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论新中国的两条道路斗争

2015-3-10 10:4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222| 评论: 2|原作者: 迎春|来自: 作者供稿

摘要: 建立新中国,完成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以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一直是贯穿我国社会发展的一条红线,所以,我们要探讨我国两条道路斗争的发展规律。
    需求不足是由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生产关系决定的,不能简单地说是什么分配不公,不能作为单纯的分配问题对待;更不是依靠调整生产结构、“吸引社会资本”等办法能够解决的。只有根本改变雇佣劳动经济制度,才能够彻底解决所谓的“内需不足”的问题。

总之,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关系重新回归雇佣劳动经济制度。虽然因大量外资输入,经济一度得到高速发展,但是,最终还是要陷入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并将长期地、严重地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步日本等国家的后尘。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事实证明,我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说明,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经济,才是康庄大道,而走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老路,则必然要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是一条死胡同;事实也证明,以阶级斗争为纲才是马列毛主义的科学路线,而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否定阶级斗争为纲,则是修正主义路线,必将把我国引导到资本主义的死胡同。         

                       

 五重新回归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事实证明,经典作者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预见和总结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社会主义是从“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具有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结构,因此,整个历史阶段必然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是一个过渡时期,而复辟资本主义的主要危险正是共产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是当权派。

新中国历史发展从正反两面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毛泽东时期由于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发展,依靠工农群众发展经济,不仅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而且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独立自主,能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的政治、文化也是先进的,基本上不存在劳资对立,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

改革开放时期,重新倒退回资本主义道路,生产力虽然在短时期获得高速发展,但是,这种经济具有殖民地性质,靠国内外资本家发展经济,最终必然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不可能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而且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的政治腐败、贫富差距悬殊、社会风气恶劣,劳资对立严重,“群体事件”频发,政府的维稳经费庞大等等。

特别是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也卷入了生产过剩过剩的经济漩涡,“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但是,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仍然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到国外为资本家打气,在国内则大力实施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投资四万亿扩大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生产过剩更加严重的经济形势。最近,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大讲改革,过去讲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使我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政府也反复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但还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决心要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完全不顾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至今六年多,至今仍然“复苏艰难”的现实。但是,美好的言辞最终还是掩盖不了严峻的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经是“气数已尽”,资产阶级的政策、措施挽救不了资本主义衰亡,已经是“黔驴技穷”,我国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修正主义面目也暴露无遗!

我国人民亲身经历了两条道路斗争的实践,深深地体会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是康庄大道,而资本主义道路则是一条死胡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观点会被越来越多的劳动群众所理解、接受。当前,我国的经济临近爆发经济危机的边缘,我国社会发展的前景,最终取决党内外毛派人士和广大工农群众与走资派之间的斗争。

    总之,建国以来的历史证明,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经济,必然要进入死胡同,生产也不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而且面临着爆发经济危机的危险;只有回归科学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才能从根本上摆脱“经济下滑”的趋势,经济才能持续、健康、平稳的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左向前 2015-3-9 23:26
左向前 调整头条及文章来源
引用 燧鸣 2015-3-9 12:01
责编:燧鸣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 19:20 , Processed in 0.02712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