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党国体制与后政党政治——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经验的讨论

2015-7-25 22:13|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065| 评论: 0|原作者: 王行坤|来自: 破土网

摘要: 本文旨在分析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先锋党内出现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经济原因,并认为当下更需要党国体制与后政党政治良性互动,从而一方面避免党国体制的彻底官僚化,另一方面造就真正有活力的解放政治。

【注释】

①关于这段话的阐释见阿尔都塞:《马基雅维利的孤独》,载葛兰西:《现代君主论》,陈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0页。

②葛兰西:《关于马基雅维利政治学的札记》,载葛兰西:《现代君主论》,第3页。

③毛泽东:《纪念巴黎公社的重要意义》,载《毛泽东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35页。

④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载《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7页。

⑤同注②,第5页。

⑥同上,第2页。

⑦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61页。

⑧在福山等人看来,秦代的官僚制具备了现代国家的雏形,但是秦汉之后的儒法国家与现代国家还不能完全划等号。这里我们将现代国家理解为具有强大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汲取能力的政权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共产党的党国体制实现了这个目标。

⑨阿尔都塞:《马基雅维利和我们》,载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85页。

⑩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11同注⑨,第389页。

12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页。

13Alain Badiou, Communist Hypothesis, trans. by David Macey and Steve Corcoran,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10, p. 182.

14巴丢在这一部分对1971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编辑部发表的《无产阶级专政胜利万岁——纪念巴黎公社一百周年》一文进行了论述,见Alain Badiou, Communist Hypothesis, pp. 178-192。

15Claudia Pozzana and Alessandro Russo, “China’s New Order and Past Disorders,” Critical Asian Studies 38(3), 2006, p. 343.

16Peter Hallward, Badiou: A Subject to Truth,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 p. 237.

17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18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钢、刘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19同上,第61页。

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21关于工厂内的政治,见夏永红、王行坤:《机器中的劳动与资本》,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4期。

22关于单位制与政治,见Alessandro Russo, “How Did the CulturalRevolution End? The Last Dispute between Mao Zedong and Deng Xiaoping,” Modern China 39 (3), 1975, pp. 239-279。

23葛兰西:《政党》,载葛兰西:《现代君主论》,第23页。

24Peter Hallward & Alain Badiou, “Politics and Philosophy: An Interviewwith Alain Badiou,” Angelaki 3(3), 1998, p. 117.

25Alain Badiou, Logics of Worlds, trans. by Alberto Toscano, Continuum, 2008, pp. 20-27.

26关于拉撒路的总结,见Peter Hallward, Badiou: A Subject to Truth, p. 226。关于巴丢对革命序列的论述,见Alain Badiou, Communist Hypothesis。

27Alain Badiou, Ethics: An Essay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Evil,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2001, p. 97.

28Bruno Bosteels, “Post-Maosim: Badiou and Politics,” Positions 13(3), Winter 2005, p. 624.

29Alessandro Russo, “The Sixties and U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The Idea of Communism,” Seoul, Sept. 29-30, 2013, p. 3.

30潘毅:《中国革命再探讨:阶级视角的回归》,载《开放时代》2015年第4期。

3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页。

32张春桥:《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载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宣传组(编):《1958—1962年围绕资产阶级法权问题论战的部分文章汇集》,1974年,第7页。

33王绍光等:“70年代中国”专题,载《开放时代》2013年第1期。

34William Hinton, “Mao, Rural Development, and Two-Line Struggle,” Monthly Review, Vol. 45, Issue 9, February 1994.

35张春桥:《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载《红旗》1975年第4期,转引自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lsjd/jwxd/article_2011011328081.html。

36关于这个论断,见潘毅的相关讨论:《中国革命再探讨:阶级视角的回归》,载《开放时代》2015年第4期。

37同注35。

38夏尔·贝特兰:《无产阶级专政、社会阶级和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载保罗·斯威齐、夏尔·贝特兰:《论向社会主义过渡》,尚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79页。

39同注12,第7页。

40同注23,第29页。

4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载《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8—1469页。

42关于“代表性断裂”和“去政治化的政治”,见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60年代的消逝》,载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汪晖:《代表性断裂与“后政党政治”》,载《开放时代》2014年第2期。

43Peter Hallward, Badiou: A Subject to Truth, p. 238.

4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页。

45拉尔夫·密利本德(即米利班德——引者注):《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黄子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79页。

46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4页。

47Naomi Klein, This Changes Everything: Capitalism vs. Climate Change, New York: Simon Schuster, p. 21.

48汪晖:《环保是未来的“大政治”》,载《绿叶》2008年第2期。

49Claudia Pozzana and Alessandro Russo, “Continuity / Discontinuity: China’s Plac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Critical Asian Studies 43(2), 2011, p. 284.

50相关论述见Hardt and Negri, Empir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Multitude: War and Democracy in the Age of Empire, New York: Penguin, 2004;以及Guy Standing, The Precariat: The New Dangerous Class Bloomsbury Academic, 2011。

51汪晖:《代表性断裂与“后政党政治”》。

52在中国,除了劳工运动,其他新社会运动似乎都是中产阶级和自由主义的专利,而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运动和组织也接受了这种现实,将其他运动排斥在自己的视野之外,这无疑是很成问题的。

53关于哈特和奈格里对“阿拉伯之春”的论述,见Hardt and Negri, Declaration, Argo-Navis, 2012。不久前笔者曾当面请教过哈特对“阿拉伯之春”的看法,他的回答是,这场运动在现实层面上的确失败了,但运动背后去中心的解放政治理念依然是有效的。

王行坤: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Wang Xingk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9 03:44 , Processed in 0.01585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