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集体经济村庄

2015-1-28 09:34|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7704| 评论: 2|原作者: 第十二届开放时代论坛

摘要: 第十二届开放时代论坛于2014年11月1日至2日在江南千年古县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慈湖书院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集体经济村庄”。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仍有少数农村因地制宜,坚持集体生产、按劳分配的集体经济制度至今。
龚云:黑龙江兴十四村

  兴十四村是一个移民村,在齐齐哈尔甘南县,1956年才组建的。这个村的书记付华廷跟陈永贵非常相似,是个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基本是在北大荒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1972年开始当书记。他现在还是书记,当选过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届党代表,现在是全国人大代表。

  兴十四村当年也没有分田下去。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关于阳关道与独木桥的很著名的对话,意思就是走集体经济是阳关道,分田到户是独木桥。当时的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就跟当时的胡耀邦总书记反映,说我们黑龙江这种大平原不适合搞家庭经营。后来,杨易辰调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当检察长的时候,他跟兴十四村书记付华廷说:小付呀,现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希望你们能够坚持下去。杨易辰离开黑龙江的时候,黑龙江还有5个村没有分田到户,只有兴十四村扛到现在。杨易辰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在当时的大背景之下,他没有顶下去。实际兴十四村走的就是集体致富的道路,跟刘庄、华西村很相似,基本上是从办企业走过来的。它被称为黑龙江第一村,原来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南有华西,北有兴十四村”。他们的做法是农业规模化和企业化经营。他们为什么没有分地呢?

  付华廷说,当年要是分了的话,那些农业大机械怎么办?一家一户在黑龙江那个北大荒的地方,恐怕真适应不了。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胡耀邦跟刘庄党委书记史来贺打过电话,因为史来贺是典型,原话我还记得,意思大概是这样,胡耀邦说:老史呀,你是代表,你带头,河南省都跟着你学。史来贺就说:总书记,我们刘庄有自己的基础,别人分我不管,但是我们村还是要继续走下去。为此,史来贺也付出了代价,他兼任的新乡领导职务被免掉。华西村的吴仁宝也是这样,吴仁宝的江阴县委书记也被免掉。兴十四村付华廷同样如此,他坚持不分,所以他的人大代表被免了。付华廷说,再免也免不了他的农民身份。

  兴十四村现在搞现代大农业,包括农业机械水利化、电气化等,靠的是集体统一经营的力量。这个村跟美国有点相似,2%的人种地,98%的人转业,他们做的就是以工补农,光靠农业没有出路。我们去年三农补贴是11000多个亿。我到过日本,问日本人为什么要把农业补下去,他们说农业本身效益很低,公益性很强,可见兴十四村完成了发达国家走过的这个过程。兴十四村跟刘庄一样,办了很多企业,农业产业化,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农业产业加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到冲击。他们现在发展第二、三产业,包括物流、旅游、培训等。他们也搞建筑业,有一个建筑公司在哈尔滨,成为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来源。他们搞房地产开发,盖了几十栋楼房面向周围农村售卖,希望吸引周边农民到村里入住。黑龙江省委为了支持他们,把音河镇政府搬到他们村里,一些公共机构全跟过去。它原来叫兴十四村,现在叫兴十四镇。它想成为农村城镇化的典范,但实际上还构不成一个镇,只有4000多人。为什么呢?没有雄厚的产业支撑。

  我们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的认知存在污名化。人民公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但不能因为那些问题就把从1958年到1983年这25年几亿人的实践给遮蔽了。对集体经济的认知,我们学者一提就是过去时,就是负面的东西,一些政府官员也认为集体经济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走不通的。邓小平90年代初提出社会主义农业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体制,第二次飞跃是发展高水平的集体经济。邓小平的这个提法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今天社会上很少有人再提这个问题。邓小平是一个大战略家,他思考的都是大问题。社会主义农业如何实现第二次大飞跃,这关系到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也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最终实现伟大复兴。我们应该从理论到实践,好好研究这个问题。在我看来,农村发展也到了如何通过发展新集体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第二次飞跃的时候了。

  最后我讲发展集体经济的主体是谁。在我看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是发展集体经济的主体。共产党得担负起这个使命,否则仅靠农民自身是无法实现集体经济大规模发展的,个别人、个别村可以做,大多数农民、大多数村,是要靠中国共产党的带动、教育。一句话,现在需要中国共产党把农民再次组织起来。


  马翀炜:云南大营街

  大营街位于云南省红塔区大营街社区,在历史上它有大营街大队、大营街居委会等各种名称,地处玉溪坝子西南部,距玉溪市区5公里,国土面积2.6平方公里,2012年底,总人口为5502人。2012年,大营街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8.44亿元,我想这个收入跟今天王景新教授讲的“明星村”相比一点也不逊色。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村被称为“五难村”,就是“吃粮难、喝水难、住房难、行路难、娶媳妇难”。但是到了1992年,由于乡镇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营街的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亿多元吧。到了1995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一举突破10亿元大关,成为云南省首个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0亿元的村(居)民委员会。在这一年,云南省的乡镇企业总局就给他们送了一块牌子,叫 “云南第一村”。2012年,大营街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128.44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两万多元。

