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马钟成:美国是如何用“楔子战略”分化中苏、中朝、中越关系的 ... ... ... ... ... ...

2014-8-29 22:3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685| 评论: 1|原作者: 马钟成|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中国应该重新认识国父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并继续从中汲取营养,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美国全球范围围堵中国的计划得逞,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

  五、克林顿与小布什的接力赛:“朝美核框架协议”与朝核危机的深入演化

  1、克林顿政府与第一次朝核危机

  为应对1992年下半年开始的第一次朝核危机,美国布什总统及新上任的克林顿政府制定了两套方案:首先是对朝鲜军事威胁,美国甚至曾制定侵略朝鲜的战争方案。1993年2月,美韩恢复举行曾于1992年暂停的“协作精神”联合军事演习,而朝鲜则开始全面的战争动员,正是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朝鲜于3月份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公开明确了其核武意图。然而在当时条件下再次侵略朝鲜,并不符合美国的全球利益。除了担心再次将中国推入敌对阵营外,最重要的是当时朝鲜与美国之间军力的差距相对于朝鲜战争期间已经大大缩小,美国侵朝得不偿失。克林顿政府最终选择了“缓兵之计”:1994年6月,当中朝关系进入冰点的时刻,美国前总统卡特访问朝鲜的斡旋活动获得成功,用卡特后来的话讲,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答应了他提出的协议中的全部条款。美国与朝鲜最终在1994年10月21日签署了《关于解决朝鲜核问题的框架协议》(即“朝美核框架协议”或“日内瓦协议”)。根据协议,朝鲜承诺将拆除其全部核设施(主要是3座在建或建成的石墨反应堆),朝鲜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执行《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而美国一方负责弥补朝鲜相关的能源和经济损失,美国答应向朝鲜提供两座轻水反应堆(建设周期在10年内),和平利用原子能提供电力,在轻水反应堆建成之前,美国将向朝鲜提供重油充作替代能源,每年约需50万吨,美国也保证不对朝鲜首先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放宽对朝鲜的贸易和投资限制,并同意尽快在双方首都互设外交联络处。[59]

  朝鲜一方原来的原则,本来是美国军力应全面撤出朝鲜半岛,美国放弃敌视朝鲜的政策,放弃对朝鲜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朝鲜则可放弃核武器。但是在“朝美核框架协议”中,金日成及随后的金正日领导的朝鲜政府仅要求美国提供重油弥补其能源经济损失、放弃对朝鲜的核威胁、放宽对朝鲜的贸易和投资限制,朝鲜便答应冻结并最终拆除其核设施,并永不开发核武器。客观地说,朝鲜的要求完全正当和合理。朝鲜的真实形象,远非西方主流媒体渲染的“好斗的恶魔”。

  本来按照“朝美核框架协议”,朝核问题乃至朝鲜半岛的和平问题,完全可以顺利解决。自1994年以后,朝鲜全面履行了“朝美核框架协议”,朝鲜停止了正在运行的核反应堆及相关设施,停止了另外两座反应堆的建设,封闭了有关实验室、核燃料仓库、核燃料制作装置等设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检查证实了朝鲜采取的措施。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美国技术人员于1996年5月2日开始拆除朝鲜宁边核设施的大约8000根废核燃料棒。[60]

  但是,美国并未认真履行此协议。重油的提供被美国克林顿政府多次拖延甚至中断,而原定到2003年完工的朝鲜轻水反应堆工程,由于美国的借故拖延,至03年时只完成了30%左右(还有一种说法是25%左右)。[61]而且,美国对朝鲜的经济制裁并未减轻,美国仍把朝鲜列在“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这使朝鲜无法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援助。另外,框架协议签订后,美国与韩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却得到了加强,朝鲜已经废除了其核设施,美国却又认定朝鲜的导弹是美国的严重威胁,并联合日本、韩国乃至台湾研发和布置战区导弹防御系统。1999年为表达和平诚意,朝鲜不得不还宣布暂停导弹实验。美国与韩国94年后虽然曾暂时中止针对朝鲜的“协作精神”联合军演,但“秃鹫-2000”之类针对朝鲜的大规模联合军事演习仍然每年进行。[62]

