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 毛泽东晚年更辉煌 》第二十二章

2015-4-21 00:2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097| 评论: 0|原作者: 罗四维 编|来自: 香港四季社

摘要: 《 毛泽东晚年更辉煌 》 罗四维 编 第二十二章 真实的三面红旗(上) 打油诗、三面红旗 (一) “三面红旗”影响深,全盘否定不公平。经济困难确严重,承担责任各有人。
    第四,以王鹤寿为首的冶金系统的一些人的推波助澜。
    1958年3月20日,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在《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能否设想更快一些》中论证:“10年钢赶上英国,20年或稍多一点时间赶上美国,是可能的。”(薄一波《回顾》下册,第693页)
    毛泽东看了王鹤寿这个论证报告很兴奋,称这个报告是“一首抒情诗”。4月15日,毛泽东给少奇、恩来、小平、陈云、乔木、吴冷西各同志写的一封信中还说:“十年可以赶上英国,再有十年可以赶上美国,说‘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赶上英美’,是留了五年到七年的余地。‘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仍不变。”
    5月23日,王鹤寿又在大会上发言时,论证:“5年可以超过英国,十年赶上美国。”(同上第695页)
    6月19日,毛泽东问王鹤寿,“今年可不可以翻一番?”王鹤寿说:“好吧!布置一下看。第二天他就布置了。”搞1100万吨。(同上第700页)
    关于1070万吨钢的问题,当时任冶金部工业部办公厅主任袁保华后来的回忆是:
    1958年8月召开北戴河会议,我作为冶金部的工作人员参加。会议结束以前,毛主席专门找我们谈了一次。当年完成1070万吨钢,冶金部的部长王鹤寿向毛主席拍了胸脯,他是想借毛主席的威望把钢铁搞上去,后来王鹤寿专门检讨了这一条。
    毛主席又把几个省市的负责人和冶金部负责人找在一起开会,王鹤寿、刘彬和我都参加了。当时刘彬是冶金部副部长,我是办公厅主任主要管建设和计划。毛主席找我们这些人在他的会议室里详细地询问了1070到底可靠不可靠,一个人一个人地问。
    首先问上海市副市长马天水行不行,马天水说,可以。接着问鞍山市委书记赵敏(已去世)行不行,说可以。又问武汉市委书记,也说行。还问了太原市委书记(他那里有个太钢)。太原市委书记姓麻,问行不行,说可以。毛主席开玩笑说,你姓麻,隋朝大将有个麻叔谋,与你有什么关系?
    后来又一个一个地问主要钢铁基地包括重庆、北京、天津、唐山、马鞍山,大家都说行。问到刘彬,毛主席说,你这个模样我好像见到过,刘彬说,我是刘英的弟弟(刘英是张闻天的夫人)。毛主席说“怪不得眼熟,你管什么?”刘彬说“我管生产,我是冶金部副部长。”主席说“就看你拿主意啦”。刘彬说“可以,我们都作了计算啦。”
    我(袁保华)当时心里打鼓,估计会问到自己,得作些准备。后来问到我,说“你做什么呢?”我说我先在东北工业部,后来去苏联谈判,回来在钢铁局。
    毛主席说:“你是经常接触基层的,你说究竟有没有把握?”我说:“冶金工业的生产,从矿山、冶炼、轧制到机修、运输等等有十个环节,我们树了十面红旗(先进单位),只要十面红旗能站得住,他们的经验能够推广,我看有希望。”别人讲得简单,只是拍拍胸脯,我讲了十面红旗,毛主席很注意听十面红旗是什么。
问到王鹤寿,他说:“主席只要下了决心,我们可以动员全国的力量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认为,实现这个目标是可以的。”当时是八月,到年底只有五个月时间。
    最后问到薄一波同志,他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他不赞成1070,可是又不好说不赞成。他讲了什么呢?他说:“主席,我建议把1070登报,登报以后,大家都看得到了,义无反顾,就会努力奋斗。”毛主席说,这是个好主意,根据你们刚才讲的不是1070,是1100多万吨,发表1070(上年是535,翻一番是1070),那我们兜里还装有几十万吨。主席的思想是留有余地,这是他一贯的主张。……
    这一次谈的时间不短,总共有两个钟头。毛主席提出这个问题,有些不放心,所以专门开了这个会,结果大都说行,而且报的数字超过1070,所以毛主席相信了,并在报纸上发表了。
    毛主席对陈云说,1070看来还是可以的。陈云不放心,专门找王鹤寿和我去谈了一次。“究竟怎么样,你们算个细帐给我,毛主席那里不能算细帐,在我这里你们算个细帐。”我就把当时他要求的数字,现有的基础能生产多少,新建小高炉有多少,能生产多少,生产能力都打了折扣;原来炼钢设备能生产多少,新建小转炉能生产多少,这也是按公称能力打了折扣算的,今后五个月我按四个月算。这样算了细帐,陈云认为,看起来是有希望的。后来毛主席与陈云同志谈话时,陈云说,我与冶金部的同志算了细帐,看起来是有希望的。陈云同志说话向来是很慎重的。
  这一次毛主席的谈话给我袁保华的深刻印象是,他对于重大问题抓得很细,一个人一个人地问,在场的一个不拉。实际上汇报假情况的责任在我们,分明不行,却拍着胸脯硬说行,后来总理在批评这几个部长时就讲这一条。
    大跃进前,毛主席做了一系列解放思想的工作。他提倡敢想敢说敢干,同时又说要一切经过试验。毛主席讲了两条,不是一条。现在大家只说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干,忘了毛主席说的一切经过试验,是只讲一面。
    1958年8月,毛主席在北戴河召开的这次座谈会,我(袁保华)印象非常深刻。后来冶金部的同志坐下来作检讨,我(袁保华)说,大跃进问题,是我们在那里唬弄毛主席。农村搞“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也是这样。鞍钢的党委书记就写了一首诗登在鞍山日报上:“人有多大胆,钢有多大产,坐八百,看一千。”现在鞍钢生产八百万吨不成问题,但三十年前坐八百看一千,确实有些浪漫主义。
    后来毛主席在党内通讯中提出,他和农村基层干部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农村基层干部犯了浮夸、共产、平调这些错误,他要负责任,而且写了检讨,要求发到全党。少奇同志把它压下来没有发,我参加了他主持的西楼会议。少奇说,毛主席的威望不是他个人的,而是全党的,毛主席写了检讨,发出去有好的影响,也有副作用,以不发为好,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纠正。事后来看,不如发了,发了容易统一思想,毛主席都检讨了,大家还不认真地去检查自己?(袁保华的谈话是发表在乌有之乡网站上的)
    (编著者,从袁保华以上的回忆来看,冶金系统这一邦人不仅唬弄了毛主席,也唬弄了陈云。在他们的虎弄下,陈云也认为1070万吨钢是可行的。)

