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纪念和学习鲁迅的几点感想

2011-10-24 15:38|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4323| 评论: 0|原作者: 李定凯

摘要: 纪念和学习鲁迅的几点感想——在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3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李定凯(2011.10.16)今年是鲁迅先生诞生130周年,各个阶级、各种人群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以不同的方式评价鲁迅,发表各自的主张。毛泽东同志早在71年前,即1940年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高度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纪念和学习鲁迅的几点感想

——在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30周年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定凯 

2011.10.16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生130周年,各个阶级、各种人群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以不同的方式评价鲁迅,发表各自的主张。毛泽东同志早在71年前,即1940年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高度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对毛主席的这个论断,革命派完全拥护,反革命派则完全反对,而一些在革命派和反革命派中间游移不定的人,特别是一些标榜自己为自由派知识分子的人们,或者口头上赞成,实际上不完全赞成,或者在口头上和实际上都不完全赞成,他们宣称要重新认识鲁迅,重新评价鲁迅。

反革命派对鲁迅一贯的、公开的肆意歪曲、诋毁和污蔑谩骂,我们且不去管它。革命派对鲁迅的崇敬和遵循,也不大需要一味地重复。在此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30周年的座谈会上,我想主要就两个问题谈点肤浅的感想。第一点是,为什么多年来在执政的层面上,一方面表面上仍然维持着共产党在历史上对鲁迅的认识表达,而在实际上却把鲁迅完全地或部分地抛弃了;第二点是,对当今把对鲁迅的学习和研究尽量往象牙塔里装的现象,值得我们高度注意和警惕。
我不是专门学习和研究鲁迅先生和他的著作的,我只是一个热爱鲁迅和喜欢他的作品的搞理工科的知识分子,而对鲁迅的热爱完全出自对他的作品的喜欢。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是因为毛泽东把鲁迅捧为“圣人”,我们才尊鲁迅这个“神”。不可否认,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对我读懂鲁迅起到了指引方向的作用,就像一个高明的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去读书,掌握其中的要领一样。我是从中学语文课本上开始接触鲁迅作品的,逐步感受到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作家对国家民族无私的责任感,对人民的同情和关心,对历史和现实深邃的洞察力,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他的博学和高超的写作本领。后来,我就在业余看些介绍鲁迅先生生平的文章和书籍,购买和翻看《鲁迅选集》、《鲁迅全集》和《鲁迅年谱》,以求得到精神的滋养和熏陶。正因为我不是研究鲁迅的专家,所以我的感想可能很平常,没有什么惊人之语,甚至有错误,请大家理解和谅解。

首先谈第一点感想。在今年纪念鲁迅先生诞生130周年的活动中,北京和上海都举行了官方的纪念大会,分别有中央和地方宣传部门的领导人发表了演讲。当然,演讲照例最后还是落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小康社会”服务。我看了几遍网上刊登的演讲内容,总觉得很少看见鲁迅身上那种特有的对一切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势力不妥协的批判和战斗精神,好像鲁迅的灵魂被剥夺了。联想到在执政的层面上,一方面嘴上说,要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另一方面又把鲁迅的许多文章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拿掉,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现在的与未来的青少年都不需要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了呢?

据报载,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公布的资料:在201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书中,按入选作品篇数或稿费多少排名,老舍占第一位(29篇);后面有金波(28篇)、郭沫若、巴金、曹禺、冰心、叶圣陶、艾青、沈从文、张秋生、圣野、冯志、朱光潜等人都榜上有名,独独“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主将鲁迅却不见了踪影。而人教版教科书是目前全国中学选用率最高的教材版本之一。真是奇哉怪也!

20098月,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鲁迅论坛上,来自全国中学的一线语文老师探讨在“新时代如何读鲁迅作品”,有的教师形容鲁迅的作品成了“鸡肋”,认为“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在中学校园里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于是就把鲁迅的作品从教科书里大量删减掉了。据说理由是:“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现今的学生与鲁迅的作品存在“时代隔膜”。这些“理由”显然是说不通的。如果说有的鲁迅作品文字比较晦涩,难于读懂,难道比《论语》还晦涩,还难懂?何况鲁迅更多的作品是明白易懂的。如果说现在的学生与鲁迅存在“时代隔膜”,难道他们与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老舍、巴金、郭沫若、曹禺、冰心……就没有“时代隔膜”?为什么过去的学生不怕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不觉隔膜遥远?其实,要说有隔膜,那是教材的主管者、编纂者们与鲁迅的革命精神有隔膜,与鲁迅揭露和批判黑暗的鬼蜮世界和鬼魅伎俩有隔膜,他们害怕鲁迅的“匕首”和“投枪”刺中他们需要掩盖的脓疮和腐肉,他们需要培养奴才。既然学生有“三怕”,那干脆把读文言文、写作文也取消好了,为什么只在鲁迅头上动刀子呢?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与最近二三十年来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告别革命”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正如网友“锟吾山人”所写的:

“而今天,‘革命家’的身份总遭人嫉恨诬蔑否认,‘告别革命’的今天,‘革命’成了一个不好的词。革命,革命,谁革命?革谁的命?可是,他们错了,正因为鲁迅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才见深度,才有力量。”
“不是鲁迅滚蛋了他笔下的人物欢呼雀跃了,而是鲁迅笔下的人物欢呼雀跃着让他滚蛋了!”

我相信,鲁迅是不会 “滚蛋”的,鲁迅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请到网络上看看,人民呼唤“鲁迅归来”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中,北京大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孔庆东教授在纪念鲁迅诞生130周年的时候,就直问“鲁迅精神今何在?”他说:“在这个时候,我们看看鲁迅先生写的那些文字,字字都是发烫啊,好像说的就是我们今天的事。”“我觉得(如果)鲁迅先生活在今天,他一定会写博客,他一定会写微博,他一定会上‘第一视频’。”

如果一个经常走过北京的地下通道、立交桥和闹市的中学生,学了鲁迅的《野草》集里的《乞求者》中下面的描写,他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一个孩子向我乞求,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一个孩子向我乞求,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啞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走路。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予烦腻,疑心,憎恶。”

    接着谈第二点感想,就是一方面真的鲁迅被从千万间中小学的课堂里驱逐了,被从普通大众的视线中刻意隐去了,另一方面却在大学的象牙塔里,被一些内外科神经科医生似的学者们用笔诊断着、肢解着,解剖着,塑造着,整形着,鞭笞着,终于成为一件件带着“学术”光环的“创新”作品,成为“缺席的在场者”,在聚光灯下鲜亮登场,吸引看客们的眼球,引起一片惊叹:哇!原来真的鲁迅是这样!这些学者们说:“鲁迅始终生活在对现实的绝望和浓重的虚无中”;“他并未变成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在他的思想中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成分而已”;“《野草》以其独有的方式表现出了作者对自我内心世界的密切关注,并努力追求一种对灵魂的复杂性和深邃感的完美表达”;“他从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著名作家、一名有战斗力的左翼文人,怎样被圣人化,又如何一步步走下圣坛,以一个更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形象走向民间。”

上面的言语是我从网上搜到的三个样本中引来的。一个是登在《南方文坛》2006年第2期上的文学博士杨××的文章;第二个是另一位专攻鲁迅的文学博士写的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的网文——《<野草>在歌唱》,该文作者说,他准备写博士论文时用的《野草》小册子,还是在1970年代从一个旧书摊上花了5分钱买来的呢;最后一个是钱江晚报的记者在今年8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16:29 , Processed in 0.01951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