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从《共产党宣言》到十月革命

2015-10-1 23:57|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3405| 评论: 3|原作者: 国内某马列毛小组学习记录(二)

摘要: 《共产党宣言》里著名的论断是:资本主义必然造成无产阶级的壮大,而无产阶级终将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在过去一个半世纪以上的时间,到目前为止,无产阶级尚未成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这在实际上、理论上都是不能回避的问题。

根据我们所了解的粗略的历史,1900年前后,世界范围的无产阶级大概占世界人口的多少比例?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分为核心,半外围和外围。在很长一段时间,核心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半外围再算15%,这两个加起来算30%,外围占三分之二。外围在那个时期是绝对没有无产阶级化的,半外围也基本有限。1900前后无产阶级化基本上仅限于核心范围,如果核心国家人口的无产阶级化充其量算作一半到三分之二之间,所以二十世纪初期,世界范围无产阶级化程度也就是10%左右。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整个外围地区,无产阶级化程度仍然很低。比如中国,城市人口很长时间没有超过总人口的20%。那个时候无产阶级化主要是在核心国家和传统的半外围国家,所以1970年前后大概算到20%2010年前后呢?世界的城市人口前几年刚超过50%,城市人口里不全是无产阶级,从世界范围来说,无产阶级化也就是30-35%。从七十年代到现在,世界范围最大的变化是中国无产阶级化程度大大加强。中国人口大概占世界人口的20%,现在无产阶级化程度还没有超过50%或者刚刚超过50%,算世界人口的10%,加到七十年代的20%上,也就是30%强。从《共产党宣言》以后,一个半多世纪的时间,世界范围无产阶级化程度从不到十分之一,扩大到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个可能与我们直觉上的理解不太一样。但是另一方面,也许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的胜利,并不一定要求在世界范围无产阶级达到多数,也许三分之一的无产阶级化就足以达到根本改变世界范围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这个地方,无产者组成为政党,是必然趋势吗?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以后,1864年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在协会成立的宣言里,马克思提出工人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这个著名的论断。19世纪后期,欧洲工人运动有很大的发展,当时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是德国。早在1863年,德国工运中的拉萨尔派成立了自己的工人运动组织。1869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工人政党——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75年拉萨尔派与社会民主工党合并,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哥达召开了代表大会,后来马克思写过《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不久就受到德意志帝国的镇压,当时的首相俾斯麦,实行《反社会主义非常法》,禁止社会主义者的集会、结社、组织等。在整个19世纪80年代,当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进行了反对《非常法》的斗争。1890年,以俾斯麦下台、《非常法》被废除而告终。1892年,在爱尔福特的党代表大会,社会民主党通过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党的纲领。恩格斯去世不久,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出现了强大的修正主义。

     取得了合法斗争的条件之后,在合法斗争条件下,社会民主党多次取得议会选举的胜利,发展成为最大的党,社会民主党还兴办了各种社会组织,医院,学校,就像咱们以前的国企。随着社会民主党影响的扩大,党的领导人对于在资本主义社会范围内取得越来越多的社会改良的成就不仅是抱有期望,而且也从中获得了好处,这时修正主义势力就滋长。1899年,伯恩斯坦开始公开提出修正主义的理论,当时他的一些论据是:到了19世纪末期,已经和马克思写《共产党宣言》时发生了很多变化。第一个重要的变化是: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已经变得更有组织性、计划性,所以经济危机不太严重。另外由于有了卡特尔、托拉斯,资本主义在向计划经济的方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减轻经济危机,而且可以消灭经济危机。第二:资本主义实际发展过程并没有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导致中间阶级逐步消亡,他认为当时德国的中间阶级是在不断扩大。第三:资本主义的发展并没有导致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他认为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已经不断提高。根据上述的三个论断,伯恩斯坦说情况已经发生根本变化,暴力革命不再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大家注意社会民主党在当时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同义语)是在资本主义内不断进行改良,不断扩大工人阶级的影响,从而使资本主义转入社会主义。这些修正主义观点不符合当时社会民主党的官方理论,但是当时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同情伯恩斯坦,由于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官方理论,他们不好直接表达出来。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是第二国际里面最大的党,第二国际成立于1889年,主要是欧洲的社会主义政党的组织。1903年,出生于波兰的年轻女性——罗莎·卢森堡,最早对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提出批评,当时社会民主党里公认的权威比如考茨基才跟上来进行批评。后来社会民主党内形成了右派、中派、左派,右派和中派都是修正主义,左派主要是卢森堡和列宁,第二国际内部的分裂在俄国就反映为孟什维克和布尔什维克的分裂。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第二国际的政党纷纷背叛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社会民主党的绝大多数议员都赞成资产阶级政府的战争预算,只有卡尔·李卜克内西和另外一个社会民主党党员投了反对票。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二国际实际上已经分崩离析,这个时候列宁痛定思痛,在流亡期间,撰写了《帝国主义论》。在这本书中,列宁一方面试图总结他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同时试图说明战争的根源,另外也要说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物质基础。列宁的观点是:到了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这么一个发展阶段。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垄断资本占有大量剩余价值,使得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基本矛盾加深,从而使垄断资本主义具有停滞性和腐朽性。这是当时列宁的观察和论断,不一定适合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为了克服这种停滞性和腐朽性,资本主义解决的办法就是进行资本输出,到国际市场上寻找新的劳动力、原材料、投资产所,为此就要进行资本输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进行资本输出主要就是通过占有殖民地,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占有大量殖民地,而美国德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只占有少量殖民地,这种情况下就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大战。这个论断放到二十一世纪哪些是适用的,哪些是不适用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因为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资本输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资本输出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在掠夺殖民地的过程中会获得超额利润,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就会拿超额利润收买一些本国的工人领袖,从而使这些工人贵族放弃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实际上维持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认为超额利润就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物质基础。列宁在当时主要是关心在他那个时代革命的问题,他的想法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帝国主义薄弱环节。特别是沙皇俄国,列宁认为是最薄弱环节,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可能首先起来革命,然后再带动欧洲革命,然后再带动世界革命。这个就是二十世纪初期伯恩斯坦与卢森堡、列宁之间的论战。

