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一位沉冤似海的共产党人(记人民的好书记朱赞成)

2015-7-4 20:4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047| 评论: 0|原作者: 扬东 林敏捷|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目睹家乡历史性的嬗变,城东人民始终无法忘却一位沉冤似海的共产党人,这个人就是当年的泉州市(原县级市)城东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同志。

  7、建浩大工程谱奉献赞歌

  香港《杰出人物》中文版第六期

  撰文:文依、程书香2010年6月

  【人物简介】

  原城东公社围海之北堤一角

  林敏捷先生,原香港尚峰有限公司董事长,原福建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设中,在朱赞成先生的领导下,他参与了建造南北堤,围海造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引水上山,农改田等工程,改变了城东,为今日城东的辉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谓“利在当代,功垂千秋”。当林敏捷先生告诉笔者他已经七十一岁的时候,笔者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时间似乎特别照顾这位曾在福建泉州城东参与过建造南北堤、围海造田、引水上山的人,舍不得在他的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

  在与林敏捷先生的交谈中,他不断地重复着一个名字——原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林敏捷先生说:“是朱赞成带领城东的干部和劳动群众,造就了城东的辉煌,朱赞成的名字应刻在城东发展的军功章里,因为他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城东民众的心里了。”

  林敏捷先生和朱赞成先生,他们从共和国发展的初期共同走来,他们见证了城东发展史上的点点滴滴,更是领导和参与了城东的建设过程。古老的城东,也见证了他们的付出,一首旧诗将城东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的一切重新放映了一遍:“堤中人马喧,堤外百帆悬;车伴堤齐进,船依港速填;土坡万石护,岛陆二堤连,赤胆将堤立,同心海变田。”在勾起前辈们回忆的同时,也让年轻的一代,对他们充满了敬意。

  赤胆将堤立  同心海变田

  林敏捷先生祖籍福建泉州城东,那是一个依山面海的丘陵地带,水田面积只有5000亩,且大部分为盐碱地,12000亩“三天无雨火烧埔”的旱地,山地60000亩,海水面积50000亩,地质贫乏,水稻产量极低。“这里人们的口粮就是地瓜渣糊。地瓜渣就是用地瓜在被钉子钉得密密麻麻的铁板上磨成浆,经过一层纱布的过滤,把粉状的东西沉淀,剩渣做成地瓜渣饼,晾干后,用大缸储藏起来。”林敏捷先生回忆说,“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口直径24寸的大锅,每次煮上一_锅地瓜渣糊,吃上两餐,人和猪狗、鸡鸭等家禽家畜吃的都是同一锅里的地瓜渣糊,然而,即使是这样的口粮,还不够吃,这里的百姓还要到邻近的洛阳镇去买人家用来喂猪的地瓜渣来当口粮,生活已经极其贫困。1965年调任城东的党委书记朱赞成同志看到这情形,眼里含着泪水,心淌着血,激动地说:“不解决农民兄弟的吃饭问题,我们共产党人怎麽能对得起这里的老百姓?”

  解决城东公社十九个大队、三万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的困难甚至超乎了大家的想象,摆在大家眼前的问题,一是如何改善地质酸碱度,二是如何引水蓄水,三是如何扩大耕种面积。每一个“如何”都像一座大山一样,横亘在大家面前,挡住了他们的出路,让他们寸步难行。

  “朱赞成作为书记,真正地带头做了很多很多实事。“林敏捷先生感慨地说。此时的林敏捷先生任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他是真正见证并且还参与了朱赞成先生如何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人。

  “朱赞成同志每天穿着人字拖,骑着脚踏车,穿梭在19个大队之间。”通过深入调查全社的自然环境,找出了源头。”林敏捷先生回忆说。之后,他们在朱赞成同志的带领下,开始有计划地按规划对全公社耕地进行了全面改造,靠海边的大队,在较能成片的地段,利用冬闲季节,把原来高低不平和坑坑洼洼全填平。通过裁弯取直,规划成1.5亩一块的机耕田。整片地中间开排盐排洪渠,再均匀地排上了石砌的灌水渠,田间道路和防风林带,建起了电灌站。实现了田间道路化、绿林化、电气化和灌溉自流化,使全社近5000亩的盐碱地由3-400斤单产一下予增加到7-800斤。事实教育和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走集体化道路,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和科学种田的觉悟。实践中也见证了朱赞成同志独有的领导才干和他处处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革命精神。”

