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自组织系统学视野下的马克思经济学

2015-9-26 08:39| 发布者: 新愚公| 查看: 2780| 评论: 1|原作者: 李节

摘要: 从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角度看,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劳动二重性即新陈代谢二重性,而新陈代谢二重性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二重性。为达成论证,本文概要地提供了马克思时代与20世纪上半叶和中叶自然科学关于新陈代谢的有关认识,并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有关内容做了比较。 ... ... ... ... ... ... ... ... ... ...

2、具体劳动与使用价值: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

(1)内涵

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劳动的定义略有不同,《资本论》第一卷对简单商品条件下的劳动做了定义:“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不同点在于这里更进了一步,直接把劳动看作人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看作过程,而不只是看作条件。在劳动定义后紧接着阐明:“人在生产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生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不仅如此,他在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本身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为此,他还在“只能改变物质的形式”后加了这样的注解:“彼得罗·韦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里说‘宇宙的一切现象,不论是由人手创造的,还是自然的一般规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创造,而只是物质的形态变化。结合和分离是人的智慧在分析再生产的观念时一再发现的惟一要素;价值〈指使用价值,尽管韦里在这里同重农学派论战时也不清楚说的是哪一种价值〉和财富的再生产,如土地、空气和水在田地上变成小麦,或者昆虫的分泌物经过人的手变成丝绸,或者一些金属被装配成钟表,也是这样。’”而此注解正来自《剩余理论》“重农学派”笔记结尾的部分。

在论述了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这样定义的:“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上段和此处提到的“物质变换”德文都是den Stoffwechsel,即新陈代谢。

马克思还更加明确地说:“人本身单纯作为劳动力的存在来看,也是自然对象,是物,不过是活的有意识的物,而劳动本身则是这种力在物上的表现。”因此,从自然属性看,劳动力概念与“能做功的人”,其实可以看作是马克思经济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学科等价的说法。劳动力具有静态性,劳动则具有动态性。作为自然属性的劳动只能是活的,是“现在时”、“进行时”。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而对象化劳动都是死的,是“过去时”,如前例所说的石头,是人做了功后的物。因此,劳动的二重性并不是劳动的二次性,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从两个方面看同一劳动过程。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别正在于用什么工具去接触劳动对象,用什么工具作为中介把自己的体能传递给劳动对象,从而改变它的物理化学形态。

举例来说。如果暂时不谈劳动的目的性,所谓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就是人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代谢,是不同于体育运动等等那样一类活动的活动代谢。作为能量代谢,是劳动力的人自身的能量释放和转换的过程,人类的劳动是人输出体能作用于劳动对象,是从事具体劳动的人把储存在身体内的生物能转化成劳动对象形态的变化,而劳动对象既可以有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而仅仅是付出体能。人即使不劳动、不活动,也会绝对地丧失能量,人必须在体能尚在时通过一个外在的物来转换,人的体能才能固定下来,不会消失。从具体劳动这重性来说,人的劳动把人自身与劳动对象联结起来,是作为耗散结构复合系统的人对劳动对象做功,是人输出体能作用于劳动对象,是高度进化的自然与原始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释放和转换体能所改变了形态的劳动对象,既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举例来说,一个人把石头从山脚搬上山顶,从物理学角度看,人的劳动改变了石头的空间位置,石头在山顶上相对而言山脚具有了势能,石头获得的势能正是这个人劳动过程损失的体能。劳动过程结束时,能量从人身上转移到了物身上,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从物的方面看,是物得到了能量,发生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形态的变化。从人的方面看,人耗费了体能,变得饥饿,体能下降。能量从一种形式转移到另一种形式。从劳动对象方面看,劳动对象改变了自己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状态,发生了变化,得到了能量。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别正在于用什么工具去接触劳动对象,用什么工具作为中介把自己的体能传递给劳动对象,从而改变它的物理化学形态。

(2)译法:“物质变换”还是“新陈代谢”?

