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中国革命 查看内容

上海“龙华24烈士”史料查考

2015-7-3 23:30|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9138| 评论: 1|原作者: 恽仁祥

摘要: 建议再次发表《上海“龙华24烈士”史料查考》一文,以纪念党的生日,对揭露、批判修正主义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和无耻地诽谤、攻击、否定革命先烈有重要现实现义,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来之不易。谁忘掉和否定历史,就意味着对人民的背叛。

9、蔡博真:

      蔡博真岀生年月不详,汉族, 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曾参加过192712月广州起义,后被派往苏联学习。回国后,任上海青年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和中共江苏省委沪中区委书记。

 

10、伍仲文:

伍仲文,1903年生,原名伍杏仙,广东南海人。早年她就追求进步,敢于冲破封建习俗的束缚,到县城唯一的女子高等学校求学。在校期间,在大革命浪潮影响下,成为爱国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她经常走上街头,演剧、演讲,宣传反帝反封建的道理。1924年到广州,入何香凝领导的妇女职业学校半工半读,接受革命的熏陶。1925年参加省港大罢工,在妇女部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冬赴苏联学习。1928年秋回国,在上海中共法南区委工作,负责指导青年运动。1929年先后在吴淞区委、闸北区委工作,领导丝厂、纱厂的女工运动,曾担任共青团闸北区委书记。19311月被捕后,在狱中坚贞不屈,她常说:“列宁、斯大林坐过不少次牢,被放逐过,这是一个革命者不平凡的大学历程”。

注:参见《龙华革命烈士史迹选编》和互联网报导。

 

11、阿刚:

阿刚1908年生,原名段楠,湖南酃县人。北京大学预科班学生。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酃县西区区委常委和西区游击队第三路指挥。参与领导酃县三月暴动。19295月起任中共上海沪中、沪东区委及上海工会联合会秘书。

注:参见互联网报导

 

12、费达夫:

化名费德甫,上海市人,1925年入党,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8年回国,1930年任沪东区工联主任。

    费达夫1907年诞生于杨树浦韬朋路(今通北路)98号,在家排行第二,很小就与弟弟一起在八埭头读私塾,后考入聂中丞华童公学(今市东中学)求学。他受进步老师的教育,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成为学生会领导人。1925五卅惨案发生后,四所工部局学校的学生组成学生联合会,发表宣言,宣布罢课,参加全沪学生总会,费达夫积极动员全校90%的学生参加罢课,到南京路去游行,发传单,搞义演活动,历时一个月。1926年,党组织派他去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1928年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193010月至19311月,任沪东区工会联合会主任,经常深入到怡和纱厂等工厂从事工人运动。

注:参见中华费氏网

 

13、汤士伦:

汤士伦,江苏如臬人,中共党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干部。牺牲时年仅24岁。

 

14、汤士佺:

汤士佺(同王士伦是同胞兄弟),江苏如臬人,中共党员,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干部。牺牲时年仅29岁。

 

15、彭砚耕:

2011722日报导,彭砚耕(又名刘后春)烈士后代专程从湖南来我园祭扫,他们是第一次来上海祭拜先辈。在陵园龙华二十四烈士墓碑前他们为亲人献上鲜花,随后又来到彭砚耕烈士的牺牲地祭拜亲人。接着他们又来到龙华烈士纪念馆,看了展览“丹心碧血为人民”。

彭砚耕烈士是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过五卅运动。曾在党中央机关工作,后任上海总工会秘书。

 

16、柔石:

     柔石1902年生,浙江宁海人。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在宁海城关北面建有以烈士命名的宁海最大的公园——柔石公园,在离故居百米的地方有以烈士命名的学校——柔石中学。
  柔石1918年入学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加入新文学团体晨光社,开始投身新文化运动。 192018岁的柔石遵父母之命,与长他两岁的同乡吴素瑛完婚。婚后他们育有两子一女,后来长子赵帝江、次子赵德鲲和女儿赵小薇皆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1924年春在浙江慈溪县城普迪小学任教。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1926年春因生活无法维持离京南下。至秋到浙江镇海县镇海中学任教。1927年回到家乡宁海中学任教。1928年初,在中共地下组织和进步力量支持下,任宁海县教育局局长。19286月在上海,结识鲁迅,并得到帮助发起成立“朝花社”,创办《朝花周刊》。19291月,接《语丝》的编校任务。不久,与鲁迅合编《近代木刻选集(1)(2)》等,并出版合译作品集《奇剑及其它》、《在沙漠上》等。11月创作并出版小说代表作《二月》,同时积极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1930年参与由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后成左联机关刊物)编辑工作,并创作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控诉封建社会。同年春天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及左联,并任左联常务委员。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代表左联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会后撰写长篇通讯《一个伟大的形象》。柔石一生共留下55万字的创作作品和63万字的译作。2002910日,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柔石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虹口区文物遗址史料馆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中推出柔石百年诞辰文物展
  柔石故居坐落在浙江宁海城关西门,"柔石故居"四个字就是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19601月题写的。
  鲁迅也十分欣赏柔石,他说:我从他的作品中学到了青春的活力。
  电视电影《为奴隶的母亲》根据左联作家柔石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是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于2004年为纪念作家柔石先生诞辰100周年而特别制作的。此前本片已在2005年第17届法国兰斯国际电视节上获最佳音乐奖,在2004年好莱坞国际电影电视节上获得星光奖最佳影片奖,2004年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获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奖。
  影片《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谢铁骊。1983年荣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是新中国电影的一个"异数"!十七年故事片巅峰之作!

