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朝鲜电影前世今生

2014-4-16 02:2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113| 评论: 0|原作者: 郭松民|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保持电影的人民性、纯洁性,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重建社会团结,所有这一切,正是中国电影需要向朝鲜电影学习的。

郭松民:朝鲜电影前世今生

作者:郭松民 发布时间:2014-04-15 来源:乌有之乡 
 

  朝鲜电影与中朝文化交流

  朝鲜电影前世今生

  从《卖花姑娘》谈起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在中国公映,引起巨大轰动。无数的中国观众带着哭红的眼睛走出影院,影片的同名插曲也在中国传唱一时,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标签,姜文在他作为电影导演的成名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以及曾经热播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曾经借用这段旋律有力地烘托了70年代的时代氛围。

  2008年,朝鲜血海歌剧团来华演出《卖花姑娘》,盛况空前。

  1897-1925年:朝鲜电影启蒙时期

  1897年电影传入朝鲜,1919年第一次放映了朝鲜人自己摄制的舞台剧影片《义理的仇斗》(金陶山导演)。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导演)问世。在以后的几年中以尹白南为代表的电影艺术家拍出一批电影,如《海的泣诉》(1924,王必烈、李庆孙导演)、《沈清传》(1925,李庆孙导演)、《云英传》(1925,尹白南导演)、《开拓者》(1925,李庆孙导演)、《双玉泪》(1925,李龟永导演)等。这些影片多改编于朝鲜古典小说,是悲欢离合的情节剧。

  无声片黄金时期

  1926~1935年,是朝鲜无声片的黄金时期,不少影片具有民族文化特色。最有影响的是罗云奎导演的《阿里郎》(1926)、《风云儿》(1926)、《野鼠》(1927)、《寻找爱情》(1928)、《金鱼》(1927)、金幽影的《流浪》(1928)、《昏暗的街道》(1928)、姜湖的《黑暗之路》(1929)、《地下村》(1931)及李圭焕导演的《没有主人的渡船》(1932)等。

  罗云奎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导演,他以批判现实主义手法,揭露日本军阀统治的罪恶,反映被压迫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对当时的朝鲜进步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后5部影片,是朝鲜卡普(无产阶级艺术家同盟简称)电影运动时期较有影响的作品。

  卡普电影运动开始于1927年,结束于1935年。近10年间,进步电影工作者运用电影作为武器与日本占领者进行战斗。他们的影片大多取材于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不仅反映他们在日本统治下的苦难,而且也反映他们强烈的反抗精神。因而,卡普电影在当时赢得广大观众欢迎。1935年,由李明雨导演的第一部有声影片《春香传》获得成功。

  1936年后,随着日本统治的加剧,卡普电影运动遭到公开镇压,朝鲜电影完全被日本侵略者掌握在手中。

  朝鲜光复初期的电影

  1945年日本投降,坚持抗战的金日成将军凯旋回到平壤。朝鲜在经历了日本35年的殖民统治胜利光复。

  1946年2月,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电影班,当年即拍摄出《我们的建设》和《民主选举》两部纪录片。1947年初,根据北朝鲜临时人民委员会的决定在平壤建起占地5万平方米的北朝鲜国立电影制片厂(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前身)。

  建厂初期,即推出一批表现人民建设新朝鲜和反映国际友谊等内容的新闻纪录片,代表作如《民主建国》(1949)、《人民委员会》(1947)、《友谊之歌(1949)等;故事影片《我的故乡》(1949,姜弘植导演)和《熔矿炉》(1949,闵定植导演)。《我的故乡》真实地再现了朝鲜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悲惨生活,表现了人民热爱自己的故乡、渴望祖国独立的美好愿望,深得观众好评。

