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中国革命 查看内容

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两论”指导大庆石油会战

2015-7-8 02:24|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750| 评论: 0|原作者: 周勇|来自: 乌有之乡

摘要: 学习“两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它打破了人们头脑中旧的条条框框,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很好地解决了前进中的困难。

  大庆:“两论”起家的大油田  

1.解放军支援石油大会战

  1960 年,当大庆油田开始建设的时候,中国正处于经济上非常苦难的时期。当时,内有“大跃进”政策上的失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外有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并索要抗美援朝时的贷款,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也趁火打劫,加紧对中国实行战略围堵。

  当时我国还被西方称为“贫油国”,外援断绝以后石油紧缺,给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在时任石油部长余秋里将军的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关于“铁人”王进喜的记载:“在群英会(1959 年表彰全国劳模的大会)期间,他在北京街头,看到来往的公共汽车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煤气包。他觉得石油工人没有搞到油,让国家作难,感到心中有愧。”王进喜原是玉门油田的钻工,他所领导的石油钻井队曾经多次创造全国记录,正因为如此,他参加了 1959 年的群英会,并在当年 10 月 1 日参加了国庆十周年观礼,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作为石油工业的先进人物,看到全国人民的生活因为缺少石油而陷入困境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当时的困难不仅局限于日常生活,甚至连国防都受到了影响,出海巡逻的舰艇因为没有石油,不得不由风帆船拖回。

  大庆油田所在的东北萨尔图地区,草原覆盖,人烟稀少,仅有几处牧场,人们常说“头

  上青天一顶,脚下草原一片”。这里年平均气温 3.4℃,其中有 5 个月平均气温在­4.9℃以下,有 6 个月冻土深度达 2 米以下,近半年的风雨期里,土地泥泞不堪,沼泽遍地。在经济极端苦难的时期,要在短短的 3 个月时间里把几万石油产业大军集中在这样一个毫无工业基础的地方,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此外,生产条件也非常困难。设备大多不齐全、不配套,汽车、吊车等大型工具严重不足;参加会战的广大指战员,无住房,无床铺,有的不得不寄住牛棚马圈,或者是挤在自己挖的地窝子里;粮食供应不足,有时连吃饱肚子都困难。

  1960 年,开始筹备大庆石油会战的时候,遇到的第一困难就是人力不足。考虑到建国初期 57 师成建制地转入石油工程第一师的经验,石油部非常希望有一支解放军部队成建制地转入石油队伍或者补充一批专业退伍官兵。为此,部党组决定,由副部长周文龙向中央军委写信,提出了给大庆安排 3 万名军队转业官兵的请求。2 月,余秋里就这个问题向周恩来汇报时,获得周恩来的首肯。随后,余秋里专程飞往广州,当面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得到了毛泽东的肯定和支持。2 月 22 日,中央发出了《关于动员 3 万名退伍兵给石油部的指示》,指出:“为了集中力量迅速开采在东北大庆地区发现的新油田,决定从部队今年度的退伍兵中动员 3 万人交石油部 参加开采大庆地区新油田的工作。”在毛泽东的号召下,大庆出现了一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大庆增加了一支强大的生力军。这支来自解放军的特殊队伍为将来大庆精神的出现奠定了群众基础。

2.深入开展学习“两论”活动

  大庆油田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开始建设的。1959 年,周恩来在听取石油部领导关于准备石油大会战的汇报时,就预见到会战将要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大庆将要打一场硬仗、恶战,并深刻地指出,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大会战,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会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石油大会战的过程中,面对种种困难,时任石油部长余秋里想到了周恩来的指示。1960年 4 月上旬的几天时间里,他“半天工作,找干部和技术人员谈话,了解情况;半天关起门来,阅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著作。”后来,余秋里又要求会战领导小组的成员都这样做。

  通过对这些著作的学习,余秋里等人运用“抓住主要矛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等基本原理,分析了当时所面临的形势,看透了困难,也看到了希望。因此,余秋里向部党组建议,组织油田的职工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以“两论”为武器,用毛泽东思想武装会战队伍,统一思想,解决问题。

  余秋里还提议,学习“两论”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号召上,要由党组织正式作出决定,对党、团员和干部、群众提出明确的要求。经过会战指挥部的集体讨论,4 月 10 日,石油部党组作出了大庆石油会战中的第一个决定,即《关于学习毛泽东同志所著<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13 日,会战机关的机关报《战报》创刊号上,发表了这一决定。4 月 26日,余秋里在会战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指针,‘两论’是会战的灵魂。这两篇文章一定要很好地读,反复地读。读了毛主席的著作,就会感到头脑清醒,浑身是劲,就有办法;离开了毛泽东思想,就什么事情也搞不成。”

