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动态信息 查看内容

中国离危机有多远?

2014-5-23 23:56| 发布者: 水边| 查看: 4003| 评论: 4|原作者: 中美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话

摘要: 2014年5月5日和5月6日,地点成都。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授大卫.科茲,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了两次座谈。参加第一天座谈的中国学者有:赵磊,朱明熙,叶劲松,胡德全,柳成湘,易淼,李节,李永康,肖磊,张建华。下面是第一天座谈的发言整理稿。

l   朱明熙:

    我再补充一点。毛主席他太超前了,他远远超越了与他同时代的人。

l   赵磊:

    这是王震说过的话。

l   朱明熙:

    90年代后半期,也就是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以后,我们才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性。

l   大卫·科茨:

    中国的文革时期,我在美国西部的加州,那时候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很多美国年轻人都在阅读毛的作品。

l   朱明熙:

中国也是一样。

l   大卫·科茨:

那个时代,也就是6070年代,全球化的激进浪潮从美国到欧洲、到拉丁美洲、到中国,甚至到苏联。没有人能够理解,为什么在全球范围内有这样一个急遽的思想动荡的时期?正像1848年在欧洲那样一个普遍的浪潮一样,没有人能够对这个风潮提前有所预测。1960年代之前,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这种急遽的浪潮出现。

我们期待着在最近的将来,能够看到同样的情况。这里有一些信号,美国一直都有反共产主义、反社会主义的宣传,可是最近在公共舆论领域,30岁以下的年轻人中,有1/345%的比例对社会主义模式持赞成态度,这是美国三个独立的公众调查机构在2009前后所做的调查结果。

l   赵磊:

这个完全出乎我们中国人的意料。

l   大卫·科茨:

    第一家调查机构宣布这个结果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媒体都加以报道。

l   赵磊:

    在中国,这类信息要被主流媒体封闭掉、屏蔽掉。

l   朱明熙:

    这么看来,美国年轻人赞成社会主义的比例要比中国高的多啊!很奇怪,资本主义的年轻人比社会主义的年轻人更相信社会主义(笑)。

l   大卫·科茨:

    经济危机的恶化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念产生了动摇。长期以来,美国人的观念就是:一个人的成功或失败完全取决于他自身的努力。这就使得经济危机爆发之后政府去拯救富人,反而给穷人带来糟糕的结果,这使得很多美国人反对资本主义本身。

l   朱明熙:

    所以,中国如果爆发经济危机的话,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l   大卫·科茨:

没错,因此这个事情发生的话,可能会产生好的意向。

l   易淼

    请问科茲教授,据我了解,现在中国的官员,甚至有些部级官员,谈到十八大三中全会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就直接将其理解为继续私有化。您说过,苏联体制的 终结来自上层的革命。那么在当前中国,是否也有经历着一场来自上层的革命的危险呢?只不过苏联是激进的,而中国是渐进的。

 

l   大卫﹒科兹:

    是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终结,就是一场上层的革命。中国如果继续推进私有化进程,将会非常危险,这也是我非常担忧的。

l   叶劲松:

 在 我看来,我们国家会不会发生经济危机,还是赵老师说的对,这个具有必然性。当然,具体在什么时候发生,这个有一定的偶然性。当年我们引入了市场经济的思 路,按科茨教授讲,这是个混合的形态,并没有完全采用新自由主义的模式,这使得在经济危机之后,中国能够有很强的政府干预,而其他西方国家基本上都抛弃了 对经济的干预。

 还有一个,就是中国长期维持一个低汇率的政策。之前,我记得我们国家六七十年代2.4元兑换一美元,到近几年最高的8点几元兑换一美元。人民币经历了一个大幅贬值的过程。这个贬值使得外资大量涌入,产品大量地增加,另外也有利于我们国家的出口,这解决了一个内需不足的矛盾。但是,外资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使得它控制了我们很多领域的产业,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我们的经济增长。

 还有一点就是刚才都提到的,08年经济危机之后,政府4万亿的投资使得经济维持了高速增长。不过就目前而言,进一步地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是政策上明确的选择。但我认为,如果政府真的按市场化的逻辑去搞的话,最多5年,肯定会发生经济危机

l   赵磊:

     国 务院的重点还是放在了供给上,李克强现在的说法叫“优化供给”。“李克强经济”的着眼点是调节供给,继续做大做强供给。其实,还是采用供给学派那一套主 张,也就是金融危机后张维迎和叶檀极力鼓吹的那一套。什么意思呢?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现在的房子为什么老百姓不买呢?不是老百姓兜里没有钱,而是房子 修的太少了,要继续修,使劲修。他们的眼睛始终关注的是供给,而不是需求。这就是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水平。

l   大卫·科茨:

    是的。我知道李是厉以宁的学生,主流经济学认为,这里没有需求方的问题。

l   赵磊:

    供给学派——即新自由主义坚信,继续“扩大生产”就能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现在中国政府采用的办法,仍然是延续供给学派的办法,继续“做大蛋糕”。这中间有个争论:“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争论。重庆有一个姓B的书记认为,现在中国的问题在于“分好蛋糕”,分的更公平才能缓解生产过剩。但是主流的观点认为,不是蛋糕没分好,而是蛋糕做得还不够大。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说了。

l   叶劲松:

     我 认为,当前如果靠外部出口市场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他们的进口都不是很理想。而中国的出口也在下降,整个东亚地区像日本、韩国都遇 到同样的问题。所以,要靠外部市场来缓解中国的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是很难的。这些是不利的外部条件,抛开这些不论,就内部环境而言,中国包括钢铁在内的许 多行业都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而且现在的房地产泡沫很可能要破灭。刚才科茨教授也提到,如果靠政府干预的话会是一个好的选择,这点我比较赞同,如果完全 靠市场调节的话,我认为,5年之内肯定会爆发危机。

l   大卫·科茨:

 其实很多的政策主张跟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所以也许会更快一些。在1992年,苏联的一批改革智囊认为,如果采用新自由主义的话,苏联的经济将会在6个月之内得到改善,但实际上是长达8年的下滑。在1980年代,美国新自由主义智囊认为,这套方法会使得美国的储蓄、投资等等经济指标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将会大大地增加供给。但实际情况是投资只是在缓慢地增加,真正维持经济增长力量的是消费,而且主要由借贷消费来维持的。

 我在最近写的新书《新自由主义的兴衰》中,谈了很多这方面的细节,这是不可持续的。我想,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如果认为新自由主义就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话,恰恰会带来极大的麻烦。这有一个问题,据我所知,两年前在北京有一个激烈的讨论,经济政策的制定者们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要采取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另一派是想维持目前这种混合模式,在这里,它更像一种社会民主党人扮演的角色。最后胜出的好像是新自由主义这一派。那么,在你们看来,为什么新自由主义这一派最后胜出了

l   朱明熙:

    我认为,就跟你在《来自上层的革命》所分析的一样。因为这个对于新一代工人而言是不利的。

l   大卫·科茨:

    我认为原本是这种混合模式导致了中国经济的成功,可是为什么在两年前的讨论中,新自由主义最终会胜出?

l   赵磊:

     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改革一旦上了道,私有化的逻辑就会一条道走到黑,这就叫路径依赖。二是,一旦私有化的逻辑发生作用,饮鸩止渴就会成为资本的必然选择,这就叫自我强化

                             (未完待续)

1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3 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7 08:23 , Processed in 0.011815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