  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爆发后朝鲜电影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朝鲜电影工作者组织了前线摄影队。在战争期间,他们拍摄了100余部纪录片和6部故事片,重要的有纪录片《正义的战争》(1951)、《为了祖国的统一》(1951)、《粮食战线》(1951)、《世界的呼声》(1951)、《细菌暴行》(1952)、《战斗着的铁路员工们》(1952)、《向着胜利》(1952),故事片有《少年游击队》(1951,尹龙奎导演)、《重返前线》(1952,千相仁导演)、《侦察兵》(1953,全同民导演)等。《少年游击队》和《重返前线》曾分别在第6、7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争取自由斗争奖”。

  50-60年代:朝鲜电影进入繁荣时代

  战后的1954~1960年,是朝鲜电影创作繁荣的时期。各类题材的影片大量涌现出来,如有战争片《游击队姑娘》(1954,尹龙奎导演)、《渔郎川》(1957,尹龙奎导演)、《战友》(1958,闵定植导演);现实题材影片《新婚夫妇》(1954,尹龙奎导演)、《幸福之路》(1956,全同民导演);喜剧片《我的女婿,我的儿媳》(1958,崔男先导演);侦探片《9时正》(1959,崔男先导演);历史片《春香传》(1959,尹龙奎导演);儿童片《小船厂》(1958,李基成导演)、《母亲的怀抱》(1958,全同民导演)等。

  60年代,随着朝鲜千里马运动的蓬勃开展,影坛上出现了一批反映时代风貌和新人的影片。如《红色宣传员》(1962,朴学导演)、《细纱工》(1964,吴炳初导演)、《人民教师》(1964,韩尚云导演)、《海鸥号船员》(1961,韩尚云导演)、《百日红》(1963,千相仁导演)等。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朝鲜电影的黄金时代

  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拍摄的许多朝鲜电影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1971年《摘苹果的时候》

  多年前,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冒雨视察北青以后,立即召开北青扩大会议,亲自制定了全国山区变成丰硕果园的宏伟方案。以贞玉为代表的石花农场的年轻姑娘们,遵照金日成同志的指示,敢于革命,勇于实践,克服保守自满和落后意识,经反复实践,试制成功苹果酱,取得了思想与生产双丰收。

  1972年《卖花姑娘》

  1972年,在金正日将军的亲自指导下,该片根据1930年在五家子创作和演出的革命作品《卖花姑娘》改编出炉,是中国中老年观众十分熟悉的一部朝鲜电影。片中卖花姑娘一家人的命运始终牵动着人们的心,催人泪下的情节和动人的音乐旋律使它成为那时的经典。片中的主要演员已成为朝鲜的功勋演员。该片曾在第18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奖。

  以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有崔亿奎导演的《血海》(1969)、《卖花姑娘》(1972);严吉善导演的《安重根击毙伊滕博文》(1979)等。

  以反映金日成和其亲属的革命活动为内容。有朴学、严吉善合作导演的《大地烈火》(1977);严吉善导演的《第一支武装队伍的故事》(1978)、《白头山》(1980)、《朝鲜的启明星》(1~10集,1980~1986)等。

  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有金英浩导演的《鲜花盛开的村庄》(1970)、《农民英雄》(1975);刘浩顺导演的《劳动家庭》(1971)、《轧钢工人》(1972)、《摘苹果的时候》(1971)、《青春的心脏》(1982)等。

  描写朝鲜地下工作者敌后斗争。有郑基模导演的《木兰花》(1~3集,1971)、刘浩孙导演的《无名英雄》( 1~20集,1978~1981)等。

  针砭社会生活中某些落后面和不良风气。有《在某一工厂》、《试制品事件》、《车间主任和两个姑娘》、《不能等闲视之》、《两个作业班长》、《婚礼日》等。这类干预生活、比较轻松活泼的喜剧短片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以南北统一为主题。有严吉善导演的《金姬银姬的命运》(1974)、闵正植导演的《骨肉》(上、下集,1979)等。

  除了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一大批为中国人所熟悉的经典影片外,朝鲜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上半期还创作了很多影片,如《一个党的干部的故事》、《郡委第一书记》、《保证》、《留在心里的人》等影片,其中系列影片《民族与命运》最为有名,到现在已经拍摄了50多集。影片表现的是领袖与人民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参与该系列影片拍摄的都是功勋卓著的艺术家和优秀的文艺工作者。