  林敏捷先生进一步介绍说“在靠海大队改造盐碱地的同时,朱赞成同志又把靠山的大队的注意力集中到。‘三天无雨火烧埔,完全靠天吃饭的12000亩的旱地上。解决旱地的根本就是引水和平整土地。1967年初,开始从公社的南端的瑞峰领下建起三级大电灌站,再建起了直达公社西北边的塘西大队的全长8.2公里的高架引水渠。水渠环山而建,全程几十个大小天桥中,在长达100多米,高14米的后路天桥的建设中,更加体现了城东人民创造历史的动力。当年的泉州晚报曾有•一桥飞架南北’的赞誉。水的问题解决了,更大的工程是对地的平整。每块地要把可供种植的好土壤先移到一边,把地底下的红泥挖平和围埂,再把好泥铺上,然后灌水耙平。经过几个冬闲季节的奋战,全社800%(近万亩)的旱地都改成了水田。不仅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也跟了上来,人们想在这些地上种啥就种啥,靠天吃饭的历史局面被彻底地改变了”。

  然而,以上的努力并没有完全解决所有农民的吃饭问题。与朱书记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愿望与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他们决定苦心奋战,围海造田。经过五处小围垦,获得了近1600多亩的实验田,一场浩大的工程在朱赞成、林敏捷、林国连、杨传宗、林华泰、魏文海、魏松菇、林祖运等全体党委委员及各大队党支部书记等的带领下,并委任林敏捷先生为南北堤围垦总指挥,工程于1973年8月浩浩荡荡地开始了。在那特殊的历史时期,财力、物力、科技上的缺乏以及一些人为因素,增加了这个工程的难度。而且只是一个公社的人力和财力。7000多亩的面积,长达3. 35公里的海堤岸,加上还有海水涨潮退潮的冲击以及海底不断沉陷的各种外在环境制约,但这样浩大的工程却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靠着农民喝着地瓜渣糊,大队记给工分,用锄头、板车等工具,一点一点地被建造出来了。这更加体现了集体经济中农民兄弟战天斗地,创造历史的无比动力。“每天早上,朱赞成书记几乎都是最先起来参加劳动的一个,虽然脚上患有疾,但是每一次劳动从不落下。在南堤合拢的紧要关头,朱书记第一个带头跳进合拢口,与百多名党团员筑起人墙,创造了全省合拢一次成功的事迹。”林敏捷先生说。“领导如此,大家自然也是如此。”正是在书记的领导和榜样下,大家齐心协力,才创造了奇迹。这个围海造田工程是泉州市建国以来最浩大的工程,历经30多年的海潮的冲击和大山洪的考验,而依旧不动声色。

  以上三大工程的建设和全社19个大队通水、通电、通路,还有队队都建电灌站和全社近30公里的分灌渠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在那个年代里,全靠艰苦奋斗的自力更生。“我们再看看朱赞成同志是怎么样因地制宜,超前、开拓地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方面是城东公社人口多,土地少,劳动力剩余,因此出现了到处飞的‘老鼠工’,直接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巩固。如何解决这难题?朱书记眼光独到,把这些剩余的劳动力组织起来,发放建筑队的执照,派党员做队长,派会计管理财务,建筑队员劳动所得的70%归集体所有,记给工分,30%发给工资,农民可以名正言顺地打工挣钱,生产队有现钱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在家务农的农民的工分值也因此提高了,真可谓一举两得”。林敏捷先生回忆道:“朱赞成同志一心想改变百姓的生活现实,所以大胆地实施他的超前的改革举措和创新的思想,不怕有悖于现行规则,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风采。”

  “另一方面,他又在公社里办起了农机厂、塑料厂、造纸厂等十来个企业,近千人来自各大队的技术工和知青,年产值近500万元,并实施了改革策略,他将工人的工资与产量联系到一起,超产部分的30%作为奖励,节约的原材料按购入价的40%折价分给工人既巩固了集体经济,也符合老百姓的意愿。还有公社成立企业办公室,各大队按出工人数供应口粮,企业办按企业盈利部分以及各大队的水利工程量和出工人数等比例提交公社党委批准,划款资助各生产大队农田水利建设。”林敏捷先生说。