  美国克林顿政府处理朝核问题的方案其实是“缓兵之计”,它与朝鲜签订了框架协议,让朝鲜全面冻结并废除了其原有的核设施,但是美国并未履行相应地承诺,美国仍然将朝鲜视为敌对国家进行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一些表面的“接触”、“缓和”、“放松”政策,只是迷惑朝鲜的障眼法。卡特等人,只不过是美国真正的统治者——垄断资本财团操控的工具而已,工具本身的意见并不一定代表主人的真实意图。美国对朝政策的真正战略意图,是颠覆朝鲜社会主义政权,并将朝鲜改造成美国的头号反华阵地。1994年“朝美框架协议”签订时,中朝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低谷,美国希望此协议能够诱导朝鲜走向反华亲美的道路。假如朝鲜的表现足够积极,此协议就能贯彻下去,美朝就会最终成为盟友。然而,金正日的朝鲜并不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假如美国因为朝鲜放弃了核武器,就放弃对朝鲜的军事压制和经济制裁,使朝鲜社会主义政权得以稳固、朝鲜经济得以恢复,这是美国垄断资本全球利益的重大威胁。

  2、小布什政府与第二次朝核危机

  而2001年1月小布什一上台,就马上宣布朝鲜为“邪恶轴心”国家,对朝鲜的军事、政治、经济压力空前加大,甚至威胁对朝鲜实施“先发制人核打击”,克林顿年代那表面的障眼法和缓兵之计也被美国撇到一边去了。众所周知,小布什团伙制造假情报,欺骗全美人民,污蔑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事后在伊拉克掘地三尺却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影子也没找到,“伊拉克情报门”已经载入史册。然而,更加有意思的是“朝鲜情报门”。

  2002年10月,美国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凯利访问平壤,宣称朝方“已承认”铀浓缩计划,指控朝方正开发核武器,随后这一说法遭到朝方否认。美国总统小布什2002年11月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发现,朝鲜正在进行铀浓缩活动,企图发展核武器。这同他们和美国的协议背道而驰。”因此,小布什政府全面废止了94年的“朝美核框架协议”,美朝关系彻底撕破,朝鲜于2003年1月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核危机又一次凸显。到了2007年2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朝鲜情报负责人德特拉尼终于对国会承认,美国情报机构当时并不高度确信朝鲜秘密开展了铀浓缩活动。而六方会谈美国代表团团长希尔则干脆在华盛顿的一次会议上说,美国根本不确定朝鲜是否掌握了铀浓缩技术。[63]2008年8月美国资深记者、太平洋国际政策协会研究员奇诺伊在《熔毁:朝鲜核危机内幕》一书中则指出,朝鲜核危机是布什政府歪曲情报造成的,美国情报界2002至2003年并无可靠情报显示朝鲜拥有利用铀来制造核武器的设施。然而,美国下定决心终止了与朝鲜达成的核协定“框架协议”,他们利用这个议题迫使美国同朝鲜陷入冲突,至于2002年访朝后声称朝鲜已承认“铀浓缩计划”美国总统特使、助理国务卿凯利,更是在赤裸裸地撒谎。[64]

  显而易见的是,在小布什制造“朝鲜情报门”并以此撕毁“朝美核框架协议”之前,朝鲜并未像美国宣布的那样下定决心研制核武器。虽然克林顿政府拖延“朝美核框架协议”的实施,朝鲜政府在2003年之前还是大体上遵守了该协议,美国所谓朝鲜核武器计划的情报是伪造的。

  当然,“朝鲜情报门”和“伊拉克情报门”还是有重大区别的,“朝鲜情报门”是一个完全可以“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小布什政府在制造“朝鲜情报门”、全面废除“朝美核框架协议”、并对朝鲜发出赤裸裸核威胁后,朝鲜自然于2003年1月正式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开始公开展示其研制核武器的意图。后来朝鲜分别在2006、2009及2013年三次试验核武器,并最终基本实现了其核武战略。