  先军时代的朝鲜电影

  以1995年1月1日金正日将军对某边防哨所进行现场指导为标志,朝鲜进入了“先军时代”。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朝鲜电影也进入了“先军时代”的创作时期,朝鲜拍摄的关于新时期军人革命题材的电影多了起来。朝鲜人民军4·25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从军的日子》、《一个女战士的手记》等影片。其中《从军的日子》通过一个军人家庭的故事表达了“不是穿上军装就能成为真正的军人,只有誓死保卫领袖的军人才是真正的战士”这一主题。

  《一个女战士的手记》则讲述了一个普通新兵的部队生活,阐明了“先军时代”一心为国意味着什么,要一心为国又应该怎样去做这样的问题。影片主人公池香顺是备受全家宠爱的小女儿,她怀着远大的抱负参军入伍,梦想守卫祖国前哨,成为能够建功立业、闻名于世的军人。然而她却被分配到一个只有几个女战士的铁路桥哨所。这样的落差让她心里很不平衡。她不想在这个深山里虚度年华,因此对工作失去了热情。班长对她进行了教育,为她讲述了曾经驻守在这里的老兵的革命事迹,这让她很受感动。一天,忽然发生了山崩,巨大的石头和树木从山上滚落下来挡住了铁路,就在此时正有一列客车向这个方向驶来。池香顺奋不顾身地把大石头和树木推离铁路,保证了列车的通行安全,乘客们打开车窗向她招手致意,她也不顾受伤的身体,微笑着回以军礼。在晋升为初级战士的那天,她在哨所手记里写到:“不管在哪个哨所,都要胸怀祖国。我的哨所告诉我,真诚地为祖国服务是人生最大的荣誉。我的手记在这个哨所将继续不断……”

  可以说,先军时代的朝鲜影片都带有这种鲜明的特征,即使是社会生活题材的影片也不例外,影片都教育人们要拥戴领导者金正日将军,拥护“先军政治”。

  当代朝鲜电影《女学生日记》

  2007年,一部朝鲜电影《女学生日记》在朝鲜公映后引起轰动,并受到西方影坛关注。总部设在巴黎的电影发行公司“美丽电影”购买了4部朝鲜电影的法国发行权,包括《女学生日记》,并在2008年戛纳电影节上展映了这部电影。这是朝鲜数十年来首次出口电影到西方。

  《女学生日记》讲述的是一个快要中学毕业的女学生金秀莲,用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学习和父母的生活琐事。她总是抱怨从事科研工作的父亲不关心自己的生活,甚至把单位分配的住房都要让给更需要的家庭。但是当自己的父亲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深受感动的她,便立志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的国家栋梁。

  这部电影的剧本以及片中音乐,均经过金正日将军的亲自指点修改,故该片风格与过去朝鲜的经典影片有很大不同,很像现在非常受欢迎的青春片,色彩明艳、处理完美。

  《女学生日记》上映后,大约有800万民众前往观看,仅在平壤一地,每天观看的人数便达数万人,盛况空前。从影片上映开始,朝鲜中央通讯社、《朝鲜劳动新闻》、朝鲜中央广播电台、朝鲜中央电视台、平壤广播电台等媒体便对该部影片每天介绍一次以上。朝鲜中央通讯社评价说:“《女学生日记》是新世纪主体电影艺术开创新的转换契机的模范作品!”而《朝鲜劳动新闻》则发表评论说:“新时代青年的理想是什么?不是父母留下来的荣誉和财产,而是真心拥戴金正日将军的真心气节和实际行动……”《朝鲜新报》报道说,“《女学生日记》是在平凡、朴实中,勾画出了全世界都难以寻觅的朝鲜人民的生活。”