  关于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因,大体上来讲有国家政策、市场及集体土地所有制。国家作用、市场作用大家都一样,为什么这个村就做得特别好呢?我觉得可能下面这个因素非常重要,就是通过将包产到户的土地转为集体使用这一策略来改变土地使用方式。土地收归集体使用也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也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完成的。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年,山地收归集体使用。这一年,开始兴建更多的工厂,没有地就去收山地。山地也没有出产有多少经济价值的东西,所以收回相对简单,山地要盖工厂,盖工厂大家就有钱了,所以老百姓说OK,盖吧。第二阶段:1994年,部分耕田收归集体使用。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不断有新的工厂出现,老的一些工厂不断扩大,而这时候山地没有了,只能占用一些村民的土地。但是占用村民土地可能就出现一些麻烦,就是有一些家被占了,有一些家没被占,这个不好评估,比方是你们家的被占了,你们家是不是得到更多的补偿,刚开始这么做,后来发现矛盾很多,有些人说你们来我们家建吧,所以最后大家说,不要说用了谁家的地,干脆居委会将总的地再平均一下。到 2000年,所有的地,剩余耕地都收归集体使用。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就是,将土地集中使用,通过改变土地的使用方式,具体来说办工厂、办企业,包括第三产业,使相对廉价的土地大为增值。办工厂是要投入的,对乡镇企业来讲,在这个阶段就节省了土地成本。

  下面说一下大营街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些社会条件。前30年的发展对后30年的发展到底铺设了什么基础?共和国最初30年的各种制度建设及变迁所提供的社会条件对于大营街最近30余年的变化有着实质性影响。共和国前30年发展中,“以粮为纲”是基本政策,但也强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像1958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人民公社大办工业,实现“公社工业化”。社队企业一哄而起。这段时间社队企业不一定办得特别好,但是起来了一些。到70年代初,国务院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奋斗目标,也提到了“五小工业”。再到1979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队企业要有一个大发展”。 这些对大营街来讲也有很重要的意义。为什么这样说呢?1964年大营街生产大队成立了第一个集体企业——大营街建筑队。大营街建筑队为后来大营街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及人才方面的基础。 资金的基础很好理解,人才的基础做一点解释,后来一直到现在的大营街乡镇企业里面的主帅们基本上都来自这个建筑队,他们的代表人物任新明是当时的队长。他们现在都成为企业家了,而当时都是建筑队的一些小领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大营街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1983年、1984年开始分地,他们是分了地,但是集体企业没有分,建筑队没有分,因为大家觉得分了以后就没有办法干,保留着还可以挣点钱。建筑队在1985年进入发展高潮期,职工队伍一下子到了390人,年纯收入达到了40万元,职工工资也达到了200—400元的水平。就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开始办红砖厂,用土来烧砖,还有芝麻片厂、铝合金厂、玉溪水松纸厂、玉溪卷烟厂滤嘴棒分厂等企业。

  下面再讲第三个方面的问题,维护集体主义的社会建设及文化符号建构。毫无疑问,在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大营街的社会结构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再像原来一个队一个队的,都打散了,你到这个厂,他到那个厂,大家就不像在原来传统的社区,而是更像在一个城镇化的工厂区,有很多工厂,一家子可能妻子在这个厂,丈夫在那个厂。为了使这种集体主义能够延续,大营街在进行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也在努力进行社会及文化方面的建设。社会建设方面可以说就是福利方面的,总体上讲他们希望努力实现“少有所教、壮有所为、老有所养”的目标。在1990年,大营街已经有一些钱了,就筹资100万元,建起了一所幼儿园,年满3岁的孩子即可免费入园,每年配4套衣服。1989年大营街投资101万元,对大营街中心小学拆旧建新,一直到后来就有了对中学生的补助,对高中、中专以上也进行了补助。从2000年开始,大营街居委会还保证所有的拥有大营街户口的劳动力都有工作。现在还实行了退休制度,凡54岁以上的退休老人每月可领取养老金,最低250元,最高660元,现在大概有1100多人领取养老金。他们特别提倡孝文化,每位老人每年生日可领取200元的生日蛋糕和日用品,94岁以上老人,居委会发放5万元长寿奖,100岁以上老人,居委会发放10万元长寿奖。当然100岁的老人去领的很少,但是94岁以上老人是领过的,这是个导向。2008年居委会统一为全村人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51230元,还专门为村民投了1600多万元的保险金。2000年大营街还设立了自己的环卫站。1985年开始,大营街居委会开始了第一轮居民住宅拆旧建新工程,统一建造居民住房,也就有了第一批小洋楼。到2003年底,大营街人均居住面积达到50平方米。2012年大营街投资10亿元,启动了民居改造和商业中心建设计划。按照计划,到2015年底,全社区1700户,每家都将有一幢310平米的连体别墅、一个40平米的车库。当然,大营街居民每户也要支付20万元的建房成本。文化建设方面,文化符号建构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很特别的是,他们1995年建了个有线电视台,按照宣传部的规定,一般村一级是不准弄的,但是他们跟上面的关系搞得好,所以到现在还在办。这个电视台在我看来,实际工作重心有一些变化,最开始是解决当地百姓看电视难的问题,现在主要是在完成播放通知的任务以外,让村庄和村里的领导人在媒体频频出现。不断强化“云南第一村”形象,以及强化居委会领导人的权威之类的工作成了重点。所以我的理解是,在一个“自由”的村庄空间内,凭借电视传媒这种权威性资源的掌握,来建立社区领导者能够控制的社区秩序或组织秩序。