    第五,陈云也推波助了一下澜。陈云本来是很冷静的,但在一些人的唬弄下,他头脑也有些发热,8月25日开幕的工业书记会议上,他提出:要依靠党委,发动群众搞“土炉子”,说“土炉子”在中国命运还有一个时期。(《回顾》回顾下册,第705页)
    “土炉子”对大炼钢铁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大单位内的大炼钢铁就是“土炉子”搞起来的。

    第六,以李富春为首的计委一些人的推波助澜。1958年5月5日到23日,八大二次会议期间,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在《赶上英国,再赶上美国,第二个五年计划是关键》的发言中,提出7年钢赶上英国,15年赶上美国。王鹤寿在会上发言论证,5年钢超过英国,15年赶上美国。
    6月16日,李富春向党中央提出新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要点》。《要点》认为,“为了实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指标,1959年有决定的意义,必须争取1959年有一个比1958年更大的跃进,例如工业方面,钢产量超过二千万吨,争取达到二千五百万吨,超过日本,超过英国”。“现在看,以钢为主的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有可能不用三年赶上和超过英国,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有可能三年基本实现”。(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第695-697页)
    这是国家计委的《计划要点》,不是李富春个人的意见,也就是说推波助澜的不是李富春一个人,而是国家计委的一邦人。

    第七,刘少奇对大跃进推波助澜是惊人的。
    薄一波说:“少奇同志1958年11月7日,在第一次郑州会议的一段回忆……少奇同志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说:‘公社这个名词,我记得,在这里(郑州火车站),跟吴芝圃(时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同志谈过。在广州开会(少奇等同志去广州向毛主席汇报八大二次会议准备情况,时间估计可能是1958年4月底——作者注)
    在火车上,有我(薄一波)、恩来、定一(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邓力群,我们四个人吹半工半读,吹教育如何普及,另外就吹公社,吹乌托邦,吹过渡到共产主义。  
    说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时候就为共产主义准备条件,我们搞革命就是这样搞的,开始搞前一步的时候,就想到下一步,为下一步创造条件。我们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就要为共产主义创造一些顺利条件。
    还吹空想社会主义,还吹托儿所,集体化,生活集体化,还吹工厂办学校,学校办工厂,半工半读。要邓力群去编空想社会主义,要陆定一编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下了火车,在这个地方,大概有十几分钟,跟吴芝圃同志说,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你们可以试验一下。他热情很高,采取的办法也很快(吴芝圃插话:那个时候,托儿所也有了,食堂也有了,大社也有了,还不叫公社),工农商学也有了,就是不叫公社。乡社合并是老早就有的。陆定一回去,马上就编了那本书。八大二次会议,我(薄一波)去讲了一个半工半读和生活集体化。后头要北京试验,要天津(泛指河北省,因为当时天津属河北省,是河北的省会——作者著)试验。公社就是这样来的。事实上已经有了,他们叫大社。’”(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第731-733页)
    (编著者,注意!1958年4月底,刘少奇就要求河南省、北京市和河北省搞公社试点。)

