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查看内容

《 毛泽东晚年更辉煌 》第十章

2015-4-2 05:3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958| 评论: 0|原作者: 罗四维 编|来自: 香港四季社

摘要: 《 毛泽东晚年更辉煌 》罗四维 编第十章 毛泽东晚年三次不战而屈人之兵毛泽东从五三年(六十岁)以后,也就是他的晚年没有打过大的战争,他的军事成就主要是在他六十岁以前。但毛泽东是一个居安思危的人,是一个不相信帝国主义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是一个有备无患的人。因此,在和平时期他也不忘备战、备荒、为人民。他说:准备了,侵略者可能就不会来,没有准备侵略者可能就来了。毛泽东的备战,是既见物又见人。在和平时期, ...
美国基辛格: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共产党的军事理论的最好阐述,不见诸于苏联的著作,而见之于中国的著作。……”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里,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毛泽东写了《论特久战》与《中国革命的战争战略问题》等文章,这两篇文章的显著特点是善于作敌我情况的对比,善于将列宁的原理用于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两篇文章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们能说明今天的世界上一位最有权威人士的思想,而且也因为中国的内战时期与朝鲜战争时期,一贯的坚持执行毛泽东所制定的这套战略。”
“毛泽东基于大家所熟习的列宁主义学说,即战争是政治的最高形势,研究出一套理论。这套理论表现出高度的分析能力,罕有的动察力和充分的残忍性。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找到了共产党取得优势的钥匙,并把马克思主义学说比着能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望远镜。……毛泽东认为战争的本质,在于敌对双方的互相斗争,而双方的意图与企图又是保密的。……战争是社会结构中各种基本因素的反映,只有了解这些因素,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因此,毛泽东在这里引用了中国一句古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文选》第261-162页)
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戴维逊说:“图书馆里的书架被那些称颂毛泽东为卓越的游击战权威的书本压弯了。但是,毛何止是一位游击战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期,他在一系列辉煌的游击战中,把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弄得苦恼不堪。十年后,他以游击战和运动战相结合,在中国打败了日本人。四十年代后期,他在一系列得心应手的运动战中征服了中国。最后,他的部队在朝鲜阵地战中顶住了美国。哪个领袖能象他这样在这么多的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毛把他的成功轻描淡写地说成是,战争不是神物,乃是受规律支配的一个事物发展过程。……毛所提出的战争“规律”来自何处呢?他研究中国著名统帅孙子和岳飞的著作,以及后来研究克劳塞维茨、拿破仑和列宁的著作,探索出这些规律。他研究历史并总结自己的经验,经过深思熟虑,融滙贯通,从而发展出自己的战略理论。”
“毛的战略理论是简明的。如果他不是简明的,它就不会经受住那么多的考验。但是他不是随便提出的,因为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而马克思同克劳塞维茨一样,都是黑格尔的学生。毛通常是经过正面论述和反面论述,再得出结论。如讨论中日战争时,他说:‘亡国论是不对的’,然后他又说:‘速胜论也是不对的’,最后他得出结论:战争是持久的,但是中国将取得胜利。……”
“总之,毛的战略原则就是:了解情况;具体的分析情况;找出互相对立的特点;或双方强弱的因素;利用我之长敌之短争取主动;根据情况改变战略战术;观察战争要有远大的目光。”
“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毛在朝鲜战争中所运用的战略原则,都是他过去借以取得胜利的原则。又一次证实了这些原则有用,并表明他恪守这些原则。”(《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文选》第265-270页)
美国海军陆战队准将格里菲斯说:“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就有游击战争,历史上有过许多成功的游击战领导人。只有当列宁登上舞台时,游击队才被注入了强有力的社会成分,即从根本上改变了它的特性。但是毛泽东首先对‘人民战争’作了系统的研究。他的研究现在具有权威性,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增加了一个领导历史上最彻底的革命的人的著作的价值,并将继续在孕育着变格的社会中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文选》第270-272页)
日本陆军中校持田真一说:“毛泽东的战略是,与正统战略相反的‘奇特’战略,换句话说,也就是与‘正规’战略相反的‘不正规’战略。毛泽东决不希望采取同对方相同的法则作战,而且绝对避免在对方选择的摔跤场上较量。换句话说,是强制进行‘不与敌人纠缠的战略’。”
“……,‘人民战争’是毛泽东对‘唯武器论’的一种挑战。‘唯武器论’就是‘只有武器才能决定战争胜负的思想’。……构成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是中华思想,它来源于独立自主精神。‘人民战争’的概念就是毛对西洋兵学‘唯武器战争’的划时代挑战。”