  最后,讲一下集体名义下的产权不明晰以及值得思考的问题。可能是做人类学的原因吧,我比较关注普通老百姓对这样的发展是怎么理解的,怎样感受的。我们做入户观察和访谈比较多,得出如下结论:总的来讲,产权不够明晰所导致的普通居民对企业发展决策没有发言权,以及对收益分配等问题的不满是困扰大营街发展的主要问题。具体来讲,其一,2000年之后,在全国钢铁行业越来越不景气的情况下居委会巨额投资建设汇溪金属铸造制品有限公司,一直到现在,好像效益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村民们对此也有看法。实际上村民越到后边越被它拖累,村民的福利没有增加,村民就说主要是他们领导干的这个事情不民主,也不科学,最后搞了个烂摊子。其二,大营街居民会因在不同的企业以及不同的岗位上班而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差异,他们也会有意见,就说我不去那边上班不是因为我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你们没有给我这个岗位。当然这还是小的矛盾,比较大的矛盾是普通居民收入与企业领导层收入反差巨大。他可能也有小轿车,8万元或者10万元一辆,但是领导可能是一两百万元一辆,或者领导子女是四五百万元一辆。当然他们的收入比起其他村的村民来说还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优势不像前期那样明显,别的村子有些地方也赶上来了,单就村民跟村民相比,有一些村的村民比他们还富裕,他们就有怨气。还有很关键的一点,现在的居民或者工厂的工人实际上很难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得升迁的机会,原因就是集体企业领导层家族化问题。这个地方与吴仁宝的村不太一样,那个是一家独大的,这里大概是好几家。大概一家控制着一个很大的公司,他们现在也六七十岁,也面临交权的问题。实际上老百姓也抱怨,他们领导层对这个集体模式也不满,觉得自己也不见得拿多了。为什么呢?就说他虽然觉得自己有点家族化,但是比起1998年改制出去的那一批私营企业的老板,论他们为大营街做的贡献,这个集体企业的老板拿得实在太少。实际上1998年企业改制是有些急的。当时有所谓“郎顾之争”,提到管理层收购问题。从国家层面来讲,也是在前后一两年,提出国有企业改制。当时在红塔区出了褚时健事件。褚时健为国家创造利税数亿元,他大概有几百万元收入不明,结果就进去了,红塔区政府就开始要求这个村的企业搞产权清晰的改制。小的企业干脆把它卖了变成私有的,谁有钱一次买了也行,没有钱的话分几次买也行,经营很多年最后把钱还给集体就可以了。对普通村民来讲,我没有钱当然买不了。但是你既然可以延续很多年才把这个厂变成私人的,为什么我不可以呢?当时收购要求有管理经验,那就使普通的老百姓没有资格和可能来收购企业。所以,我对1998年改制的理解就是管理层收购。这个东西到现在就有个后遗症,村民还在抱怨这件事情。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大营街发展乡镇企业,既终结了1978年以前的那个集体主义传统,不再搞平均主义,不再搞“一大二公”,又延续了那个集体主义传统,并且将共同富裕作为发展的理想。这是他们不断在提的, 而且也在努力实践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龙翔五洲 2015-1-31 23:47
讨论集体经济村庄这个课题很好,但是这个讨论会对以粮为纲的规模化集体农业的研讨是实在欠缺。

在农村改变土地承包的小农经济模式,在自愿的基础上逐步推行以土地和劳力入股的股份制的专业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农业企业,经营以粮为纲以农业为主的生态种植业、养殖业、禽畜业、林业、手工业、食品加工业、制造业、物流业、供销业、旅游业等多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因地制宜地逐步发展大农业,农工联合企业和农工企业集团,以便推行大农业的机械化作业和农村水利化建设,提高抗灾能力,逐步建设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继续对农村实行优惠倾斜政策,继续免征农业税。鼓励农村青壮年劳力为农业现代化做贡献,逐步发展符合农业合作化的就地就近农村城镇化(住宅和生活设施的相对集中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大农业发展的需要),减小城乡差距。 ...
引用 redchina 2015-1-28 11:15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8 04:20 , Processed in 0.02971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