  这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给城东的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发展。以上三大工程不仅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改变了几百年以来吃地瓜渣糊的习惯,还将大部分统销队变成了统购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北堤圆了岛陆通行梦,南堤实现了围海造田志,城东公社19个大队的生产和群众生活上遇到的通水、通

  电、通路问题全部解决,更为今天辉煌的城东创造了条件,铺好了路。

  而谁又能忘记这些工程全部都是在那动荡的文革中完成的?还要排除走资派的干扰。回忆过往,林敏捷先生满怀感慨:“当时,虽然有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但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在那艰难的环境下,朱书记凡事吃苦在前,劳动在前,危险关头在前,艰苦清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大多数干部群众,为了人民的利益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以达到解决城东百姓吃饭问题的夙愿。他不贪图个人生活的安逸与稳定,不顾少数人的冷嘲热讽,始终以人民大众利益为重,冒风险,顶压力。当时,如果用一个冬闲的时间还平整不了420亩盐碱地的话,就极有可能赶不上春季插秧的危险,上面有人说:“朱赞成如果耽误了时间,春季插不了秧,就割你的头。”又如在坚持北堤的围垦时不仅受点名批评,还要受在火线上调离城东的处罚。即便是面对这些质疑与压力,他都顶住了,并用满腔毅力与魄力去完成了在很多人眼里都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样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干部真是我们党的财富。北堤的胜利合拢,还得到泉州市民由东街口至南门兜,用锦旗海庆赞愚公移山,和点名批评当时的泉州市领导‘智叟不智’,这也说明了只要是为人民做事,是非自有公论。”

  今日的城东海堤内建设,已成为了泉州市新城区城东片区的主要建设,土地价值已过数百亿元。各式交通道路迅速分布其间,泉州海峡体育中心、泉州第一医院、泉州第五中学以及国内外大型工厂、企事业、大型居住新区都在其中,出现了曰新月异的变化。辉煌的背后,是先辈们的血汗和艰辛。林敏捷先生感慨:“作为城东党委书记的朱赞成,功不可没。”

  “有生之年,一定要为这个被错杀的领导喊冤!”

  无奈,天意弄人,在那场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做了十年党委书记的朱赞成先生未能幸免于难,含冤被杀。每每回忆起来,林敏捷先生心中满是愤慨,满是心痛,满是遗憾。

  林敏捷先生说:“1984年8月,福建省晋江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中为城东案中大部分在文革中获罪的人平反了,但是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好党委书记朱赞成同志只改为错杀。判决书上写:‘鉴于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不予定罪’,‘原审以反革命打砸抢罪处刑不当’。这应完全适应于对城东,反革命打砸抢’全案的平反,朱赞成同志也应在此改判中予以平反,恢复原来的政治面貌。但是,那杀人的官员为了推卸自己公报私仇的责任,说什么‘案是错了,但运动是正确的’就把这人命关天的事用一个‘错’字加上800元的人头值就了事,不给朱赞成等被杀的三人平反,这难道是共产党领导干部的作风吗?这种草菅人命的作风不应当被纠正吗?有生之年,我一定要为这个被错杀的领导喊冤!”

  此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而林敏捷先生已经七十一岁了,但是为了给这位曾和他一起并肩作战的老书记。不仅是他的好领导,更是他的伙伴、挚友喊冤,几十年来,他都未曾有过放弃的念头,时至今日,他仍在努力着,他说:“寄希望福建省泉州市的各级领导能实事求是站出来为被冤杀的朱赞成同志说句良心话、公道话,为他平反。林敏捷先生愿当众下跪作谢!”从林敏捷先生身上,笔者看到了他对正义的坚持,看到了他对战友情谊的执着,他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守得云开见月明”。

  让林敏捷先生欣慰的是:朱赞成书记为城东百姓所做的一切,让人们永远记住了他。当年南北堤建造、围海造田、引水上山和农改田等工程,被誉为“利在当代,功垂千秋”之作。

  当笔者听着那过去的故事的时候,心中总是会涌动出一阵阵的感动,这份感动源自于我们对先辈们付出的崇高敬意。笔者相信正义永存于民心。历史应该记住这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先辈们。

