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一位沉冤似海的共产党人(记人民的好书记朱赞成)

2015-7-4 20:4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010| 评论: 0|原作者: 扬东 林敏捷|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目睹家乡历史性的嬗变,城东人民始终无法忘却一位沉冤似海的共产党人,这个人就是当年的泉州市(原县级市)城东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同志。

  目睹家乡历史性的嬗变,城东人民始终无法忘却一位沉冤似海的共产党人,这个人就是当年的泉州市(原县级市)城东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同志。

  


2011年《海峡都市报》报道:36年前的一大片滩涂,现在已崛起一座新城


2011年《海峡都市报》报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城东人民围海造田纪念堂”开堂

 

  目录

 

  第一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二章  出身贫苦人家  ……………………………………………………………………()

  第三章  新中国获得新生……………………………………………………………………()

  第四章  党培养的工农干部…………………………………………………………………()

  第五章  在工作中历练与进步  ……………………………………………………………()

  第六章  大干社会主义的成长和挫折………………………………………………………()

  第七章  仗义执言与微言大义………………………………………………………………()

  第八章  有勇有谋,站在人民利益一边……………………………………………………()

  第九章  文革初挨批斗无惧抓生产…………………………………………………………()

  第十章  围海造田,用党性战胜派性………………………………………………………()

  第十一章  鱼米之乡初显,杀身之祸降临…………………………………………………()

  附录一

  1、陈昌密同志的口述………………………………………………………………………()

  2、陈春生同志的口述………………………………………………………………………()

  3、原城东公社党委七委员(尚生存者)呈中共城东办事处工委要求平反“朱案”的

  报告及朱赞成同志在城东公社期间主要政绩概略……………………………………()

  4、原城东公社部分干部和部分大队干部向中共城东街道办事处工委和街道办事处要

  求:在围海垦区内建一座“城东围海建堤纪念碑”…………………………………()

  5、原城东公社部分公社和大队干部向中共城东办事处工委和街道办事处要求拟建公

  园署名“城东人民公园”的报告………………………………………………………()

  6、林国连口述“我认识的朱赞成”………………………………………………………()

  7、林祖运口述“回忆朱赞成”    ………………………………………………………()

  8、董伦木口述“城东北堤建设始末”  …………………………………………………()

  9、万忠平“永远的丰碑”  ………………………………………………………………()

  10、梁汉卿“狂风挡不住朱书记的脚步” ………………………………………………()

  11、林华泰“城东往事追忆” ……………………………………………………………()

  12、何汽成“狠抓多种经营,发展农村经济” …………………………………………()

  13、万美本“城东人民忘不了您” ………………………………………………………()

  14、魏文海“抗灾前面的带头人——朱赞成” …………………………………………()

  15、庄任林德林《自发报恩》 ……………………………………………………………()

  16、中共丰泽区委城东街道工作委员会文件(泉丰城工委【2010】61号)…………()

  17、泉州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77)泉法刑字第005号复印件 ……………………()

  18、晋江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83)晋中法刑监字第73号复印件  ………()

  19、关于1976年3月21日所谓打砸洪吾炳家的真相及关于1976年6月30日冲击公

  安机会的真相(访谈录 庄清源)……………………………………………………()

  附录二

  1、泉州“城东人民围海造田纪念堂”今日开堂  台海网2011年5月29日(海峡

  都市报记者李秋云、谢明飞)    ……………………………………………………()

  2、城东海堤纪念馆赞 【2011-05-28  曲辰诗词在线】  ………………………………()

  3、城东人民围海造田纪念堂(图)  ……………………………………………………()

  4、城东海堤碑记(图)    ………………………………………………………………()

  5、致敬碑记              ………………………………………………………………()

  6、回首前尘追旧梦,伤心何处觅英魂——悼朱公赞成…………………………………()

  7、祭文    …………………………………………………………………………………()

  8、对联集锦  ………………………………………………………………………………()

  附录三

  1、中央电视台国际华人频道城东公社南北堤实地录制“沧海桑田的变换”…………()

  2、围海造田 发展城东  福建《海峡都市报》 2008年1月14日 叶碧玉 …………()

