,才显出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过,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活水源头,仍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写下的睿智篇章,这恐怕也是没有人反对的。20世纪以来的大学者,无论政治倾向如何,是否信仰社会主义,对马克思的著作,都不敢等闲视之。毫不夸张地说,近一个多世纪的学术史和思想史,都是在马克思目光的注视下进行的。”

  “回访马克思”可以“激活思想能力”,文章谈到了一个例子,法国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里说,他每次动笔前,都会先读几页马克思。

  

去年国内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日本学者内田树和石川康宏所著,在日本家喻户晓。

  去年国内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通俗读物,日本学者内田树和石川康宏所著,在日本家喻户晓。

 

  为了强调直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意义,文章例举美国著名学府芝加哥大学的“社会思想委员会”培养博士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花上几年时间,精读一部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永恒意义”的经典。

  文章指出,“只有学会‘马克思式的’思考,才具有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可能。而时至今日,也还没有一个社会主义思想家能够代替马克思。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仍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汲取营养,而不能满足二手的转述,更不能仅从‘后圣’身上揣想‘先圣’模样。”



附文: 【文化解码】真的读点马克思

  作者:王东杰   (作者为四川大学教授)

  2014-04-11  来源:南方周末 


  “法后圣”,更应“法先圣”

 

  德国汉学家施耐德来敝校讲学。课后跟我说: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一些基本观念非常陌生。我颇感诧异: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原理至迟在中学已进入政治课本;上大学,读硕士、博士,都是必修;各级学历考试必考——我们的学生会不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不料,前段时间偶然跟学生谈到“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他们一脸茫然:不是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而是根本就没听过!当年读大学时,常从一些老学者文中见到此说,很是费解:这是什么意思?“历史性”与“逻辑性”怎么可能“统一”?又如何“统一”?搞懂这句话,费了我很多工夫。可是,今天的学生竟然没有听过!这下我信了施耐德。

 

  我讲这事,并非哀叹人心不古,更不是以己度人。在正常情况下,“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一”原非人人皆须掌握的常识,更何况其后原有西方思想史上一条漫长线索做背景,确实不易弄懂。但问题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学生们对这些概念还闻所未闻,其故何在?我不由得起了疑惑,向学生打听,他们的政治课都讲些什么?

 

  学生给我讲了他们的课表,科目似乎也没有太大变化。主要的好像只有一点:二十多年前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代。后者讲授的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学生常把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起,简称为“马哲毛邓三,科学发展观”,朗朗上口。可以想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这部分内容还会与时俱进,层累增高。用古人的话说,这是旗帜鲜明地“法后圣”。我当然不敢说,花在“后圣”著作上的时间太多,是造成对“先圣”经典掌握不佳的原因。但人的精力有限,课程体系重心既已明显偏向“当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源头的了解势必不足。明清以八股取士,已有“宁道孔孟误,讳说程朱非”的局面。功令所系,原也无可奈何。

 

  有人会说:先圣后圣,如出一贯;咸与革新,后来居上。诚然,诚然。我虽研习历史,并无好古之习,决不以为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已把真理说尽;今人面对时代所需,自应日新又新,才显出马克思主义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过,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活水源头,仍是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写下的睿智篇章,这恐怕也是没有人反对的。20世纪以来的大学者,无论政治倾向如何,是否信仰社会主义,对马克思的著作,都不敢等闲视之。毫不夸张地说,近一个多世纪的学术史和思想史,都是在马克思目光的注视下进行的。记得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里说,他每次动笔前,都会先读几页马克思。显然,即使单纯为了激活思想能力,我们也有必要不断回访马克思,就像到其他一些如今正时兴的思想家那里拜访一样。

 

  其实,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并不因他永远正确;而是因为,他永远可以向后人提供不断的思维灵感。打个未必恰当的比方。陈寅恪先生的诸多论点,今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有些甚至已被推翻,但他的批评者们,也还是要到他那里接受启示。因此,对陈先生的超越,毋宁是向他的致敬。关于这个道理,可以参看林毓生先生介绍“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的文章。这个委员会培养博士的方式,就是让他们花上几年时间,精读一部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永恒意义”的经典。学生们通过紧随大师思路亦步亦趋的过程,慢慢习得进行原创性思考的能力——即使他们后来的研究与此经典无关,甚至根本就忘掉了它的内容,也不妨碍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的道理,只有学会“马克思式的”思考,才具有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可能。而时至今日,也还没有一个社会主义思想家能够替代马克思。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仍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汲取营养,而不能满足二手的转述,更不能仅从“后圣”身上揣想“先圣”模样。

 

  常听人说,大学教给学生的不应是定型的知识,而应是思考的习惯、思维的方法和人文情怀。马克思主义的原典作品,确可当此使命。因此,“两课”既是人人必修,是否更应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多做停留,真的读点马克思,也读点真的马克思呢?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龙翔五洲 2014-4-14 23:57
要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否定毛泽东思想——文章的实质。

匹责说得对!
那位四川教授的目的就是打着马克思主义要来代替毛泽东思想(他把毛泽东思想和那些特色党魁的东西放在一起,看出他的本意)。什麽邓,江,胡有什麽东西吗?他们的东西连理论都算不上,什麽“少数先富”“猫论”“摸石头”,“资本家入党”,“以人为本”,这些实质上和马克主义背道而驰的。 他们没有一个谈到阶级性。就拿“以人为本”,在中国实际是为资本家公民为本,看看维权的工人,农民被警察,武警所伤害,所抓捕,哪里看出以人为本?难道工农不是人吗?可见特色党不把工农放在眼里,只是个被利用创造“财”的工具。至于邓的破旗,我已经写几次不再谈;至于江拉资本家入党,已经违背了共产党的党章。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怎么可能是剥削工农的资本家能加入的呢?在全国人民向往毛泽东思想回归中国时,有人就不得不要拿马克思来压倒毛泽东思想。 改开后不是一直有人研究马克思吗?(特别是什麽中央党校)改变什麽了吗?资本论讲的,特色党执行了吗?只不过拉马克思大旗干他们背叛马克思的勾当。 ...华岳论坛 - "http://washeng.net"

[ 4:875 ] 林林林(吴.埠.褐.贝) - 20: ...
引用 吴为 2014-4-12 04:22
"真的读点马克思,也读点真的马克思",只有这样,才能正本清源。有意思的是,这篇文章发表在“南方周末”上面。
引用 龙翔五洲 2014-4-12 04:01
“真的读点马克思,也读点真的马克思”。这无疑是对的。因为,当今有些当权者就是要把毛泽东主义跟马克思主义分割开来,也有些当权者硬是要把邓三科与马克思主义挂靠在一起。所以说“真的读点马克思,也读点真的马克思”是很有必要的。
引用 远航一号 2014-4-12 02:34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4)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3 22:44 , Processed in 0.01785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