  认真将业立,做人诚为先

  林敏捷先生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战争给了他太多的艰难和挑战,让他过早地承担起了生离死别的痛苦,他的父母在两场战争中双亡,少年时的林敏捷,在没有父爱母爱的呵护下独自成长着,六岁的他甚至曾沦为乞丐,之后,又被卖给别人做儿子。艰苦的环境下,让林敏捷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要靠着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后来。林敏捷先生加入了共产党,并靠着勤劳、肯干、踏实的工作作风与个性品质成为了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

  1975年年近三十的林敏捷先生来到香港。初到香港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林敏捷先生说:“然而,世界上就怕‘认真’二字。凡事没有‘认真’,解决不了的,我们国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数据就是用算盘计算出来的。”就是这样的认真,激励着他不断成长:就是这样的认真,让他在零的基础上在第二年就办起了工厂。林敏捷先生吃在工厂。睡在工厂,从接单到搬运,再到车间管理,流水线生产,全是他一个人在操作,林敏捷先生打趣地说:“这就是一脚踢。”从“一脚踢”开始,林敏捷先生一步步将工厂扩展为近二千人的规模,加工知名品牌CK内裤,从采棉织造漂染和成衣加工,每一个步骤,都要求非常严格。他的勇敢,他的诚实,他的勤奋,为他赢来了合作伙伴的信任,与友人合作开办工厂多年,一直处在非常和谐、非常愉快的氛围中。

  2008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加之人民币升值这个对专营外销的工厂来说,打击几乎是空前的,那段时间,几乎接不到订单,没有收入。即使如此,林敏捷先生却…直坚持“不裁员的原则,当工厂从东莞转迁至南京的时候,工人工资和遣散费,他分文不少地送到了工人手中。

  到如今,林敏捷先生已经将公司交给年轻的一代打理,他将主要精力用在了公益教育上,他曾先后将两笔50万的资金,分别捐给了其所在村子的庄任小学以及城东中学。只要是能力所及,林敏捷先生从来不遗余力。

  从林敏捷先生身上,笔者看到了先辈们的坚强,在和林敏捷先生的交谈中,笔者也一直被感动着,感动于包括他在内的先辈们在条件越是艰苦的环境下。意志越是坚定,越是能创造奇迹,感动于他和朱赞成先生几十年战友般的情谊;感动于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执着与毅力。

  8、《中国雷锋报》

  《中国雷锋报》总编何朝海同志于2012年初亲自到福建泉州城东参观《城东人民围海造田纪念堂》和南北堤工程,并亲历朱赞成墓地拜祭。《雷锋报》于2012年1月30日第二期(总494期)刊文“围海造田造福百姓  发展城东服务人民”。总编 何朝海 副总编 徐廷翼 江海。

  9、泉州晚报

  《泉州晚报》2007年9月13日就泉州丰泽区建区10周年报道的城东街道篇,《十年城东 风雨情怀》也离不开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先辈们开天辟地,围海造田创下的千秋功业”。

  10、泉州《东南早报》

  2013年3月1日报道

  《东南早报》2013年3月1日发表了“消失的盘光桥长过洛阳桥•追踪:盘光桥是洛阳桥1.6倍长”的报道,结束语是:“上世纪70年代初,在南宋乌屿“盘光桥”的遗址上,由乌屿岛上的金屿和凤屿等人民,在原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及海堤建设总指挥林敏捷等人的带领下,以一年多的时间,用人工建成一座乌屿海堤。上世纪70年代的城东人民,创下了轰动泉州的伟大的“万亩海域围垦”业绩,不让僧道询专美于前。”

  此报道的记者们只是实事实说,这个报道对城东公社七十年代的广大干部和群众长期含冤未申,是多么的感慨和欢欣。在香港的林敏捷先生专程回泉,与城东的老人们欢聚,并派出代表到报社上门道谢。林敏捷先生还在《红歌会网》上发表“这,是在发出拨乱反正的明确信号?”为泉州东南早报和记者赵伟、许钹钹、王柏峰、通讯员张国琳等同志鼓与呼!