  3、城东往事  围海造田 四十年实现新城梦   …………………………………………()

  泉州《东南早报》2009年5月14日  姚炳辉  汪静文  …………………………()

  4、追忆城东海堤围垦建设  泉州市政协《文史资料》新二十六辑

  2008年5月 魏朝阳  …………………………………………………………………()

  5、城东海堤建设始末  泉州市丰泽区政协《文史资料》第二辑

  1999年I1月  万国兴   ………………………………………………………………()

  6、围海造田利在当代 发展城东功垂千秋 福建《闽南儿女》第十四辑

  2010年12庄永章  ……………………………………………………………………()

  7、建浩大工程谱奉献赞歌  香港《杰出人物》中文版第六期

  撰文:文依、程书香2010年6月 ……………………………………………………()

  8、《中国雷锋报》     ……………………………………………………………………()

  9、泉州晚报          ……………………………………………………………………()

  10、泉州《东南早报》 2013年3月1日报道  …………………………………………()

  补充

  1、泉州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打印件……………………………………………………()

  2、福建省晋江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打印件……………………………………()

  3、韩德强:为一切“老黄牛”平反  ……………………………………………………()

  4、何承高:怀念人民好书记的沉重愿望…………………………………………………()

 

  第一章  吃水不忘挖井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泉州市城东人民公社曾以“围海造田”的壮举,闻名于晋江地区和全省,而今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城东公社已消失在历史的天空。

  时隔30年之后,流年似水的漫长时光,抹白了当年围海造田青壮年人的黑发,但无法抹掉这些人生命中最深邃的记忆。他们常会在自家小楼的阳台上,或是在厝宅的大门前,或是在大路边的浓荫下,默默无语驻足沉思着,面朝远方卧龙般的大海堤,久久凝视大海的方向,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仿佛一想起激情岁月的那些日子,心底就会翻腾起一股热血,把激情和思绪带回到当年。那可是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为社会主义祖国,也是为子孙后代,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天辟地,围海造田,一举改变家乡赤贫穷苦的命运,开创出造福子孙后代的千秋功业……而如今的城东发生了巨变,从农村已经变成崭新漂亮的市区。

  面对着家乡一片现代化的新姿靓影,城东老人们忆述起当年鲜活的往事,就像海风吹拂着每天潮起潮落的涛声,日复一日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没有当年南、北海堤的修建,就没有现在城东的辉煌啊!”“噢——是说昨天到今天的变化吗?那不过是时间上演变的结果而已!”城东的老人们,如同与海风涛声一起评说着城东的新面貌。

  离开泉州市繁华的中心闹市区,往东面大道前行约5公里,便是原来城东公社的旧址,而如今已是丰泽区城东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当年围海造田之后,海堤内曾经五业兴旺的农村景象,以及集体经济欣欣向荣的大气象,眼前已经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新城区建设中,“卖地与开发”齐头并进的恢宏景象。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矗立在各处十字街头,俯视着街道上往来的车水马龙。这些极有现代特色的建筑群,在区内星罗棋布过目难忘,还有那一条条宽阔的街区大道,平坦笔直通达顺畅,全由红绿灯自动管控着,让外出驾车和步行的人们,充分享受着城市的文明。当年海堤内围垦的万亩良田,经过时代嬗变的励精图治,已经被开发成一座现代化新兴城区。先期在此地落成的大型生活圈、商业圈,还有学校、医院和体育场馆,以及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如今早已经是人气汇聚,处处呈现出兴旺的商机,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新落户的企事业单位,踏至纷来,争先抢驻,让这一大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不断延续飞跃发展的后劲。

  但是,这里的一切已经与万亩良田的创业者没有任何的利益关系,自从人民公社和集体经济解体之后,“发展是硬道理”的经济大潮,裹挟着分田到户的广大农村,也让此处大多数村民被迫失地进城,沦为依赖市场经济谋生的农民工,挣扎在新城区的最边缘。

  目睹家乡历史性的嬗变,城东人民始终无法忘却一位沉冤似海的共产党人,这个人就是当年的泉州市(原县级市)城东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同志。