“上面进行的综合研究。毛泽东军事战略的精华,可以归纳为,这样四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文选》第286-287页)
英国巴特曼说:“……我个人认为,毛泽东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的全套钥匙的一个划时代人物。”(《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文选》第306页)
他又说:“几个世纪以来,我们西方国家看了许多没有多少政治见解的军事天才人物。在过去二十五年中,我们往往更多地看到几乎没有什么军事知识的政治冒险家,……现在有一位既是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伟大的军事家,这就是政治军事天才人物毛泽东。这种天才演变成为一种万古长存的思想,这种思想正开始对历史的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的战争哲学,如同他以前的战争胜利者的战争哲学一样,他是来源于对战争的分析。毛泽东寻根究底、洞察一切的头脑很容易习惯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方法。毛泽东的理论就是来自他那具有上述两种特性的头脑和他在战场上获得的经验。”
“……根据我在陆军工作的经验,放大嗓门叫喊毛的教导没有什么新东西的人,正是那些对战争知之不多的人。”(《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文选》第316页)
苏联米丁:“毛泽东的著作显示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共产党的久经考验的领导者,而且是卓越的统帅和精湛的军事理论家。”(《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文选》56页)
日本野村浩一在《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一书中说:“毛泽东就游击战争的各个阶段所进行的战略分析十分精辟,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恰如其分和极为重要,而且他那富有想象力的论述是举世罕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20世纪产生的最优秀的战略理论家中首推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的原因。”
“人们重视毛泽东战略理论的价值,不仅仅因为他所领导的革命战争取得了胜利,还由于他的论述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自成体系。这一方面是由于他能运用哲学观点研究问题,另一方面应该归功于长期参加革命战争的实践。”
“1938年5月写成的《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军事战略原则集大成的基本文献。‘十六字诀’游击战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战略发展的基础。”(《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第268、270页)
旧日军大本营参谋陆军中校山崎重三郎在题为《毛泽东游击战略把百万帝国陆军弄得团团转》中说:“虽有各种游击战,但只有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进行的游击战,堪称历史上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的游击战。”(《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270页)
第二节 以弱胜强的军事战略家
魏巍说:“四渡赤水不仅在军事战略上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而且在军事上也堪称指挥艺术的千古绝唱。毛泽东的高妙之处,不凡之处,就在一个‘奇’字。孙子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一点已被毛泽东运用得出神入化。因此,敌人纵有千般妙计,万般布置,最后不得不落入如来佛的手心之中。蒋介石早年毕业于日本军校,后又任黄埔军校校长,以后又作一方统帅,与国内各军阀频频交手,又与中共为敌一生,直至逃往台湾为止,打了一辈子仗,搞了一辈子军事,也算得上是一个军事家了。可是与毛泽东相比,在每次对战中,毛泽东总要胜他一筹。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即单从军事角度说,从智力高下说,蒋介石比毛泽东似乎也低出很多,颇象一个侏儒站在一个巨人的脚下。因此,尽管他手中掌握着绝对优势的数十万人马,却不得不被毛泽东玩弄于股掌之间,虽突有‘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的壮志,亦不得不老死小岛,饮恨九泉!”(魏巍:《话说毛泽东》第35-36页)
《毛泽东兵法》的作者刘济昆在前言中说:“二十多年来,我经常思索一个问题——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精通《孙子兵法》,指挥着数百万大军,为什么他却被毛泽东打败?
“我想:毛泽东军事思想一定有高过《孙子兵法》之处。”(刘济昆:《毛泽东兵法》前言第一页)
“……毛泽东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他以所谓‘小米加步枪’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从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开始,发展成一支二、三百万的人民解放军,‘枪杆子里出政权’最终指挥红色江山。这一点,左派、中派、右派;上层、中层、下层;中国人、外国人……都不能不认可。毛泽东是一介书生,却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不一定有口皆碑,却也无人否认其超凡的打仗才能。”
