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红色人物 查看内容

险些被埋没的英雄——王杰

2012-3-27 17:49|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1426| 评论: 3|原作者: 霞飞|来自: 《党史博览》

摘要: 就在王杰进行讲解时,意外发生了:拉火装置失控,发生自燃,导火索突然燃烧起来,埋炸药包的土层里冒出白烟,火星喷溅着。有着丰富爆破经验的王杰知道,此时自己只要身体向后一仰,就可以脱离危险,但是在场的其他人并没有受过这方面训练,没有这个知识,都惊恐地呆在原地一动不动。就在导火索马上要烧完的那一刻,王杰大声喊道:“快闪开!”与此同时,他纵身跃起,扑向炸药包,用自己的身体把炸药包完全盖住。这时,轰的一声巨响 ...
  生死关头,王杰舍己救人

  1942年10月,王杰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后过继给伯父。1961年8月入伍。1962年2月加入共青团。

  王杰年年被评为优秀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并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和一级爆破技术能手。1964年1月,王杰任副班长,后任班长。

  1958年毛泽东提出“大办民兵师”后,全国各地都办有民兵组织。1962年,毛泽东提出民兵工作要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后,各地民兵的训练也特别严格。解放军除了平时的训练外,还担负帮助地方武装部训练民兵的任务。1965年6月,王杰所在的工兵营来到江苏省邳县张楼公社野营,在运河里进行游泳训练。6月底,邳县人民武装部领导找到营长,请求工兵营选派教练员帮助训练张楼公社民兵地雷班。营长和教导员决定派王杰去当教练员。

  王杰接受任务后,再次温习了已经很熟悉的教材,对训练器材也进行反复检点,做了充分的准备。除了训练民兵外,他还继续参加部队的训练。为了把民兵训练和自己的训练都搞好,他每天很早即起床,到民兵集训地,5点准时给民兵上课,8点结束,然后再回到部队参加游泳训练。

  7月14日,王杰给民兵们上课,内容是绊发防步兵应用地雷实爆。这种地雷不加导火索,要求瞬间爆炸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抗日战争期间就在民兵中广泛运用,但在实物训练时,带有一定危险性。这天清晨,王杰一早起来给当地“五保户”挑完水后,就独自到几十米外的小河边用拉火管连接雷管试爆,一是为实物教学做准备,二是先搞好试验以防止发生意外。他试爆了两次,都是成功的。

  7点30分左右,王杰带领一个民兵班和人武干部共12人来到古连河附近的训练场。他先讲解了实爆要领,下达完训练课目后,开始做实爆示范。他捆好炸药包,将导火索、雷管、拉火管连在一起,然后把雷管插入炸药包中。这一切都做得十分熟练、顺利。做好示范后,王杰向围成一圈的12人讲解道:“我刚才所做的,就是炸药包的实爆连接步骤。做完这些后,下一步拉去拉火管的拉火栓,导火索就会点燃……”在场的民兵和人武干部认真地看着。

  就在王杰进行讲解时,意外发生了:拉火装置失控,发生自燃,导火索突然燃烧起来,埋炸药包的土层里冒出白烟,火星喷溅着。有着丰富爆破经验的王杰知道,此时自己只要身体向后一仰,就可以脱离危险,但是在场的其他人并没有受过这方面训练,没有这个知识,都惊恐地呆在原地一动不动。就在导火索马上要烧完的那一刻,王杰大声喊道:“快闪开!”与此同时,他纵身跃起,扑向炸药包,用自己的身体把炸药包完全盖住。这时,轰的一声巨响,炸药包爆炸了。年仅23岁的王杰牺牲了,他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拯救了在场的12个人的生命。