  全文如下:

  《东南早报》2013年3月1日发表了“消失的盘光桥长过洛阳桥追踪:盘光桥是洛阳桥1.6倍长”的报道,在介绍宋代建造的洛阳桥和盘光桥一文的结束语时说:“上世纪70年代初,在南宋乌屿‘盘光桥’的遗址上,由乌屿岛上的金屿和凤屿等人民,在原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等人的带领下,以一年多的时间,用人工建成一座乌屿海堤。上世纪70年代的城东人民,创下了轰动泉州的伟大的‘万亩海域围垦’业绩,不让僧道询专美于前。”(见附文)

  本人是城东人,也是前30年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对《东南早报》的如实报道,发自内心万分感慨和对此深表敬意!《东南早报》在贯彻十八大精神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的精神,很有收获。敢于说真话实话,能够把前三十年泉州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史实回归于泉州人民,能够把被抹杀的城东人民的好书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典范朱赞成同志回归于城东人民,能够把朱赞成同志带领城东人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和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回归于城东人民,能够把朱赞成同志带领城东人民为解决历代以“地瓜渣糊”充饥的吃饭问题而围海造田近万亩这一利在当代、功垂千秋的辉煌历史回归于城东人民,这将让城东人民看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执政为民、求真务实”的希望和未来,也更将让城东人民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革命事业、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美好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不能用后三十年来否定前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是毛泽东时代这个前三十年的继承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党章》赋予的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奠定中国共产党这个执政党合法执政的政治基础。那么,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只能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的特色,而不是什么资本主义的特色。所以,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是密切联系的,是继往开来的,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的精神实质。《东南早报》能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话的精神,在《人民日报》发出《文章大家毛泽东》之后,能发表出这个实事求是的报道,可以说,这是一次拨乱反正的重大举措,是积极响应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就职宣誓中的宏伟号召即“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的重大举措。为此,对于一个当年参与了“创下了轰动泉州的伟大的‘万亩海域围垦’业绩”的见证人来说,对于一个见证了朱赞成“伟大的‘万亩海域围垦’业绩”被抹杀的活证人来说,心情何等不是激动,老泪何等不是满面?

  历史是客观的,盘光桥和洛阳桥均建造于宋代,但仍然造福于现代,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性。“万亩海域围垦”发生在毛泽东时代,但仍然造福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也是历史的辩证性。所以,历史的贡献和功勋都不能一概而论,都不能一概抹杀,这就是唯物辩证法。所不同的是,封建帝王建桥筑路,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的统治阶级;而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下“抓革命、促生产”“万亩海域围垦”是为了“为人民服务”和“共同富裕”。这就是两种不同政治性质的历史贡献和功勋,这就是两种不同服务内容的历史贡献和功勋。所以,在今天,在还是以习近平为党中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应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态度来看到前后三十年。而只有用这样的辩证法和唯物论来看待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才能真正地还原历史,还原真相,还原“是谁在创造历史”的一个清白。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来源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论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三十七年过去了,城东人民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的名字,又通过《东南早报》的报道出现在泉州市人民的热议中,所不同的是,历史的沉淀让朱赞成与“伟大的‘万亩海域围垦’业绩”联系在一起。那么,这个热议就成为了一个正面的热议;那么,这个热议就成了一个让人肩负千斤到扬眉吐气的热议。无数铭记了他名字的城东人民或许会尊重他,无数想学习他的城东人民或许会崇拜他,但是在我的心里,他还是他自己,他只是一位优秀的基层干部,他只是一位用鲜血和生命来捍卫伟大领袖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共产党人!

  《东南早报》的及时性让我看到了希望,而这个及时性是对《人民日报》这个党报的一个及时的辉映。我相信,冬天即将过去,春天就在黎明。而等待有一天明媚春天的阳光把朱赞成彻底照亮的时候,也应该是朱赞成可以含笑九泉的时候。这既是我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期待,也是我以《东南早报》报道为感慨发自内心的对老战友的一个永久的怀念!