“毛泽东能够在战场上高奏凯歌,绝非幸致,与他精心研究战争、研究军事有关。毛泽东本人,形成了一套兵法。《毛泽东兵法》可以与古代的《孙子兵法》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刘济昆:《毛泽东兵法》前言第一页)
《毛泽东兵法》共四十八计,比《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还多十二计。
毛泽东以弱胜强的事例很多,如三次‘反围剿’、‘三大战役’……几乎是家喻户晓。这里只说鲜为人知的三件奇迹:
第一大奇迹,《毛泽东兵法》中说:“是1917年11月,毛泽东才24岁,还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组织两百多名学生用木头枪和鞭炮,使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贤的3000多部队全部缴枪投降。”
“这件事,毛泽东的同窗密友周世钊有详尽生动的回述:‘一天午餐过后,忽然听到一个消息,北洋军第八师王汝贤的部队正由株洲、湘潭一带向长沙溃退,已经到了离校只有两里多远的猴子石附近。但因不知长沙城里的虚实,不敢继续前进,停留在那里休息,并到附近农家抢饭吃。这消息顿时使全校陷入紧张慌乱之中。这时毛泽东探听了北兵的情况,知道他们又饥又饿、又疲惫、又惊慌,并不知桂军没有进长沙,觉得可以设法把他们赶走。他急忙组织志愿军中胆大的同学两百多人,持着平日操练用的木枪,潜伏校后妙高峰上。又联络附近警察分所,派一部分执真枪的警兵伏在志愿军的最前列。溃兵乘着暮色苍茫,沿着妙高峰下的粤汉铁路向北移动。毛泽东见他们已距志愿军潜伏地不远时,便要警察在山头鸣枪,持木枪的志愿军放爆竹,并齐声呼喊:‘傅良佐走了,桂军已经进城,缴枪没事!’溃军不敢抵抗,派人交涉后,真的全部缴了枪。毛泽东组织全校同学将缴获的枪和其它武器,抬到了学校……当晚溃军露宿学校操坪。第二天由商会发款遣走了,事后,全校沸腾般地议论这件事,都说毛泽东‘一身都是胆!”(参看刘济昆:《毛泽东兵法》第一计)
第二奇迹,肖诗美说:“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曾在芦葭河岸的黄河岔被刘戡的追兵逼到死亡的狭谷。敌人占着两座山头,居高临下。另一面是咆哮的芦葭河。毛泽东随行的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只有两百多人,全部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很多人都已把生死交给了命运之神。忽然,毛泽东把烟头掷在地上说:‘放心跟我走,老子不信邪。’他从容地转身走上黄河岔的堤岸,不紧不慢地,顺堤向西北方向走去。卫士和警卫人员担心毛泽东的安全,赶紧围了上去,都被毛泽东的喝斥声止住了。
就这样,毛泽东不紧不慢在河堤上走着,身后两百多人紧跟着,屏住了呼吸。起初还有一两个子弹在毛泽东的周围钻进泥土,离他只有二三米,随后,奇迹发生了,身后那些山头,枪炮声忽然停止了。刘戡的7个旅(两万多人)眼睁睁地看着毛泽东从他们的枪口底下在河堤上走了三百多米,翻过一个小土岗,不见了。
这也许是侥幸,也许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毛泽东后来谈到这件事时得意地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耳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番营,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这是《空城计》里诸葛亮唱段。毛泽东以他那自信、坚定的步伐踏乱了刘戡的心,从而转危为安。
七个旅(六十三个营)两万多人包围两百多人(一百比一),两百多人确无一伤亡,安全地转移了。这就是奇迹。”(详看肖诗美著:《毛泽东谋略》第125~126页)
第三奇迹,肖诗美说:“1948年秋,蒋介石飞抵北平和傅作义共商华北和东北的问题。为了挽救华北局势,蒋介石面谕傅作义,要他组织一支奇兵。乘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空虚之际,来一个闪电式偷袭。敌‘奇兵’已集结保定待命,毛泽东在西柏坡接到敌来偷袭的情报后,与周恩来作了详细的研究。周恩来建议立即加强备战,准备阻击来犯之敌,另一方面又作好了中央撤离西柏坡的准备,因为我西柏坡之兵力实在是不够。
毛泽东认为,与其准备对付来犯之敌,不如干脆使敌人不敢来犯。于是毛泽东亲自为新华社写了一篇动员各方力量准备迎战偷袭之敌的新闻稿,其中故意对敌虚张声势,又准确揭露了敌人的偷袭计划以及负责偷袭和策应部队的番号。就这样,使傅作义的偷袭部队迟迟不敢出动。”(详看肖诗美著:《毛泽东谋略》第111~112页)
一篇新闻稿就使敌人望而却步,你说这奇不奇?
《毛泽东兵法》的主题就是写毛泽东以弱胜强。毛泽东与蒋介石对峙,蒋介石在人力物力上是强者;毛泽东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峙,日本帝国主义者在军事上是强者;毛泽东与美帝国主义者对峙,美帝国主义者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但最终是毛泽东打败所有与他对抗的强者。
毛泽东的以弱胜强的强弱差距,不是一倍两倍的问题,通常是五六倍甚至十几倍的问题。如第三次反“围剿”,蒋介石是30万兵力,红军只有3万,从兵力对比就是十比一,如果再加上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和经济实力那就不只是十比一的差距了。又如抗美援朝,美国一个师的大炮就比中国几个军的大炮还要多,开始美国有制空权,制海权,我们没有。那时美国的国民生产总产值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而且它还以联合国的名义联合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作战,这种强弱差距就难用数量来衡量了。
毛泽东以弱胜强的次数不是一次两次,而是数十次。从力量对比悬殊和以弱胜强的次数来看,都是古今中外没有的奇迹。

   (待 续)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0 04:14 , Processed in 0.01818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