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评印共(毛)题材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

2014-12-12 00:38|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516| 评论: 0|原作者: 王静|来自: 乌有之乡网刊

摘要: 以印度共产党(毛主义者)为题材的电影《无法避免的战争》2012年在印度上映,该影片罕见地采取中立客观的立场呈现了印度政府对印共(毛)的剿灭战争。

  四、关于影片真实性的分析——以戈文德教授为例

  在影片愈演愈烈的“剿灭”战争主题下,影片在思想内涵上和结构上迈出了极具深度的一步——戈文德教授形象的塑造。这个人物的存在,客观上提升了电影的思想含量,平衡和消解了印度统治阶级对印共(毛)的政治攻击——将印共(毛)污名为“恐怖主义”和“没有智识文化”的党。戈文德教授是印度当今时代最优秀的知识分子,他的身上充满了人格魅力。他并非出场最多的人物,也并非故事的主线人物,但他是影片的灵魂。影片以戈文德教授落网为起点;影片的高潮部分是营救戈文德教授的战斗;在影片的结尾,戈文德教授和受伤的司令拉乔在卡比尔的掩护下撤离,并成为拉起新一支队伍的希望所在,革命火种得以保留。戈文德教授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启蒙者,在政府和财团雇佣的民团以“发展经济”的名义掠夺土地和资源并袭击穷人的村落之后,他要求游击队拿出所有储备救助无家可归的村民,他向观众解释了印共(毛)为什么拒绝资产阶级民主以及为什么要领导人民反抗压迫:“这是我们国家的残酷现实,没有人关心穷人。大公司大财团只关心自己的利润。邦政府、警察、整个体制都为他们而设计,而不是为了普通民众。(一切为了民众的利益)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必须全心全意投入其中。”一边是印度财团“发展至上、利润至上”的新自由主义理念,一边是印共(毛)“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理念,正是在这种鲜明对比中,“卧底”卡比尔悄然发生了改变。

  而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戈文德教授这个人物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该人物原型就是印共(毛)中央政治局委员柯柏德·甘迪。逮捕和杀害印共(毛)高层领导人是印度政府发动的剿灭战争的重要战略之一,影片忠实地反映了这一点。 一名印度安全部队的高级官员透露:“我们将通过抓捕印共(毛)高层领导人扼住毛派的咽喉”,“我们相信有大约50名这样的领导人分散在各地。我们锁定目标逐个施以严酷打击使之群龙无首。”“在这种情况下,对付毛派其他游击队就容易多了。”[8]在印度政府强大的剿灭攻势下,印共(毛)中央层领导遭受的损失是灾难性的:截至2011年底,16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有2名被击毙,7名遭到逮捕。39名中央委员中(包括政治局委员),共有18人被“中和”——即5人被击毙,13人被逮捕。[9]而印共(毛)区域、邦以及地区级别领导人的损失也是惊人的,这迫使毛主义运动陷入被动防御的状态。

  2009年9月30日,柯柏德·甘迪的落网让印度情报机构和警方欣喜若狂。而甘迪的被捕也被媒体热炒成一个新闻热点事件。印度媒体大量走访了甘迪的亲友和接触过他的人,以探究其经历和过往,这使得甘迪成为神秘的印共(毛)高层领导人中曝光率最高的一个。

  影片的开头有两个细节:安迪对戈文德教授实施抓捕,抓捕的地点是医院门口;安迪从口袋中取出一张戈文德年轻时的照片,与其进行比对。这两个细节完全是依照现实中的甘迪设计的。甘迪罹患癌症和严重的胃病,他在前往南德里就医时被抓获。现年63岁的甘迪70年代在英国求学期间参加革命,回国后即投身如火如荼的纳萨尔巴里运动。纳萨尔巴里运动落潮后,印度大批知识精英回归政治主流。但甘迪不改初衷,一直坚持斗争。20世纪80年代,甘迪与同样出身上层阶级家庭和时任大学社会学教授的妻子朴雅卡·甘迪完全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不知所踪。因此,警方能够获取到的只有甘迪年轻时的照片。

  甘迪被捕后,他以印共(毛)高级领导人的身份重新回到亲友的视野中。他的亲友表示,甘迪成为印共(毛)高级领导人令人感到震惊,但此事发生在他身上也毫不意外。印度媒体对印共(毛)高层领导人的一贯做法是抹黑和造谣,但是这一次从媒体发布的关于走访甘迪亲友获取的信息,拼凑出的竟然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甘迪的亲戚回忆,甘迪幼年时期曾偷家中名贵手表送给生活困难的仆人。他的同学评价他是一位真正的绅士,虽然出身上层阶级,但过着斯巴达克式的生活。他的破棉布书包、严格的自律和强烈的献身精神,以及擅长与底层民众打交道的能力都给与他接触过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他的亲友回忆,他回国后曾走访大量贫民窟,和贫民窟民众广泛接触。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国大党领导人桑贾伊·甘地是读印度名校时期的同学。但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政治道路。柯柏德·甘迪的妻子朴雅卡·甘迪于2008年4月病逝于丹达卡冉亚丛林(印共(毛)的游击区)中,死于脑型虐。她也是印共(毛)唯一一名女中央委员。