  3、朝核危机的罪魁祸首是美国

  任何不带严重偏见的人,在了解1992至2013年这20年里朝核问题的来龙去脉后,恐怕都不得不承认,朝美关系恶化的根源在美国而不是朝鲜,朝核危机真正的罪魁和责任方正是美国而不是朝鲜,威胁朝鲜半岛和平和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是美国而不是朝鲜及其核武器计划。假如朝鲜半岛真的实现和平,美国还有什么理由在日本及韩国保持大规模地军力存在?用假情报制造朝鲜核危机,并以此为借口进行围堵中国的部署,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基本战略。中国主导的“六方会谈”为何一直成效不大?核心问题就是美国一边参加“六方会谈”,一边加大对朝鲜的经济、金融制裁以及军事威胁,将原则性强的朝鲜逼出了“六方会谈”。

  从克林顿政府签订“朝美核框架协议”后又拖延其实施,到小布什全面撕毁“朝美核框架协议”,再到奥巴马政府对朝鲜的持续打压,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对朝战略乃至全球战略是一以贯之的。颠覆朝鲜社会主义制度、更迭朝鲜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扶植亲美的依附性政权,将所谓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覆盖朝鲜,,将朝鲜改造成头号反华阵地,这是美国持之以恒的对朝战略目标。美国之所以允许韩国、以色列、日本等国发射火箭,甚至拥有核武器,但是唯独禁止朝鲜,其根源便是美国敌视朝鲜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如朝鲜《劳动新闻》2013年1月31日的社论所言:“美国的主张多么不讲理,连西方媒体都评论说,成问题的不是做什么,而是谁来作,这就是美国式伦理,他们按照制度上的差异,规定合法性和非法性。”[65]

  美国为何要将所谓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推广到朝鲜?因为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经济的分散(私有化、外资化)必然导致政治的分散(自由化和依附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原子化——这最有利于美国的彻底控制。克林顿政府与朝鲜有限或者说伪善地“接触”、“缓和”、“放松”的根本目的,除了延缓其核武器计划外,便是要趁机渗透朝鲜并最终和平演变朝鲜政权,将朝鲜改造成亲美国家。当美国发现这种和平演变奏效不大,朝鲜并未按照其预期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及“开放”,反而有可能利用这种“缓和”、“放松”的机会发展壮大时,克林顿政府就开始拖延协议的实施。后来的小布什政府则彻底废除了此协议,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给朝鲜施加军事、政治、经济压力,它期望中朝关系在这种高压中出现裂缝,它要让朝鲜明白反美亲华的道路是死路一条,它期望朝鲜政权在这种全方位压力和制裁下变得更加虚弱甚至自行崩溃,最起码,这有利于美国实施其武力颠覆朝鲜政权的最后的计划。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实际上全面延续了克林顿政府及小布什政府的对朝计划,自09年开始,“关键决心”、“秃鹫”等美韩联合军事演习每年进行。

  4、美国针对中国及朝鲜的根本战略

  应该指出,美国对华战略与对朝战略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与当年对苏战略也极为相似:“接触”和“遏制”这软硬两手都要抓、都要硬。“接触”的目的是为了借机和平演变、颜色革命及最终的全方位控制——历史上,在瓦解苏联进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苏共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长雅科夫列夫,便是在赫鲁晓夫的苏联与美国之间缓和的时期,进入由布热津斯基所领导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俄罗斯学院进修,在那里雅科夫列夫被洗脑和策反,同一批人中还有后来打入克格勃高层的奥列格·卡卢金等人[66]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美关系大“缓和”的蜜月期。89年至91年,美国对华“遏制”的高压政策失效,美国担心其敌对策略促使中国鹰派和左派势力增长,随后便开始“接触”和“缓和”。美国对中国和平演变计划执行的越顺利,采用“接触缓和”策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则会采取高压政策。从92至99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发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计划效果未达预期,于是基本战略发生微调。从99年开始,高压政策浮出水面,中美摩擦屡屡出现(如199年的驻南使馆被炸事件、2001年的撞机事件),美国加大了在中国内部的渗透力度(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开始膨胀),中国与周边亲美国家的摩擦也逐渐升温(如与日本间的钓鱼岛问题、与菲律宾间的黄岩岛问题)。至2007年时,美国对中国和平演变的计划仍然未达预期效果,而中国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又使美国看到,2007年至2012年及2012年至2022年这两个时间段里中国政治的基本盘已经确定,中国在这些时间里不会出现戈尔巴乔夫那样的国家首脑,中国很可能至少能够在未来十五年里保持稳定和发展,于是在2007年后美国对中国的高压政策又开始升级:2008年西藏发生藏独暴乱,2009年又发生疆独暴乱,2010-2011年美国明确宣布其全球战略重心是围堵中国,2011年北京街头出现测探性质的“茉莉花革命”,与此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纠纷进入白热化程度……