  学习“两论”的决定,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全油田很快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刚开始,没有那么多书,就到安达县新华书店去买。县里的书卖光了,就派人到哈尔滨、北京去买。先后买了几万本,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册。后来,根据会战形势的发展和队伍建设的需要,又组织职工学习了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以及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论述。在学习“两论”的热潮中,整个会战现场形成了人人学、人人议、人人用的局面。有人把“两论”带在身上,有的人放在枕边,有时间就拿出来读一读。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总有人便围着篝火学“两论”,形成了“青天一顶星星亮,草原一片篝火红。人人手里捧毛选,‘两论’学习方向明。”的局面。

0.jpg

3.用“两论”指导石油会战

  几万名职工学习“两论”,收到了巨大的效果。就某种意义而言,这次学习“两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它打破了人们头脑中旧的条条框框,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很好地解决了前进中的困难。

  在学习过程中,大家结合实际,学习和讨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毛泽东思想中的名言警句,得出了“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石油工作者的斗争对象是油层”、“一口井出油,并不等于一个构造出油”、“一口井高产,并不等于全油田高产”、“一时高产,不等于长期高产”等油田勘探的宝贵经验。在此基础上,油田又制定了调查纲要,也就是后来石油行业人人皆知的油田勘探和开发的“法规”,即必须取全取准的 20 项资料和 72 项数据。

  1960 年 4 月 18 日,油田勘探中的三口关键的油井相继喷油,证明了在大庆长垣南北长140 公里长,东西 10 多公里宽,共 800 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都有工业性流油,一个大油田的轮廓浮现出来。然而,到底是大油田还是小油田,是“活”油田还是“死”油田,还没有搞清楚。过去遇到这种情况,技术人员总是去问“洋顾问”,“抄洋书”。开展学习“两论”以后,通过技术人员、干部、工人三结合的方式讨论,大家认为:1958 年在川中 3 个构造带上同时打出了油,当时以为大油田拿到手了,实际上工作还做得很不够,对地下的情况还很不清楚,因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会战指挥小组很抓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三件事:组织职工开展取全取准 20 项资料 72 项数据的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的办“地宫”、游“地宫”活动;开辟生产实验区,进行开发试验和技术攻关。这样,制定出的油田开发方案就比较接近实际,为油田生产提供了比较可靠的科学依据。

  油田的状况确定以后,如何去开发就成了大庆石油会战的关键问题。据原大庆石油管理局研究院总工程师袁庆峰回忆:在解决开发方针和原则的科研攻关中,“会战领导带领科技人员,迎着困难上,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取全取准第一性资料,充分发扬技术民主,定期召开技术座谈会,作为科技攻关的有力措施和制度固定下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狠抓科技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很显然,其中不乏“两论”的观点。

  科研攻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深入分析了国内国外著名油田进行注水开发的经验教训。当时,国内注水开发的油田只有玉门的老君庙油田和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还刚刚开始注水,还谈不上经验。老君庙油田实行的是外边注水,只对油田边上的少数油井有效果,对于大庆这么大的油田肯定不适合。如果不注水,根据玉门鸭儿峡油田失败的教训来看,靠天然能量开采,过不了多久,油层压力就会大幅度下降,产量递减很大,油井很快停喷,只能被迫采取抽油开采。

  通过采取“五级三结合”的办法,充分实现科技民主,大庆油田提出了“大井距、小油嘴、先注水、后采油”的口号。接着,石油部领导亲自组织科研人员反复讨论,最后制定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实现稳产高产,争取达到较高的最终采收率的油田开发总方针和采用早期注水、保持油层压力的开发原则。”对大庆油田的开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庆油田从1976 年达到年产 5000 万吨以后,曾连续十多年实现稳定高产。

  大庆石油会战中,学习和运用“两论”,不仅局限在技术革新上,而是用于指导会战中得到全部工作。

  1960 年冬季即将来临的时候,住在帐篷和木板房里的几万名会战职工,面临着严寒的威胁。抗美援朝的时候,衣着单薄志愿军在林海雪原里打穿插时,不少战士冻坏了的耳朵,就被树枝把挂得掉下了来。因此,如何安全过冬就成为了会战中的一个大问题。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广大会战职工从实际出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自己动手盖“干打垒”。所谓“干打垒”,就是把土装入活动的木板内,用木夯铁杆分成夯实,筑成墙壁;把羊草做成的草把盖上,在覆上泥巴抹光,就成了房顶。当时东北的农民普遍都住这种房子,图强很好,防寒效果好。因为可以就地取材且操作简单,所以这种房子在会战中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仅用了 3 个月的时间,大庆油田就盖起了 30 多万平方米的“干打垒”房子,实现了人进房、车进库。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大庆还总结出了一套“干打垒”施工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改进了大筑板、规格夹板,试制出了电动打垒机,提高了效益和质量。

  不仅如此,“人们所熟悉的岗位责任制、自力更生发展农副业生产、“三老四严”作风以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同生产建设工作相结合、企业管理必须立足于基层等宝贵的经验,”几乎都是在学习和运用“两论”的实践中产生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21:57 , Processed in 0.01955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