  根据泉州市史料记载, 真正改写城东面貌的第一代创业人,是那些人民公社时期围海造田的社员们。在当年,就是他们追随公社党委好书记朱赞成,向大海挑战,移山填海,筑堤围垦,变沧海为良田,谱写出“精卫填海”般的壮丽史诗;也是这个气吞山河的创业群体,用他们的信仰、热血、奋斗和牺牲,为集体经济创造出旷世的财富,同时也为了开启未来,留下永续不朽的创业精神。

  庄严的实史告诉人们:没有当年围海造田的壮举,就没有城东新区今天的辉煌,如今这里城市化建设的崭新面貌,只是薪火传承中续写的新篇章。然而,在历史的记录中也留下了让城东人民难以读懂的地方:为什么这位受到世人追思和怀念的公社好书记,却在围海造田之后一场政治运动中,被一颗历史误会的子弹,夺走了他那年富力强的生命……

  最让城东人民不能理解的是:

  难道说,三十年前,人民公社带领全体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错了?

  难道说,三十年前,“农业学大寨”、“自力更生”、“围海造田”,为解决广大农民的吃饭

  问题也错了?

  难道说,在当年听从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参加文化大革命、“抓革命、促生产”也错了?

  或者是毛主席走了,有人开始疯狂地反对毛主席,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彻底颠覆人民公社,把深埋在心中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由来已久的积恨,也疯狂地清算到当年广大公社干部、社员和今天的城东人民头上!难道说,以这种“反攻倒算”来否定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也是正确的?这段历史的真相倘若不弄清楚,就会让活着的人们无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的讲话精神。

  当年的城东公社老社员们,正是今天传承城东历史的主体,也是与共和国历史同步伴行的见证人。在中国几千年民间文化的脉络中,总有一种永不泯灭的淳朴和善良,这就是俗话说的“吃水不忘挖井人”。随着日增岁月人添寿,当年围海造田的一群老人们坐不住了,他们要穿越过岁月的河流,去追寻那些岁月深处的往事钩沉,他们还要用余生的执著和疾呼,去拾遗补正那个不该误会的、不该遗忘的历史真相。

 

  第二章  出身贫苦人家

 

  朱赞成是泉州市浮桥镇霞洲村人,1929年2月3日出生一户贫苦的农民家里。他家祖辈以务农

  为生,到祖父这一代,辛亥革命之后,军阀连年混战,官匪勾结掠夺,苛捐繁税沉重不堪,闽南一带农村凋蔽,民不聊生,在兵灾与荒年中,祖父沦为失地农民,从此朱家生活赤贫如洗。

  朱赞成的父亲朱榜是个独子,迫于生计学做泥瓦匠,他为人厚道勤劳,性格木讷,没有文化,手艺学成后,每每揽活不善谈价,常遭到承包商和工头盘剥,收入微薄而不稳定,仅能勉强养家糊口。此时,儿子的突然降临,全家人亦喜亦愁,喜的是单传有后,可以延续香火,愁的是家徒四壁,难以养活。面对着家人们长愁短叹,倔强的朱榜咬牙横心,为了养活这个唯一的独子,他全然不顾身体瘦弱,起早贪黑到处揽活,拚命地做工挣钱。不幸的是,经年积劳成疾,朱父终于卧病在床,沉疴不起,顶梁柱就此倒下。

  朱父病倒之后久治不愈,家人四处举债与求医,渐渐欠下一屁股债务,债主们经常上门逼债,此时朱家已经是一贫如洗了。就在朱家陷入天地倒悬之中,朱赞成的母亲蒋排娘,并没有被苦难的命运击垮,这位幼年就过门当童养媳、挨到22岁才成婚的女人,用她自己对朱家的忠贞不渝和贤惠,独自撑起了家里残破不堪的一片天地。在旧中国战乱不安的年代里,每当兵荒马乱或天灾人祸来临之时,闽南地区的底层妇女总是极尽自己的忠贞善良,和特别能吃苦的毅力,独自撑起各自遭遇不幸的家庭危局,也不知道挽救过多少穷人家的灭顶之灾。