    许全兴说:“1958年6月14日,刘少奇在同全国妇联党组的谈话中说,中宣部印了一本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的资料,其中有一段是康有为《大同书》中写的。……
        刘少奇把办托儿所、公共食堂这样一些生活服务组织视为‘大家趋向共产主义’。他提倡家庭劳动社会化,解放妇女劳动力,办食堂、托儿所、洗衣房等服务性事业。他(刘少奇)说,可以搞很多的事业,像空想社会主义者所说,小孩子多大年龄就到什么地方去,到处有花园,老人有养老院,还有戏院、小学、图书馆、电影院……搞得好,可以达到这种境地。……我们到共产主义不要多远,十五年可以赶上美国,再有十五年等于三四个美国。再有四十年、五十年中国可以进入共产主义。”
    “6月30日,刘少奇同《北京日报》编辑谈话时说,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组织,现在开始试验。恐怕不能像现在这样,种地的净种地,做工的净做工,现在就要搞工农商学兵。他还作了解释,不能单打一,现在农业合作社已开始办工厂、商业、银行、服务事业、洗衣房、食堂、学校,都归它。以后就在工厂、农村、学校发枪操练。工农商学兵都有了。他提出,我看,三四十年之后可到共产主义社会。你们看,要不要这么长?”
    “7月5日,他在北京石景山发电厂同工人谈话时说,工厂要办食堂、托儿所、洗衣店、办学校、办农场发点枪给大家操练。总之,工农商学兵全都自己干。7月19日,他在天津的讲话中提出,在并社时,‘一乡一社’、‘政社合一’。他说,一个乡一个社,将来是否叫社,农庄也包括不了,因有工业,有学校,有商业,又有民兵,生孩子也有人管,实际上是共产主义的基层结构。这是组织起来的公社,有工业,有商业,有农业,有学校,生、老、病、死都在这里,这是共产主义(公)社。7月14日到18日,刘少奇到山东视察。视察时讲了什么,不清楚,但很可能与在北京、天津讲的差不多。报到中说‘少奇同志还非常关心共产主义生活方式萌芽的出现’等等。刘少奇以上的这些讲话,无疑会对省市的干部发生作用。刘少奇对办‘工农商学兵’合一的大公社很热心。”(见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第157-158页)
    (编著者,注意!6月14日刘说“十五年可以赶上美国,再有十五年等于三四个美国。四五十年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6月30日,他又说,三四十年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许全兴:“1958年9月,刘少奇在江苏视察时非常关心人民公社实行粮食供给制。他问一个乡的党委书记:‘秋后,即将实行供给制,群众拥护不拥护?’乡党委书记说:‘大家一听说吃饭不要钱,都高兴得跳了起来,有个老头说,过去担心受苦一辈子,怕吃不饱肚子,这下子可好了。’苏州地委第一书记在汇报时说:‘群众都非常赞成实行粮食供给制,他们说,一个心思丢下了,一个心思又来了,丢下的是几千年愁吃愁穿的心思,又来了的心思是怎样把生产搞得更好,不然就对不起共产党。’刘少奇对群众的这两句话很感兴趣,他说:‘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思。有人担心,实行粮食供给制,会不会增加懒人?苏州农民的这两句话,给我们作了最有力的回答。这说明他们不是变懒了,而是情绪更加高了,生产更加积极了。这就是人民共产主义觉悟提高的表现,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加提高的标志。’他还说,“农民吃饭不要钱,搞供给制,乡社干部势必跟着走,乡干部一改,县干部、省干部,直到中央的也要跟着改。地方改了,军队也得改。”
    “9月27日,刘少奇在南京党员干部会议上说,我经过河南、河北、江苏,都决定农民吃饭不要钱,实行粮食供给制,看来,大家都赞成分配制度,粮食供给制,加上工资奖励。又说,毛主席在北戴河会议上讲过实行供给制问题,在中央的会议上也谈过这个问题,如何在我们干部中间及在军队中间再实行供给制问题。如果要实行供给制,标兵在哪里?五亿多农民就是我们的标兵。各级干部、军队,都要向农民看齐,向他排队。58年10月3日,刘少奇同一个外国议会代表团谈话中也谈到吃饭不要钱,他承认,现在公社的性质还是集体所有制,但有一部分是全民所有制,这部分还要增加。两三年后,很多公社就会变为全民所有制。”(许全兴著《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169——170页)
    (编著者,注意!刘少奇:两三年后,很多公社就会变成全民所有制。)

    许全兴:“1958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上讲,现在是吃穷饭,什么公共食堂,现在就是太快,怕犯冒险主义。刘少奇插话说,农村(人均)达到150元至200元的消费水平,就可以转一批(按:指由大队所有制转为公社所有制),将来分批转,这样有利,否则等到更高了,转起来困难多了,反而不利。彭真讲,我们搞了土改,就搞合作化,又搞公社,只要每人到了150元到200元就可以过渡,太多了,如罗马尼亚那样农民比工人收入多时就不好转了。把三化(机械化、电器化、园林化的标准)压低,早转化比晚转化好,三四年就可以过渡。”(许全兴著《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第171页)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20:26 , Processed in 0.012017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