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论新中国的两条道路斗争

2015-3-10 10:4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220| 评论: 2|原作者: 迎春|来自: 作者供稿

摘要: 建立新中国,完成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一直是贯穿我国社会发展的一条红线,所以,我们要探讨我国两条道路斗争的发展规律。

我国的农业总产值(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副、渔的产品总量)1949年仅326亿元,1978年达到1459亿元,增长了3.48倍。其中, 我国的粮食产量1949年为11,318万吨,1978年增长到30,477万吨,增长了约1.7倍,年平均增长3.5%(《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149、158页),基本上解决了我国9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1949年,美国的国务卿艾奇逊就说过:“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因此使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转引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第1510页)而毛泽东时期,我国的农业沿着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发展,不仅解决了建国初期5亿多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基本解决了二十世纪70 年代9.6亿多人的吃饭问题,逐步实现了工业化,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科学实验也在农业中逐渐普及。一些公社、大队、小队纷纷建立了科学实验队、组,科学种田得到了推广。

实现农业“三级所有   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制度以后,还促进了农村工付业的发展,一批社队企业迅速崛起。队办工业的产值由1971年的38.8亿元,增至1978年的170.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也由3.6%,上升到11.7%,(《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150、151页)开创了一条“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农民离开农业生产,转移到工副业,但是,人不离开乡镇。

农业的现代化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952年我国农业机耕面积仅13.6万公顷,到1978年,我国农业机耕面积达到了4067万公顷,增长了298倍;1952年,灌溉面积中机电灌溉面积为31.7万公顷,机电灌溉面积仅占1.6%。到1978年机电灌溉面积达到2489.5万公顷,比1952年增长了77倍还多,机电灌溉面积在全部灌溉面积中达到了55.4%;1952年,我国化肥施用量仅7.8万吨,当时广大农民还不“认”,被称为“肥田粉”,到1978年,化肥施用量达到884万吨;1952年农村用电量仅0.5亿度,到1978年则达到253.1亿度。总之,农业现代化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可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农业集体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发展,使农村中的一些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还就地发展了农村的社队企业,大大地提高了农村生产力的水平。

以上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从全国经济发展看,由于毛泽东时期走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经济公有化,我国经济得到高速发展,不仅农业经济取得极大进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包括交通运输、建筑、商业等都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工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可以说是世界奇迹;不仅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快,而且内部结构合理,地区分布向中西部转移,尤其是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自己掌握核心技术,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b社会生产力质量的提高

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是两个概念。生产力是指单个生产能力;社会生产力则是指一定时期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它的表现是产业结构、技术构成和地区分布等,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必然受当时的生产关系影响。

关于生产力,毛泽东说:“生产力就是两项:劳动者和工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第317页)这是指的单个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只包括劳动者和工具;这种生产力和劳动对象结合,就成为生产过程;生产过程的结果则是产品。

社会生产力与单个生产力不同,它表现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一定时期生产力的实际状况,包括了质和量两方面。质的方面如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地区分布等。技术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和地区分布合理,表明社会生产力质的提高;而增长速度增减,则是社会生产力量的变化。毛泽东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质量也高。

毛泽东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质量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国民经济和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的改善

首先,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我国的经济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农业国。工农业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 58.6%,下降到1978年的22.9%,而工业则由的25.1%,上升到59.4%;工业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重工业总产值由26.4%,上升到56.9%;轻工业的比重则由73.6%,降至43.1%。(《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16、15、20页)短短的二十多年,我国由“工业几乎等于零”,只有一点点轻工业的国家,发展成为重工业和轻工业并重,能够独立装备像攀枝花钢铁公司、第二汽车制造厂等这样的大型企业,所以说是:“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参看《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其次,地区分布向中西部转移

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仅有的一点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天津等几个沿海城市。毛泽东时期的工业建设,逐步向中西部转移,四川、贵州等三线地区的工业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呈现出平衡、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发展了高新技术产业,自主掌握核心技术

旧中国既不能造汽车,更不能造飞机。新中国建立以后,随着工业发展,我国既能制造汽车,也能够制造飞机,而且能够试制与当时世界水平相当的大型客机运10,并开始试飞;发展了电子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还生产了原子弹、导弹和卫星等军工产品,开始进入了世界高新技术的行列;自主掌握一些核心技术。我国的工业发展,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广阔的自主发展的前景,说我国工业的发展出现了飞跃,一点也不夸张。

总之,毛泽东时期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仅发展速度很快,而且质量也有很大提高。

美国的学者莫里斯·迈斯纳说:“曾经长时期被轻蔑为‘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化工业革命时期为这个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其实毛泽东的那个时代远非是现在普遍传闻中所谓的经济停滞时代。而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主要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过程中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如果没有毛泽东时代发生的工业革命,80年代将找不到要改革的对象。”这些评价和散布我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的谬论相比,莫里斯.迈斯纳的评价符合事实,更科学。