  从这个视角看,朱家是幸运的,男人倒下了,还有他的女人顶了起来。这是一位貌不惊人但在瘦小身体内蕴藏着惊人毅力的妇女,生活使她在苦难中学会了坚强,她咬着牙下决心要支撑住这个家,也要像男人一样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从此,她就开始了沿街卖菜的生涯。

  每天天不亮,蒋排娘就要到菜园主人那里赊购,之后挑上两大筐蔬菜赶路,一口气急走十多里才能趁早进城抢占摊位,放下菜筐就大声吆喝着卖菜。进城卖菜从来就是乡下菜农的主要生路,这让城里的菜市场充满着明争暗斗,新的来人初来乍到经常被挤兑,也常遭到地痞无赖的欺侮,每当在市场内或周边无法摆摊,她就得挑起菜担沿着大街去叫卖。

  在那段生活最困难的日子里,蒋排娘不避四季寒暑,一个人风里来雨里去,天天进城沿街卖菜,以此养活着全家,让朱家度过了最艰难的光景。蒋排娘的聪明、勤劳、能干和贤惠,也渐渐受到村里人的认可和尊重。在经过大半个世纪之后,村里活着的高龄老人仍然对她依稀可忆,但是对当年蒋排娘卖菜生涯艰辛的往事,以及其中令人心酸的故事,已经不能穿越时空再作详细的忆述了。

  朱赞成的童年生活是在极其贫困中度过的。他自小聪明伶利,眉清目秀,又是独生子,自然得到一家人的疼爱,可是家中的日子很艰难,经常是饱一顿饿一顿,朱赞成所能享受到最疼爱的待遇,也仅是在半饥半饱中成长着。尽管这种贫穷就像身后的影子,与他的童年形影不离,但是如此困苦也催生出了他的早熟。

  为了支撑全家人的生活,爷爷与母亲还得租种二亩贫瘠的坡地,栽种蕃薯和花生,奶奶也得每天到山丘野地里捡柴拾薪,还要到水塘或河边打捞猪草。此时的朱赞成仅有五岁多,还是个顽童,幼小的他就懂得收敛玩性,主动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事,日长天久后,渐渐地成为了家中的小帮手。正是因为有这种从小做起的经历,当他成长到八岁时,就可以独自去干一些杂活了。

  在父亲病倒之后,朱赞成目睹了家庭谋生手段的转变,这让他幼小的心灵上,受到一次“穷则思变”亲历中最初始的启蒙教育。

  就在母亲毅然挑起菜担走出家门之后,促使了爷爷的思想发生变化,他和奶奶商量着,为了让儿媳卖菜能降低本钱增加收入,决定把租种的二亩坡地改成种菜地。这对于朱家真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首先要对贫瘠的土地深翻一遍,再从远处挑来大量的熟土,对土壤进行搀和,还得依着地势做围堰,以防土壤流失,此外还要在田头挖掘深坑,贮存粪便以沤肥,面对这种耗时费工的打算,着实让劳力单薄的朱家一时之间坐拥愁城。幸亏左邻右舍的乡亲们得知后,大伙儿纷纷出力帮忙,一个冬天就把菜园子改造了出来。对于成功改造菜园子这件事,在幼年的朱赞成眼里,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给他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让他看到穷人帮助穷人的情义,也明白了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在朱赞成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母亲。朱母蒋排娘是一个颇集闽南劳动妇女优点于一身的女人,她聪明干练,贤惠顾家,又特别能吃苦,虽然没文化却很有主见;她一生信佛认命,但又具有天生的倔强和执著,从不肯向苦难命运低头。

  蒋排娘自从过门以后,每天鸡叫头遍就起身操持家务,她干起活来手脚麻利,总能按照婆婆的心意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由于她的孝顺、贤惠和勤快,很快就得到公婆的认可和喜欢,随着岁月的流失,公婆老将渐至,全家生活重担,也都倾压在她的双肩上。仅管生活过得很艰难,蒋排娘从不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她性格开朗,聪惠干练。朱家是全村有名的穷户,克勤克俭自然是穷人当家的本色,蒋排娘总能够把穷日子安排得“细水长流”。她的这一特点很能受到公婆的待见,和邻里的称道,克己、奉孝、守妇道,是闽南乡间一贯的传统道德。平日生活上,蒋排娘宁可苦自己,也要先侍奉公婆和丈夫,可谓尽孝至贤。尤其是丈夫长期卧病在床时期,蒋排娘以其忠贞和坚毅,支撑起危困之中的朱家,这更是让她得到村民们普遍称赞。