  由于中国是拥有两弹一星的全球性大国,朝鲜对自身安全环境恶化的感知程度比中国要更加敏感。而美国对朝鲜的高压政策,从2000年便开始了。虽然美国针对中国和朝鲜都采用软硬两种手段,但总体上美国对朝鲜更加强硬。因此,中朝双方对自身安全局势的判定及对整个国际环境的战略定位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中朝关系出现了一定的波折。例如,中国对和平与发展的信心和热烈期盼使中韩建交得以成功,当然,这必然很难得到仍然处于生命危机状态中的朝鲜的理解。因此中朝关系的复杂和波折,实在是冷战结束后美国所塑造的极度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必然产物:美国让中国感觉和平与发展可期,却施加强大经济、外交、军事压力使朝鲜政府一直处于灭亡的边缘。在这种背景下,中朝关系很容易逐步走向破裂。

  然而自2007年后,经过08、09、10年的发酵,尤其是自2011年开始,美国已经明确宣布将中国重新定位为头号战略对手,中国也面临直接来自美国或者由美国操控的软硬各种战争的威胁,除了内部软性的颜色革命的风险外,与周边亲美国家如日本的战争冲突已经完全凸显。中国的整体安全环境事实上处于1971年以来的最险恶的阶段。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和朝鲜对东亚局势乃至世界局势认知的共识应该会增多,而分歧则会减少。中朝关系也应该迎来新的“蜜月期”,向49-79年的“兄弟加同志”的状态进行一定程度的回归。

  六、朝核危机迈入终局:奥巴马要狂烧最后一把火

  1、中朝友谊的最严峻考验

  中国在建国初选择抗美援朝,并在随后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大规模援助朝鲜,除了“同志”关系之外,“兄弟”情谊也是重要原因。然而,从1992年开始由于中韩建交及中国援助的减少,两党、两国之间出现的关系裂隙至今仍未彻底修复。从2013年2月12日开始,朝鲜已经在事实上正式成为核武国家,这本身意味着朝鲜并不认为中国能够为其提供核保护伞。

  实际上,只要美韩军事同盟的存在,所谓“朝鲜半岛无核化”,只是一个表面问题。因为只要美军驻扎韩国,美国便一直会对朝鲜乃至中国形成军事威胁和核威胁。与“朝鲜半岛无核化”相比,美军核武器从朝鲜半岛撤出只是象征意义,美军彻底撤出半岛才有实质性意义。只要美国敌视朝鲜将朝鲜视为“邪恶轴心”,朝鲜便处于美国核威慑之下,所谓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就没有实质意义(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如此)。而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中朝联盟已经出现裂隙。因此,朝鲜必然谋求核武器以维持半岛军事平衡。

  1992年开始的朝鲜核危机,以及2006、2009、2013年朝鲜的三次核试验以及“六方会谈”的破裂,其本身便是美国外在军事压力及中朝关系出现裂隙的产物,而从2013年开始,朝鲜核危机已经正式进入了收官阶段,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否能够在这场博弈中战胜已经统治世界两百多年的英美帝国主义体系?这场考验的严峻性不亚于1950年的朝鲜战争。某种意义上讲,当年的朝鲜战争并未结束,朝鲜核危机,实际上是朝鲜战争的收官阶段,只不过更多地以软战争的方式进行。