B毛泽东时期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前面说过,“毛泽东时期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则是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共产党执政这一点没有变,但是,经济基础却发生了质的变化”。改革开放的实质就是改变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重新倒退回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但是,走资派和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却坚持说,当前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因此,有必要说说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性质,以便和改革开放的经济进行对比。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是全民所有制占主导的经济;从“细胞”形态看,则是产品占主导地位,是产品与商品的统一体,是最终消灭商品经济的过渡阶段。

从所有制看,毛泽东时期发展的是公有制经济,主体是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国营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1952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240.6亿元,其中,工业企业为107.2亿,到1978年分别增长到4488.2亿和3002.2亿,增长了17.6倍和27倍;全民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人数也由1952年的1580万,增长到1978年的7541万,增加了5961万,增长3.77倍(《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12、123页),表明我国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得到高速发展。国营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包括集体经济在内的整个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也是我国政治廉洁、文化繁荣、社会风清气正的根本原因。新中国建立以来,毛泽东时期的流行歌曲,大量是歌颂领袖毛主席、歌颂共产党、歌颂解放军和歌颂民族大团结,这是人民的心声,是时代的心声,是任何人也“制造”不出来。不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们就“复制”一个试试!

     由于毛泽东时期发展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立在这样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风气积极向上,“学雷锋”等成为社会主流趋势,这种清新的社会关系,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上层建筑的政治和社会意识根本不同。改革开放以来,修正主义集团打着“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号,复辟雇佣劳动经济制度,使政治腐败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就现在已经确定的事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的常委中有腐败分子,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有腐败分子,地方党委有腐败分子,而且出现了一种“塌方式”的腐败等等;意识形态领域则是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在金钱交易基础之上沉渣泛起,黄赌毒死灰复燃,愈演愈烈;坑蒙拐骗四处盛行;拐卖儿童等恶劣社会现象屡禁不止,总之,二者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本文主要是论述两条道路的斗争、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毛泽东时期的政治、社会意识和其他社会关系就不做过多的论述。

 

改革开放时期的两条道路斗争

1包产到户是突破口

小农经济与我国农村生产力适应的一面

毛泽东时期,在农业集体化的经济关系下,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虽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太薄弱,一些地区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依靠手工工具,远没有达到集体化所必须的技术基础,距离机械化、现代化相差很远。仅就手工工具为代表的生产力性质,仍然与个体经营、小农经济相适应,因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看,仍然存在着倒退回个体经营、小农经济的客观趋势。

   从小农经济的内在性质看,它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作为私有者,它的自发趋势是资本主义;作为劳动者,又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毛泽东时期,在手工工具的条件下,小农经济所以能够实现集体化,主要是由于外部条件决定的:政治上是共产党执政,而且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占据党内主导地位;经济上则是国营经济的大力支持,我国的农业才实现了集体化。当外部条件,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发生了变化以后,以手工工具为基础的农业,首先就从集体经济关系倒退回私有制经济。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实现“包产到户”的经济根源。

我国改革开放正是以“包产到户”为突破口,率先实现了农业经济的私有化。

A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在推行包产到户中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逐渐掌握了党的主导地位,否定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围绕着农业经济关系的私有化,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是坚持集体化,还是实行“包产到户”,就成为两条路线斗争的焦点。

我国农业集体化以后,农村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表明虽然没有机械化、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在外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依靠简单协作,仍然可以实现集体化,并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当然,这是就全国的农业、农村经济看。具体到一些山区和贫困地区,有些单位的经济发展则很困难。当时农村有一些“三靠队”,就是“吃粮靠返销”、 “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这些集体经济单位,连简单再生产都不能维持。这种集体经济主要是依靠国家的经济力量维护着,才没有倒退回小农经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转变,为实现“包产到户”提供了决定性条件,但是,在全国推行包产到户,仍然是一个激烈的斗争过程。从中央发布的有关农业经济文件的历程,就可以看出走资派在推动包产到户的作用。

1979年九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还指出:“......不许分田单干------也不要包产到户”;1980年九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开始改为:“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可以包产到户”(《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第33、60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1981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对‘包’字定性上,又有进一步突破,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就给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正了名’,上了姓‘社’的‘户口’。”(《中国改革开放30年》第103—104页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著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则进一步指出:“......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是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这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165页)把包产到户美化为“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的文件更指出:“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把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从此人民公社的政经合一的组织被解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解体。农村除极个别的经济单位,如河南省临颍县的南街村、河北省晋州市的周庄等村社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小的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但是,我们的党和政府还是说,“包产到户”是集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集体经济的性质没有变等等,开创了“指鹿为马”的先河,为以后把资本主义经济硬说成是社会主义经济开辟了道路。