  【相关报道】

  “双虹夹镜”之消失的盘光桥追踪 是洛阳桥1.6倍长

  发表时间:2013年03月01日 来源: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 赵伟 许钹钹 王柏峰 通讯员 张国琳 文/图

  双虹夹镜  【盘光桥比洛阳桥晚200年 相距四五公里】

  据称,盘光桥与洛阳桥规制相仿,均为古代跨海梁桥,又同建于宋代,故曾齐名,合称“双虹夹镜”。双虹指的就是洛阳桥、盘光桥,镜则指海面平静开阔,波澜不惊,俨然一面镜子。

  据史料记载,泉州洛阳桥在泉州东北洛阳江上,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兴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历时六年。盘光桥,俗称乌屿桥,是由僧道询在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主持修建,历时五年。

  双虹夹镜很美,那双虹,即两座桥相距多远呢?据长期关注盘光桥的惠安县政协文史委张国琳主任介绍,查阅史料并无准确的测量,通过陆上距离并结合现场目测,两座桥的直线距离当在四五公里。

  长宽比较  【盘光桥是洛阳桥1.6倍长 1.07倍宽】

  盘光桥比洛阳桥还长还宽,长多少?宽多少?

  有一句谚语说的是“七十三、八十四”,来赞颂僧人道询所建的盘光桥比洛阳桥更长、更壮大。“七十三、八十四”说的是洛阳桥有七十三坎,盘光桥则有八十四坎。

  清初顾祖禹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及《泉州府志》对盘光桥均有记载,僧道询“建石桥百六十墩,长四百余丈,宽一丈六尺”,比洛阳桥还长四百余尺,多宽一尺。

  据泉州文物保护管理所主任黄真真介绍,宋朝时期,一丈约为现代的2.8米,一丈十尺,一尺约为现代的0.28米,盘光桥“长四百余丈”换算为现代的计量单位当在1200米左右,“多宽一尺”约为现代的0.28米。

  黄真真介绍,洛阳桥现在长731米,虽经历代维修,宋代的长度应与此数据出入不太大,船形桥墩宽约7米,桥面“宽一丈五尺”约4.2米,有桥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块砌成。

  那对比后,长度方面,盘光桥约是洛阳桥1.6倍长,长出500米左右;宽度方面,盘光桥“宽一丈六尺”比洛阳桥“多宽一尺”,换算下来盘光桥桥面约4.5米宽,是洛阳桥桥面的约1.07倍宽。  为何连建两座?

  【多一处水深流缓的停泊码头】

  相隔200年,相距四五公里,为何紧邻着建了两座跨海大桥呢?  据介绍,建盘光桥的僧道询是惠安县洛阳白沙村人,当年是白沙寺的住持。在建设乌屿盘光桥前,为了缓解后渚港码头当年的海上贸易装卸货的紧张状态,道询募捐并主持在浔尾美仙山的入海处,修造了一座“普济桥渡”(即俗称的“无尾桥”)渡头。

  据张国琳分析,洛阳桥更靠近内陆,水较浅,作为一个快速通道很好,但作为码头并不合适,由于当时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世界的“贸易中心”,急需大吞吐量的港口,所以道询才连修了“普济桥渡”和“盘光桥”,既作为陆地往来,又作为深水码头。

  据相关史料记载,由于泉州后渚港的发展,装卸货物的码头成了当时海上贸易的瓶颈,急需加以扩大。“普济桥渡”建成27年后,道询便在南宋宝祐初,又计划修造一座乌屿跨海石桥,既解决乌屿岛、陆往来的困难,又使海外各地前来泉州通商的番船,多一处水深流缓的停泊码头,遂主持修建了盘光桥。

  名字由来

  【道询念及义波入梦 把建桥之心“盘光”给自己】

  据传有一天晚上,僧道询正在为设计中的乌屿桥所存在的一个难题所困时,一阵疲劳袭来,在似睡非睡间,道询见一位同道和尚来找他,说是当年参与修建洛阳桥的义波。

  义波对道询说:“你几年来建了不少桥,但欠缺能与洛阳桥比肩的石桥;今特来把我腹中尚未用完的建桥之心,盘光给你,助你在洛阳桥外的乌屿,再建一座岛陆相连的大桥,使洛阳江边,好事成双,也让你在青史上留个好名声。”