丁景唐介绍: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烈士和其他十八位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枪杀或活埋之后,鲁迅为了抗议国民党反动派杀戮革命战士,悼念烈士的光辉事迹以激励人民群众继承烈士们的战斗任务,对反动派进行斗争,曾先后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柔石小传》、《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鲁迅和柔石又有着深厚的友谊。鲁迅在《柔石小传》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都提及柔石翻译过《丹麦短篇小说集》和高尔基的《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记述了他和柔石合作,创办朝花社,编印《朝花周刊.》、《朝花旬刊》、《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和《艺苑朝华》,亏损很大,欠了一笔债,于是柔石就拚命的译书,将《丹麦短篇小说集》和《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卖给商务印书馆以便还清债务。鲁迅在文章中以为这两部译稿,已被"·二八"的兵火烧掉了。
  根据鲁迅的设想,二十多年来大家也都以为柔石这两部译稿早巳被毁,未曾出版。今年夏天,我们为了编辑左联五烈士(李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研究资料,多方设法收集左联五烈士的著译,查阅了商务印书馆的书目和《万有文库》书目,查得有金桥、淡秋合译的《丹麦短篇小说集》和赵璜翻译的高尔基《颓废》(即《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我们就怀疑这两部译稿有可能为柔石同志所译。于是就又查对柔石在《朝花旬刊》、《北新》半月刊、《奔流》和《东方杂志》上翻译的丹麦短篇小说,二者译文完全相同,证实确系柔石同志的译作。后来又写信给柔石同志的战友林淡秋同志,完全证实《丹麦短篇小说集》和《颓废》为柔石所译。
  《丹麦短篇小说集》中共收有丹麦作家安徒生等十五位、作品十七篇。文章之前有原编者Hanna Aatrup Larsen的序,后附译者编写的《作家生卒年表》。金桥的译文十一篇,淡秋的译文六篇。金桥所译的十一篇为:

    SSBlicher:《凡尔培的牧师》
    MAGoldschmidt:《亚伏洛姆契·奈丁甘尔》
    JPJacodsen:《芳斯夫人》
    SSchandorph:《斯得纳做了农民的妻》
    HDrachmann:《教堂中的船》
    Herman Bang:《在罗森般公园内》
    AWied:《大小孩》
    KLarsen:《农人》
    Johan Skjoldborg:《潘·海华的夏日》
    JVJensen:《安和她底牝牛》
    JVJensen:《失去的森林》
《丹麦短篇小说集》曾列为朝花社《北欧文艺丛书》之四,早在19294月朝花社编印出版的《奇剑及其他》(《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韵版权页后即刊登了预告。但这本书随着朝花社的亏损结束而流产。后来收集在《丹麦短篇小说集》中的十一篇译文都分别在《朝花旬刊》等刊物上发表过。按照刊物上发表先后的次序为:
  《在罗森般公园内》
    1929228日《朝花周刊》第九期
  《农人》
    1929423日《语丝》第五卷第七期
  《大小孩》
    1929425日《朝花周刊》第十七期
  《凡尔培的牧师》
    1929610日、17日、24日《语丝》第五卷第十四、十五、十六期
  《安和她底牝牛》
    1929720日《奔流》第二卷第三期
  《教堂中的船》
    192991日《朝花旬刊》第一卷'第十期
  《失去的森林》
    192911月《奔流》第二卷第五期
  《芳斯夫人》
    193061日《北新》半月刊第四卷第九期
  《斯得纳做了农民的妻》
    1930925日《东方杂志》第二十七卷第十三期