  师党委的最初结论把责任归到王杰身上

  得救的民兵和人武干部迅速将王杰牺牲的情况报告给王杰所在的工兵营和县武装部。工兵营营长和教导员,县武装部部长和政委都来到现场。在炸药包炸出的大坑旁边,散落着一些王杰的碎骨碎肉和破碎衣服。他们听了当时在场的12个人的介绍后,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工兵营立即将王杰牺牲的情况上报师党委。师党委决定,派师政治部主任刘德一带领调查组到王杰所在的营、连和张楼公社,找当事人了解事情经过,做好王杰的烈士认定和宣传他的事迹的工作。刘德一等到工兵营和张楼公社后,也被王杰的事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刘德一决定按因公牺牲的烈士来拟定并上报材料。

  起草调查报告时,最关键的是要写清王杰牺牲的具体情节。在写具体情节时,调查组遇到一个问题:拉火管为什么会自燃?到底是因为拉火管自燃,还是因为王杰操作失误造成的爆炸?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王杰牺牲的性质认定。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并进行详细回答,报上去的材料也会因为存在疑问而被退回。

  调查组和当时在现场的12个人一个一个谈话,听他们介绍当时的具体情况。这时离王杰牺牲的时间还不算长,在场的人都清楚地记着当时的情节。许多人还把笔记本拿来请调查组核对。王杰现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都是现场12个人共同看见的,他们所回忆的王杰操作的情节完全一样。这说明:王杰的操作完全正确,根本不存在操作失当的问题。

  但是,拉火管自燃仍然是困惑大家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样的事,实在是少之又少。在有调查组全体成员列席的营党委扩大会议上,大家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拉火管怎么会自燃呢?这不可能,除非有人预先在拉火管上做了手脚。甚至有人说:这是一起人为的恶性事故。这个说法一提出,立即改变了调查组的调查方向。于是,调查组开始着手进行是否有人搞破坏活动的调查。

  调查组同邳县人武部、张楼公社的一些干部对王杰牺牲前几天的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特别是对王杰牺牲当天是否有人经手武器装备或者接触炸药的情况进行反复调查。那个年代,地主、富农以及参加过反革命组织等有历史问题的人,是专政对象。调查组对张楼的这类人在那几天的活动都进行了详细调查,连他们家属的活动也调查了,没有发现他们有接触武器装备特别是炸药的行动。调查组又扩大范围,对那几天可能接触武器和炸药的人都进行了调查,结果仍然是没有人在那几天接触武器特别是炸药。于是,“有阶级敌人做手脚”的疑点被排除了。

  这时,有人对王杰提出了怀疑。因为经过调查,那几天接触武器装备特别是炸药的,王杰最多,而且在王杰牺牲当天,只有他接触过炸药。但这种怀疑又站不住脚,如果说王杰故意搞破坏活动,闹出事故,怎么也说不通。有的人说:王杰可能在入党问题上搞投机,想通过制造炸药爆炸时自己英勇救人的假象,来捞取政治资本。

  王杰所在连连长、指导员都站出来为王杰辩护。他们反驳道:王杰如果是投机,决不会把自己炸死。自己都牺牲了,人都不在了,又怎么能谈得上入党问题?

  这时,师党委打来电话,催促调查组尽快拿出调查结果。刘德一只好将调查的情况和关于王杰牺牲性质认定的不同意见加以综合,写成一个汇报提纲。汇报提纲中把王杰故意搞破坏排除了。

  王杰的牺牲也惊动了军里,军党委也在向师党委要调查结果,因此,师党委接到刘德一等电话报来的情况后,马上召开师党委会议。会上,师党委大多数成员认定,王杰是好同志,是因公牺牲的。他们同意排除王杰个人故意搞破坏活动或者王杰为入党而制造英勇救人假象的说法。但是,根据调查组报来的情况,当时只有王杰自己接触过爆炸设备和材料,又排除了阶级敌人破坏的可能,而营党委扩大会议上又有很多人提出拉火管不可能自燃,这样,就只剩下王杰个人操作失误的一种可能了。师党委经过反复研究后,最后只好根据调查组的电话报告,把王杰的牺牲定性为“一起由于违反操作规定而造成的责任亡人事故”。这样认定的话,王杰不但不能被认定为英雄,而且将被认定为有错误。

  战友和群众认定王杰是英雄

  师党委的结论传到王杰生前所在部队后,战友们很不服气。他们认为,王杰能够舍身掩护他人,本身就证明了他道德的高尚,本身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其他一切胡乱猜疑。

  王杰的一个战友向组织讲述了一件事:有一次,王杰对他讲了这样的心里话:“入党是我的迫切要求,也是我的努力方向,我知道自己还存在着不少个人杂念,我决不能带着一大堆缺点加入自己的组织。”这个战友还说,王杰在入党问题上一点功利之心都没有,怎么能说他为了入党而制造英勇献身的假象呢?