  在朱赞成的眼里,母亲从来就是一位治家能手,也是一个教子极严的慈母。蒋排娘同样是出生于贫苦人家的女儿,她没有文化,她的思想观念是从老辈那里传承而来,同时也受到闽南乡土旧文化的熏陶,所以她的教子观念很草根,很传统,也很现实。

  儿子是朱家单传的独子,倍受公婆的宠爱,但蒋排娘深知溺爱害子的道理,始终坚持对唯一的独子不溺不惯。

  朱赞成尚在贪玩的年龄,他无法像邻居小伙伴们那样玩得无忧无虑,平时父亲长期卧病在床,家中人手随时随地不够用,母亲就经常限制朱赞成的玩性,要求他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杂事。但是,孩子的玩性是很难控制的,于是母亲特地编制一个小背篓,每当朱赞成想趁爷爷奶奶外出干活也要跟随出去时,为防公婆放纵孙子溜去贪玩,她便让朱赞成背上小竹篓去捡干柴,不许他空着手回来。所以朱赞成还在儿时,和许多穷人家庭早懂事的孩子一样,自觉或不自觉就接受了穷人家庭教子的必修课,即玩耍与谋生相结合。

  由于少年时的贫困如影随形,朱赞成在成长中童趣十分简单,对于生活不曾有过大的梦想,唯一的奢望就是能吃饱肚子。可是在家中生活最艰难的日子里,他经常是半锇着肚子,但母亲还是不许他随便接受别人馈送的食物。她总爱用“人穷志不穷”作为口头禅来教诲朱赞成,并且常常念叨:“做穷人要穷得有骨气,不能让别人瞧不起”。每当家里粮食不够吃,母亲就到野地里去挖野菜,去时总要带上朱赞成,一边挖一边教他如何识别野菜,还不忘教诲地说:“穷人是靠土地公活下来的,只要土地里能长出东西,手脚勤劳就不会饿死”。朱母教子往往言语不多,却让朱赞成很是受教,许多十分简单的人生道理,儿时就被牢牢地记住,是母教给他打上了生命的底色。

  肚皮常常挨锇的穷孩子最懂得珍惜粮食。那时朱家的主粮是地瓜干和地瓜渣干团,闽南地域多雨潮湿,地瓜干和地瓜渣干团不便贮存极易霉坏,朱赞成儿时就在家人的影响下,只要是天气晴好不用长辈吩咐,他会把发霉的“粮食”搬到院场上摊晒,自己守护着不许鸡鸭靠近,一点儿都舍不得遗弃。当收获的季节一过,他就提着小竹蓝跟随比他大的穷孩子,成群结队来到农田主人收拾过两遍的地里,细心地去寻找被漏收的农作物,比如残剩在地里的地瓜、芋头或者花生等等。每当这群穷孩子们有点意外收获,大家就欢呼雀跃,一起庆祝“丰收”。

  成长到少年时,朱赞成就更加懂事了。尽管这时他的目光还非常稚嫩,但是对贫苦生活已怀有初悟,开始学会从苦难中用心去体察世事。

  当他已经成长到读书的年龄,因为家里贫穷无法上学读书。每天看到村里其他同龄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堂,他只能用羡慕的眼光呆呆地看着,内心就会升腾出无名的失落感。

  朱赞成清楚的懂得,这是因为家中贫穷的结果。自从父亲病倒在床,他亲眼看见母亲拚命挣扎着为生活到处奔波,母亲卖菜的收入要应付全家人的生活,还要归还拖欠已久的老账,已经是实在没有能力再送他去上学读书了,所以他就把想读书的愿望封死在心底,从来都不向家里提出。此时,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快快地长大,自己要用力气和劳动来养活家人,让全家人过上吃饱饭的好日子。

