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中国经济疲软 迫使财政大杀器逆袭

2015-6-2 08:33| 发布者: 左向前| 查看: 496| 评论: 1|来自: 多维

摘要: 为应对持续下行的经济压力,中国政府在连续数轮降准降息、开启繁荣股市为央企、国企提供融资的同时,又祭出财政终极刺激这一“大杀器”。5月上旬,中国国务院发布一份文件,监管部门允许地方正度使用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这意味着放松了对地方政府融资的限制,也意味着,在稳经济和调结构的新常态战略途径下,稳经济占据绝对的上峰优势,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根据文件规定,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可以继续为在建项目从银行贷款。规定 ...

为应对持续下行的经济压力,中国政府在连续数轮降准降息、开启繁荣股市为央企、国企提供融资的同时,又祭出财政终极刺激这一“大杀器”。5月上旬,中国国务院发布一份文件,监管部门允许地方正度使用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这意味着放松了对地方政府融资的限制,也意味着,在稳经济和调结构的新常态战略途径下,稳经济占据绝对的上峰优势,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根据文件规定,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可以继续为在建项目从银行贷款。规定称,若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在偿还银行贷款方面遇到麻烦,应就贷款合同进行重新协商和展期,此规定由中国财政部、中国央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下发。

对此,西方媒体做出一系列解读,彭博社认为此举意味着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从过去的抑制转变成扶持。华尔街日报也认为中央政府此举,意味着此前针对地方债务改革的举措被彻底推翻,地方庞大债务的整顿让位于确保国内经济维稳、缓解严重就业压力两大硬性指标。

所谓地方融资平台,指的是地方政府发起设立,通过划拨土地、股权、国债等资产,从而包装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辅之以财政补贴作为还款承诺,从银行取得信贷用于基建投资的中介。正是由于有地方融资平台的支持,2010年后,即使中国央行缩紧了货币供给的龙头,各地方政府基建成功仍得以延续。这样做的结果尽管创造了就业,但同时也造成了资金的巨大耗费,让银行业背负上庞大潜在坏账的风险。因此,去年10月,中国国务院下达43号文,禁止地方政府从银行借贷,同时通过表外金融企业为房地产和基建项目融资。

“中国政府如今针对地方融资平台重新解禁,说明迫于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政府除了放松信贷和财政刺激外,已经别无他法。”分析人士认为,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以市场为依托、民营企业为着力点,通过创新机制逐渐探寻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在中国环境下,由于共生利益因素,中央必须确保经济增速达到一个合理区间,在解决国内就业同时,消解地方政府不满情绪。这也是发展时硬道理的本质初衷。而政府投资无疑是最好的举措。

进入今年以来,一系列惨淡的经济数据,让中国政府感到“很恼火”。4月,衡量通缩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6%,降幅比以前有所加大。今年一季度,全国工业利润下降2.7%,而卖地收入(支撑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关键)同比下降了近1/3。尽管中国央行连续数轮货币宽松,但国内通缩态势继续蔓延,导致实际利率大幅攀升。毕竟,随着国内经济持续疲软,所有企业“日子”都不好过,除了为必要国企、央企提供信贷支持外,中国银行业对实体经济其他行业卡紧了资金的闸门,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更加导致银行业惜贷乃至抽贷行为,为潜在坏账的处理工作预留后手。

数据显示,今年3月,中国实际利率已升至10.8%,这是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高水平。这无疑加重了国内企业借贷和偿债负担。根据麦肯锡(McKinsey)估计,中国的非金融企业债总额为12.5万亿美元,因此中国企业每年偿付的名义债息约为8,120亿美元。若按实际利率计算,债息则为1.35万亿美元。这不仅远远大于今年中国工业利润总额的预期值,而且还略大于墨西哥等大型新兴经济体的产出规模。

为此,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即使央行连续将准降息也效果甚微。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投资是创造需求的关键支撑,在中国GDP比例构成中,政府投资占据70%以上,无论钢铁、水泥、有色金属、机械,还是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全部以政府基建投资为依托,也就是说,如果失去地方投资,这些产业将成为无源之水,即使银行提供信贷,也只能加重它们的产能过剩,使其债务负担更加严重。所以,在中央政府看来,只能重新开启地方政府财政投资,才能刺激配套产业重新循环起来,从而促使银行重新借贷。

但是,单凭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举措,只能缓解燃眉之急,甚至将对未来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后果。任何固定投资模式到达一定限度后,都会呈现收益递减效应。也就是说,在既定技术条件不变情况下,为了维持先前的投资产出,需要更大规模资本、资源和人力投入。当投资到达临界点时,不可避免将产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情形。目前中国政府投资规模已经到达极限,必须借助市场改革、和企业创新来提升经济效率,这是中国经济走出困境最为有效,也是唯一的举措。

其实,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日本也与中国一样遭遇到相同困境,日本一方面通过提高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创造品牌效应,推动国内产业链从低端向高端跨越攀升。另一方面,通过推陈出新、淘汰重组的方式,消灭国内落后产能(企业),将经济资源让渡给具有生产效率的企业。在政府助推——银行协作——企业联合共同努力下,使得日本经济走出低谷重新迈向复苏。中国政府应当以此为鉴,告别僵化的财政刺激模式,为市场改革调整让出道路,毕竟,只有市场竞争才能促进经济效率提升,政府投资充其量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这既是常识,更是规律。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左向前 2015-6-2 08:33
责编  左向前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2 08:22 , Processed in 0.01819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