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环保问题中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

2015-7-2 08:10|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774| 评论: 0|原作者: 赵乔

摘要: 资本主义究竟在何种意义上需要环保?其实恰恰是文化心理意义上,环保构成了对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的想象性解决,在环保创造出的良好环境中,一系列社会矛盾都被掩盖了,仿佛不存在,人们因一系列社会矛盾造成的心理失衡也得到了大自然的抚慰。
【摘要】环保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耐人寻味,环保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它有时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性的反对者,有时又成为其持续发展的维护者。很多时候,环保构成了对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的想象性解决,在环保创造出的良好环境中,一系列社会矛盾都被掩盖了,仿佛不存在,人们因一系列社会矛盾造成的心理失衡也得到了大自然的抚慰。

环保问题中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

环保是怎么一回事?不难理解,环保问题的由来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关,资本主义的发展推进了全球工业化大生产、城市化的进程,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全球性的资源能源过度开发与消耗、工业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加剧,由此产生了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需要人类共同为之付出努力。


然而眼前这样一本书,将环保指控为一种暴力,指责它干预发展,不禁使人好奇,在环保已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今日,在人们所习以为常的环保观念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其实,“环保”最初的面目正是“发展”的反面。资本主义既创造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也创造了环境的严重恶化,生态景观不可逆转地彻底改变。可以说,环保是资本主义的产物。环保问题发生之初基本上是铺天盖地的灾难预言,各种各样的研究报告与纪录影像共同的主题就是,如果资本主义一直这样肆无忌惮地发展下去,那么人类与环境将遭受毁灭性的伤害。文字与影像振聋发聩的声讨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潮流,甚至到20世纪90年代初,已呈现出鲜明的政治化倾向,后来就诞生了“绿党”,绿党的主张简言之,即是要以停止发展来换取环境保护。


在这个时刻,国际政治及国家内部都出现了抵制环保的声音,与激进的环保意识相抗衡。瓦茨拉夫·克劳斯的《环保的暴力》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这种政治斗争的一个例证,更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对环保进行了一种政治、文化意义上的阐发,在本书的前言中即显现了作者的文化自觉:“全球变暖的话题,与其说是自然科学,毋宁说是社会科学,与其说是气候学不如说是经济学,与其说是谈论温度平均上升零点几摄氏度,不如说是讲人及人的自由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绿党所谓的环保不仅是非科学的,而且已经演变成为一种类似宗教的意识形态,它意图设立行动的规范与框架,并利用道德的力量实施规训,“无论环保主义如何招摇其科学性,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它拒绝实事求是地看待真实世界、大自然以及人类,拒绝正视其自然演化进程。它绝对化地看待世界和大自然的现状,并把这种现状强行划归为碰不得的标准,把其任何一种变化都宣称为致命性的危险”,而实际上,“一个预先界定的、我们有义务对之进行保护的世界最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作者进一步指出,环保主义意识形态正是传统极左意识形态的当代变种,它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


作者何以如此抗拒环保?围绕环保所展开的论争从更深层次看正是发展与环保的PK。资本主义只有不断地发展,资本不断地增殖扩容,经济实力才能更为雄厚,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利益。换言之,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获利的人才能不断地攫取利益,而此时环保的真正目的是阻碍发展,重新分割利益。任何政治斗争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谋求利益,只是为谁谋求利益的问题。作者所代表的无疑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中获利的人,他所拥护的是新自由主义,寻求的是资本主义的无限发展,因而作者将环保视为极权政治的阴谋,强制性环保是暴力行为,对抗环保的暴力即是对自由与真理的捍卫。


不妨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批判环保的,有趣的是,作者选择了中立的立场,而且很明显地以一种科学的论证方式来说明环保的非科学性。既然作者已明确地意识到关于环保之争是政治博弈,那么显然在作者看来,只有科学才是最有效最有力的抨击,在此科学沦为了政治的同谋,成为一种政治主张打击另外一种政治主张的工具。在书中,作者通过援引具体数据及科学家的发言来反复强调环保主义者违背科学,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极大规模地加剧了全球变暖”成为最大规模的科学滥用,关于全球变暖原因和影响的许多强硬说明都只是政治的而非科学的,甚至科学报告总结都是由最活跃的政治分子,同时也是科学队伍中偏见最深的成员撰写。


