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社会主义是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的计划经济

2015-9-29 02:57|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717| 评论: 2|原作者: 刘金华

摘要: 我反复讲的都是共产党人和经济学家都应该知道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反复讲,因为现在似乎被抛弃或遗忘了。抛弃或遗忘了社会主义理论,怎么搞社会主义改革?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上篇论述了,一个个的市场只是交换的场所,而作为社会生产关系总体的市场经济,则担负着社会资源配置和决定劳资关系的职能;计划作为一个个生产者的计划,解决的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而作为社会生产关系总体的计划经济,则要协调所有生产者的产品生产量和劳动分配,使之合比例地持续发展。市场与计划存在于历史上一切社会,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则是一定社会经济的形态,表现为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体。邓小平把市场等同于市场经济,把计划等同于计划经济,认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也同市场与计划一样,可以存在于历史上一切社会,导致国企走上市场经济改革的道路。

经济学家应当知道,各自独立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企业,如科斯所说的,当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公共的福利。这只“看不见的手”,自然不是看得见的国家或社会的计划,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不可能是计划经济。

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共产党人应当知道,就是马克思发现的价值规律。“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在这里,社会需要,即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但这不过是已经在单个商品上表现出来的同一规律,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它的交换价值的前提,从而也是它的价值的前提……例如,棉织品按比例来说是生产过多了,虽然在整个棉织品总产品中只体现了一定条件下为生产这个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决定生产的计划性。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共通的。价值规律决定产品的生产量,这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是各自独立的私营企业使用自己占有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它们生产的目的,是交换价值,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这只有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决定于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获利,获利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推动力。资本主义经济表现为无政府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

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了国家政权,把社会生产资料变成无产阶级国家所有,并把个人的劳动力联合为社会劳动力,从而整个社会可以有计划地使用社会占有的生产资料,在这里,生产的目的是使用价值,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和每个人日益增长的需要品。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积累趋势中归结出社会主义:“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这就是我们过去讲的,社会主义是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的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三位一体构成社会主义。社会不占有生产资料,当然不可能实行计划经济,但如果社会不能有计划地支配社会生产资料发展经济,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就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法权,这种法权因为所有者不能支配它的所有物而在实际上化为乌有。按劳分配不仅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按自己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比例分配生活资料,而且还是社会按必要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内容。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的基础、前提,计划经济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我反复讲的都是共产党人和经济学家都应该知道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反复讲,因为现在似乎被抛弃或遗忘了。抛弃或遗忘了社会主义理论,怎么搞社会主义改革?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林林 2015-9-29 23:02
【。。。。。。因为现在似乎被抛弃或遗忘了。抛弃或遗忘了社会主义理论,怎么搞社会主义改革?】,特色党搞资本主义,当然会抛弃或遗忘社会主义理论,根本不会搞社会主义改革。把希望寄托在特色党搞社会主义改革,做黄粱梦吧!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9-29 02:57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7 12:00 , Processed in 0.01047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