  战友们还说,在战争中,董存瑞举炸药包炸碉堡,黄继光用身体堵枪眼,是大英雄,人们无比敬佩。在和平年代,王杰为了掩护当地民兵和人武干部,义无反顾地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扑向炸药包的英雄壮举,显得更加突出。谁都知道,一个人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极高的觉悟和境界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无比崇敬他。王杰平时是一个不张扬的人,从来不表现自己,只是默默奉献,默默做好事。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迹,应该得到肯定。

  当时,张楼公社的领导和群众还不知道师党委的结论,但对部队迟迟未确定王杰的烈士身份不理解。他们认为,像王杰这样平时就默默为群众做好事,甘心情愿作奉献的人,在生死关头为了掩护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是解放军中的突出代表,是新时代的英雄人物。他为掩护别人牺牲后,怎么还不能被认定为英雄模范呢?

  时值盛夏,天气炎热,当地干部、群众和部队战友收集到的王杰遗体保存不住,因此,张楼公社党委和王杰生前所在营党委商量后,决定先将王杰安葬。将王杰安葬在何处,又成为一个问题。如果王杰被认定为英雄,自然要被安葬在烈士陵园,但目前王杰没有被认定为英雄,安葬在哪里?怎么安葬?正当王杰所在营讨论这个问题时,张楼公社党委书记来到部队说:王杰牺牲后,当地干部和群众一再提出,要将烈士安葬在当地。营党委考虑到当地干部、群众有这样强烈的要求,便同意把王杰安葬在他牺牲的地方。

  张楼公社的干部和群众得知部队作出这个决定后,买来了上好木料,请来当地有名的木匠,为王杰做了一口棺材。用上好木料做棺材,可见群众对于英雄的真心崇敬。张楼公社党委还和部队商量,7月16日上午,先由地方按照当地风俗安葬王杰,下午再由部队举行追悼会。部队同意了。

  7月16日上午,张楼的群众听说为王杰送葬,男女老少都来了。不仅如此,方圆几十里的群众听说王杰的事迹后,深受感动,也自发地来了。张楼公社党委书记在王杰的灵柩前领路,得救的人和家属以及公社干部扶着王杰的灵柩一步一步缓慢地走向墓地,群众和部队官兵跟随,一起组成了一支从头到尾有十几里长的送葬队伍。人们为王杰送行,一路哭声,感天动地。在按照当地风俗将王杰下葬时,哭声更烈。将王杰下葬后,大家自发地守在墓旁,久久不愿离去。

  由于师党委已经作出了王杰的死是由于“违反操作规定”造成的,王杰又是唯一要负责任的人的结论,所以当天下午部队为王杰举行的追悼会,就与地方为王杰送葬完全不同。这个追悼会是在王杰生前所在营里举行的,全营官兵参加,当地党委领导也来了。

  会上,没有介绍王杰的事迹,而着重于介绍当时的情况,像是一个情况通报会。教导员在致悼词时,按照师党委定下来的结论,说了这样的话:“王杰身为班长、一级技术能手,酿成了不该发生的恶性事故,给部队建设和人民群众造成了损失……”

  这个追悼会立即引起全营官兵的不理解。追悼会结束后,大家议论纷纷:不管怎么说,王杰为了掩护在场的12个人,跃身扑向炸药包,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救了其他人的生命,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出来的。这个行动本身就说明,王杰是伟大的,他不是英雄,还有谁能当英雄?