  该片可谓云集了朝鲜的众多明星和演技派新人。剧中扮演妈妈的金英淑是朝鲜的“功勋演员”,扮演父亲的金哲是“人民演员”。而女主角扮演者朴美香目前还在平壤戏剧电影大学演员专业二年级就读,《女学生日记》也使她成为朝鲜家喻户晓的明星。

  此外,50多年来,朝鲜儿童电影也有了很大发展。朝鲜儿童电影制片厂负责制作儿童电影。儿童影片既有以金日成和金正日给孩子们讲的故事为题材改编的电影,如《蝴蝶和公鸡》、《刺猬战胜老虎》等,也有以朝鲜寓言、童话及民间故事为题材创作的儿童片《少年大力士》、《月亮国的万里镜》等,其中数十集的动画连续剧《少年将帅》最受儿童的欢迎。

  朝鲜电影受到领袖的特殊关怀

  朝鲜历任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电影。《卖花姑娘》就是金日成创作的,金正日将军本人就是一位天才的电影艺术家,他曾经说过,如果他不担任领导国家的工作,就会成为一个电影导演。

  建国初期,朝鲜就在平壤建立了培养电影人才的平壤电影大学。大学设电影导演、摄影、美术、表演、电影理论等专科。活跃在朝鲜影坛上的电影工作者大部分出自于这所大学。

  朝鲜在60年代初建立起了电影奖励制度。为作品设“人民奖”,为电影工作者设“人民艺术家”、“人民演员”、“功勋艺术家”、“功勋演员”等荣誉称号。

  80年代朝鲜有电影制片厂主要有4个: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二·八电影艺术制片厂、朝鲜纪录片厂、朝鲜科教片厂。每年生产故事片、纪录片近百部。

  1981年,根据金正日将军的指示,朝鲜电影制片厂在厂区的后山岗一带75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建立了“外拍电影城”。在这个外拍电影城里有170多幢建筑,从高句丽到李朝时期的百姓草房,从地主家的大瓦房、北部地区的原木房到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朝鲜时期的边防炮楼和警察驻在所、30年代的抗日游击队兵营,等等,应有尽有。此外,还有朝鲜街、中国街、日本街和西洋街等。“外拍电影城”建成后,成为朝鲜电影制作的重要基地,与过去相比,不仅电影制作成本降低了60%,还缩短了制片时间。如今电影城还成为旅游者参观的景点。

  看电影是朝鲜人娱乐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平壤每个区都有一家电影院,像《血海》这部30多年前制作的电影,至今还在平壤电影院里反复上映,拥有众多忠实影迷。

  2005年年末,金正日将军视察平壤电影城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要求提高国产电影质量,参与国际电影商业竞争,超越美国大片。

  就在这一年,朝鲜迈出了向国外开放电影业的重要一步。《东方角斗士》是中国电影人与朝鲜第一次联合拍摄的电影;韩国向朝鲜订购了一部以15世纪为背景的片子;中国大陆和香港也订购了一些影片。韩国影评人认为,朝鲜电影艺术表现中的洗练和简洁,正是韩国电影正逐渐丢失的。购买了《女学生日记》法国发行权的“美丽电影”公司总裁维莱塞表示,他相信西方观众将对朝鲜电影持非常好奇的态度,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让西方观众知道朝鲜普通人的生活。

  在2006年9月的第十届平壤国际电影节上,首次有西方主流电影获准放映。最佳影片奖(即金奖)被德国的《纳波拉学校》摘走。最佳音乐奖和最佳摄影奖被法国影片摘走。中国参展的8部影片中,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太行山上》获“特技奖”,山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暖春》获“电影节组委会奖”,山西电影制片厂并将《暖春》一片作为礼物赠送给了金正日将军,这部电影犹如当年《卖花姑娘》在中国一样,在朝鲜感动了无数观众。

  中朝之间的电影文化交流以此为契机翻开了新的一页。

  朝鲜电影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朝鲜电影已经成一代中国人的情感记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10:18 , Processed in 0.02102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