  话刚说罢,义波就从胸中掏出一颗还在跳动的红心,往道询的胸里塞了进去,道询猛然从梦中惊醒。思路忽然开朗,还真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经过六年多的努力,比洛阳桥还壮大的乌屿跨海石桥就这样成功地建了起来。

  僧道询因念及义波和尚入梦来把他未用完的建桥之心“盘光”给自己,就叫此桥为“盘光桥”,并在桥头(盘光桥石塔下海边)的巨岩上,凿刻“盘光桥”三大字,字体古朴雄劲,没有落款,不知何人所题;除此三字外,再没有任何碑刻记载。可惜因巨岩被炸,此三字今已不存。

  地位何差

  【洛阳桥是南北官道且为蔡襄所建】

  “洛阳桥,因为有蔡襄的‘三绝’碑记而闻名海内外,蔡襄也因洛阳桥名满天下,两者相得益彰。”泉州文物保护管理所主任黄真真说,相比之下,盘光桥因后来失修塌圮,知道的人便不多了。

  据介绍,盘光桥的地理位置没有洛阳桥重要。洛阳桥是当时连接南北官道的桥梁,盘光桥起初虽兼作后渚港的备用码头,但进入明朝后,泉州的海上对外贸易就衰败了,不再作为码头用,其桥又因年久失修,再次塌圮,在清乾隆间,虽再重修,但后来又坍塌了。

  僧道询在世时,若不是曾建桥200多座,则将默默无闻,他因地位低下,不如蔡襄名声响亮,故盘光桥也没有洛阳桥知名。

  虽然蔡襄所造的洛阳桥,因其有 “三绝”碑记而名闻天下,但泉州民众也以“七十三、八十四”等谚语来赞颂僧道询所建造的“盘光桥”比“洛阳桥”更长,更壮大。此也应属民间对僧道询建盘光桥的不朽“口碑”。

  上世纪70年代初,在南宋乌屿“盘光桥”的遗址上,由乌屿岛上的金屿和凤屿等人民,在原城东公社党委书记朱赞成及海堤建设总指挥林敏捷等人的带领下,以一年多的时间,用人工建成一座乌屿海堤。上世纪70年代的城东人民,创下了轰动泉州的伟大的“万亩海域围垦”业绩,不让僧道询专美于前。

  补充

 

  1、泉州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

  (77)泉法刑第005号

  公安关:泉州市公安局

  被告人:朱赞成,男,四十八岁,家住本市满堂红公社霞洲大队。一九七七年四月十六月依法逮捕。原系城东公社党委书记。

  被告人:蔡双梓,男,二十八岁,家住本市城东公社东星大队。一九七七年四月十七日依法逮捕。原系城东公社团委书记。

  被告人:王德玉,男,四十二岁,家往本市城东公社凤屿大队。一九七七年四月十六日依法逮捕。原系凤屿大队党支部书记。

  被告人:林国连,男,四十岁,家住本市城东公社东星大队。一尢七七年四月十六日依法逮捕。原系城东公社党委副书记。

  被告人:林华泰,男,三十九岁,家住本市鲤中公社东门街。一九七七年四月十六日依法逮捕。原系城东公社党委委员,教革组长。

  被告入:庄清源,男,二十九岁,家住本市城东城东公社琯头大队。一九七七年四月十七日依法逮捕,原系城东公社办事组负责人。

  被告人:王元复,男,四十二岁,家住本市城东公社凤屿大队。一九七七年四月十六日依法逮捕。原系城东公社入保组长。

  被告人,何汽成,男,三十八岁,家住本市城东公社浔美大队。一九七七年四月十六日依法逮捕。原当过城东公社企事业办公室负竟人。

  被告人:林章平(林平),男,二十五岁,家住本市城东公社庄任大队,一九七七年四月十六日依法逮捕。原在城东公社械厂做工。

  被告入:林欠木,男,三十九岁,家住本市城东公社庄任大队。一先七七年四月十六依法逮捕。原系城东公社建筑社工员。

  被告人:李清环,女,三十四岁,家住晋江县石狮公社大崙大队。一九七七年四月十七日依法逮捕。曾在城东公社社办企业做工。

  上列被告人,因反革命打砸抢案,经审理查明:

  朱犯赞成,因攻击伟大领袖主席、攻击敬爱的周总理,奸淫妇女等严重问题,一九七五年十月被拘留审查,在“四人帮”大刮“放人风”中,于一九七六年二月被强制释放后,对审查和揭发批判过他们的干部群众刻骨仇恨,与其同伙疯狂进行阶级包袱,干下了一系列反革命打砸抢罪行。

  一无七六年三月九日,朱犯等人在市区林华泰家聚会时,得悉曾经揭发批判过他的共产党员魏少杰和一批群众,在公社张贴“打倒新生资产阶级分子朱赞成”等革命标语,并于王犯德玉发生冲突,立即下令“马上组织人反击”。蔡双梓、庄清源等犯纠集的部分打手,后由王犯德玉带领,至南埔村,将魏少杰等两家的家具砸坏,并打了一人。

  一九七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朱犯带林犯欠木到当过城东公社工作队员并承办过朱犯案件的公安干部洪吾炳家,明目张胆进行阶级报复,打了洪及其家属,公开威胁要将洪家屋盖拆掉。在朱犯煽动下,王犯复从该公社调集四十多名打手,指派蔡犯双梓负责、林犯欠木带路,将洪家的眠床四张、收音机一台、缝纫机一架、自行车二辆以及橱桌等大量家具砸毁、砸坏,屋顶瓦片也砸破,造成严重损失。更恶劣的是将伟大领袖毛主席塑像砸碎。当晚,王犯元复向朱犯赞成汇报了打砸的结果。事后,朱犯指使林犯华华泰等颠倒是非,编写大字报来污蔑洪吾炳同志。

  一九七六年六月三十日、七月二日,城东公社卡车、摩托车因违章被市交通民警扣留。蔡犯双梓同庄犯清源两次纠集打手,冲击交通中队停车场、交通警察岗亭和交通民警中队部,强行夺回车辆,行凶打伤交通民警和执勤民兵四人,枪走手表二只,甚至将二位交通民警绑架到城东公社,公然向无产阶毅专政进攻。事后,朱犯赞成极力包庇,唆使蔡犯逃避,抗拒公安机关对蔡犯执行拘留。

  一九七六年九月间,朱犯赞成等以“民兵”名义组织武斗队,大量购置锄头柄和私制“民兵执勤”袖章等。同月十八日,城东公社凤屿大队七十多各遭受朱犯赞成、王犯德玉打击报复被迫离乡的干部和群众,回村举行追悼毛主席逝世的活动。朱犯得悉后,立即指使王犯德玉“注意观察动态”并安排车辆一边调用“民兵”;庄犯清源等再添置锄头柄一百多支,以便随时发给“民兵”使用。二十一日,林犯国连、林犯华泰、玉犯德玉、蔡犯双梓等,针对凤屿大队部分群众,提出合理要求的大字报,策划调动一百多名“民兵”,集中在庄任大队,以民兵训练为名,监视凤屿行动。

  林犯华泰于二十二日将策划情况向朱犯赞成作了汇报,朱犯同意“做好准备”。朱犯还同林犯国连、林犯华泰策划前头大队二十人以修海堤为名进驻海堤管理站,由王犯德玉布置

  准备肉应力量。经朱赞成、王德玉、林国连等犯策划,以及庄清源等犯作了物质准备后。二十三日上午,以王德玉的妻子被打为借口,调动下尾大队“民兵”,同集中在庄任的“民兵”等充当打手。手持锄头柄、火药枪等凶具,由蔡双梓、王德玉等犯指挥从南、北堤两路攻打凤屿大队。进村后王犯德玉带领本大队几十人分路夹攻。大搞打砸抢,疯狂地进行阶级报复。曾经揭发批判过朱赞成、王德玉等犯的十四干部和群众的房屋及家具被砸破、砸毁;六十多家的瓦片被踩坏或被石块击破;六十多名群众被打(其中十一人较重,程度不同地丧失劳动力),二百多人被迫离乡,后果极其严重。当天下午,朱犯赞成赶到公社,赞扬“打得有水平”,“是对青年人一次锻炼”。接着,指使王德玉、林华泰等犯大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7 07:41 , Processed in 0.01780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