  王杰生前所在连官兵对此更是不理解。该连官兵都认识王杰,与王杰朝夕相处,他们最了解王杰。他们无法接受师党委的结论。他们说:王杰平时踏实肯干,从不表现自己,他做的好事难以计数,他自己从来不说。我们知道的他入伍四年所做的许多好事,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到的。他是一个真诚而富有奉献精神的人,平时最苦最累的活、最难最险的事,他总是抢在前头。王杰平时总是默默做好事。他为战友和群众做的好事多得说不完,但他从不表现自己,这样的先进战士怎么会制造捞取政治资本的假象呢?

  王杰的战友们对“违反操作规定”的结论提出质疑。他们说:在连队,王杰的爆破技术水平最高,责任心非常强,心非常细,是连队干部最放心的实爆手,他怎么会“违反操作规定”呢?

  战友们还写了许多怀念王杰的文章,刊登在连黑板报上。在他们写的文章中,战友们所回忆到的王杰平时的事迹,大多数是连里干部不知道的。战友们还把自己写的回忆王杰的文章投给部队报纸,表达对王杰的哀思,也期望王杰的事迹能够得到广泛宣传。

  得知部队对王杰作出的结论后,被救的民兵和人武干部又悲痛又气愤。他们既是被王杰救下来的人,又是王杰英勇献身的见证人,他们的话才最有权威。他们联名给部队领导写信,详细介绍事发时王杰操作的每一个步骤,记述王杰在生死攸关面前舍己救人的壮举。他们呼吁:“王杰教员是为我们死的,不能冤枉他呀!”

  重新调查时的发现

  刘德一在张楼听到了王杰战友和当地群众对师党委结论的不同看法,并把意见带回师里。在师党委会议上,他提议,要对王杰牺牲的原因重新进行调查,并请求由自己带队。他强调:一定要对九泉之下的王杰负责,不能草率了事。师党委经过研究后,同意了刘德一的意见。

  调查组到张楼后,除了重新走访被救的12个人,详细了解王杰牺牲之前的讲解和示范情节外,还到王杰生前所在连了解情况,着重了解王杰的成长经历和日常表现。这次,战友们向调查组介绍了王杰生前做的许多好事。

  调查组到王杰所在连后,又有了新发现。原来,战友们在处理王杰遗物时,发现了20多本日记。这些日记是王杰自1963年开始到1965年7月写的,是他最私密的东西,从不示人,因此也是他真实思想的记录。战友们将这些日记交给了教导员。教导员在刘德一带领调查组重新来调查时,把这些日记交给了他。刘德一翻开日记本,被王杰的崇高品德所吸引:

  什么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么是前途?革命事业就是前途。什么是幸福?为人民服务就是幸福。

  为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革命胜利勇于牺牲。是共产党员哪能不视死如归,做革命军人岂能管个人安危。

  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

  王杰在日记中,几十次提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英模的名字,记述这些英模的事迹,并且对照英模,不断寻找差距。

  看着看着,刘德一流下了眼泪。这些日记正是王杰崇高品德的真实记录。有这样高的思想境界的人,才能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英勇的壮举。这些日记以铁的事实证明:王杰作为一个真正的英雄,是有其深厚思想基础的。我们不但差一点埋没了英雄,而且差一点冤枉了英雄。

  第二次深入调查之后,刘德一带着王杰的20多本日记返回师部。刘德一在回师部途中的火车上,巧遇济南军区青年部副部长崔毅,并向他讲述了王杰的事迹。崔毅觉得王杰是一个特殊的典型,决不能冤枉了英雄,而且要树立这个榜样。他立即改变行程,与刘德一一起来到师部,一方面和师党委一起听取重新调查的详细汇报,另一方面向刘德一进一步了解王杰的情况。

  崔毅回到济南后,专门就此事向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李耀文写了一份报告。7月下旬,军区决定派出调查组,到张楼对王杰的事情进行复查。调查组在王杰牺牲的现场,访问了受王杰掩护脱险的12个人。军区调查组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查,认定这是一次意外爆炸,王杰是舍己救人的英雄,同时根据在王杰所在营了解到的情况,初步整理出了王杰的许多感人事迹。