有以上内涵支持,术语的探讨就水到渠成了。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功、力、能量等术语涉及当时的英国和德国两国物理学的发展,而《资本论》英译本是经过恩格斯亲自校订过的,为便于理解德文原文,中、德、英有关概念列表如下:


物理

资本论

物理

物理


资本论

中文

劳动

动力

能量

劳动能力

劳动力

德文

Arbeit

Arbeit

kraft

energie

Arbeitsvermögen

Arbeitskraft

英文

work

labour

power

energy

capacity for labour

labour-power

由于《1857-58手稿》暂时不涉及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问题,因此,劳动能力与劳动力是混用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马克思没有创造“劳动能”(Arbeitsenergie)一词作为术语,相应地,英文也就不会有labour-energy,定型的术语是劳动力(Arbeitskraft)。中文与英文保持一致,劳动与物理学的功区分成了两个词。恩格斯认为英文的这种区分比德文好。《资本论》第一卷论述“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的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有的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生产使用价值。”恩格斯在第4版注:“英文有一个优点,它有两个不同的词来表达劳动的这两个不同的方面。创造使用价值的并且在质上得到规定的劳动叫work,以与labour相对;创造价值的并且只在量上被计算的劳动叫作labour,以与work相对。”他加的这个注取自《自然辩证法》“关于运动的量度—功”这节内容结束时的注。这个注的头一句:“功[Arbeit] (这个词及其相应的观念来自英国工程师。”,“功。—这个范畴被力学的热理论从经济学搬到了物理学(因此在生理学上对它还远没有作出科学的规定),”进一步说明了经济学劳动与物理学功的关系。这节内容写于1880年。恩格斯为第4版所做的序言时间在1890年,而在此前的《资本论》第二卷序言,“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活动,不能有特殊的价值,正像重不能有特殊的重量,热不能特殊的温度,电不能有特殊的电流强度一样。作为商品买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德文特意用斜体字强调了“力”。这说明恩格斯把自己关于自然科学的最新认识成果用以补充说明《资本论》的有关内容。

马克思去世后,1887年《资本论》第一卷英译本出版,德文的新陈代谢(Stoffwechsel),英文译作the material re-actions between himself and Nature”,意思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相互作用。那么,为什么英译本没有用现在通行的新陈代谢“metabolism”?这可能与德国与英国的科学发展进度有关。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1872年英国学者W. A. Hollis使用了“metabolism”,但意思不够完整,仅指组织代谢,1878年,M. Foster 才在相当完整地意义上使用了“metabolism”。恩格斯此时主要引用的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著作,可能没有注意到英国学者的研究。而其它关于新陈代谢的研究都晚于《资本论》英译本出版的时间了,恩格斯已不可能再引用了。

3、抽象劳动与价值:商品交换条件下社会系统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新陈代谢

如果政治经济学仅仅从具体劳动或使用价值方面展开,没有商品中劳动二重性的理论,那么,充其量也就是改头换面的自然科学。马克思说:“交换过程使商品从把它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它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手里,就这一点说,这个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物质变换……在这里,我们感兴趣的只是商品交换领域。因此,我们只是从形式方面考察全部过程,就是说,只考察对社会的物质变换起中介作用的商品形式变换或商品形态变化。”简言之,交换过程就是社会的物质变换。这里“物质变换”的德文是Stoffwechsel,即新陈代谢。英文版译作social circulation of matter,意思是“社会的物质循环”或“物质的社会循环”。如果说物质变换就是新陈代谢,那么,社会的物质变换就是社会的新陈代谢。抽象劳动就是社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新陈代谢。

这里可以借用分工的例子来说明社会的新陈代谢。以前面说的为例。获得了势能的石头正是甲的对象化劳动,是甲的劳动存在化了的结果,甲即使不在世了,另外一个人乙将石头推下山,砸死山脚下的野兽,乙用野兽果腹,野兽作为食物给予乙的能量可以远远高于乙所付出的体能,乙在这里就利用了甲的对象化劳动,也就是过去的劳动、死劳动。甲的劳动成果并没有消失,换句话说,甲劳动中新陈代谢付出的能量没有消失,而乙只需要稍微付出点体能,就可以利用甲的劳动。甲与乙在这里形成分工与协作关系,但没有交换,因此,不会出现价值概念。

而交换所表达的,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同另一个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相交换,是两方彼此互换各自的对象化劳动。因此,马克思说:“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性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

即使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的新陈代谢也可以不表现为交换,而表现为分工与协作,例如家庭里或者一个生产车间内部的分工。马克思在论述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起源时说:“不同的共同体(指家庭、氏族等)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这种自然的差别,在共同体互相接触时引起了产品的互相交换,从而使这些产品逐渐转化为商品。”可见,作为人与自然之间新陈代谢的结果,劳动产品既然并非天生就是商品,那么,社会的新陈代谢也并非天生就要表现为交换形式,并进而产生价值形式。而一旦出现了价值形式,剩余劳动也就有了变形为剩余价值形式的可能,也就有了一个人可以利用剩余价值形式榨取一个人的剩余劳动的可能,就是说,一个人可以白白地占有另一个人的劳动,或者说,一个人可以白白地占有另一个人的体能。