  《亚伏洛姆契·奈丁甘尔》和《潘·海华的夏日》没有在报刊上找到,可能是没有在报刊上发表过。把这些报刊上已经发表过的译文和《丹麦短篇小说集》对校,完全相同,只有个别的文句曾有修改。由此可以确切地证明鲁迅认为已经被"·二八"炮火烧毁了的《丹麦短篇小说集》却是出版了的。但是由于出版者惧怕国民党反动统治,不敢出版柔石烈士的译作,不得不设法改姓换名,不仅柔石在生前未曾见到,而且直压到鲁迅逝世后半年,在一九三七年三月才列为《万有文库》第二集内分上下两集出版。《丹麦短篇小说集》还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另一种合集本,列为《世界文学名著》本之一,于一九三八年七月出版。
  《颓废》即鲁迅在《柔石小传》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提及的柔石翻译的高尔基长篇小说《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这本译稿也是柔石同志在生前译好,为了还清朝花社亏损的债务卖给商务印书馆的。《颓废》是柔石同志在一九三O年译竣。那时他正忙于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工作,从事革命的文艺运动,在紧张繁忙的工作间隙挤时间翻译的。据林淡秋同志的回忆,柔石同志的翻译态度非常认真负责,下了一番苦功才将高尔基的《颓废》译竣,并且将译文请友人校阅,当友人指出译文的错误以后,他又虚心地按照友人的指点,将译得不够妥贴的地方,一句一句地校正重译:
  "正因为如此,他翻译作品就非常吃力。他的外国语程度较差,又不肯马虎,就觉得很吃力,有时吃力得比创作还难下笔,他说创作有较大自由,可以随意选择字句,翻译就没有这样自由了,要受原文后边的形象和概念的严格限制,有时想不出适当的用语,真是苦透了。但他最初还有自信,虽然吃力,还可以做。到了高尔基的《没落》译稿被一个朋友校出许多错误之后,他一边照着朋友的指点,一句一句改正,同时也失掉原来那点自信了。他亲口对我说,他以后决不再译书了,因为外国语太差。他以后的确没有译过书,他对原作者和读者是那样的负责。"(引自一九四七年二月六日出版的《文萃》周刊第二卷第十八期:《忆柔石二纪念柔石遇难十六周年》)
  《颓废》是柔石同志最后的一个译本,它和另一本卢那卡尔斯基的剧本《浮士德与城》同在一九三O年翻译的,但《浮土德与城》被鲁迅编入《现代文艺丛书》之一,在当年的九月间就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而《颓废》和《丹麦短篇小说集》都在一九三O年卖给商务印书馆的。但直到柔石同志牺牲了几年之后才改名出版。甚至这两本书的出版,连柔石同志的许多战友都不知道。因此,大家都深信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记载,以为这两部译稿在一九三二年"·二八"淞沪抗日战争中"已被兵火烧掉了"
  高尔基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系高尔基一九二五年完成的一部巨著,它描写了俄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家庭三代兴替的历史,和一九二七年写竣的另一部卷帙繁多的《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又名《四十年》)描写俄国知识阶级兴替的历史巨著,同属高尔基在十月革命后所写的两部长篇小说。柔石同志是最早将高尔基的《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柔石同志原译作《阿尔泰莫诺夫之事业》,1934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时改名《颓废》)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但因译稿在商务印书馆搁了几年,所以出版反而在陈小航译本《没落》 (19328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之后,19343月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以上两种译本都是由英文转译的,以后又陆续有了三种译本:树华译的《阿路塔毛奥甫家的事情》(19371月天津生活知识社出版)和耿济之译的《家事》(19401月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19503--19536月又有上杂出版社的重印本)都由俄文译出,19461月文化生活出版社又有汝龙从英译本转译的《阿托莫诺夫一家》出版(1957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典范作品之一,它通过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的兴起、衰落和灭亡,深刻地反映了俄国资产阶级的兴起、繁荣与灭亡的过程。高尔基的笔,象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人吃人的血腥本质,描画出一长卷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激烈的阶级斗争史画。
  柔石同志从介绍丹麦短篇小说进而翻译了高尔基的长篇巨著,正反映了柔石同志的思想感情和立场已从一般的对文艺的爱好,进而掌握了文艺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飞跃的进程。他的译文和他的创作一样,都是留给我们可纪念的遗产。
                     一九五九年九月

注:

  1. 金桥是柔石同志的另一个笔名。柔石同志曾用金桥的笔名在《朝花旬刊》上写过诗,如192991日第十期即有金桥的诗:《遐思》(19297月作)1929921日第十二期有金桥的诗:《晚歌》。
    《柔石小传》中作《阿尔泰英诺夫氏之事业》。
    林淡秋同志在《忆柔石--纪念柔石遇难十六周年》中提及的《没落》,即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颓废》。
    这个译本以后曾重版,译者署名为贺非,又改为罗稷南。
    ⑤ 1947年时代书报出版社出版罗果夫、戈宝权合编的《1947年高尔基研究年刊》中《高尔基作品中译本编目》,错作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7-3 23:49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6 06:41 , Processed in 0.01700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