  就在军区调查组赴张楼调查时,刘德一也向师党委常委汇报了王杰牺牲当天详细操作情况,又特别汇报了新了解到的王杰的成长经历及其许多感人事迹。他在常委会上把王杰的20多本日记郑重地摆到桌面上。常委们听完汇报后,又传阅了王杰的日记。大家被王杰日记中的闪光语言深深吸引,无不为王杰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

  常委会对以前所作的结论进行重新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们当初对王杰牺牲的定性比较草率,要重新作出结论。他们在重新研究时,作出的结论中认定王杰是英勇救人的英雄。由于此前他们已经向上级递交了王杰的结论材料,这次是重新作出结论,需要立即向上级汇报。会后,师党委立即向济南军区装甲兵党委报告了新的调查情况和师党委新的意见,并且请求撤回原来的结论材料。

  专家作出权威鉴定结论

  师党委先后报来两个完全不同的关于王杰事情的结论材料,使济南军区装甲兵党委感到这件事很不简单,关系到对一个是英勇烈士还是一个事故责任人的认定,事关重大。但是,在有人提出是否是王杰操作失误而造成事故的质疑的情况下,又必须拿出最有力的证明材料,证明王杰的清白。军区装甲兵党委经研究决定,为了彻底还王杰一个清白,邀请炸药和爆破专家到现场进行鉴定。决定作出后,军区装甲兵党委请的一个专家小组很快赶到事发现场,对王杰所使用的炸药和拉火管进行检测。

  专家们非常负责。他们不但对实物进行检测,而且找在场的见证人详细了解王杰的操作过程,包括王杰当时所处的位置,王杰操作演示的每一个步骤,等等。他们还在现场找到许多爆炸后的遗留物,进行科学鉴定。专家们还用王杰使用的同类爆炸材料进行了30多次爆炸试验。

  最后,专家们作出了一个权威结论:一、当时所用的拉火管已过期,拉火装置处于失控状态,当王杰把拉火管接上连接炸药包的导火索时,拉火管突然引爆。这时,采取任何补救措施都已经来不及,只需几秒钟,炸药包就会爆炸。二、在事发地点,从王杰处的位置看,在炸药包爆炸前的瞬间,只要他向后仰倒,完全可以躲过爆炸时形成的45度最大杀伤角,保住自己的生命。

  专家们还指出,拉火管过期,只有火药专家进行实物检测时才能发现,作为一般的爆破作业专门人员,是发现不了的。他们进一步指出:王杰作为一级爆破技术能手,拉火管过期,他当然发现不了,但怎样躲避炸药包爆炸时的杀伤角,他是完全清楚的。专家的鉴定,不仅推倒了先前作出的“王杰操作失当”、“违反操作规定”的结论,而且通过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王杰是为了救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真正的英雄。他的形象是高大的,他的灵魂是高尚的。

  专家的鉴定结论一出来,一切都清楚了。济南军区装甲兵党委把专家鉴定结论反馈给师党委。师党委再次开会,在将王杰确认为革命烈士的基础上,又追认他为中共正式党员。同时决定由师党委主持召开王杰追悼大会。

  济南军区装甲兵党委将王杰的情况上报到装甲兵总部,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政治委员黄志勇深受感动。9月6日,师党委在大操场为王杰举行追悼大会时,许光达和黄志勇敬献了挽联:“毫不利己实一心服务人民,临危不惧真人民英雄本色”。参加这次王杰追悼大会的有军委装甲兵、济南军区、济南军区装甲兵和来自山东、江苏、徐州、徐州军分区、邳县、金乡县的领导和战士7000余人。11月4日,王杰生前所在营重新为王杰举行追悼大会。在追悼大会上,宣布了上级认定王杰为英雄,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的决定。