在一些落后的生产集体,例如“三靠队”等,实现包产到户具有合理性。但是,硬把包产到户说成是集体经济性质的组成部分,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则是错误的,是一次历史性的大倒退。党内的走资派强行在全国农村推广包产到户,在这场历史性的大倒退中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所谓包产到户,就是实行个体劳动、个体经营,从种到收,基本上都是依靠一家一户的劳动力,一家一户经营。这种劳动形式和经营方式,必然要求个体私有制,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内在要求。而党内走资派和一些资产阶级的学术权威却大肆鼓吹包产到户既没有改变集体经济的性质,又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即所谓:“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既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个人的积极性”等,以此欺骗广大党员和群众。但是,即便走资派如此欺骗群众,推行包产到户的过程也遇到了党内外的激烈抵抗。最后,走资派采用了强制的措施,撤换了一些坚持农业集体化道路的干部,强行在全国推行包产到户,最终解散了人民公社,促使农业集体所有制消亡。农村集体经济解体以后,走资派和学术权威仍然宣称集体经济的性质没有变化,农村的土地仍然属于“集体所有”等。而广大农民中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幸幸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一针见血地戳穿了走资派的谎言,明确指出推行包产到户,是把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劳动农民三十年来为组织集体经济的斗争,一夜之间都推翻,倒退回解放前的小农经济。

3小农经济阻碍生产力发展

我国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业实际上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小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制度对于生产力的阻碍立刻就显示出来。

首先,实行包产到户以后,一些农业机械不能使用,改为使用畜力,甚至只能使用毛驴之类的小牲口,机耕面积逐年下降。当时农村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小毛驴青云直上,老黄牛趾高气扬,拖拉机离职休养”。

其次,人力物力的浪费。集体经济存在时,全队只需要一、两个饲养员,现在家家户户都要有人饲养牲口;过去,全队只需要少数几辆大车就能够满足生产运输的需要,现在家家户户都需要养车;农田灌溉,过去一个生产队只需一、两个劳动力就行,现在家家户户都得派人看水等。

再次,妨碍分工的发展。每家每户都要从事多种生产;也影响了人民公社内部的分工,如农忙时社队企业的工人要种地,赤脚医生、民办教师、机关干部等也都要回家种地。

最后,包产到户阻碍生产力发展,最明显的是雇工经营和新经济联合体的出现。实行包产到户不久农村就出现了雇工包鱼塘和雇工经营山林,出现了新经济联合体,这些都说明个体经营、个体经济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较大发展,必然要发展雇工经营的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事实,我们在《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变化的物质根源》一文中有过详尽的记载(参看《社会主义本质探索》第238—239页),这里就不重复。

上世纪80年代期,实行包产到户以后,我国的农产品产量一度增长较快。一些人把当时农业经济的增长,都归因于包产到户,说是包产到户制度的优越性造成的。事实证明,这一时期的生产增长,主要是过去农田水利建设和使用化肥等的结果,当然也有农民私人积极性的原因,但是,没有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农业生产不可能有大的发展,这是世界农业经济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小规模的个体经济,不可能实现机械化、现代化。因此,早在实行包产到户时,就有人提出了“规模经营”的问题,提出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口号。最近党中央又提出“土地流转”和建立家庭农场等,就说明实现包产到户制度的彻底失败。如果包产到户真的实现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是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为什么还要建立家庭农场,实现土地流转呢?建立家庭农场,实行土地流转等,实际上都是小农经济阻碍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要根本改变我国小农经济的现状,只有逐步兼并农民的小块土地,实行所谓的“土地流转”,走资本主义的家庭农场老路。这是农业经济一个漫长而痛苦的发展过程。正像毛泽东在《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中指出的:“资本主义道路,也可以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第117页)

目前,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非常突出,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大城市作为“农民工”,就是雇佣工人,而农村的小块私有土地不仅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党中央最近提出了粮食安全的问题。其实,我国的农业生产不仅是粮食安全存在问题,食油等农产品都依靠大量进口,而且,一些农产品的种子也被外国资本控制,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中国粮食进口2012年全年超过了7000万吨,是历史上粮食进口量最多的一年。其中,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小麦、玉米、大米净进口量分别达到341.5万吨、515.3万吨和208.8万吨。此外,总进口大豆5838万吨,不断刷新纪录。而事实上,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9连增,达到58957万吨(合计5895亿公斤),比2012年增长3.2%。这显示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下降到90%以下。与此同时,肉类产品进口增长同样迅速。如猪肉从2008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进口量迅速增长。”(《 北京青年报》2013年07月1日)

从农村经济的发展前景看,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只留下老爷爷、老奶奶和留守儿童,大量青壮劳动力都流入城市打工,农业生产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更谈不到农业和农村的基本建设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左向前 2015-3-9 23:26
左向前 调整头条及文章来源
引用 燧鸣 2015-3-9 12:01
责编:燧鸣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 15:03 , Processed in 0.018705 second(s), 12 queries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