列宁和伯恩斯坦之间的论战孰是孰非,这个问题不仅要从政治立场去考虑,也要从历史的实际发展考虑。历史的实际发展既肯定又否定了列宁和伯恩斯坦。先说伯恩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直接的历史发展对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扇了一个响亮的耳光。不仅是帝国主义大战,很快是大萧条,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很多问题都暴露无疑。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欧洲来讲,社会民主党影响上升,在若干国家都取得了交替执政的地位。德国社会民主党在1959年正式放弃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欧洲来讲,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相对的阶级妥协,美国在新政以后也出现了阶级妥协的局面。总的来说,二战以后,在北美和西欧,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开始施行福利国家,工会的作用上升,一度出现社会改良和阶级矛盾缓和。在我读书的时候,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主流的说法是:现在的资本主义和马克思那时候已经不一样了,工人生活水平好了很多,各种矛盾都缓和了。现在工人运动中的自由派、改良派,所梦想的还是实现西欧那样的资本主义改良的阶级关系。实际上到七十年代以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自由主义时期出现了新的阶级矛盾激化的局面。

改良主义在欧美的工人运动中流行一时,即使是现在也有一些影响,这个问题的基础是什么?绝不是列宁所说的由于资本输出带来的超额利润所能解释的。无论是从十五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的起源阶段,还是现代资本主义来说,由于资本输出所能带来的利润实际上只是资本主义体系中核心国家获得的超额利润的一小部分,真正剥削的大头在其他部分。俄国确实爆发了革命,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怎么存在下去呢?无论是按照革命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当时俄国的实际情况来讲,俄国在欧洲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没有先进工业国的帮助,社会主义革命是进行不下去的。布尔什维克党最开始的希望是俄国革命带动欧洲革命,特别是德国革命,然后德国革命胜利以后再帮助俄国。但是德国革命没有成功,1923年汉堡工人起义失败以后就彻底没有希望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的政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外来说,原来是寄希望于欧洲革命,欧洲革命靠不上,苏维埃政权把重点转移到寄希望于东方,当然这个性质和欧洲的革命是不一样的。

      1921年,在巴库召开了东方和殖民地人民的代表大会。列宁曾经提到未来世界前途取决于这样的事实:被帝国主义统治的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有十几亿人口,而帝国主义国家只有几亿人口。世界的未来取决于被帝国主义统治的十几亿人口将要发生什么变化。实际变化呢,从二十年代以后苏联加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上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苏联实际上处于非西方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地位,同时也意味着加大和非西方民族资产阶级的合作。

    内部来讲,十月革命以后,曾经一度出现苏维埃民主十分活跃的局面。当时俄国的产业工人阶级在战前是400万,经过世界大战、革命、内战,第一代无产阶级基本上不复存在。由于实际的经济政治的压力,政治权力逐步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在革命初期,工厂普遍存在工人民主的情况,比如有工厂委员会,后来被一长制取代,由工人管理过渡到少数官僚管理。在列宁逝世前后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权力斗争。十月革命初期,托洛茨基曾经有很大的影响。在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先是联合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打垮了托洛茨基,然后又联合布哈林打垮了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的联盟,到三十年代又打垮了布哈林。在权力斗争后面要了解当时的实际历史条件。在和托洛茨基斗争的过程中,斯大林第一次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是没有的。实际上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苏联已经形成了比较巩固的官僚特权集团,独占政治和经济权力。

    苏联算不算社会主义?在什么意义上算?马克思在以往的论述中很少使用社会主义,在《哥达纲领批判》里面马克思才区别了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后来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第一次说: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作为资本主义到未来无阶级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斯大林时期的苏联还是毛主席期间的中国,都套不上。但是在什么意义上是呢,它们在当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是旧的统治阶级无法有效应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带来的挑战。从十九世纪以后,俄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旧的统治集团长期无法解决资本积累、工业化、军事现代化的问题。只有充分把底层调动起来,消灭旧的国家结构,带之以新的国家,才能动员经济剩余进行有效的工业化建设。既然把底层群众动员起来,新的国家就要和已经动员起来的底层群众达成历史妥协。除了许诺未来要逐步减少社会和经济不平等、建设共产主义之外,在眼前的经济和社会安排上也要造成对底层群众比较有利的条件,铁饭碗,充分就业,包括一定意义上限制官僚集团的物质特权。所有这些,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能够造成对劳动群众比较有利的发展条件,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是社会主义国家。

3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黄叶疏 2015-10-3 20:57
垃圾,你看过马克思的著作原版没有?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10-1 03:55
文章格式已经修理好了。
引用 远航一号 2015-9-30 13:19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 14:12 , Processed in 0.01931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