  罗瑞卿作出宣传王杰的指示和中央领导的题词

  在王杰所在部队将他的英雄事迹逐级上报的同时,他的日记也被逐级上传。原来,自从崔毅在火车上读到王杰的日记后,在深受感动之余,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回到军区后,经领导同意,直接给刘德一打电话,提出由师党委把王杰日记打印200份,由军区党委上报给上级首长,同时转给一些报社。刘德一很快就安排人把王杰的20多本日记,按照时间先后打印成文,共印出200份,于1965年8月分别上报总政、军委装甲兵、济南军区和济南军区装甲兵等领导机关和新华社、人民日报社、解放军报社、济南军区前卫报社等新闻单位。

  师政治部还组织师里的宣传干部和通讯员,根据王杰的事迹,写出一篇篇稿件,投给部队和地方的报刊,宣传报道王杰的事迹。不久,《前卫报》、《徐州日报》及驻地广播电台,都突出报道了王杰救人的英雄事迹,并刊登了王杰的部分日记。师政治部还搞了王杰烈士事迹展览,组织干部战士参观。地方干部、群众得知办王杰事迹展览后,也成批地前来参观。参观者无不为王杰的事迹所感动。

  不久,王杰的事迹就在更大范围内传开了。特别是师政治部打印的200份王杰的日记稿报送给军队高级首长阅读后,这些老革命也深受感动。

  9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发了王杰的事迹和部分日记。9月26日,当时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担任军委秘书长兼总参谋长的罗瑞卿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播的宣传王杰事迹的广播后,当即打电话责问有关部门:这样优秀的战士和感人的事迹,为什么不向总部报告?他要求大力宣传王杰的事迹。10月下旬,他又进一步作出了“要在全军全国像宣传雷锋一样宣传王杰”的重要指示。这个指示下达后,部队和地方宣传王杰的力度更大了。各部队纷纷派出记者或通讯员到王杰生前所在部队采访。

  据当时负责接待新闻媒体的人员回忆,仅10月上旬,就有70多名记者来到师里采访王杰的事迹。他们为了争抢第一手线索,纷纷要求师部安排住进王杰生前所在连。王杰生前所在连就住了20多个记者。为记者准备的房间住满了,有的记者干脆到战士住的排房里与战士同住,就近采访。后来,战士宿舍也住不下了,有的记者就打地铺住下采访。

  10月30日和31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刊登和广播了王杰日记摘抄。经新华社记者、《解放军报》记者联合采访,发表了长篇通讯《革命青春的赞歌》。《解放军报》先后在一版发表了《一心为革命,一切为革命》、《学好人好事做好人好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从雷锋到王杰》4篇社论,并用12个头版头条、21个整版刊登王杰事迹、王杰日记、王杰诗歌以及全军指战员学习王杰的情况。这种宣传规模在《解放军报》的历史上是很少见的。11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稿《革命青春的赞歌——记毛主席的好战士王杰》,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据不完全统计,仅1965年第四季度,全国各大报刊、电台发表与王杰有关的报道多达1300多篇。

  王杰的事迹和日记也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和赞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陆定一等,或发表讲话,或为王杰题词,高度评价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11月9日,朱德为王杰题词:“学习王杰同志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11月15日,周恩来为王杰题词,题词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他的号召:“一定要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第二部分是他亲笔抄写的王杰日记中的一首诗:“座座高山耸入云,我们施工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献人民。”毛泽东高度赞扬王杰的革命精神,他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此后,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学习王杰的热潮。《王杰日记》正式出版后,各地新华书店门前排起了长龙,王杰的事迹和日记的广泛传播,影响了一代中国人。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xc4950 2012-3-28 17:17
阳光雨露育青松,毛泽东思想育人民英雄。
引用 沉默地看 2012-3-28 11:41
只是不知道那一代人的奉献和牺牲换来的今天是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他们在牺牲前要是知道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他们会做出牺牲吗?
引用 闪烁的童心 2012-3-28 00:17
继续激励大家前进!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7:39 , Processed in 0.01596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