  五、影片价值评析

  影片导演普加西哲表示:“多年来,我与毛派接触多次。他们和我们一样想要一个无阶级差别和公平的社会,这也正是我所支持的。但我并不赞成他们所采用的方式。”[10]本片罕见地采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在扎堆泛滥的、由政府和财团投资的专事抹黑印共(毛)的影片中,以独立和宝贵的现实主义品格脱颖而出。在以往的抹黑印共(毛)的影片中,一个惯用的故事套路是——一个愤怒的英雄潜入印共(毛)内部,在目睹其昭彰罪恶之后,奋起反击,将印共(毛)领袖杀死的故事。例如2010年上映的宝莱坞电影《红色警戒》。而本片则采取了相反的故事策略——一个底层民众,在目睹大量民众的苦难现实后,接受了印共(毛)的思想转变成毛主义者的故事。此外,影片对印共(毛)的思想也有大量正面呈现。

  由于印共(毛)的党纲规定该党斗争的策略是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保持地下斗争状态,再加上印度政府对其发动的信息心理战,外界获知其真相十分困难。本片是用影像方式呈现印共(毛)的世界和这场围剿战争的一次有益尝试。此片以相对客观中立的立场为外界了解和认识印共(毛)的神秘面目提供了有价值的感性材料。尽管在印度主流媒体上出现了这样的批评声音,“情节笨拙,影片长度毫无节制”。对于一些对政治毫不关心和敏感的人来说,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也许是“冗长”和“乏味”的,但对于另外一些迫切渴望了解印共(毛)斗争真相的人来说,又是格外宝贵的。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印共(毛)战士身份的特殊性,他们不能进电影院观看电影。印共(毛)战士购买了该影片的DVD光碟并将影片转成MP4格式,输入到手机存储卡中,并在每天的革命任务结束后,3-4人分为一组,组织观看此片。最后,印共(毛)给影片打了4分(满分5分),并评价此片为“迄今为止反映毛主义运动题材最好的电影。”印共(毛)比哈尔邦的发言人表示:“非常感谢这样一部影片的出现,尽管一些细节与我们的世界并不相符。”[11]

  影片融入了导演普加西哲对印度社会极具争议性社会问题的思考,尽管这种思考的深度是有限的。由于导演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价值立场,影片只讲了财团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但是没有价值判断,因而没有揭穿事物本质的威力。因此在印度主流媒体上会出现这样的批评声音,即对主人公卡比尔的转变觉得僵硬和不可理解。这种质疑声音的出现与本片未能彻底否定印度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思想表达不深刻紧密联系。与此同时,这也是印度现实政治中争论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很好,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可能会有很多人像卡比尔那样接受毛派的道路。


 

  【注释】:

 

  [1] 参见G·D·贝克什:《印度军力的提升》,KW 出版有限公司,新德里,2010年。

  [2] 参见阿兰达蒂·罗伊:《警惕印度亿万富翁背后的“喷涌理论”》, http://www.ft.com/cms/s/0/925376ca—3d1d—11e1—8129—00144feabdc0.html.

  [3] 参见王静:《印度政府围剿印共(毛)的阶段、战略及成效》,《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第2期。

  [4] 参见简·米达尔:《关于团结印度人民的讨论》,《人民进行曲——来自印度革命的声音》,2011年3月。.

  [5] 同上

  [6] 参见普加西哲:《我与纳萨尔派(毛派)相识》,《印度时报》2012年11月11日。

  [7] 参见曼莫汉·辛格:《“我想成为一名毛主义者……”》,《重要新闻》2006年9月。

  [8] 《经济时代》报道:《印度发动围捕印共(毛)领导人的攻势》,《经济时代》2010年1月21日。

  [9] 南亚恐怖主义网站:《印度毛派评估(2012)》,http://www.satp.org/satporgtp/countries/india/maoist/Assessment/2012/indiamaoistassesment2012.htm

  [10] 参见普加西哲:《我与纳萨尔派(毛派)相识》,《印度时报》2012年11月11日。

  [11] 《印度时报》报道:《毛主义者给<无法避免的战争(Chakravyuh)>打4星》,《印度时报》2012年11月11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03:46 , Processed in 0.02031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