  从2013年开始,朝鲜核危机乃至时间跨度已经达60多年的朝鲜战争如何收官?患难时刻,方见真情。这一次是中朝友谊的最严峻考验。

  假如中国在美国及西方压力下选择配合美国制裁朝鲜,中朝关系必然再度恶化,其程度可能超过1992年中韩建交所带来的危机。在这种局面下,无非是两种结局:第一,朝鲜政权在外部军事压力(甚至是直接的军事打击)及内部经济危机中崩溃,朝鲜政权更迭,美韩联兵最后直入平壤,抗美援朝战争中几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鲜血等于白流。然而,第二种状况才是最恶劣的:假如朝鲜政权未来几年在外部高压中继续保持稳定,而美国也不打算与已经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发生军事冲突,因此美国的软硬各种手段都无法取得根本性效果。所谓打不败的敌人,便是朋友。美国最后只能选择承认朝鲜政权,放弃其短时间更迭朝鲜政权的打算,当然其前提是朝鲜政权对内选择逐渐向所谓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方向进行过渡,对外选择沦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最有价值的战略棋子。

  2、朝鲜已展示出倒向美国、日本的蛛丝马迹

  朝鲜因为坚持社会主义体制而备受美国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堵,从而使其政权面临严重危机,如果不能从唯一的朋友中国那里获得可靠的足够援助,朝鲜为了其短期的国家民族利益及政权的稳定,很可能被迫走向资本主义改革开放道路以缓和与美国的关系。

  假如朝鲜选择资本主义改革路线的同时仍然保持中朝亲密关系,美国出于围堵中国的动机仍然会将朝鲜视作敌人,正如美国原来一直敌视缅甸等国一样。况且,一个遭受美国军事、政治、经济全球性围堵的朝鲜,是无法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所以朝鲜一旦对金日成-金正日主体思想确立的朝鲜式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倒向美国。

  在美国加紧围堵中国的大背景下,从战略上看,当前的朝鲜政权只有两条活路可走:要么获得中国的核保护及大规模援助,从而稳定其政权和制度,要么投靠美国搞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开放。在这种意义上说,朝鲜的核武器的真正作用,也许只是迫使美国接受由现政权主导这种改革而已。

  3、赫鲁晓夫的教训——警惕中朝关系被美国再钉入楔子

  历史的教训值得汲取,当前的中国不可再犯苏联曾经的战略失误。1949至1950年,美国通过分化毛泽东来分化中苏联盟的“楔子战略”没有得逞,中国利用五十年代宝贵的时间完成了初步的国家工业化。随后美国便调转矛头,转而影响、“拉”拢、分化赫鲁晓夫,1956年苏共二十大将斯大林妖魔化,到1959年赫鲁晓夫又与毛泽东大谈他臆想中的“戴维营精神”(美苏版的G2),进而提出了“三和路线”(即与美国“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赫鲁晓夫主义的实质:“把斯大林丑化,除了其他原因以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斯大林坚决同帝国主义斗争。他们把自己和斯大林区别开来,是要得到帝国主义的赏识。赫鲁晓夫访美,他和艾森豪威尔都给对方脸上擦粉,但比较起来,美国人倒是有原则、有分寸些。赫鲁晓夫得意地说什么‘戴维营精神’的划时代意义,但是1960年2月3日艾森豪威尔在记者招待会上却说,他不知道‘任何戴维营精神’。赫鲁晓夫和王明一样,自己擦脂抹粉,送上门去,结果被人家一个巴掌打了出来。擦粉、和平过渡这一套有欺骗性,但要长期维持也困难。因为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策略可以改变,而本性是不能改变的。”[67]

  自1959年开始,中苏关系的恶化已经无法避免。美国通过影响、“拉”拢赫鲁晓夫的方式,成功地在中苏联盟间打进了“楔子”。值得指出的是美国的“楔子战略”,除了软性的“拉”的方式外,还有硬性“压”的方式。当年艾奇逊的顾问、后于1953年担任国务卿的杜勒斯曾举例说,“扩大中苏矛盾的最好办法是置中国于最大的压力之下,因为高压将迫使中共完全依赖苏联,向苏联提出更多的援助要求,而莫斯科势必满足不了中国的要求。这样,中共的不满就会产生,中苏矛盾就会扩大。如果西方不采取这种高压政策,而是和苏联比看谁对中共更好,那只会使中共从中渔利。铁托就是一个例子,他和苏联吵翻不是因为美国对他客气友好,恰恰相反,美国一直对他很强硬。”[68]无论美国的“拉”还是“压”,对毛泽东是一点作用没有,然而美国的“拉”却对赫鲁晓夫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当年中国坚持对抗美国,而赫鲁晓夫的苏联却钟情于“戴维营精神”,这是中苏联盟分裂的重要因素——显然,这一切都与美国的战略设计密切相关。