作者首先瞄准了在环保讨论中最简单也最被频繁论及的问题——资源能否被耗竭?环保主义者当然会毫不犹豫地点头称是,这是他们最重要的论据之一,是他们所描绘的大灾难图景中最可怕的景象之一。相反地,作者所肯定的观点是“资源储备量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加而增加”,事实上资源枯竭不会发生。因为存在着市场价格机制,不仅能够衡量资源的稀缺与否、调节资源消耗的速度,而且最终能够引导人类的行为。只要任由市场自由发展,资源越是稀缺价格很可能越是上涨,看起来仿佛正在消失的资源不断地、合理地为其他资源所替代,或者通过更为经济的消费而得到了节约。而且也只有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而不是环保主义者的预言,才能反映出资源真正而非环保主义者虚构的稀缺性及其程度。


接下来作者质疑了当下为环保所做的种种努力(譬如硬性量化的节能减排)对未来的价值。环保主义者貌似眼光长远,现在不惜一切来实现环保,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福祉,然而如何断定今日所作所为的价值与意义恒久不变呢?能否确定提前100年预估各种人类活动的贡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他的回答是,这是有意义的,但有必要“大声宣布这种估计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假设基础上”。作者指出,任何对未来的估量必须依赖于某种假定,即现在与未来具有何种关系,未来愈是久远,估量就愈是不可靠,并非因为价值体系不稳定,而是未来的境况不断变化,充满无限可能。环保主义者冒失地为子孙后代代言,既无此权利也无此能力,不同主体对同一效用的感受是无法比较的。环保主义者仿佛独立于时空之外来观察、仲裁人类的行为,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超自然的视角。作者引入了经济学的一系列概念来说明如何估量未来,并且不无嘲讽地说,对环保主义者而言将经济学应用于拯救人类的崇高主题简直是不可接受的。“贴现率”是所有现在与未来之间比较的关键,而贴现率恰恰表明,未来小于现在,至于究竟小多少则取决于后者相对于前者的“偏好比率”,环保主义者非常具有情感感染力的说辞实际上正是依赖于低得不现实的贴现率,高估了现在的变化对未来的影响,付出发展的代价来实现环保是完全没必要的。


一番猛烈的“批判”之后,作者清晰地亮出了自己的主张:当下最好的政策就是适应环境的变化,并鼓励经济发展,促进技术进步。一方面,技术进步将使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它令人类有能力更加呵护自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日益富裕,人们从对生存与物质的需求转向对生活质量及奢侈品的需求,其中之一就是,环保将成为最受关注的事项。环保主义者错误地以为经济增长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事实上恰恰相反,经济增长最终将对环境有利,是实现环保的正确路径。作者特别提出,发展中国家也不应做出任何牺牲,应对环境变化最好的防御就是其自身的持续发展。


尽管作者始终保持着科学的姿态,但在批判环保的过程中还是表达了很多目前来看已有些荒谬的观点,譬如关于全球变暖,作者说即使置之不理也基本上什么都不会发生,因为它早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就开始了,人类活动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只发挥了微不足道的作用。这些为“发展”而进行的苍白无力的辩解是可笑的,但同时也显现出当时关于环保之争的激烈程度。


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纷纷毁约可以视为“环保”政治浪潮由盛而衰的标志。在这场斗争中,环保反发展的面目逐渐模糊了,反而越来越与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相关联,成为一种发展方式的代表。从本质上来看,这场斗争正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变革——从对环保的抵制到对环保的吸纳。永远运动变化的资本主义最为强大之处就是,它可以包容危机乃至任何相反力量的存在并为己所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的变革性早有论断:“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的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自我调整与自我变革正是资本主义发展演变的逻辑。


随着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环保”已经由“发展”的反面逆转为“发展”的福利。一方面是国家力量的介入,一方面是充分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环保作为社会公共事业越来越制度化。今日资本主义为何需要环保?环保不单单是为了“环保”,而是为了平衡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财富始终高速累积,社会贫富差距也愈来愈大,一直都是扰乱社会和谐、经济稳定的潜在不安因素,而环保,和已经完善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社会福利具有相同功能,作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的一种补偿,炮制社会平等的假象,其根本目的是缓解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换句话说,环保依然是变相的社会保障,最终保障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考虑,资本主义究竟在何种意义上需要环保?其实恰恰是文化心理意义上,环保构成了对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的想象性解决,在环保创造出的良好环境中,一系列社会矛盾都被掩盖了,仿佛不存在,人们因一系列社会矛盾造成的心理失衡也得到了大自然的抚慰。


长期以来,环保一直被视为经济问题,实际上,环保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资本主义对环保的态度变幻莫测;而从发展的反面到发展的福利,环保问题的演变也自有其文化逻辑。在文化理论的视阈中,环保作为一个待阐释的“文本”,它必然勾连着经济、政治、社会方方面面,也只有在这样一个互文的语境中,环保真实的文化意义才得以凸显。也许,环保问题正是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参考文献:《环保的暴力》,瓦茨拉夫·克劳斯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出版。


环保问题中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7 04:09 , Processed in 0.01824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