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定义从术语到内涵都化用了自然科学的新陈代谢概念,对之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是对当时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先进认识成果的吸收。劳动二重性是劳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合二为一的整体,具体劳动是人调整和控制自己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是生物学、生理学意义的人、社会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具有自然属性,因此,是自然科学所能研究与把握的。而抽象劳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新陈代谢,具有超自然属性,具有社会属性。它是社会系统内部的要素与要素即人与人之间的新陈代谢,劳动二重性也就是新陈代谢二重性。

六、结语: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会通—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系统科学特征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把马克思的发现高度概括为两个,一个是唯物史观,另一个是剩余价值规律。他把“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比喻为“就象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自然规律一样”。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虽然没有公布关于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但此前的《1857-58手稿》价值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事实上已经奠基,同年12月《物种起源》出版。那么,前后相差仅半年在柏林与伦敦公布的两个伟大发现,它们能否会通、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会通?

如前所述,自组织系统的耗散结构论较圆满地解释了单个原子与热力学系统、热力学系统与生物系统的联系,架起了物理学内部、物理学与生物学的桥梁,也就完整地解释了沿着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自然人系统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由于自组织系统理论为新陈代谢建立了更加微观的理论基础,如托夫勒在评价普里高津的贡献时所指出的“把生物学和物理学重新装到一起,把必然性与偶然性重新装到一起,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重新装到一起,”因此,物理学与生物学从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两大科学群的会通不再是大而无当的题目。而由于自组织系统理论是现代系统科学的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因此,现代系统科学也就成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两大科学群会通的宏观体系标志与桥梁。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性、劳动和需要三个本质时,从哲学层面上阐明了人的自组织系统性,当把劳动看成最重要、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并揭示劳动的新陈代谢特征时,也就揭示了劳动的自组织系统属性,从微观上实现了自然人与社会人的会通。当他用生产和消费来概括人与自然的两种新陈代谢即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时:生产包含人身和人类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经劳动的新陈代谢与消费的新陈代谢而复合成更大的系统,意味着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系统科学具有相似的特征。马克思源自《1844手稿》的社会系统阶级结构批判,经过漫长的认识演化,结晶而成为劳动二重性的系统科学,社会系统研究向其子系统—经济系统研究的转换得以完成,阶级结构的产生及其对抗性关系由此得到科学的说明与论证,有了坚实的自然科学依据,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真正统一起来,完成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科学总结,从研究人的科学引出了自然科学下的人,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真正把两者联结起来,实现了两者的会通。具体而言,自然科学里的新陈代谢概念改造成为劳动二重性的经济学范畴,其中,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转化为具体劳动,一部分人因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条件从而前者可以占有后者的劳动,社会系统阶级结构批判的结果被缩微、抽象和压缩、逻辑化成劳动二重性的经济学范畴,宏观的历史被缩微、抽象和压缩进了逻辑。劳动就是一个系统概念,既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结构,也是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结构,还是劳动力与劳动对象、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结构,劳动就是劳动系统。为物理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跨界会通准备了条件。

劳动是马克思经济学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限于论题和篇幅,本文以劳动的新陈代谢特征为例,只是初步说明和论证了马克思经济学的自组织系统理论特征或相当程度上的现代系统科学特征。而事实上,如劳动因果性与目的性的系统论和控制论特征、生产力的系统论和协同学特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的超循环论特征及数学表达等,更多的说明与论证还有待展开。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反毛者乃畜生 2015-9-27 00:30
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果引入到社会科学研究之中,这个立意很好。但是前提条件是作者的确理解了自然科学中的内容。这篇文章题目是用自组织理论来诠释马克思主义,但是整篇文章其实在涉及马克思主义的部分,连自组织的边都没有沾上。没有解释最基本的例如熵的变化,相变发生,序参量等问题。而且最奇怪的是,作者只提了普里高津(耗散系统理论创始人),而对于真正公认的协同学创始人哈肯,连名字都没有提,更不用说哈肯还真的做过将协同学推广到社会研究领域。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5 17:30 , Processed in 0.01791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