  今天美国对待中朝关系,仍然是复合性运作连“拉”带“压”的“楔子战略”。对于中国,是以“拉”为主(所谓G2和“戴维营精神”如出一辙),“拉”中带“压”(如战略重心东移);对于朝鲜,则是以“压”为主(邪恶轴心、军事演习、经济制裁、先发制人核打击),“压”中带“拉”(如朝美秘密谈判)。美国便是不断地刺激朝鲜、给朝鲜施加压力,逼迫朝鲜发展核武器、退出停战协定、准备全面战争,逼迫朝鲜向中国提出更多的经济、军事、政治支持。假如美国对中国的“拉”产生作用,使中国对“和平”产生过高的预期,按照杜勒斯的推演:“北京势必满足不了平壤的要求,朝鲜的不满就会产生,中朝矛盾就会扩大。”

  当年美国与赫鲁晓夫搞“戴维营精神”,一个重要目的便是要求赫鲁晓夫劝阻“好斗”的毛泽东,当年赫鲁晓夫果真上当去强迫中国接受“三和路线”,要求中国放弃对第三世界共产党武装的支持,与美国等西方世界缓和关系,搞所谓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很大程度上因此而反目成仇。今日的美国故技重施,仍然要与中国搞所谓的“G2”精神,要求中国担当所谓的国际责任,要求、甚至逼迫中国对朝鲜采取强硬措施制止朝鲜的核武项目。中国某些战略学者所提的恶化中朝关系的建议,其实是走当年愚蠢至极的赫鲁晓夫的老路。

  在中朝关系恶化前,美国会一直强压朝鲜,而一旦中朝联盟破裂,美国会很快像当年拉拢越南那样拉拢朝鲜。

  今日美国的“楔子战略”已经从之前的“暗度陈仓”演化成了“图穷匕见”,美国奥巴马政府已经似乎急不可待了。

  例如,2013年4月13日,新上任的美国国务卿克里访华时对中国软硬兼施,主要目的就是迫使和诱使中国采取措施逼迫朝鲜放弃核武发展。克里声称,如果朝鲜放弃核武计划,美国将裁减可以裁减在西太平洋新添的导弹防御系统。[69]众所周知,美国不断加强其在中国周边的导弹防御系统(乃至部署到台湾),其根本目的就是遏制、围堵、肢解中国,这与朝鲜的核武项目风马牛不相及。克里此举显然诱骗中国将怒火转移到朝鲜身上,让中国去劝说朝鲜做出让步缓和地区局势,这势必引起朝鲜对中国的高度不满,从而分化中朝关系。

  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则直接地点出了克里政策的本质:“中国当然会施加影响。问题在于,朝鲜会听他们的劝告吗?他们有影响力,但朝鲜对他们说过谎,骗过他们。他们知道这一点,而且感到愤懑。”洪博培认为,中国对朝影响力已不如从前:“该做的都在做,但他们与朝鲜领导人的个人友谊不如从前了。”[70]显而易见,美国的政治精英们都十分清楚,中朝关系已经大不如以前,朝鲜也不会听中国的劝告,那么美国国务卿克里为何还要假戏真做,要求中国向朝鲜施加压力呢?很明显,美国的战略意图不是真正解决朝鲜核问题,而是借朝鲜核问题来破坏中朝关系。

  再比如,2013年4月9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突然曝光美国朝鲜两国高级代表一直通过“纽约通道”进行直接会谈。[71]其实对于这个之前的秘密的“纽约通道”,早已是众所周知的“秘密”,美国突然将这个“秘密”曝光并证实,不过是给中朝关系的裂缝加一把火而已。

  美国的“楔子战略”是否会最终像当年终结中苏联盟那样瓦解中朝联盟?我们拭目以待。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解鹿刀 2014-8-30 05:30
责编:解鹿刀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9 21:50 , Processed in 0.03836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