  然而,儿子想读书的心愿自然瞒不过母亲。其实这也是朱母的一大心愿,她虽然没有望子成龙的宏愿,但是朱家经历过几代文盲,吃够了当睁眼瞎子的苦处,她绝不甘心让儿子再当文盲了。不久,蒋排娘就开始筹划起送儿子去读书的打算。

  经过三年卖菜生涯的打拼,蒋排娘逐渐摸索出些门道。这一年,她不再往泉州城里的菜市场扎堆,而是把眼光放到了离家二十里外的丰州镇。这是泉州附近出名的侨乡,在南安县境内。此地殷实的侨属比比皆是,新鲜蔬菜的需求量较大,蒋排娘看准了商机,以诚信和质量赢得了一些固定的买家,从此以后,她贩菜的营生渐渐顺利了起来。每天到丰州镇去贩菜,来回要奔波四十余里,朱母起早贪黑分外辛苦,她总是风雨无阻,那一年苦干到年底,朱家总算还完了多年欠下的旧债。翌年夏季,蒋排娘就要送儿子到邻村小学校去上学。

  送儿子上学前,母亲再三勉励要刻苦学习。朱赞成把母亲的话牢牢记住,他深知自己有书可读,完全是靠母亲艰难打拼的结果,因而很感动也很珍惜,对所学的功课十分用功。由于他天资聪明,学习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由此而引起发一些同学的妒嫉。

  同班同学的家庭有贫富之分,那些富家子弟虽然在学习上有好有坏,但是在瞧不起家境贫寒的同学里,却有着不约而同的一致。他们平时就与穷同学相处的很不友好,当看到朱

  赞成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因而也受到了其他穷同学的钦佩,这让他们觉得没有面子,心里很不服气,于是便一起合谋准备枪打出头鸟。他们就在放学后经常走的道上,找个岔儿拦下朱赞成,故意寻衅挑事。刚开始时,朱赞成总是忍让,多次之后,越是忍让越让对方气焰嚣张,终于有一次朱赞成忍无可忍,不堪受辱出手还击。富家子弟是结伙欺人,仗着人多势众,一拥而上,眼看朱赞成抵挡不住,这时被同班的穷同学们看见了,见路不平,就招呼人手相救。穷孩子帮穷孩子心齐,富家子弟见势不妙,在一片愤怒的眼光下溜走了。

  此事风波未了,富家子弟中有个校董的儿子,他跑到校长那里告起恶状,校长不分青红皂白,让人通知朱赞成到他的办公室,狠狠训斥了一通,还强迫朱赞成向肇事的同学道歉。这件事对少年的朱赞成打击很大,平生第一次感受到被人欺凌的屈辱,满心愤懑,深刻而挥之不去,就像犁尖在心田划出一道深沟。

  就在朱赞成即将高小毕业时,村里把坡地租给朱家的那户地主,居然又一次要调高租息,这已经是第二次了。这户地主看着朱家把二亩贫瘦的坡地,几年工夫就种成了肥沃的菜园,内心喜不自禁又十分红眼,利欲熏心的本性,让他另外打起小算盘,决定再一次提高地租。朱家舍不得放弃用汗水改造出来的菜园子,咬着牙已经接受了一次提租,可是这一次提租的条件过于苛刻,明显带有逼人退地的意图,朱家在一番抗争无效之后,不得不退还租地。退地之后,朱家的生活又艰难了起来,只能依靠蒋排娘一人贩菜维持着全家的生计。

  祸不单行。在朱赞成小学刚毕业的几个月后,长期重病卧床不起的父亲,实在熬不过年复一年贫病交加的折磨,生命在病吟之中渐渐油尽灯灭了。朱榜终年仅42岁。

  父亲不幸中年病故,给予爷爷奶奶和母亲的打击极大,在一场哀号悲恸的送葬归来之后,朱赞成发现爷爷奶奶明显地衰老了,母亲也渐渐被沉重的菜担压骆了脊背,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这种情形让他无法再安心学业了,于是便暗下决心要外出自谋生计。就在领取高小毕业证后,他终于向母亲说出了不想上初中的决定,想要到镇上商店里去当个学徒。对于儿子决意中断学业,朱母自是心中凄苦不堪,出于家境的窘迫,无奈中只好应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13:57 , Processed in 0.04847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